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温雅
TSENG WEN-YA
論文名稱: 以動態評量為基礎之數位學習環境對不同先備知識學習者影響之研究------以國小速率概念學習為例
Study the Effectiveness of Dynamic-Assessment-Based e-Learning environment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Prior Knowledge- A Case Study of the Concepts of Speed
指導教授: 王子華
Wang Tzu-Hua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動態評量數位學習先備知識學習動機速率
外文關鍵詞: dynamic-assessment, e-learning, prior knowledge, learning motivation, speed
相關次數: 點閱:9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不同的網路動態評量模式,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在「速率」單元學習效益與對先備知識、學習動機之影響。本研究為準實驗研究,採用GPAM-WATA網路化動態評量系統。研究者以國小六年級四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二班為實驗組實施「個別化網路動態評量」,另外二班為控制組為實施「非個別化網路動態評量」。本研究共進行兩週八堂課的時間,並在教學前後實施「速率成就測驗」,實驗前進行「數學學習動機量表」及「速率先備知識測驗」,實驗後進行「動態評量感受問卷」。根據研究結果,所得到的結論如下:
    一、 個別化網路動態評量組學生的學習效益顯著優於非個別化網路動態評量組學生。
    二、 高先備知識學生在不同網路化動態評量模式下的學習效益無顯著差異;低先備知識學生在不同網路化動態評量模式下的學習效益有顯著差異,實驗組學習效益高於控制組。
    三、 高學習動機學生在不同網路化動態評量中的學習效益無顯著差異;低學習動機學生在不同網路化動態評量中的學習效益有顯著差異,表示個別化網路動態評量能有效提升低學習動機者的學習效益。
    四、 國小六年級學生對於網路化動態評量使用感受大多持正向、肯定的態度。
    五、 不同先備知識學生對於不同網路化動態評量使用感受為一致性的正向態度,高先備知識學習者對動態評量有高的評價,低先備知識學習者能提升學習興趣。
    六、 不同學習動機學生對於不同網路化動態評量使用感受為一致性的正向態度,對低學習動機學生有明顯成效。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dynamic-assessment-based e-learning environment on the six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prior knowledge and motivation while learning the concept of speed. This study is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hich adopts Web-based assessment- GPAM-WATA. The researcher took 4 classes of sixth-grade students as target. Two of the classes were grouped as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individualized Web-based assessment-GPAM-WATA”, while the other two groups were defined as control group with “non-individualized Web-based assessment-GPAM-WATA”. It took two weeks with 8 units of programs for this research. Before and after each class,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test of Speed” was executed. “the survey of motivation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and the prior knowledge test of Speed” were implemeted prior to each experiment, and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GPAM-WATA Questionnaire” after each expeiment. Based the results, we go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in groups of individualized web-based assessment-GPAM-WATA is obviously superb than those of non-individualized Web-based assessment-GPAM-WATA .
    2. There is no clear difference for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with high prior knowledge under various Web-based assessment- GPAM-WATA; However, it shows obvious difference for those students with low prior knowledge under various Web-based assessment- GPAM-WATA,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s.
    3. There is no obvious difference of learning effectiveness for the students with high learning motivation under different kinds of Web-based assessment-GPAM-WATA. However, it shows obvious difference of learning effectiveness for the students with low learning motivation under different kinds of Web-based assessment-GPAM-WATA, which implies that individualized Web-based assessment-GPAM-WATA can improv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for the students with low learning motivation.
    4. Most of the sixth-grade students under experiment of “Web-based assessment- GPAM-WATA show positively supportive response.
    5. Th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prior knowledge show consistently positive response to different kinds of Web-based assessment- GPAM-WATA. The studens wtih high prior knowledge appraise positively to dynamic-assessment, while those with low prior knowledge improve in learning interest.
    6. Th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motivation show consistently positive response to different kinds of Web-based assessment- GPAM-WATA. The effectiveness is obvious to those students with low learning motiv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動態評量 7 第二節 數位學習 15 第三節 速率教學實徵研究 26 第四節 先備知識 38 第五節 學習動機 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6 第一節 研究對象 56 第二節 研究工具 56 第三節 研究設計 77 第四節 研究流程 80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8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4 第一節 不同網路動態評量模式對學生在學習「速率」單元時的數學學習成效之差異情形分析 84 第二節 不同先備知識學生在不同網路動態評量模式下,其在學習「速率」單元時的成效差異情形分析 86 第三節 不同學習動機學生在不同網路動態評量模式下,其在學習「速率」單元時的成效差異情形分析 90 第四節 國小六年級學生對於動態評量的使用感受情形分析 93 第五節 不同先備知識學生對於動態評量的使用感受情形分析 100 第六節 不同學習動機學生對於動態評量的使用感受情形分析 11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1 第一節 結論 131 第二節 建議 133 參考文獻 136 一、中文文獻 136 二、西文文獻 141 附錄 145 附錄一 速率先備知識評量試題 145 附錄二 速率概念評量試題 148 附錄三 速率二階段測驗試題 151 附錄四 動態評量題目與提示 159 附錄五 國小「數學」學習動機量表 173 附錄六 「有提示的評量」感受問卷 175 表2-1 動態評量與傳統評量之比較 10 表2-2 動態評量的理論模式(1) 12 表2-3 動態評量的理論模式(2) 12 表2-4 情境認知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 20 表2-5 數位學習與傳統學習的優劣比較 24 表2-6 99學年度各版本教科書速率或速度名詞使用對照表 26 表2-7 Piaget的運動概念 28 表2-8 九年一貫速率相關能力指標與分年細目 33 表2-9 Weiner成敗歸因理論的三向度分析 48 表3-1 速率先備知識內容與測驗題數表 60 表3-2 速率先備知識測驗雙向細目表 61 表3-3 速率概念架構與速率成就測驗題號對應表 62 表3-4 速率成就測驗雙向細目表 64 表3-5 速率概念架構與速率二階段測驗題號對應表 67 表3-6 Mayer數學解題的四項成分 71 表3-7 三階段漸進提示原則 71 表3-8 標準化漸進提示範例 72 表3-9 數學學習動機量表內容概述 76 表3-10 實驗設計模式 79 表3-11 待答問題與研究工具之分析方法 83 表4-1 接受二種不同網路化動態評量學生在「速率成就測驗」前測和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85 表4-2 接受二種不同網路化動態評量學生在「速率成就測驗」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5 表4-3 高先備知識學生在不同網路動態評量模式下其「速率成就測驗」前測和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86 表4-4 高先備知識學生在不同網路動態評量模式下其「速率成就測驗」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7 表4-5 低先備知識學生在不同網路動態評量模式下其「速率成就測驗」前測和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88 表4-6 低先備知識學生在不同網路動態評量模式下其「速率成就測驗」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9 表4-7 高學習動機學生在不同網路化動態評量模式下其「速率成就測驗」前測和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90 表4-8 高學習動機學生在不同網路化動態評量模式下其「速率成就測驗」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91 表4-9 低學習動機學生在不同網路化動態評量模式下其「速率速率成就測驗」前測和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91 表4-10 低學習動機學生在不同網路化動態評量模式下其「速率成就測驗」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92 表4-11 各組學生對填寫「有提示評量的評量」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t值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4 表4-12 個別化網路動態評量模式下不同先備知識學生對填寫「有提示評量的評量」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t值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1 表4-13 非個別化網路動態評量模式下不同先備知識學生對填寫「有提示評量的評量」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t值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8 表4-14 個別化網路動態評量模式下不同學習動機學生對填寫「有提示評量的評量」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t值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6 表4-15 非個別化網路動態評量模式下不同學習動機學生對填寫「有提示評量的評量」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t值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3 圖2-1 數位學習與動態評量之關係 15 圖2-2 數位學習之學習類型 16 圖2-3 微觀的教學系統設計 17 圖2-4 多媒體認知學習理論架構 22 圖2-5 Cross and Pitekethly 兒童速率發展階段 30 圖2-6 有意義學習的三要件 39 圖2-7 Maslow需求層次論圖示 47 圖2-8 持續動機的形成 52 圖3-1 速率教材架構圖 57 圖3-2 速率概念樹狀圖 58 圖3-3 速率二階段測驗對錯選擇執行畫面 65 圖3-4 速率二階段測驗作答理由執行畫面 66 圖3-5 GPAM-WATA題目畫面 69 圖3-6 GPAM-WATA答對畫面 69 圖3-7 GPAM-WATA提示畫面 70 圖3-8 漸進提示的三階段流程圖 73 圖3-9 研究架構圖 78 圖3-10 研究流程圖 80 圖3-11 施測流程圖 82

    一、中文文獻
    方吉正(1997)。國小六年級學生速率文字題的解題研究。國民教育研究,第一期。
    毛國楠(1997)。成績回饋方式對不同能力水準國中生數學科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29期,117~135頁。
    王子華(2008)。應用網路形成性評量求助策略於數位學習環境之效益評估。課程與教學季刊,11(1),21~46頁。
    王子華、范雅晴、王國華(2008)。數理科在職教師評量素養培育模式之探究。科學教育學刊,16(1),25~51頁。
    王文科(2003)。課程與教學論。臺北:五南。
    王金國(2001)。成功學習的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5(1),145~164頁。
    王郁文(2009)。數學史輔助教學法對國二學生數學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以「尺規作圖」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數學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古安琪(2010)。數位學習融入客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桃園縣田心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搬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田興蓉(2002)。數學遊戲對國一學生學習遊戲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皮亞傑著、黃道譯(1990)。心理學與認識論:一種有關知識的理論。臺北:結構群。
    石柳棻(2006)。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國二學生數學學習動機、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習策略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朱玉萍(2008)。網路化動態評量對七年級學生在整數與數線單元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江嘉敏(2007)。關鍵性問話在討論式數學教學中之研究~以速率教學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昭容(1996)。先前知識對國小學童小數概念學習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國銘、洪碧霞、邱上貞(1995)。國小學童在動態評量中數學解題學習歷程遷移效益之探討。測驗年刊,42,61~84頁。
    吳清山、林天佑(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佑(2007)。教育e辭書。臺北:高等教育。
    吳連鴻(2003)。國小學童速率概念的試題編製與分析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吳源豐(2008)。國小數學速率單元問答自動回覆系統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靜吉、程炳林(1992)。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修訂。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9,59~78頁。
    林丹雁(2009)。電腦化動態評量對計算困難學生加減法學習之成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秋榮(2001)。電腦化動態評量對國小三年級學習障礙學生整數四則問題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素微(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數感特徵暨數感動態評量發展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清山譯(1990)。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遠流。
    邱于芬(2009)。64年課程與九年一貫課程在國小六年級學童速率文字題學習表現及解法類型的比較。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南一書局(2010)。國小數學備課指引教學篇第十二冊。臺南市:南一書局。
    紀雅芳、溫媺純(2008)。5E學習環融入數學探究教學對國中生學習動機之影響。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13期,1~12頁。
    胡炳生(1999)。數學解題思維方法。臺北:九章。
    秦麗花、邱上真(2004)。數學文本閱讀理解相關因素探討及其模式建立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2期,99~121頁。
    翁欣瑜(2002)。花蓮縣國小六年級泰雅族學童與平地學童幾何解題表現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國民教育司(2011)。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00學年度實施)。(國民教育司網站100.03.17 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11)。國民小學數學教師手冊第十二冊。臺南市:翰林出版事業。
    康昆利(2004)。國小六年級小數概念動態評量的效益分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東華書局。
    張惠婷(2000)。中小學生速率運動概念發展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新仁等(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心理出版社。
    莊新怡(2005)。先備知識與動畫學習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許家驊(2001)。國小三年級數學多階段動態評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家驊(2008)。不同策略教學及鷹架中介設計對個體數學文字題解題學習潛能開展效益影響之動態評量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卷4期,513~532頁。
    許慧禎(2001)。國小學童等值分數概念的補救教學—以動態評量介入。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郭玉純(2005)。電腦化動態評量在電腦化動態評量在國小六年級學童的梯形學習之應用與比較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郭慧玲(2008)。國小五年級學童之速率起始概念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李綢、郭妙雪(1998)。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
    陳宗彥(2002)。國小三到六年級學生對有關速率概念認知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秋璉(2010)。動態評量輔助高中地理實察行動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進福(1997)。國小輕度智障兒童數學解題動態評量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嘉成(2001)。以動態評量AIMS模式探究國小學童光合作用概念之改變。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彭月珍(2008)。以統計方法探討影像國小高年級學童數學學習之重要因素~以新竹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數學系數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彭彥翔(2005)。以漸進提示法為基礎之國小數學科電腦化動態評量。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程炳林(1992)。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39輯,59~78頁。
    黃仕奇(2010)。數常識數位學習網之開發應用。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怡清(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在速率文字解題表現之探討。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黃政傑(2004)。教學原理。臺北:師大書苑。
    黃珊紋(2002)。數學解題動態評量對學習不利學生協助效益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博聖(2007)。國小六年級學童數學學習動機、知覺班級氣氛、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數學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楊戴寧(2008)。大學身心障礙生對於數位學習系統使用之研究—以臺師大blackboard數位學習系統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溫明麗、黃乃熒、林建福、黃純敏、黃桂君、陳怡如、梁瑞芸譯(2005)。教育心理學:教育的行動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
    葉連祺、林淑萍(2003)。布魯姆認知領域教學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5期,94~106頁。
    劉政宏、張景媛、許鼎延、張瓊文(2005)。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成分之分析及其對學習行為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7卷2期,173~196頁。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劉琪玲(2002)。數感動態評量融入數學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數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歐瑞賢(1997)。國小學生比例推理能力動態評量之效益分析。國立臺南師院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潘毅芳(2008)。多媒體融入國小數學「速度」單元教學模式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子雲(2008)。探討國小六年級資優生對於速率問題之解題表現。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蔡佳倫(2008)。加(減)乘二步驟文字題的潛在類別分析與動態評量---以二年級學生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班,未出版,新竹市。
    鄭以仁(2005)。六年級學生對速率概念的學習表現與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翰林出版(2009)。國民小學數學課本第十二冊六年級下學期。臺南市:翰林出版。
    戴筱玲(2008)。應用CAISM與SCM分析國小六年級學童速率概念。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謝靚怡(2006)。課程本位動態評量對國小數學學習困難學生協助效益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鍾宜軒(2010)。高中生閱讀理解空間概念單元之因素模式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鍾美月(2010)。傳統教學與數位學習差異論述。台灣教育,661期,13~17頁。
    藍雅慧(2001)。知情意整合的國中生數學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顏若映(1993)。先前知識在閱讀理解上之認知研究。教育與心理學報,16,385~412頁。
    羅發奮、隋春玲(2006)。系統科學理論的發展對教學系統設計的影響。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8卷2期,105~107頁。
    饒育宗(2008)。九年一貫數學領域電腦診斷測驗系統開發與應用:以屏東縣七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二、西文文獻
    Acredolo, C., & Schmid, J. (1981). The understanding of relative speeds, distances, and durations of move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7(4), 490-493.
    Acredolo, C., Adams, A, & Schmid, J. (1984).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eed, duration, and distance. Child Development, 55, 2151-2159.
    Atkinson, J. W. (1965). The mainsprings of achievement oriented activity. In Krumboltz , J. W. (ed.) Learning and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Chicago:Rand McNally.
    Ausubel(1963). The psychology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
    Bachman, K. (2000). Corporate E-learning: Exploring A New Frontier. WR Hambrecht+Co.
    Bandur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Cliffs, NJ: Prentice-Hall.
    Budoff, M., & Corman, L. (1974). Demographic and psychometric factors related to improved performance on the Kohs learning potential procedure.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Deficiency, 78,578-585.
    Burns, M. S. et al. (1987). Static and dynamic measures of learning in young handicapped children. Diagnostique, 12(2), 59-73.
    Campione J. C. & Brown, A. L. (1987). Linking dynamic assessment with school achievement. In C. S. Lidz (Ed.), Dynamic assessment: An instructional approach to evaluating learning potential (pp.82-115).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Carlson, J. S. & Wiedl, K. H. (1978). Use of teaching-the-limits procedures in the assessment of intellectual capabilities in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Defi-ciency, 82, 559-564.
    Cross, R. T. & Pitekethly, A. (1988). Speed, Education and Children as Pedestrians: a Cognitive Change Approach to a Potentially Dangerous Naive Concep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0(5), 531-40.
    Cross, R. T. & Pitkethly, A.(1989). A Curriculum Model to Improve Young Children's Concept of Speed to Reduce Their Pedestrian Accident Vulnerability.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 89(4),285-92.
    Dochy, F. (1992). Assessment of prior knowledge as a determinant of future learning: the use of knowledge state tests and knowledge pro¬files. Utrecht/London: Lemma B.V./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Dochy, F. Moerkerke, G., & Marten, R. (1996). Integrating assessment,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Assessment of domain-specific and domain-transcending prior knowledge and program.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2(4), 309-339.
    Elliot, A., & Church, M. (1997).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approach and avoidanc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2, 218–232.
    Embretson, S. E.(1987). Toward development of a psychometric approach. In C. S. Lidz(Ed.), Dynamic assessment: An interactional approach to evaluation learning potential(pp. 141-170). New York: Guiford Press.
    Feuerstein, R. (1979). The dynamic assessment of retarded performers: The learning potential assessment device, theory, instrument, and techniques. Baltimore: University Park Press.
    Feuerstein, R., Rand, Y., Jenson, M.R., Kaniel, S., & Tzuriel, D.(1987). Prerequisites for assessment of learning potential: The LPAD model. In C. S. Lidz (Ed.), Dynamic assessment: An instructional approach to evaluating learning potential (pp.35-51).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Gagné, R. M.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4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Gallimore, R. & Tharp, R. G. (1990). Teaching mind and society: A theory of education and schooling. In L. Moll (Ed.), Vygotsky and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sociohistorical psychology. (pp. 175-20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machek(1987). Humanistic psychology: Theory, postulate and implication for educational process. In J. Glover & R. Ronning(Eds.), Historic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p.159-182. New York : Plenum Press.
    Keller, J. 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Hillsdale, NJ: Erlbaum.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Matsuda, F. (2005). Effects of Understanding Relational Concepts between Duration, Distance and Speed on the Achievement of Math “Speed” in the 5th Grade. 福山大學人間文化學部紀要,第五卷,1-8.
    Mayer, R. E. ( 1982 ) . Learning. In H. E. Mitzel (Ed.) ,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Fifth edition.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Mayer, R. E. (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approach. Lawrence Earlbaum.
    Mayer, R. E. (2003). The promise of multimedia learning: using the same instructional design methods across different media.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3, 125-139.
    Piaget, J. (1970).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Movement and Speed. Translated by G.E.T. Holloway and M.J. MacKenzie.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Pintrich P. R. (2003). A Motivational Science Perspective on the Role of Student Motivation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Contex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5(4), 667-686.
    Pintrich P. R., Smith, D. A., & Mckeachie, W. J. (1989).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MSLQ). Mich: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NCRIPTAL), School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Michigan.
    Siegler, R. S., & Richards D. D. (1979). Development of time, speed, and distance concepts. Development Psychology, 15(3), 288-298.
    Wang, T. H. (2010). Web-based dynamic assessment: Taking assessment as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rategy for improving students’ e-Learning effectiveness. Computers & Education, 54(4), 1157-1166.
    Wang, T. H. (2011a). Implementation of Web-based dynamic assessment in facilita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learn mathematics. Computers & Education, 56(4), 1062-1071.
    Wang, T. H. (2011b). Using dynamic-assessment-driven e-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improving student learning effectivenes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1 ESERA (European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Lyon, France.
    Weiner, B. (1978). Achievement strivings. In H. London & J. E. Exner(Eds),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New York: Wiley.
    Wilkening, F. (1981). Integrating velocity, time, and distance information: A developmental study. Cognitive Psychology, 13, 231-24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