研究生: |
葉一飛 |
---|---|
論文名稱: |
東排灣的男子會所(palakuwan)與社會階序—以Tjavualji為例 |
指導教授: | 蔣斌 |
口試委員: |
蔣斌
陳文德 譚昌國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8 |
中文關鍵詞: | Tjavualji 、知本(Katipul) 、男子會所 、頭目階序 、二元對立 、靈觀 |
相關次數: | 點閱:3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基於發現階序性的排灣族社會與卑南族階級性的青年會組織
共存之問題,特以台東縣太麻里鄉復振會所文化逾10年的Tjavualji為
田野地,透過文獻蒐集,實地訪談頭目、祭師、巫師、會所青年等族人,以及實際參與觀察會所與各項部落性儀式、收穫祭典,從屋社會(house society)的概念出發,將其視為一個可以類比於家屋的法人實體,剖析頭目階序、男子會所兩者相聚於空間與部落各種儀式祭典所產生的互動,藉此來與屋社會的概念來相互映證、對話。本論文首先點出Tjavualji與知本(Katipul)的祖源關係,再從男子會所著手,描述巴拉冠在過去不斷遷移的過程中,空間的二元對立(dualism)如何持續以超自然觀為基本準則,展現於部落男性在會所的行為規範。接著從集體活動的儀式與祭典觀察會所男子的社會再生產,在此會將部落頭目作為一個討論的對照,觀察兩者相輔相成的社會關係。最後,為了進一步理解Tjavualji的社會制度,從眾多「邏輯上的二元關係」與「空間的實際對立存在」中,以靈觀為基礎,透過空間、會所儀式與歲時祭儀的體現,尋找出緩解甚至解決二元對立關係的思考方向,同時也由靈的確立與鞏固,本研究也視部落男性是以男子會所為單位的非血親兄弟親屬。由此,希望可以提供對於東部排灣族社會組織研究一個新的方向,並且也幫助思辨Tjavulaji部落的複雜性與異質性。
參考書目
Carsten, Janet & Hugh-Jones, Stephen
1995 Introduction. In About the House. Janet Carsten &
Stephen Hugh-Jones eds. Pp.1-46. Cambridge:
Great Britain University Press.
Ferrell, Raleigh
1982 Paiwan Dictionary.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University.
Lévi-Strauss, Claude
1982 The Way of the Masks. Sylvia Modelski
trans.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7 The concept of House. In Anthropology
and Myth.Roy Willis trans. Pp.151-152.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Inc. Press.
Schroder, Dominik
1967 The Puyuma of Katipol (Taiwan) and
Their Religion. 考古人類學刊29-30:11-39。台北:
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
Waterson, Roxana
1990 The Living House: an Anthropology of
Architecture in South -East Asia.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千千岩助太郎
1960 台灣高砂族的住屋。台北:南天。
王嵩山
1989 阿里山鄒族會所初探。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46:101-118。台北:台大人類學系。
台東縣後山文化工作協會
1995 太麻里紀事—大貓貍傳奇。台東:東縣文化。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
2003[1921]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 第三冊。中央研究院民
族學研究所編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3[1921]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 第四冊。中央研究院民
族學研究所編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0[1915]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二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編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7[1913] 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一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編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
2012[1938] 高砂族調查書:蕃社概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編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石磊
1971 筏灣—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中央研究
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二十一。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
任先民
1956 魯凱族大南社的會所。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期刊
1:151-161。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宋龍生
1965 南王村卑南社的會所制度。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25:112-140。台北:台大人類學系。
1998 台灣原住民史 卑南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汪憲宗
2012 太麻里鄉101年部落頭目長老交流會議會資料。太麻里鄉公
所委託。未出版。
巫化.巴阿立佑司
2010 神靈之路:排灣人祭儀經語(kai)之研究。台東大學南島
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利錦鴻
2011 當你、我成為「我們」—當代拉勞蘭部落青年會所
(cakal)的認同實踐。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
李靜怡
1994 排灣族舊來義社住屋的復原與詮釋。東海大學建築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林建成
2008 太麻里利里武(Lilevu)祖靈屋儀式與木雕的變遷。台東
文獻14:25-56。台東:台東縣政府文化暨觀光處。
2009 太麻里地區琉璃珠文化與認同。台東文獻15:13-34。台
東:台東縣政府文化暨觀光處。
林世治、吳奐儀
2000 台灣原住民各族聚落及建築基本資料委託研究案。國立台
灣史前博物館委託。未出版。
邱馨慧
2001 家、物與階序—以一個排灣社會為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胡傳
1983 台東州采訪修志冊。台北:成文。
芮逸夫
1989 人類學辭典。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十冊。台灣:商務。
吳燕和
1993 太麻里溪流域的東排灣族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彙
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吳宜瑾
2007 部落集體認同的重新形塑:從拉勞蘭傳統青年會所振興歷
程詮釋。台灣大學森林暨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天福編篡
1999 台灣地名辭書,第三卷,台東縣。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
會。
凌純聲
1958 台灣土著族的宗廟與社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期刊
6:1-4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高金豪
2004 起源敘事.婚禮政治與階序實踐:一個排灣族村落的例子。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移川子之藏等
1935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台北:南天。
2011[1935] 台灣原住民系統所屬之研究,楊南郡譯注。台北: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陳奇祿
1986[1965] 臺灣土著的年齡組織和會所制度,王嵩山譯。刊於臺
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黃應貴主編,頁141–162。
臺北:聯經。
陳文德
1989 胆月曼阿美族年齡組織的研究與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集刊68:105-144。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所。
1999a 「親屬」到底是什麼?—一個卑南族聚落的例子。中央研
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9:1-39。
2011 文化復振?文化創造?以卡地布(知本)卑南人為例。台
東文獻復刊17:3-39。
陳良河
2011 太麻里鄉大貓貍部落的形成與變遷。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
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勇義
2005 加拉班祖靈屋碑文-部落簡史(未出版)
陳玉苹
2001 先天的資格與個人的選擇—知本卑南人的階序與群體界
線。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東雄
2010 台灣paiwan(排灣)族石板屋建築知識與住居文化。台灣
原住民研究論叢8:117-146。台北:台灣原住民教授學會。
許功明
1994 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台北:稻香。
喬健
1972 卑南族呂家社祖家制度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集刊34:1-21。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曾建次
1993 卑南族知本部落口傳歷史與神話傳說(上)。山海文化
1:138-146。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
1993 卑南族知本部落口傳歷史與神話傳說(下)。山海文化
2:142-149。 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
1998 祖靈的腳步。台中:晨星。
黃應貴
1995 導論。刊於空間、力與社會:黃應貴主編,頁1-37。台
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麗珍
2001 初鹿「卑南」人的家。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童春發
2001 排灣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葉淑綾
2009 重思阿美族的年齡階級組織。東台灣研究13:3-28。台東:
東台灣研究會。
潘立夫編
1995 排灣族採訪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衛惠林
1953 台灣東部阿美族的年齡階級制度初步研究。台灣大學考古
人類學刊1:2-9。台北:台大人類學系。
1956 台灣土著社會的二部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2:1-30。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58 台灣土著社會的世系制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1-2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60 排灣族的宗族組織與階級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集刊9:71-108。
1965 臺灣土著社會的部落組織與權威制度。台灣大學考古人類
學刊25-26:71-92。台北:台大人類學系。
蔣斌、李靜怡
1995 北部排灣族家屋的空間結構與意義。刊於空間、力與社
會:黃應貴主編,頁167-21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
鄭瑋寧
2000 人、家屋與親屬:以Taromak魯凱人為例。清華大學人類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映晨
2004 台東市地區原住民部落教育之研究—從部落教育看文化復
振。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譚昌國
1992 家、階層與人的觀念:以東部排灣族台坂村為例的研究。
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祖靈屋與頭目家階序地位:以東排灣土坂村Patjalinuk家
為例。刊於物與物質文化,黃應貴主編,頁111-169。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