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家真 Chia Cheng, Hsu |
---|---|
論文名稱: |
口傳文學的翻譯、改寫與應用:以布農族為觀察對象 |
指導教授: |
浦忠成
胡萬川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1 |
中文關鍵詞: | 布農族 、口傳文學 、民間文學 、偽民間文學 、田哲益 、霍斯陸曼•伐伐 、拓拔斯•塔瑪批瑪(田雅各) 、口傳文學的翻譯 、口傳文學的改寫 、口傳文學的應用 |
相關次數: | 點閱:5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口傳文學在口傳機制斷裂的今日,已然不得不以文字方式進行保存。文字書寫除了穩定性的利端外,也隱含了跨文化翻譯、詮釋上被扭曲的可能性,及影響族群共同記憶的危險性。在我們企圖以文字書寫保存原住民口傳文學,並將之介紹給中文讀者時,文字化的利與弊需要被審慎的考量。
本論文主要討論架構將口傳文學文字化分為三個層面:翻譯、改寫、應用,分層探討各種不同訴求下的書寫對口傳文學原始面貌可能造成的改變。以布農族籍作家田哲益、霍斯陸曼•伐伐、拓拔斯•塔瑪匹瑪的作品為討論文本,探討布農族本族知識份子,書寫口傳文學的動機,及其改寫、詮釋、運用口傳文學的方式。由文本的探討中,觀察在殖民者塑造的文化情境下的布農族知識份子,筆下的口傳文學記錄有何問題。文獻探討中,以西方學界Fakelore(偽民間文學)論辯的歷史,討論民間文學的真假之間的界線,及由定本對口頭傳統影響的研究實例,揭示及強調文字定本對口傳文學的影響力;最後由Enthopoetics(民族誌詩學)的訴求中,汲取精緻處理口傳文本的觀念與方式。這些或許可以對國內甫起步的不久的原住民族口傳文學的紀錄、翻譯、出版,給予一些提醒與建議。
本論文透過田野調查的收集與訪談,指出田哲益〈布農族的祖先來源〉傳說為一個偽民間文學的案例,批判其使用中國化的詞彙與情節,並以之作為布農族與中國親聯的證據之錯誤詮釋。相似的文本出現在霍斯陸曼•伐伐的〈狗王子〉,其改寫過程中也呈現了中國化的變調傾向。至於原住民作家將口傳文學文本穿插於小說創作中,也會隨著個人的創作目的,將敘事的重點、結局作轉換。最後,提示本論文無法完成之處:西方宗教信仰、觀光及大眾傳播媒體三者對口傳文學進行的改變。
一、中文部分
(一)口傳文學採集、改寫與作家文學
尹建中,《台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台北:台大人類學系(未出版),1994。
田哲益,《台灣布農族的生命祭儀》,台北:台原出版社,1992。
------,《布農族的古老傳說》,潭南國小編印,南投:南投縣政府,1993。
------,《走入布農的世界》,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編印,1994。1998。海翁出版社再版。
------,《台灣古代布農族的社會與文化》上下冊,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編印,1995。
------,《台灣布農族風俗圖誌》,台北:常民文化,1995.。
------,《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台北:台原出版社,1998。
------,《台灣布農族文化》,台北:師大書苑,2002。
------,《台灣的原住民布農族》,台北:台原出版社,2003。
------,《布農族神話與傳說》,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
------,《鄒族神話與傳說》,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
------,《卑南神話傳說》,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
拓拔斯•塔瑪匹瑪(田雅各),《最後的獵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87。
------,《情人與妓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
李福清、浦忠成、田哲益,布農族神話傳說採集紀錄,未刊稿,1992。
林太、李文甦、林聖賢,《走過時空的月亮》,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
余錦虎、歐陽玉,《神話、祭儀、布農人》,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
伊斯瑪哈單•卜袞(林聖賢),《山棕月影:布農族詩歌與諺語》,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
宇井英,《台灣昔噺》,台北:小山田繼雄發行,台灣日日新報社印,大正4年(1915)。
許盧千惠著,《台灣人的歷史童話:傳說篇》,羅毛清芬譯,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
喬健,《台灣南島民族起源神話與傳說比較研究》,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1999.6。
陳千武譯述,《台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台北:台原出版社,1991。
霍斯陸曼•伐伐,《玉山的生命精靈》,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
------,《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台北:稻鄉出版社,1997。
------,《黥面》,台中:晨星出版社,2001。
杜石鑾故事採集,文魯彬(Robin J.Winkler)英譯,《與月亮的約定》,台北:新自然主義,2003。
(二)期刊與論文
巴蘇亞•博依哲努(浦忠成)、浦忠勇、雅柏甦詠,《原氣淋漓的文化論辯---鄒族兄弟的沈思》,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依憂樹•博依哲努( 浦忠勇),《台灣鄒族生活智慧》,台北:常民文化,1997。
巴蘇亞•博依哲努(浦忠成),《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台北:台原出版社,1999。
------,《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台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敘事性口傳文學的表述---台灣原住民特富野部落歷史文化的追溯》,台北:里仁,2000。
------,〈民間文學與文學創作關係之探討〉,《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1998。
------,〈民間文學在創作文學的運用:以原住民文學創作為例〉,《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大中文系,1998。
------,〈由鄒族口傳文學系統的瓦解看原住民口傳文學文字化的趨向〉,《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台北市:文建會,1994。
------,〈神話的採集與寫作〉,《原住民文化工作者田野應用手冊(三)》,瞿海良編,台北: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山海文化雜誌社),1996。
------,〈台灣原住民文學與歷史詮釋之探索〉,《21世紀台灣原住民文學》,台北: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1999
------,〈戰後原住民族文學(一):作家崛起〉,未刊稿。
瓦歷斯•諾幹,〈台灣原住民文學與口述傳統〉,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1998。
黃炫星編纂,《南投縣志卷二住民志:人口篇、原住民篇》,南投縣政府,1999。
黃秀政,《鹿港鎮志---沿革篇》,鹿港鎮公所,2000。
李敏慧,《日治時期台灣山地部落的集團移住與社會重建》,國立台灣師大地理系碩士論文,1997。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台北:學生書局,2003.6
張紫晨,《民間文學基本知識》,上海:上海文藝,1979。
蔡蕙如,〈從民間傳說故事到小說---以黃武忠《蘿蔔庄傳奇》為例〉,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1998。
李福清,《從神話到鬼話---台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
------,〈台灣土著民族與大陸南方諸族人類起源神話的比較研究〉,《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漢學研究,1996。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用口說百句話不如用筆寫幾行字〉,《原住民族覺醒與復振》,台北:前衛,2002。
宋澤萊,〈布農族贈與台灣最寶貴的禮物:論田雅各(拓拔斯•塔瑪匹瑪)小說的高度價值〉,《台灣新文學》,1997。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從正名開始---為原住民文化定位說一些話〉,《21世紀台灣原住民文學》,臺北市 : 臺灣原住民基金會,1999。
------,〈民間文學和文化〉,《文化視窗》5期,1998。
------,〈民間文學集體性之質變與發展〉,第二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中興中文系,2001。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2000。
------,《山海世界》,台北:聯合文學,2000。
------,〈中文版序:母語是通往祖靈的護照〉,《語言的死亡》,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編,《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下)》,台北:印刻,2003。
金榮華,〈論民間故事之整理與整理原則〉,《民間故事論集》,台北:三民書局,1997。
許俊雅,〈山林的悲歌〉,《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下》,台北:印刻,2003。
黃應貴,《東埔社布農族人的社會生活》,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1992。
------,《台東縣史布農族篇》,台東:台東縣政府,2001。
葉家寧,《台灣原住民史:布農族史篇》,南投:台灣文獻館,2002。
------,〈系譜、氏族與布農族〉,《台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8。
謝世忠,《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
------,《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台灣原住民論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謝繼昌,〈布農族神話傳說思維的探討〉,《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漢學研究,1996。
鍾敬文,〈民俗學與民間文學---在北京師範大學暑期民間文學講習班上的講話〉《鍾敬文民間文學論文集》(上),上海文藝,1982。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魏同賢,〈民間文學界說〉,《中國民間文學論文選》(上),上海文藝出版社編,上海:上海文藝,1982。
克利佛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楊德睿譯,《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阿蘭•鄧迪斯(Dundes, Alan)編,朝戈金、尹伊、金澤、蒙梓譯,《西方神話學論文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
馬凌諾斯基(Malinowski, Bronislaw),費孝通譯,《文化論》(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雪登•凱許登(Sheldon Cashdan)著,李淑珺譯,《巫婆一定得死》(The Witch Must Die:How Fairy Tales Shape Our Lives),台北市:張老師文化,2001。
李壬癸,《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常民文化,1997。
------,〈從語言的證據推論台灣土著民族的來源〉,《大陸雜誌》59:1,台北:大陸雜誌社,1979。
馬學良,〈民間文學研究的科學態度〉,北京:《民間文學論壇》2,1988。
------,〈談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翻譯問題〉,原載《民間文學》1962年4月號,收錄於《中國民間文學論文選1949-1979》(上),上海文藝出版社&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上海分社編,上海:上海文藝,1982。
夏曼•藍波安,〈孤舟夜航的驕傲---自序〉,《八代灣的神話》,台中:晨星,1992。
婁子匡,〈從俗文學看中原和台灣〉,《中原文化與台灣》,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71。
童湘屏,〈漢維翻譯中文化意象的失落與錯位〉,《語言與翻譯(漢文)》79期,2004。
譚達先,《中國民間文學概論》,台北:木鐸,1983。
陳玉峰,〈阿里山的大烏龍?〉,《自由時報》45版,2003.11.14。
丁文玲,〈畢馬展現使命感---『原住民神話大系』十冊問世〉,《中國時報》,2003.9.21。
張永祥、盤承乾等,《苗、瑤、畬、高山、布朗、德昂族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吳永章,《畬族與瑤苗比較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吳曉東,〈犬圖騰與盤瓠神話〉,《苗族圖騰與神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吳德坤,〈高山族傳說《日月潭》分析〉,吳重陽、陶立磻編《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作品選講》,雲南人民出版社,1984。
吳潛誠,《航向愛爾蘭;葉慈與賽爾特想像》,台北:立緒文化,1999。
山民,到底什麼是民間文學---民間文學基本理論亟待更新〉,《民間文學論壇》,北京:中國民間文藝,1989:2。
尹建中,〈從傳媒衝擊到文化保存---論神話傳說的文化角色〉,《台灣原住民文化與教育之發展》,台北:台灣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8。
石建中,〈盤瓠文化研究概述〉,《民族•宗教•歷史•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1993。
余明德(Haisul Palalavi),〈書名用台灣古代布農族的社會與文化並不妥---評《台灣古代布農族的社會與文化》〉,《南島時報》6版,1997.4.22。
鄧名韻,〈童心/同心?---安徒生故事翻譯的選擇與文化對話〉《兒童文學學刊》第四期,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2000。
陳珊珊,〈從濱田廣介作品之翻譯還看創作童話翻譯與改寫〉,《兒童文學學刊》第四期,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2000。
黃鈴華編,《21世紀台灣原住民文學》,台北: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1999。
岡崎郁子,〈拓拔斯---非漢族的台灣文學(下)〉,《文學台灣》,20期。
霍斯陸曼•伐伐,〈那年,我們在金門前線〉,《自由時報》副刊,2004.2.9。
宋澤萊,〈布農族贈與台灣最寶貴的禮物---論田雅各(拓拔斯•塔瑪匹瑪)小說的高度價值〉,《台灣新文學》,1997.12,頁252-271。
彭瑞金,〈迎接玉山文學時代的來臨---序《黥面》〉,《黥面》,台中:晨星,2001。
戴寶村,〈國民小學社會科台灣史教材之檢討〉,《台灣風物》,38卷2期,1988。
黃雅慧,〈彰化縣陝西村的神話〉,《台灣風物》,38卷2期,1988。
翁佳音,〈祖先來自山西省的平埔族〉,《台灣風物》,38卷2期,1988。
大衛•克里斯托著,周蔚譯,《語言的死亡》,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恩斯特•卡西勒,《語言與神話》,台北:桂冠,2002。
Harikd A. Innis著,曹定人譯,《帝國與傳播》(Empire and Communications),台北:遠流,1993。
弗朗茲•博厄斯(Boas, Franz),《人類學與現代生活》(Anthropology & Modern Life) ,劉莎、譚曉勤、張卓宏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註,《探險台灣》,台北:遠流,1996。
種村保三郎,譚繼山譯,《台灣小史》,台北:武陵出版社,1993。
〈我出版原住民族書系的理念---訪晨星出版社社長陳銘民〉,《南島時報》,1999.8.31,7版。
(三)網路資料
行政院原住民族生活資訊網:關於原住民---布農族族群介紹,王煒昶撰。http://www.apc.gov.tw/indigene/about_indi/bunon/bunon_2.aspx
田哲益探索文化研究室 http://home.kimo.com.tw/bimaten/
朝戈金,巴莫曲布嫫,〈民族志诗学(Ethnopoetics)〉,原载《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轉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www.iel.org.cn/)。
東埔帝綸溫泉飯店網頁http://www.tilun.com.tw/bununintro2.htm
二、英文部分
Abrahams, Roger. “Folklore and Literature as Performance.” Journal of the Folklore Institute 9, 1972.
Bamford, Samuel. The dialect of South Lancashire. London: John Russell Smith. 1854:xi-xii.
Bauman, Richard. Story, performance, and event: Contextual studies of oral narrativ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Bausinger, Hermann. Folk Culture in a World of Technology. Trans. Elke Dettmer.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0.
Bellwood ,Peter.”The Austronesian Dispersal and the Origin of Languages”,Scientific American,(July 1991),p.211-238。
Bluestein, Gene. Poplore: folk and pop in American culture. Bosto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94.
Blundell, David, ed. Austronesian Taiwan: Linguistics, History, Ethnology, and Prehistory.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2001.
Bunzel ,Ruth L. “Zuñi origin Myths”. Annual Report of the Bureau of American Ethnology, 47(1932).
Crabbe, Katharyn F. “ Folk over Fakelore~but Is It Art?” School Library Journal. Nov. 1979.
Dégh, Linda. American Folklore and the Mass Media.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4.
Dorson, Richard M. American Folklor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9.
-----.American Folklore and the Historia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1.
-----,ed. Folklore and Folklife: An Introduc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2.
-----. Folklore and Fakelore ---Essays toward a Discipline of Folk Studies ,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 Press , 1976
-----, ed. Folklore in the Modern World. Hague: Mouton Publishers, 1978.
Dundes, Alan. “The Fabrication of Fakelore.” Folklore Matter. Knoxvill: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1989.
-----,ed. The Study of Folklore.New Jersey:Prentice-Hall. 1965. 中譯見阿蘭鄧迪斯編,陳建宪、彭海斌譯,《世界民俗學》,上海文藝,1990,頁20。
-----.Analytic Essays in Folklore. New York : Mouton Publisher , 1975.
-----.International Folkloristics ---Classic Contribution by the Founders of Folklore . Lanham ,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 Inc. , 1999.
-----.”Texture, Text, and Context.” Interpreting Folklore. Bloomington: Indian University Press, 1980. 20-32.
Fine, Elizabeth C. The FolkloreText: from performance to Print.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4.
Finnegan, Ruth.Oral Traditions and The Verbal Arts: A Guide to Research Practic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Foster , George M.”What is Folk Cultur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LV, No.2, Part I(April-June),1953.
Havelock, Eric. A. The Muse Learns to Write: reflections on orality and literacy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6。
Ho, Ting-jui.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yths and Legends of Formosan Aborigines. Taipei: 東方文化書局, 1971.
Kamanetsky, Christa. “Folklore as a Political Tool in Nazi Germany”,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85, 1972. p.221-35.
Leach Maria, ed. Funk and Wagnalls Standard Dictionary of folklore, mythology and legend. 2 vols.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1984.中譯參見高丙中譯,收錄張紫晨主編,《中外民俗學辭典》之〈附錄〉,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Lord, Albert B. “Words Heard and Words Seen.” Epic Singers and Oral Tradition.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1.15-37.
-----. “The Influence of a Fixed Text.” Epic Singers and Oral Tradition.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1.170-185.
---. The Singer of Tales. Ed. Stephen Mitchell and Gregory Nagy. 2nd e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中文譯本見《故事的歌手》(The Singer of Tales),尹虎彬譯,北京:中華書局,2004。
Lüthi , Max. The European Folktale: Form and Nature. Trans. John D. Niles.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6.
Brown, Marry Ellen and Rosernberg, Bruce A. ed. Encyclopedia of Folklore and Literature. Santa Barbara:ABC-CELO. 1998
Leach, MacEdward and Glassie, Henry. A Guide for Collectors of Oral Tradition and Folk Cultural Material In Pennsylvania. Harrisburg: The Pennsylvania Historical and Museum Commission, 1973
Mieder, Wolfgang. “Poverbs in Nazi Germany” ,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65, 1969.
Ong, Walter J. Orality and Literacy:The Technologizing of the Word.New York: Nethuen, 1982.
Redfield ,Robert. The little community an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Chicago :The Univ. of Chicago,1960.
Röhrich, Lutz. Folktales and Reality. Trans. Peter Tokofsky.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1.
Rothernberg , Jermone, and Rothernberg, Diane ed. Symposium of the Whole: A Range of Discourse Toward an Ethnopoetics.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Stahl, Sandra K. D. “Style in oral and written narratives.” South Folklore Quarterly 43, 1979. p.39-62.
Tedlock, Dennis. The Spoken Word and the Work of Interpretation. Ph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83.
---. “On the Translation of Style in Oral Narrative.” Toward New Perspectives in Folklore. Ed.Américo Paredes and Richard Bauman.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71. 114-133.
Viv, Edwards and Sienkewicz, Thomas J. Oral cultures past and present :rappin' and Homer. Massachusetts:Cambridge,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