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淑子
CHEN, SHU-TZU
論文名稱: 久夢 ─ 一位中年媽媽回觀年少喪親的故事
A Dream Expected For A Long Time-A Middle-Aged Mother Recollecting the Story of Losing Her Parents Early in Life
指導教授: 成虹飛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9
中文關鍵詞: 敘說探究喪親創傷防衛機轉
外文關鍵詞: narrative inquiry, bereavement, trauma, defensive mechanism
相關次數: 點閱:5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是關於「我」的敘說探究,我是一位中年媽媽,我在國小和國中喪失雙親。母逝之後,我一直期待能夠夢見媽媽,可是,三十年來,媽媽未曾來到我的夢裡。高中期間,我又經歷多次的喪親創傷,因而產生死亡焦慮和對未來的無力感。本研究的目的在於詮釋研究者期待媽媽入夢的意義以及探究如何喚起研究者的人生希望。透過敘說探究行動,研究者發現等待媽媽入夢是一個孩子否認母逝的心理防衛機轉,而心智關注於過去的喪親之痛和不確定的未來是研究者對命運的一種抗拒,也是研究者產生焦慮和無助感的原因。研究發現顯示研究者將母親死亡的失去轉換成媽媽精神層次的存有後,就能與喪母的悲傷共生,此外,研究發現也指出研究者的心智要關注於「當下」,而非過去和未來,同時不要抗拒事情「如是」的結果,要接納任何事情「本然」的狀態。

    關鍵字:敘說探究、喪親、創傷、防衛機轉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a narrative inquiry about a middle-aged mother whose parents passed away in he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period. She suffered a great loss in being unable to connect with her mother through a dream, and was anxious about death and felt hopeless to the future due to consecutive bereavement experiences during her high school period.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e meaning of her expect to have a dream for her mother for decades, and to explore how to arouse her hope for life. After the narrative and research action, she found out that expecting a dream for her mother was a child’s defensive mechanism of denial of mother’s death, and that concentrating her mind on the past bereavement and uncertain future was resistant to the fate and the cause of her anxiety and helplessnes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he could live with grief by transferring her loss in mother’s death to mother’s spiritual existence, and that she should be concerned for “now” instead of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and accept “isness” of everything without any resistance to thing’s “suchness”.

    Key Words: narrative inquiry, bereavement, trauma , defensive mechanism

    目 次 謝 詞 III 目 次 V 表 次 VII 圖 次 VIII 摘 要 IX ABSTRACT XI 第一章 緣起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敘說探究的研究取向 4 第四節 研究歷程 6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9 第六節 暫時的研究發現 10 第二章 我的敘說行動 12 第一節 敘說探究 12 第二節 順著感覺寫 13 第三節 經驗穿梭 15 第四節 我看敘說 16 第三章 留白的告別 18 第一節 回顧 18 第二節 象牙塔的療育 19 第三節 角落 19 第四節 我的父親 21 第五節 陪伴母親 22 第六節 那一天傍晚 24 第七節 提攜 25 第八節 願望城堡 27 第四章 家變 30 第一節 長大前的武裝 30 第二節 自顧不暇 33 第三節 背影 35 第四節 鵬程萬里 37 第五節 趕路 40 第六節 伏流 43 第七節 重重落下 46 第八節 棄戰的遊魂 49 § 青春的震怒 § 54 第五章 命運之舟 56 第一節 大學生活 56 第二節 我遇見的醫生 58 第三節 常敗軍歲月 62 第六章 研究渡假村 66 第一節 輕鬆上學去 66 第二節 坐在雲端上 67 第三節 我要寫論文 69 第四節 驟雨 71 第五節 阿花教室 76 第六節 我愛山 89 § 沉潛的心語 § 93 第七章 研究叢林 101 第一節 闖入 101 第二節 牽引 102 第三節 視域交融 105 第四節 個人諮商 117 第五節 近尾聲 131 第八章 回首來時夢 136 第一節 久夢 136 第二節 荊軻生化 143 第三節 看不見的傷口 147 第四節 悲傷與堅強 148 第五節 觀察觀望 151 第六節 叢林走過 163 第九章 風箏再起 164 參考文獻 167

    參考文獻

    方佳惠等著(2006)。教育社會學-人物與思想。台北:高等教育。
    王慧芳(2009)。辯、辨、變 - 個體化歷程之敘說探究。中原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朱秀英(2009)。自我敘事探索存有模式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淑珺(譯)(2004)。Ted Menten著。道別之後(After Goodbye)。台北:張老師。
    成虹飛(2005)。乘著歌聲的翅膀﹔「飛」越敘說與課程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30,5-13。
    成虹飛(2007)。行動與敘說研究的個人學習筆記。載於行動研究在台灣—
    社會田野中的實踐者研討會2007年(第二冊),頁5-11,台北。
    沈楚文、呂政達(2005)。走出生命的幽谷-認識心理防衛機轉。台北:張老師
    李政賢(譯)(2007)。Marshall.Gretchen.B.Rossman著。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五南。
    吳佳樵(2005)。破繭~一位女性教師生命敘說之探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鈞堯(2006)。荒言。台北:三民書局。
    周惠玲(譯)(2002)。Cynthia Rylant著。想念五月(Missing May)。台北市:東方出版社
    林瑞堂(譯)(2000)。ELISABETH KUBLER-ROSS,M.D.著。你可以更靠近我-教孩子怎樣看待生命與死亡(THE TUNNNEL AND THE LIGHT-Essential Insights On Living and Dying)。台北:張老師。
    林耀盛、龔卓軍(2009)。我的傷口先於我存在?從創傷的精神分析術到倫理現象學作為本土心理治療的轉化。應用心理研究,41,185-234。台北:五南。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紹嘉(2005)。于秘密之所光:遭遇的書寫與描繪的自我。應用心理研究,25,29-54。台北:五南。
    胡紹嘉(2002)。書寫與行動-九0年代後期,女性私我敘事的態度轉折及其意義。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范湲(譯)(2005)。Juan Jose Millas著。這就是孤獨(La soledad era esto)。台北:原神。
    夏林清(1993)。由實務取向到社會實踐。台北:張老師。
    夏林清等譯(2004)。Donald A. Schon著。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台北:遠流。
    翁開誠(2002a)。主體性的探究與實踐。應用心理研究,16,19-22。台北:五南。
    翁開誠(2002b)。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23-69。台北:五南。
    翁開誠(2002c)。敘說、反映與實踐:教學、助人與研究的一體之道。載於行動研究在台灣—社會田野中的實踐者研討會2007年(第二冊)頁12-14,台北。
    梁永安(譯)(2008)。Eckhart Tolle著。當下的力量:找回每時每刻的自己(The Power of Now:A Guide To Spiritual Enlightenment)。台北:大雁。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秀毓(2007)。我和左腳躲貓貓~一個老師自我成長的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淑美、吳慧敏(譯)(2003)。Alexandra Kennedy著。生死一線牽-超越失落的關係重建 (The Infinite Thread:Healing Relationships beyond Loss)。台北:心理。
    郭淑惠(2002)。左手與我的故事-一個生命教育的自我探索。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曾小歌(2004)。人生,沒有彩排。台北:中經社。
    傅佩榮主講(2006)。拓展生命的深度與廣度-轉進人生頂峰。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中心:人文講堂彙編。
    趙可式、沈錦惠(譯)(1995)。Viktor E. Frankl著。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台北:光啟。
    劉修吉、劉美妙(1997)。失控的火車頭 - 從童年經驗解析你的性情。台北:三青。
    蔡敏玲(2004)。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台北:心理。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D.Jean Clandinin,Michael Connelly著。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Narrative Inquiry)。台北:心理。
    鄧明宇(2000)。獻身與沉淪 - 一個男性的自我生成與發展。 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莊市。
    鄧明宇(2005)。從沉淪走向能動:一個諮商實務工作者的自我敘說到自我實踐。應用心理研究,25,115-142。台北:五南。
    蘇絢慧(2001)死亡如此靠近 - 一位社工師的安寧病房手記。台北:大塊
    蘇絢慧(2007)喪慟夢 - 失去親人後,我們如何以夢治癒自己 。台北: 張老師
    Louise L. Hay(1997)- 生命的重建。臺南市:和裕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