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欣蓓
論文名稱: 掌握鬆緊的藝術,尋找心的自由:一個教育者的自我敘說
Art to control the degree of tightness for the freedom of heart--Self-narrative of an educator
指導教授: 張瑋琦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8
中文關鍵詞: 自我敘說教育觀教養
外文關鍵詞: self-narrative, education thoughts, upbringing
相關次數: 點閱:12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年輕老師的熱情,在為人母後,被多重的身份、繁忙的家務消磨殆盡,與孩子、學生的衝突日益嚴重,伴隨而來的是無盡的挫折與焦慮。這是一篇身兼媽媽、老師、媳婦多重身份的我,採用生命敘說的研究方式進行自我探索的論文。
    書寫使我發現童年的「乖」,造就了我在教育上的固執與高標準;家庭至上,工作優先,沒有自我的忙碌生活,使我失去耐心陪伴孩子;而公婆與我在價值觀上的差異,致使我和孩子有著嚴重的拉扯。
    藉著書寫與對話,我看清自己的盲點、釐清自己的教育觀、肯定自己過去的努力,更看到了一個迫切需要空間與自由的「媽媽」與「老師」;閱讀書籍與聆聽他人生命經驗,開闊了我的視野與想法,也讓我找到支撐的力量,重新有了面對未來的勇氣與動力;而觀功念恩更讓我看見公婆對我的支持,使我們在教養上由競爭者轉變為教育合夥人。
    走出低谷,擺脫傳統小女人一切以公婆、孩子為先的枷鎖,也掙脫童年根深蒂固、僵化的價值觀,自由的心帶領我找到屬於自己的教育觀。往後的教育路,仍將面臨諸多挑戰,也許我仍會徬徨沮喪,但我正學習掌握鬆緊的藝術。


    The passion of a young teacher is completely drained by the multiple identities and busy housework after being a mother. Frustration and anxiety are the accompaniment of conflict with children and students. With multiple identities of a mother, a teacher, and a daughter-in-law, this is a self-exploratory study on my life story.
    Writing allows me finding out that the “obedience” in the childhood brings up my persistence and high standards on education. Treating family and work as the priority, the busy life regardless myself has I lose patience to accompany children. The value difference between parents-in-law and me results in serious drag between my children and me.
    Through writing and dialogue, I clearly view my blind spots, clarify my education thoughts, approve my past efforts, and see a “mother” and “teacher” who urgently need space and freedom. Reading and listening to others’ life experiences broadens my horizons and ideas as well as allows me finding out the supportive strength with courage and motive to face the future. Moreover, observing merits and appreciating kindness have me see the support from my parents-in-law that we become education partners in upbringing, from competitors.
    Getting out of the low ebb, getting rid of the yoke of a traditional woman focusing on parents-in-law and children, and setting free from the inveterate and rigid personal value in the childhood, the free heart leads me to find out my own education thoughts. There will be more challenges in the education; I might still be helpless and depressed, but I am learning the art to control the degree of tightness.

    目錄 第一章 啟程──踏上敘說之路............1 第一節 與敘說相遇....................1 第二節 走進敘說......................4 第三節 我想說什麼?..................18 第二章 探索──我的教育圖像.............21 第一節 構圖──體貼負責又細心的老爸......21 第二節 捏塑──嚴格又憂鬱的媽媽..........25 第三節 彩繪──平凡順利的求學生涯........30 第四節 理想中的教育藍圖...............48 第三章 夢田──全心的愛.................53 第一節 甜蜜的負擔....................54 第二節 我的天使們.....................58 第四章 衝突──理想與現實的拉扯..........66 第一節 我不想當壞巫婆──我的親職教養路....66 第二節 拔河──我的教育路................85 第五章 看見──改變的契機...............108 第一節 團團轉的陀螺...................108 第二節 價值觀衝突.....................120 第三節 原來如此──我的新思維............132 第四節 教育觀點的鬆綁..................144 第六章 轉變之路.......................156 第一節 成長的軌跡.....................156 第二節 現在的我.......................158 第三節 這段書寫的日子..................159 後記.................................163 參考文獻..............................168

    王雅玲(1999)。圓一個另類教學的夢:我陪一個學習困難學生成長的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王蘊潔(譯)(2009)。老師,謝謝你──向日葵阿司的故事(原作者:西川司)。台北市:大田出版社。
    汪芃(譯)(2013)。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原作者:Pamela Druckerman)。台北市﹕平安文化。(原著出版年﹕2012)
    汪培珽(2009)。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新北市:時報文化。
    汪培珽(2012)。孩子知道你愛他嗎。新北市:愛孩子愛自己工作室。
    阮凱利(2007)。敘事觀點的教學再概念化。(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李宜蓁(2012年9月)。上班族媽媽,跟罪惡感「掰掰」。親子天下雜誌,38,92-93。
    吳怡慧(2008)。中年女性教師子女教養行為研究:母職與教職之經驗滲透與反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慎慎(2003)。教師專業認同與終身學習:生命史敘說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旭英(譯)(2013)。轉變之書:結束,是重生的起點(原作者:William Bridges)。台北市:早安財經文化(原著出版年:2004)
    林怡惠(2007)。我與那百分之五的孩子:一位國小教師重新肯定自我與學生的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施又熙(譯)(2013)。法國小孩,不頂嘴:法式育兒觀察手記(原作者:Catherine Crawford)。台北市﹕秋雨文化。(原著出版年﹕2012年)
    胡挹芬(2014)。孩子應該適性教:九型人格告訴你,原來應該這樣與孩子相處。新北市:養沛文化館。
    陳安儀(2010)。窩心!父母最想知道的親子聊天術。新北市:野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雅慧(2011年10月)。別當完美媽媽,B+就夠了! 親子天下雜誌,28,74-79。
    許姿妙(2009)。病是教養出來的。新北市:吳氏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張瀞文(2014年11月)。你的管教有「方向感」嗎?親子天下雜誌,62,148-151。
    彭芷雯、傅國倫(編譯)(2011)。覺醒時刻──巴觀的合一祝福(文字:合一大學)。台北市:方智出版社。
    曾端真、曾玲珉(譯)(1996)。人際關係與溝通(原作者:Rudolph F. Verderber,Kathleen S. Verderber。台北市:揚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5)
    蔡瑞君(2003)。傾聽我們的聲音:三位國小教師的自我生涯歷程敘說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錢基蓮(譯)(2011)。虎媽的戰歌(原作者:蔡美兒)。台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2011)
    戴雅秀(譯)(2013)。教養不是作戰:當孩子的情緒老師,學習抗壓、處理負面情緒、找到快樂本質(原作者:Susan Stiffelman)。台北市:日月文化。(原著出版年:2010)
    謝惠馨(2009)。母女情緣:一位國小教師母職經驗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