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世芬
Shih-Fen Lin
論文名稱: 戲劇中曹操形象的嬗變—以現、當代的劇作為核心
指導教授: 王安祈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9
中文關鍵詞: 曹操戲劇蔡文姬楊修戲曲
相關次數: 點閱:5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曹操在三國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在敷演三國故事的戲曲舞台上也不曾缺席。在雜劇、傳奇裡,他是個時而正派,時而反派的調節性腳色;京劇裡的曹操,在優異的淨角演員著力刻畫之下,奸邪特質成為曹操這個人物的顯明表徵,「白臉曹操」於是成為一個反面的藝術類型。曹操於戲曲中的奸雄形象深入人心且行之久遠,此舞台形象的鬆脫始於1949年以後,由於政治環境丕變以及整個劇壇生態的質變,戲劇中的曹操形象逐漸擺脫既有的刻板印象,人物性格的重塑動作也開始嘗試進行。
    1959年,郭沫若的話劇《蔡文姬》正是這項嘗試動作的先鋒。他所塑造的曹操是一個兼具理性與感性,包納浪漫詩懷與政治風範的「完人曹操」,即使是褒譽太過,卻開啟了曹操形象轉折的契機,曹操形象的單一律逐漸破除。1989年,陳亞先的京劇《曹操與楊修》以人性於現實情境的進退取捨作為塑造曹操這個人物的基礎。曹操所代表的權勢人格與楊修所代表的智能人格,幾番纏鬥之後,譜下無奈悲涼的人生終局。由於劇中具有性格基礎的人物行為不再適用於善惡二元的價值評判,本劇在主題意識上的開拓亦標誌著新時期戲曲向現代邁進的開闊步伐。90年代的新編曹操戲傾向於從人性的角度詮釋曹操,主題意識朝向多元價值,表演藝術求新求變,今日舞台上的曹操形象方才呈現此熱鬧紛然的姿態。

    在針對戲劇中的曹操形象作一整體考察之後,從曹操形象的嬗變可以看見當代戲曲的現代化進程。在人物形象上,京劇中的「白臉曹操」是個符號化的奸雄典型,話劇《蔡文姬》裡的曹操是個神人化的偶像人物,自《曹操與楊修》以後,舞台上的曹操以性格化、人性化的特質展現於觀眾面前。在主題意識上,則是由宣揚道德的人倫教化階段,文藝為政治服務的代言階段,進展到結合時代意識、碰觸人類內心潛藏的階段。在表演藝術上,則是由純粹的東方美學逐漸邁向中西交融。曹操舞台形象的多元化也正標誌著戲曲的現代化。


    目 錄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範圍與方法 1 第二節 史傳曹操形象分析4-植基於「正統論」與「善惡論」的價值定位 4 第三節《三國演義》曹操形象分析-奸雄輪廓的勾勒與完成 14 第一章 雜劇傳奇中曹操的舞台形象 23 第一節 曹操舞台生命的初始-元代三國戲 24 第二節 明清三國戲-以雜劇、傳奇為考察對象 39 第二章 京劇中的曹操形象-白臉曹操的定型化 55 第一節 京劇中以曹操為主的劇目 56 第二節 京劇曹操的人物形象塑造 63 第三節 京劇曹操的表演藝術-以「曹操」的詮釋者為例 (黃潤甫、侯喜瑞、郝壽臣、袁世海) 70 第三章 為曹操翻案-郭沫若的話劇《蔡文姬》 80 第一節 從《文姬歸漢》到《蔡文姬》 81 第二節 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融合-話劇《蔡文姬》 87 第三節 《蔡文姬》引起的曹操翻案風 106 第四章 80年代的藝術精品-《曹操與楊修》 113 第一節 《曹操與楊修》之情節結構分析 119 第二節 《曹操與楊修》之人物性格塑造與主題呈現 131 第三節 《曹操與楊修》之表導演及舞台美術設計 139 第五章 90年代的新編「曹操戲」 149 第一節 權勢與人格的對決-話劇《捉刀人》 151 第二節 權勢與親情的徘徊 ---京劇《曹操父子》與話劇《天之驕子》 164 第三節 曹操多元形象的打造 180 結 論 196 參考書目 199

    參考書目
    劇本類
    《劉玄德獨赴襄陽會》 高文秀 脈望館鈔校內府附穿關本 《全元雜劇》初編 楊家駱主編 台北:世界書局 1968
    《關雲長單刀劈四寇》 脈望館鈔校內府附穿關本 《全元雜劇》外編 楊家駱主編 台北:世界書局 1968
    《關雲長千里獨行》 脈望館鈔校本 《全元雜劇》三編 楊家駱主編 台北:世界書局 1968
    《張翼德大破杏林莊》 脈望館鈔校本 《全元雜劇》外編 楊家駱主編 台北:世界書局 1968
    《虎牢關三戰呂布》 鄭光祖 脈望館鈔校內府附穿關本 《全元雜劇》二編 楊家駱主編 台北:世界書局 1968
    《張翼德單戰呂布》 脈望館鈔校內府附穿關本 《全元雜劇》外編 楊家駱主編 台北:世界書局 1968
    《張翼德三出小沛》 脈望館鈔校本 《全元雜劇》外編 楊家駱主編 台北:世界書局 1968
    《莽張飛大鬧石榴園》 脈望館鈔校內府附穿關本 《全元雜劇》外編 楊家駱主編 台北:世界書局 1968
    《諸葛亮博望燒屯》 脈望館鈔校內府附穿關本 《全元雜劇》三編別錄 楊家駱主編 台北:世界書局 1968
    《曹操夜走陳倉路》 脈望館鈔校本 《全元雜劇》外編 楊家駱主編 台北:世界書局 1968
    《陽平關五馬破曹》 脈望館鈔校內府附穿關本 《全元雜劇》外編 楊家駱主編 台北:世界書局 1968
    《關雲長義勇辭金》 朱有燉 宣德間周藩刻本 《全明雜劇》第四冊 陳萬鼐主編 台北:鼎文書局 1979
    《狂鼓史漁陽三弄》 徐渭 盛明雜劇本 《全明雜劇》第五冊 陳萬鼐主編 台北:鼎文書局 1979
    《文姬入塞》 陳與郊 盛明雜劇本 《全明雜劇》第七冊 陳萬鼐主編 台北:鼎文書局 1979
    《鸚鵡洲》 鄭瑜 《盛明雜劇三集》 鄒式金編 北平:中國書店
    《中郎女》 南山逸史 《盛明雜劇三集》 鄒式金編 北平:中國書店
    《草廬記》 《全明傳奇》 台北:天一出版社 1983
    《青虹嘯》 鄒玉卿 《全明傳奇》 台北:天一出版社 1983
    《古城記》 《全明傳奇》 台北:天一出版社 1983
    《連環記》 王濟 《明清抄本孤本戲曲叢刊總目錄》 首都圖書館編輯 北平:線裝書局 1995
    《補天記》 范希哲 《古本戲曲叢刊五集》
    《後琵琶》 曹寅 《古本戲曲叢刊五集》
    《鼎峙春秋》 清•周祥鈺、鄒金生 台北:天一出版社 1986
    《國劇大成》 張伯謹編 台北:國防部振興國劇研究發展委員會 1969
    《戲考大全》 編者不詳 上海:上海書店 1990年一版 1995年二刷 據1915∼1925編輯完成的《戲考》影印
    《經典京劇劇本全編》 陳予一 北京:國際文化 1996
    《綴白裘》 清•玩花主人輯 出自《善本戲曲叢刊第五輯》 王秋桂主編 台灣:學生書局 1984
    《蔡文姬》 郭沫若 《郭沫若選集》第五卷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
    《蔡文姬》 吳祖光 《吳祖光選集》戲劇卷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5
    《曹操與楊修》 陳亞先 《劇本》月刊1987年第001期
    《中國當代十大悲劇集》 王季思編 江蘇文藝 1993
    《曹植》 周樹山 《劇本》月刊1987年第008期
    《三曹父子》 蔡立人 《當代戲劇》月刊1990年四月號
    《曹營六十天》 郎鴻葉 《劇作家》1992年第2期
    《曹操父子》 賈璐 《劇本》月刊1992年第10期
    《關公與貂蟬》 呂永安 《劇本》1993年第012期
    《捉刀人》 北嬰 《新劇本》雙月刊1994年第六期
    《天之驕子》 郭啟宏 《中國作家》1995年第002期
    《曹操與陳宮》 陳亞先 《新劇本》雙月刊1995年第3期
    《胡笳》 陳亞先 《新劇本》雙月刊1996年第6期
    戲曲史
    《中國俗文學史》 鄭振鐸 文學古籍刊行社 1959
    《宋元戲曲史》 王國維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4
    《中華國劇史》 李浮生 正中 1969
    《明清戲曲史》 盧前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1
    《京劇二百年歷史》《平劇史料叢刊》 波多野乾一著 鹿原學人譯 傳記文學 1974重印
    《中國戲曲史漫話》 吳國欽 上海文藝 1980
    《中國近世戲曲史》 青木正兒著 王古魯譯 台灣商務 1982
    《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 周貽白 上海古籍 1984
    《中國戲劇學史稿》 葉長海 上海文藝 1986
    《戲曲音樂史概述》 莊永平 上海音樂 1990
    《中國京劇發展史》 馬少波等編 台北商鼎文化 1991
    《中國戲曲通史》 張庚、郭漢城 中國戲劇 1992
    《當代戲曲四十年》 朱穎輝 文化藝術 1993
    《當代中國戲曲》 張庚主編 當代中國 1994
    《中國現代戲劇思潮史》 孫慶升 北京大學 1994
    《京劇二百年概觀》 蘇移 燕山 1995
    《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 謝柏梁 中國社科 1995
    《元雜劇史》 李修生 江蘇古籍 1996
    《中國俗文學概論》 吳同瑞、王文寶、段寶林主編 北京大學 1997
    話劇史
    《中國現代話劇文學史略》 黃會林 安徽教育 1990
    《中國現代戲劇史稿》 陳白塵、董健主編 中國戲劇 1990
    《中國話劇的孕育與生成》 袁國興 台北:文津 1993
    《中國現代比較戲劇史》 田本相 北京:文化藝術 1993
    《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 馬森 台北:書林 1994
    《中國話劇通史》 葛一虹主編 北京:文化藝術 1997
    戲劇論著
    《中國大陸的戲曲改革》 趙聰 香港:中文大學 1969
    《說戲曲》 曾永義 台北:聯經 1976
    《論郭沫若的歷史劇》 陳瘦竹 話劇研究社 1977
    《明雜劇概論》 曾永義 台北:學海 1979
    《中國戲曲概論》 吳梅 學海 1979
    《說俗文學》 曾永義 台北:聯經 1980初版 1984再版
    《〈蔡文姬〉的舞台藝術》 蘇民等編 上海文藝 1981
    《戲曲編劇論集》 范鈞宏 中國戲劇 1982
    《戲曲表導演淺談》 陳先祥 上海文藝 1982
    《郭沫若歷史劇研究》 黃侯興 長江文藝 1983
    《戲曲編劇技巧淺論》 范鈞宏 中國戲劇 1984
    《論焦菊隱導演學派》 蘇民等 文化藝術 1985
    《翁偶虹戲曲論文集》 翁偶虹 上海文藝 1985
    《中國古典戲劇論集》 張敬、曾永義等著 台北:幼獅 1985
    《郭沫若史劇論》 田本相、楊景輝 北京:人民文學 1985
    《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 王安祈 台灣學生 1986
    《郭沫若史劇創作論》 韓立群 山東教育 1988
    《歷史•史劇•現實:郭沫若史劇理論研究》 傅正乾 北京人民 1988
    《詩歌與戲曲》 曾永義 台北:聯經 1988
    《明代戲曲五論》 王安祈 台北:大安 1990
    《戲曲表演規律再探》 阿甲 北京:中國戲劇 1990
    《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 曾永義 台北:正中 1991
    《刁光覃、朱琳論表演藝術》 蔣瑞、王宏韜編 中國戲劇 1991
    《參軍戲與元雜劇》 曾永義 台北:聯經 1992
    《夢幻狂想奏鳴曲-中國大陸表演藝術(1949-1989)》 周令飛 台北:時報文化 1992
    《戲曲表演研究》 黃克保 北京:中國戲劇 1992
    《中西戲劇比較論稿》 藍凡 上海:學林 1992
    《粉墨登場-國劇臉譜藝術》 高戈平繪著 台北書泉 1993
    《新時期戲曲創作論》 安葵 北京:新華 1993
    《明清傳奇考論》 俞為民 台北:華正 1993
    《京劇音樂概論》 劉吉典 北京:人民音樂 1993
    《中國戲曲臉譜藝術》 張庚主編 江西美術 1993
    《戲曲導演概論》 黃在敏 北京:文化藝術 1994
    《戲曲舞台美術概論》 欒冠樺 北京:文化藝術 1994
    《戲曲演員創造角色論》 胡芝風 上海文藝 1994
    《京劇臉譜》 趙夢林 朝華出版社 1994
    《中國戲曲臉譜文集》 黃殿祺輯 北京:中國戲劇 1994
    《京劇唱腔研究》 武俊達 北京:人民音樂 1995
    《清人雜劇論略》 曾影靖 台北:學生 1995
    《二十世紀中國戲劇思潮》 胡星亮 江蘇文藝 1995
    《京劇百家譜》 馮宏來 北京:中國戲劇 1995
    《中國當代話劇論稿》 倪宗武 北京:中國戲劇 1996
    《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 王安祈 台北:里仁 1996
    《新時期戲劇述論》 田本相主編 北京:文化藝術 1996
    《中國京劇藝術》 張庚、余從主編 北京:京華 1996
    《邁向現代的古老戲劇》 賈志剛 北京:中國戲劇 1996
    《論說戲曲》 曾永義 台北:聯經 1997
    《明雜劇研究》 徐子方 台北:文津 1998
    《戲曲編劇淺談》 陳亞先 台北:文津 1999
    其他論著
    《曹操論集》 北京:三聯書店 1960初版 1962再版
    《中共文藝政策研究論文集》 翟志成 台北:時報文化 1983
    《三國演義研究論文集》,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北京:中華書局 1991
    《文藝政策論綱》 魏天祥 中共中央黨校 1993
    《大轉型-後新時期文化研究》 謝冕、張頤武 黑龍江教育 1995
    正史、小說類
    《後漢書》 宋•范曄撰 唐•李賢等注 北京:中華 1965
    《(新校本)三國志》 晉•陳壽撰 宋•裴松之注 台北:鼎文 1978
    《三國演義資料彙編》 朱一玄、劉毓忱編 百花文藝 1983
    《三國志通俗演義》 元•羅貫中 出自《明清善本小說叢刊》 台北:天一 1985
    《第一才子書》 元•羅貫中著 毛宗崗評 出自《明清善本小說叢刊》 台北:天一 1985
    《三分事略》 出自《古本小說集成》 上海古籍 1990
    《全相三國志平話》 出自《古本小說集成》 上海古籍 1990
    《三國因》 醉月主人編次 出自《古本小說集成》 上海古籍 1990
    《古今小說》 明•馮夢龍編 出自《古本小說集成》 上海古籍 1990
    工具書類
    《明代傳奇全目》 傅惜華 北京:人民文學 1959
    《戲曲辭典》 王沛倫編著 台灣:中華 1969
    《戲曲詞語匯釋》 陸澹安編著 上海:古籍 1981初版 1983再版
    《中國戲曲曲藝辭典》 上海辭書 1981初版 1985再版
    《平劇劇目初探》 陶君起 台北:明文 1982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 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 1983
    《全明傳奇目錄及索引》 林侑蒔編 台北:天一 1983
    《古典戲曲存目彙考》 莊一拂 台北:木鐸 1986
    《京劇劇目辭典》 曾白融等 北京:中國戲劇 1989
    《京劇知識辭典》 吳同賓、周亞勛編 天津人民 1990
    《元曲百科大辭典》 卜鍵主編 北京:學苑 1992
    《戲學全書》 許志豪、凌善清編著 上海書店 1993
    《元曲大辭典》 李修生主編 江蘇古籍 1995
    學位論文
    《曹操研究》 李充陽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65
    《三國故事戲曲研究》 梁美意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69
    《三國故事劇研究》 林逢源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民71
    《史傳所見之曹操、劉備、孫權研究》 吳玉蓮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73
    《中國戲劇之淨腳研究》 鄭黛瓊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77
    《郭沫若劇作研究》 林淑薰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88
    期刊論文
    〈京劇藝術的新突破-京劇《曹操與楊修》座談會紀要〉 《戲曲研究》1989年4月號
    〈當今菊壇的驕傲-《曹操與楊修》〉 霍大壽 《中國戲劇》1989年3月號
    〈尚長榮成功塑造"新"曹操〉 翁思再 《中國戲劇》1989年5月號
    〈京劇大作出現-評《曹操與楊修》〉 劉厚生 《上海戲劇》1989年第3期
    〈哦,我心中那個月亮-《寶刀歌》創作亂談〉 賈璐 《劇本》月刊1993年第006期
    〈關於話劇《捉刀人》〉 北嬰 《新劇本》1993年第4期
    〈《捉刀人》隨筆〉 北嬰 《上海戲劇》1994年第004期
    〈力量的崇高與道德的崇高-平話劇《捉刀人》〉 蘇國榮 《劇本》月刊1994年第007期
    〈歷史與現實的交響-話劇《捉刀人》如是說〉 彭家瑾 《上海戲劇》1994年第004期
    〈人格與權力的較量-評青藝新排歷史劇《捉刀人》〉 何西來 《中國戲劇》1994年第6期
    〈扮演即辯護-尋找曹操〉 高惠彬 《中國戲劇》1994年第6期
    〈京劇「曹操與楊修」的導演馬科-談他向中西兩大表演體系的挑戰及其導演藝術觀〉 劉慧芬 《復興劇藝學刊》1994年第8期
    〈張揚人格力量的力作-話劇《捉刀人》座談會紀要〉 著祖 《中國戲劇》1994年6月號
    〈愛之深,求之切-首都戲劇家座談京劇《曹操父子》〉 《中國戲劇》 1994年10月號
    〈一出富有魅力的好戲(京劇《曹操父子》觀後)〉 李永君 《戲劇•戲曲研究》1995年第003期
    〈唯才是舉,各舉所知-京劇《曹操父子》淺探〉 張劍歌 《河南戲劇》1995年第003期
    〈激越曲折,氣勢磅礡-看京劇《曹操父子》〉 吳乾浩 《中國戲劇》1995年第6期
    〈鼎•椅子•人性-評《天之驕子》〉 安遜 《中國戲劇》1995第6期
    〈我怎樣演曹操〉 尚長榮 《人民日報》1996年6月7日
    〈談《曹操與楊修》的唱腔設計〉 高一鳴 《戲曲藝術》1996年03期
    〈難得的藝術精品-京劇《曹操與楊修》〉 周傳家 《中國戲劇》1996年第001期
    〈說長論短議《胡笳》〉 周傳家 《中國戲劇》1997年第001期
    〈近年來少見的一齣好戲-京劇《胡笳》觀後感〉 楊毓岷 《中國戲劇》1997年第001期
    錄影帶資料
    《曹操與楊修》 上海京劇院演出錄影帶
    1998年於台灣國家戲劇院之現場演出
    《曹操父子》 天津京劇團演出錄影帶
    《蔡文姬》 北京人藝演出錄影帶
    《群英會》 中國京劇院演出錄影帶
    《袁世海曹操特輯》 中國京劇院演出錄影帶
    《胡笳》 瀋陽京劇院演出錄影帶
    《青梅煮酒論英雄》 1999年於台北社教館之現場演出
    《曹操與陳宮》 2000年於台灣國家戲劇院之現場演出
    舊本《捉放曹》之改編本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