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玉玲 Hsu Yu-Lin |
---|---|
論文名稱: |
隔代教養學童的生活世界--一個個案研究 The life-world of a school-aged child reared by her grandparents--A case study |
指導教授: |
劉慈惠
Liou, T. H.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國民教育研究所 國民教育研究所(eng) |
論文出版年: | 2000 |
畢業學年度: | 8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4 |
中文關鍵詞: | 隔代教養兒童 、偏遠地區 、質性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children reared by grandparents, periphery, qualitative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127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一位偏遠地區的五年級隔代教養小女孩為主要的研究參與者,在為期七個多月的研究過程中,透過觀察與訪談的方式,在學校與家庭情境中蒐集資料,包括教室觀察,焦點團體訪談,戶外教學,親師會以及社區運動會等,經由不同情境,不同對象的觀察與訪談,蒐集資料並歸納整理出隔代教養孩子的家庭與學校生活世界,並從該學童生活周遭的重要他人眼中來試著了解她是怎麼樣的一個孩子。兒童的世界複雜而難懂,在本研究中,我發現了一些隔代教養學童在日常生活的不同面向,似乎可以釐清部分文獻對其弱勢論述的迷思。本研究的參與者來自一個中下階級的單親家庭,在匱乏的生活環境中她擁有來自祖父母豐沛的愛,學校所提供的生活資源,以及老師的關愛和接納。希望這樣的一篇論文能夠提供讀者以另一種面貌去認識隔代教養的孩子,而學校老師也能以開放,理解,細膩的心,去提供他們更多的包容與支持。倍
在這項研究中,我試圖探討生活世界的一個適齡兒童養育她的爺爺奶奶。我試圖弄清楚孩子是誰的人從她周圍的生活,其中包括她的祖父母,同學,老師和工作人員的學校。通過這一過程的7個多月,我收集到的數據通過參與觀察和訪談。主要研究範圍內包括學校和家庭環境的兒童。作為這項研究的結果,我發現,生活世界的孩子是真正的多面。儘管有缺陷的經濟條件下,孩子享受豐富的感情和關懷她的祖父母和學校教師,以及豐富的生活資源,開辦學校。這些發現有助於澄清的刻板描述兒童和祖父母在家庭的代際有文獻記載。我們希望這項研究能提供讀者另一種方式了解孩子所提出的祖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可向他們提供一個開放和理解mind.tc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博伊姆,自動曝光和溫伯格,類風濕性關節炎(民87) 。兒童行為觀察(廖鳳瑞,
李易霖譯) 。台北縣:光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會 CB Cazden (民87) 。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蔡敏玲,彭海燕
譯) 。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原著出版年:1988 )
歐文,磷著(民88)。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黃牧仁譯) 。台北
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井敏珠(民84)。國小兒童人際關係與學校輔導策略。學生輔導,36期,
52-55頁。
王文科(民88)。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王文秀(民77) 。孩子的友誼世界。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
司。
王柏壽(民78)。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
報,第2期,99 - 152頁。
王淑娟(民87) 。麗水國小五年級學生次文化的人種志研究。國立台北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王鐘和,郭俊豪(民87) 。祖孫家庭與親職教育。學生輔導, 59期,50 - 6
1頁。
台灣教會公報(民87) 。 “原的啟示“轉變的部落文化, 2413期,21版。
伊慶春(民74)。台灣地區不同家庭型態的偏好及其含意。國立台灣大學
社會學刊,17期,1 - 14頁。
朱岑樓,高梓,趙錦華(民72) 。談隔代教養問題。今日生活,203期,
6-13頁。
余思靜(民88)。幼稚園大班的畢業生真的準備好上小學一年級了嗎?國
小新生的同儕關係與學校適應。台東師院學報,10期,123 - 154頁。
余德慧(民76)。中國人的父母經。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吳惠卿(民86) 。國小五年級兒童人際互動選擇之探討。國立花蓮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吳就君譯(民82) 。與人接觸。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旻陽(民81) 。國中學生學業成績,師生互動與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周淑娟(民87) 。國小班級同儕團體互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周淑娟(民87) 。談同儕關係研究的另類思考。教育資料文摘,245期, 188-192頁。
周淑惠(民88)。親師合作之個案研究-以北市某國小五年甲班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周煥臣(民62)。班級團體之同儕關係的研究。嘉義師專學報,4期, 183-216頁。
周德禛(民88)。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林美珍(民79) 。成人子女對與父母同住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心理與研究“13期,61 - 94頁。
林瑞昌(民86) 。兒童友誼概念發展,友伴選擇與友誼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胡幼慧編(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孫世維(民83) 。青少年與父母的情感關係:依附的性質與重要性。中興法商學報,29期,257 - 304頁。
孫敏芝(民78)。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高雄市:复文書局。
徐蘊康(民87) 。我的媽媽是阿媽。今周刊,76期,57 - 58頁。
張春興(民7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春興,陳李綢(民66) 。國小男女生學業成績的性別關係與其教師性別差異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0期,21 - 34頁。
張景然(民75) 。國小學生親子關係,友伴關係,師生關係與學業成績之比較。輔導月刊,22卷,5期,37 - 40頁。
張雅惠(民86) 。團體輔導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張慧文(民73) 。國小師生領導類型,師生關係與班級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畢恆達(民84)。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4期,224 - 259頁。
許芳菊(民88)。當祖父母變保姆。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Life/issue006/parents.htm
許惠子(民83) 。教學態度與師生互動。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郭俊豪(民86) 。祖孫家庭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郭榮澤(民75) 。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師生互動關係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陳立人,鄭宇梁(民83) 。國小五,六年級學童之親子關係適應,班級人際關係與自我觀念之相關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5期,1 - 18頁。
陳奎熹(民79) 。教育社會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陳淑敏(民84)。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概念內涵的探討。屏東師院學報,8期,503 - 526頁。
陳麗珠(民84)。小班小校的迷思-談學校最適當經營規模。教育資料文摘,213期, 57-67頁。
曾素秋(民86) 。國中啟智班師生互動之觀察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黃天中,洪英正(民81) 。心理學。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黃玉枝(民80) 。國中資優學生輿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黃淑苓(民80) 。兒童期的社交能力。嘉義師院學報,5期,355 - 378頁。
楊妙芬(民84)。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8期,71 - 110頁。
楊清芬(民84)。國小男生與女生的校園生活。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楊淑萍(民84)。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劉慈惠(民89) 。社經地位與教養相關文獻的評析與再思。新竹師院學報,13期,359 - 373頁。
劉修全(民86) 。青少年的父母教養方式,依附-個體化,與自我統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歐陽儀,吳麗娟(民87) 。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卷,第2期,33 - 58頁。
潘志煌(民86) 。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國小班級多重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蔡俊莉(民84)。國民小學六年級師生協商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蔡敏玲(民83) 。教育民族志中研究者的角色。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主辦:“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第二次科際研討會-質化研究,次級分析與綜合方法,1 - 21頁。
蔡敏玲(民86) 。從雲村泰雅兒童的遊戲經驗再思文化刺激的議題。發表於新竹師院主辦八十五學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125 - 152頁。
蔡敏玲(民85)。教育質性研究者請在文本中現身:兩項重要思慮。國民教育,37卷2期,21 - 30頁。
鄭玉英(民83) 。愛與管束。台北市:信誼基金出版社。
簡茂發(民72) 。國小學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6期,71 - 88頁。
簡偉娟(民88)。一班國小二年級學童的秘密世界。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藍采風,廖榮利(民69 ) 。祖父母與孫子女。張老師月刊,5卷1期,7 - 17頁。
羅美惠譯(民87) 。祖父母當家。台北市:創意力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比茹,張始,與熊,四米( 1978年)。行為分析兒童發展。黃俊英,台北:華泰文化。
倫納,美國( 1986年)。生態家庭作為人類發展的一個方面:研究觀點。發展心理學研究,22( 6), 723-742 。
布朗,四大腸桿菌( 1999)。再生家長。時間, 154, 96-97 。
Dannison屬;史密斯,甲和乙塔米,五, H.(1998年) 。當“婆婆“是“媽媽“ :什麼今天的教師需要知道的。兒童教育,75, 12-16。
愛德華茲,澳W. (1998 ) 。 Grandfamilies曾孫提出的祖父母:影響學生和學校服務(孫子女,應力) 。國際論文摘要,59( 05) ,第2453 。 (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第AAT9835705 )
愛德華茲, O.W. ( 1998年)。幫助grandkin曾孫祖父母提出:擴大心理學在學校。心理學在學校, 35( 2), 173-81 。
精細,葛答:( 1988)。研究人員和兒童。美國加州:塞奇出版。
罰款,葛答:與桑德斯特羅姆,黃桂林( 1988年)。知道孩子們:參與觀察與未成年人。台北:五南。
福倫薩,南灣(1998年) 。定性研究的一個文化多元化的一群教養孫子的祖母與有關家庭進程的影響。國際論文摘要,59 (04 ),第1848年。 (西頓霍爾大學第AAT9829234 )
助手, j的乙(1997年)。社會發展的子女:同伴的作用。社會工作在教育,19, 242-256 。
何士元樓及姜大衛,東莞同鄉會( 1984年)。代際比較的育兒態度和做法在香港。發展心理學研究,20( 6), 1004年至1016年。
霍姆斯河米(1990年) 。社會交往中幼兒園:規則的友誼。教育, 111( 1), 82-86 。
Jacobvitz ,數據庫,摩根,大腸桿菌, Kretchmar ,與伯頓,譯( 1992) 。的傳輸母子邊界騷亂橫跨三個世代。 ED346985
瓊斯米河( 1993)。兒童飼養的調整他們的祖父母。 (李家祥文件複製服務NO.ED373286 ) 。
瓊斯米的河; &漢森角( 1996年)。看護行為的預測調整兒童提出的祖父母。論文發表在第104屆年會的美國心理學協會,兒童組,青年和家庭服務。 (李家祥文件複製服務NO.ED409986 )
拉赫,譯( 1999)。外婆的家,我們去。美國人口統計,21( 9) ,20 - 21 。
勞拉湖米( 1999年)。祖父母撫養孫輩:調查的作用和支持(照顧者角色契合) 。 Dissert0ation國際文摘, 60( 05) ,第1783 。 (俄亥俄州立大學第AAT9931632 )
遠流,荘1997年)。高校思想教育的當代台灣的母親撫養年幼子女有關。未發表的博士論文。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
明克勒,米和羅伊,光米( 1996年) 。祖父母作為代理家長。代,20( 1), 34-38 。
更多的孩子與祖父母生活。 ( 1999年)。未來主義,33( 3), 18。
平森,米爾本,雁,費邊,五南( 1996年) 。祖父母撫養孫輩。心理諮詢與發展雜誌, 74( 6), 548-554 。
羅森伯格四( 1996年)。祖父母作為家長:入門的學校。小學和幼兒教育分校,伊利諾伊州。 (李家祥文件複製服務NO.ED401044 ) 。
索倫貝格,理查德( 1968年)。美籍華裔兒童的育兒做法與青少年犯罪。華爾街日報社會心理學,74, 13-23 。
塔卡,米( 1995年) 。祖父母raiasing孫子:指南尋求幫助和希望。 (李家祥文件複製服務沒有。 ED394712 ) 。
托賓, j的和戴維森( 1990)。在倫理polyvocal民族志:授權主場迎戰textualizing兒童和teacher.Qualitative研究教育,3( 3), 271-283 。
狼米( 1978年)。兒童培訓和華人家庭。在M.沃爾夫(編)研究中國社會。加州:斯坦福大學出版社。
伍德沃思,河南( 1996)。你並不孤單...你一百萬。兒童福利,75( 5), 619-634 。
伍德沃思,河南( 1997年)。我喜歡安全和喜愛:文字和圖片對生命的爺爺奶奶和兒童被提出他們的祖父母。美國退休人士協會,華盛頓特區。 (李家祥文件複製服務沒有。 ED4010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