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漢祥
論文名稱: 先秦儒家「友」觀研究
指導教授: 簡良如
口試委員: 蔡家和
祝平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0
中文關鍵詞: 儒家鹿鳴伐木宴饗
相關次數: 點閱:7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為了對中國上古「友」觀有更全面性的理解,本文將《詩經》和《尚書》兩部經典納入先秦儒家的思想體系,結合儒家于經典和子書的兩大系統,試圖探究中國「友」觀的最初形成。本文共分三部分,分別以「友」之特殊性、「友」之運作主體以及「友」之理想結果剖析先秦儒家「友」觀的整體構成。「友」之產生來自於人全然的主動,不必依據任何主客條件而成立,故使「友」成為所有關係中唯一不受限定者。而在排除各種外在的條件建立依據下,儒家以此發展出相應的「擇友」、「朋友有信」、「友德」等交友理論。先秦儒家的「友」觀,以肯定人之自身的真實性為出發點,而希望人藉助德、善、信以及平等的交往相待,最終能夠在關係之中實現感到身為人的快樂和與人共在的滿足。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釋題 2 一、 友觀與朋友觀 2 二、 經典與諸子的友觀—兼論分析材料的選定 7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1 第三節 章節安排 15 第二章 友之特殊性 17 第一節 《尚書˙堯典》以「親」論人之關係 17 一、 人之關係的定義:「親」 17 二、 從不親論「親」之必然 19 第二節 友之主動性 24 一、 友之發生—「友生」釋義 24 二、 求友 27 第三節 不限定的「友」 33 一、 友的選擇:「擇友」釋義 33 二、 唯一的條件:我和你 35 三、 禮、法對友的限定 39 第四節 小結 43 第三章 友之運作主體 45 第一節 朋友有信 45 一、 人為何「信」的兩大論述 45 二、 以「信」所建構的交友理論 60 第二節 友之平等性—共同與差異、上下與平等。 65 一、面對差異之道:從現實至人倫 66 二、《孟子》五倫釋略 69 三、平等基礎下的交友理論:《孟子》「責善」說及其相關問題 79 第三節 小結 83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釋題 2 一、 友觀與朋友觀 2 二、 經典與諸子的友觀—兼論分析材料的選定 7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1 第三節 章節安排 15 第二章 友之特殊性 17 第一節 《尚書˙堯典》以「親」論人之關係 17 一、 人之關係的定義:「親」 17 二、 從不親論「親」之必然 19 第二節 友之主動性 24 一、 友之發生—「友生」釋義 24 二、 求友 27 第三節 不限定的「友」 33 一、 友的選擇:「擇友」釋義 33 二、 唯一的條件:我和你 35 三、 禮、法對友的限定 39 第四節 小結 43 第三章 友之運作主體 45 第一節 朋友有信 45 一、 人為何「信」的兩大論述 45 二、 以「信」所建構的交友理論 60 第二節 友之平等性—共同與差異、上下與平等。 65 一、面對差異之道:從現實至人倫 66 二、《孟子》五倫釋略 69 三、平等基礎下的交友理論:《孟子》「責善」說及其相關問題 79 第三節 小結 83 第四章 以人為樂:友之理想結果 85 第一節 友所開拓的「燕樂」場域—《詩經》宴饗詩友義再探。 85 一、 世界中的人們:〈鹿鳴〉詩的「鹿」、「野」意象 86 二、 賓、主之德 91 第二節 友之樂的進展:食、酒,以及歌舞 97 一、人的常態之樂:食 98 二、人與樂的和偕並進:酒 100 三、情感往返的歌、舞、樂 104 第三節 非常態現實下的友之實現 107 第四節 小結 111 第五章 結論: 113 參考文獻 116

    一、 古籍

    阮元校椹:《十三經注疏》(據清嘉慶廿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
    朱熹:《詩集傳》,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
    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胡承珙撰、郭全芝點校:《毛詩後箋》,合肥:黃山書社,1999。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版,1989。
    陳奐:《詩毛氏傳疏》,台北:廣文出版社,1979。
    謝枋得撰、吳長元輯:《詩傳注疏》,收於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韓嬰:《韓詩外傳》,收於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蘇轍:《詩集傳》,江蘇:書目文獻出版,1990。
    顧鎮:《虞東學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7。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方苞:《禮記析疑》,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
    王應麟輯:《周易鄭康成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鄭玄注:《易緯乾鑿度》,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
    聶崇義:《新定三禮圖》,北京:中華書局,1992。
    皮錫瑞:《駁五經異義疏證》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群經總義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阮元:《經籍纂詁》,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

    孔晁注:《汲冢周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韋昭解:《國語》,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王先謙:《漢書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
    荀悅:《漢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劉昭補注:《後漢書》,瀋陽:遼海出版社,2000。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收於《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3。
    何晏:《古本論語集解》,收於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論語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金履祥:《論語集註考證》,收於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論語集成》,台北:藝文印書,1966。
    皇侃:《論語義疏》,收於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論語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陳祥道:《論語全解》,收於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論語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程樹德:《論語集釋》,台北:藝文印書館,1980。
    劉寶楠:《論語正義》,台北:世界書局,1992。
    焦循:《孟子正義》,台北:世界書局,1992。
    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67。
    晏嬰:《晏子春秋》,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孫詒讓:《校補定本墨子閒詁》,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房玄齡注:《管子》,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郭慶藩編:《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
    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77。
    高誘注:《淮南子》,台北:廣文出版,1972。
    劉向:《古列女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揚雄:《法言》,台北:中華書局,1978。
    錢繹:《方言箋疏》,北京:中華書局,1991
    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
    桓寬:《鹽鐵論》,台北:世界書局,1967。

    陳仁子輯:《文選補遺》,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蕭統編:《文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盧文弨:《龍城札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張次仲:《待軒詩記》,收於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要籍集成》,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劉熙 :《釋名》,收於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王先謙:《釋名疏證補》,上海:古籍出版,1984。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1981。
    歐陽德隆撰、郭守正增修《增修校正押韻釋疑》,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向熹:《詩經詞典》,四川:人民出版,1986。

    二、 今人著作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收於嚴一萍輯《叢書集成三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
    向魯宗:《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重修緯書集成》,東京:明德出版社,1978。
    朱鳳翰:《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吳樹平:《東觀漢紀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1983。
    屈萬里:《書傭論學集》收於《屈萬里全集》,台北:聯經,1984。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1983。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查昌國:《先秦「孝」、「友」觀念研究—兼漢宋儒學探索》,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河北:新華書店,1998。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收於《郭沫若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陳大齊:《孟子待解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陳飛龍註譯:《抱朴子內篇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
    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童書業著、童教英校訂:《春秋左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紫竹編:《中國傳統人生哲學縱橫談》,山東:齊魯書社,1992。
    黃節:《阮步兵詠懷詩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0。
    楊伯峻編:《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錢宗范:《周代宗法制度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譚家哲:《論語與中國思想研究》,台北:唐山出版社,2006

    三、期刊、單篇論文

    王利華:〈周秦社會與「友」的衍化〉《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10月,頁48-52。
    王慎行:〈論西周孝道觀的本質〉《人文雜誌》,1991年第2期,頁71。
    吳崢嶸:〈「朋」與「友」的詞義發展〉《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2期,2005年4月,頁77-79。
    沈長雲:〈《書˙牧誓》「友邦冢君」釋義—兼說西周宗法社會中的善兄弟原則〉,《人文雜誌》,1986第3期。
    姚振黎:〈論孔門交友之道〉《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刊》第2期,1984年6月,頁83-97。
    姜建設:〈在反欺詐中提升:春秋時代對于誠信的體驗、認同與詮釋〉,《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117 - 123。
    郭守信:〈「士有朋友」—古代社會人際關係初探〉《金景芳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頁371。
    裘錫圭:〈關於商代的宗族組織與貴族和平民兩個階段的初步研究〉《文史》北京:中華書局,1983第17輯,頁11。
    錢宗范:〈「朋友」考〉(上、下)《中華文史論叢》,上海:古籍出版,1978。
    閻步克:〈春秋戰國時「信」觀念的演變及其原因〉《歷史研究》,1981第6期,頁2-12。
    簡良如:〈共體文明的創建與理想:《詩經˙大雅》之文〉,《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十一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2,頁317。
    簡良如:〈性善論的成立—《孟子˙告子上》前六章人性論問題分析〉《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七十一期,2009,頁63-97。
    簡良如:〈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對人性及人群問題的反省:以《孟子》相關思想為參照〉《台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二期,2005,頁187-227。
    龔鵬程:〈中國友誼觀的三種型態〉收於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辨《論友誼:一個哲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的跨學科觀點研究會論文集》,2003。
    伍至學:〈友誼的辨證法〉收於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辨《論友誼:一個哲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的跨學科觀點研究會論文集》,2003。

    四、學位論文

    王公山:《先秦儒家誠信思想研究》,山東: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5。
    朱曉海:《荀子心性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1993。
    李貞德:《西漢律令中的倫常觀》,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侯慶宜:《先秦至漢初朋友倫的塑形與轉化》,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張秀雯:《醉狂與和睦:論酒與人共鳴之哲學反思》,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1。
    張瑀琳:《遊與友—漢晉名士交往行動探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陳瓊玉:《魏晉忠孝觀》,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黃昕瑤:《魏晉名士的友誼觀—友情與友道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蔡三億:《六朝交友論》,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盧晞雲:《論君主性的建立—《尚書˙堯典》堯、舜、禹人物形象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頁82-90
    簡良如:《王者之風—《詩經˙周南》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