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淑鈴
Chen Shu Ling
論文名稱: 南洋風情與台灣經驗的交融- 鍾怡雯散文研究
Shifting heart - a lifelong journey of dangling between Malaysia and Taiwan
指導教授: 陳惠齡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6
中文關鍵詞: 鍾怡雯馬華文學女性散文原鄉書寫家族書寫
外文關鍵詞: Choong Yee Voon, Mahua wenxue, female prose, homeland writing, familial writing
相關次數: 點閱:17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馬華旅台女作家鍾怡雯崛起於文學獎鼎盛的九○年代文壇,披掛中時與聯合兩大報文學獎桂冠的鍾怡雯,以豐富的學養及龐沛的能量致力於散文創作與學術研究,豐碩的文學果實屢獲國內散文論評者關注。鍾怡雯擅長以散文形式創作,馬來西亞原鄉記憶的書寫是其散文中永恆追尋的主題,而旅居台灣的生活體驗則成為與其原鄉經驗相呼應的另一創作主題。

    本論文以鍾怡雯的散文創作為研究主題,第一章「緒論」,概述研究動機及目的,並回顧鍾怡雯散文相關之評論文獻,釐清論文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第二章「作家人生經歷暨創作背景」,先探討鍾怡雯在馬來西亞的成長以及來台發展的歷程,次論及影響鍾怡雯文學創作的背景因素。第三章「鍾怡雯的散文創作理念」,從作者相關著作與散文評論中梳理鍾怡雯的散文創作觀。第四章「鍾怡雯的散文主題內涵」,透過文本的閱讀與分析,發掘鍾怡雯散文創作中的主題內涵,概括歸結為原鄉思憶、家族散誌、生活體悟、都市浮世繪等四項主題。第五章「鍾怡雯的散文風格及審美表現」,參酌當代散文理論與散文審美觀,從取材命題、篇章結構、書寫策略、語言表現等散文外部形式特徵,歸結出鍾怡雯的散文藝術表現特色。第六章「結論」,綜合前述各章研究成果,論述鍾怡雯的散文創作在當代文壇中的定位,提出研究過程中發掘的後續議題及本論文研究的限制。


    A Chinese descendent Malaysian settles in Taiwan, Choong Yee Voon started to shine in the literature field in the 90’s. She was awarded to the Literature Laureate from two major publishers in Taiwan and her productive literature works and relative study has been the center of attention from professional writers and critics ever since. Choong is best in prose and the main theme of her prose is centered on her childhood memory in Malaysia. Her life experience in Taiwan also offers her rich sources in writing.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Choong’s proses. The first chapter outlines the research rationale and related literature review. The scope of study and context structure is also included in the first chapter. Choong’s background and experiences are the main theme in the second chapter. Her Malaysian childhood and later adulthood in Taiwan offer rich nutrition for her creative writing. The third chapter is to depict Choong’s writing mindset from her various works. Explicit description of her prose writing style and aesthetic expression is included in chapter four. The rather intimate and personal side of the writer’s creating process can be learned from four following aspects, which are childhood memory in Malaysia, family stories, philosophy in life and city observation.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mes, plot and characters in her literature works helps to illuminate her aesthetic personality in chapter five.

    Finally, the finding and merit of the research are stated
    in chapter six. This study also tries to evaluate and define Choong’s works and her significant place in Taiwan literature fiel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一、 對文學時代性的關注 2 二、 發掘文本的獨特視角 2 三、 揄揚勤耕述作的態度 2 四、 審視女性的細膩視角 3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回顧 4 一、 作品風格泛論 5 二、 作品主題研究 6 三、 馬華文學綜論 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3 一、 研究範圍 13 二、 研究方法 14 三、 論文架構 15 第二章 鍾怡雯的散文創作背景 18 第一節 作家的成長歷程與生活經驗 18 一、 生命原鄉-情繫馬來 18 二、 生活在他方-旅居台灣 26 第二節 時代風氣與文化思潮 30 一、 多元社會,眾聲喧嘩 30 二、 女性散文脈絡 33 三、 在台馬華文學溯源 36 第三章 鍾怡雯的散文創作醞釀及創作理念 40 第一節 鍾怡雯的散文創作醞釀 40 第二節 鍾怡雯的散文創作理念 42 一、 散文允許虛構的真實 42 二、 散文是生活的折射 46 三、 散文風格折射作者性情 46 四、 散文創作是時間的藝術 47 五、 創作是安定自我的力量 48 六、 創作是萬物與自我的對話 48 第四章 鍾怡雯散文主題內涵 51 第一節 原鄉思憶 51 一、 童年樂園的尋索 51 二、 多元混融的風土人情 60 三、 歷史文化的想像 71 第二節 家族散誌 75 一、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家族長輩 76 二、 命定的瘋狂—親友 83 三、 家有女兒國—手足 85 第三節 生活體悟 88 一、 時間與生命的辯證 88 二、 浮生女子的生命思辨 90 三、 戀物絮語 97 第四節 都市浮世繪 105 一、 市井人物的寫真 105 二、 文明病灶的批判 107 三、 旅者無疆 111 四、 反璞歸真的想望 114 第五章 鍾怡雯的散文藝術技巧及風格 117 第一節 鍾怡雯散文的藝術技巧 117 一、 靈活多變的語言辭采 117 二、 豐富多元的敘述策略 123 三、 超脫現實的詭奇設境 126 第二節 鍾怡雯的散文風格 130 一、 娓語漫談,體物思微-營造細膩幽微之風 131 二、 出入虛實,照見真我-營造迷離奇詭之風 133 三、 軟中帶硬,寄勁於婉-營造慧黠幽默之風 135 第六章 結論 138 第一節 篇章回溯 138 第二節 研究版圖的拓展 139 一、 鍾怡雯散文的文學價值 139 二、 鍾怡雯散文的文學史定位 140 三、 不足與待突破之處 142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43 參考文獻 145 一、研究文本 145 二、文學選集 146 三、專書 146 四、外文譯著 148 五、學位論文 148 (一)作家專論 149 (二)現代散文綜論 149 (三)馬華文學綜論 150 (四)其他 151 附錄:鍾怡雯作品年表 152

    (研究文本依出版日期排列,其餘參考文獻均依作者姓名排列)
    一、研究文本
    (一)散文創作集
    鍾怡雯,《河宴》,台北:三民,1995年4月。
    鍾怡雯,《垂釣睡眠》,台北:九歌,1998年3月。
    鍾怡雯,《聽說》,台北:九歌,2000年8月。
    鍾怡雯,《我和我豢養的宇宙》,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6月。
    鍾怡雯,《漂浮書房》,台北:九歌,2005年1月。
    鍾怡雯,《野半島》,台北:聯合文學,2007年。
    鍾怡雯,《陽光如此明媚》,台北:九歌,2008年。
    (二)論文集
    鍾怡雯,《馬華當代散文選(1990-1995)》,台北:文史哲,1996年。
    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1949─1999)》,台北:萬卷樓,2001年。
    鍾怡雯,《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2004年。
    鍾怡雯,《內斂的抒情:華文文學論評》,台北:聯合文學,2008年。
    鍾怡雯,《馬華文學史與浪漫傳統》,台北:萬卷樓,2009年。
    (三)選文集
    鍾怡雯,《馬華文學讀本I:赤道形聲》,台北:萬卷樓,2000年。
    鍾怡雯,《天下散文選I、II:1970-2000台灣》,台北:天下文化,2001年。
    鍾怡雯,《台灣現代文學教程2:散文讀本》,台北:二魚文化,2002年。
    鍾怡雯,《天下散文選III:1970-2003大陸及海外》,台北:天下文化,2004年。
    鍾怡雯,《馬華文學讀本II:赤道回聲》,台北:萬卷樓,2004年。
    鍾怡雯,《因為玫瑰:愛情散文選》,台北:聯合文學,2006年。
    鍾怡雯,《九十四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06年。
    鍾怡雯,《20世紀台灣文學專題I,II》,台北:萬卷樓,2006年。
    鍾怡雯,《馬華散文史讀本1957-2007》(三卷),台北:萬卷樓,2007年。
    鍾怡雯,《靈魂的經緯度:馬華散文的心靈和雨林書寫》,吉隆坡:大將,2007 年。
    二、文學選集
    向陽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三部》,台北:聯合文學,2006年。
    余光中總編輯,李瑞騰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台灣1989-2003》評論卷(一),台北:九歌,2003年。
    余光中總編輯,張曉風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台灣1989-2003》散文卷(一),台北:九歌,2003年。
    阿盛主編:《散文30家:台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1978-2008)》,台北:九歌,2008年。
    陳芳明、張瑞芬主編:《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上)》,台北:麥田,2006年。
    陳芳明、張瑞芬主編:《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下)》,台北:麥田,2006年。
    陳芳明主編:《九十三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05年。
    陳義芝:《散文教室》,台北:九歌,2006年。
    舒國治等:《國境在遠方─第一屆華航旅行文學獎精選作品文集》,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
    黃凡、林燿德:《新世代小說大系》,台北:希代,1989年。
    楊牧、顏崑陽編:《現代散文選續編》,台北:洪範書店,2004年。
    蕭蕭編著:《台灣現代文選—散文卷》,台北:三民,2005年。

    三、專書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1998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台北:麥田,2001年。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2002年。
    古遠清:《世紀末台灣文學地圖》,台北:揚智,2005年。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2002年。
    朱 剛:《20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2002年。
    何寄澎:《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年。
    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1995年。
    李瑞騰:《臺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1991年。
    孟樊、林燿德:《世紀末偏航─八O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1990年。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時代與世代:台灣現代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年。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旅遊文學論文集》,台北:文津,2000年。
    柯慶明:《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台北:麥田,2006年。
    張永剛、董學文:《文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1990年。
    張春榮:《現代散文廣角鏡》,台北:爾雅,2001年。
    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台北:麥田,2006年。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台北: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陳大為:《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台北︰萬卷樓,2001年。
    鹿憶鹿:《走看臺灣九O年代的散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年。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台北:里仁,2000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1988年,再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198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1987年,二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199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1999年。
    劉思謙、郭力、楊珺:《女性生命潮汐-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研究》,河南:河南大學,2005年。
    簡瑛瑛編:《認同、差異、主體性》,台北:輔大比教文學研究所,1998年。
    四、外文譯著
    巴舍拉(Bachelard, Gaston)著,龔卓軍等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年。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林志明譯:《物體系》,台北:時報,1997年。
    琳達‧麥道威爾(Linda Mcdo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台北:群學,2006年。
    克蘭(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3年。
    莫以(Moi, Toril)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巨流,2004年。
    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2007年增訂二版。
    克瑞茲威爾(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年。
    五、學位論文
    牛珮安:《九零年代女性散文中的戀物書寫》,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邱珮萱:《戰後臺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3年。
    許珮馨:《五O年代的遷台女作家散文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許茹菁:《掙扎輿圖─女性、旅行、書寫》,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芳莉,《在台馬華文學中的原鄉再現——以黃錦樹、鍾怡雯、陳大為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黃恩慈:《女子有行─論施叔青、鍾文音女遊書寫中的旅行結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楊心怡:《九○年代以降台灣女性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鄭恒惠:《家庭‧城市‧旅行—台灣新世代女性散文主題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8年。
    六、期刊論文
    (一)作家專論
    辛金順:〈烏托邦的祭典─解讀鍾怡雯《河宴》中的童年書寫〉,《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9期,1998年3月,頁130-144。
    徐國能:〈散文新視野:論鍾怡雯的雄辯與解構〉,《香港文學》第227期,2003年11月,頁17-22。
    徐學:〈鍾怡雯散文的感性與知性〉,收入黃萬華、戴小華編《全球語境‧多元對話‧馬華文學—第二屆馬華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頁391-402。
    張瑞芬:〈我和我的小女生—論鍾怡雯散文〉,《聯合文學》254期,2005年12月,頁115-119。
    陳伯軒:〈別有天地─論鍾怡雯散文原鄉風景的構成與演出〉,《中國現代文學》9期,2006年6月,頁181-197。
    陳慧樺:〈她的靈氣點亮了她的文字意境〉,《文訊》第141期,1995年4月,頁7-10。
    黃宗慧:〈戀物情深的宇宙觀—讀鍾怡雯《我和我豢養的宇宙》〉《聯合文學》215期,2002年9月,頁156-158。
    黃恩慈:〈油棕園傳來的獨語─訪評鍾怡雯〉《幼獅文藝》613期,2005年1月,頁72-78。
    黃恩慈:〈狸奴獨語—鍾怡雯散文初探〉,收入清華大學台文所編《第一屆台灣文學研究生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文學館,2004年,頁229-244。

    (二)現代散文綜論
    向陽:〈被忽視者的重返─小論知性散文的時代意義〉《國文天地》13卷2期,1997年7月,頁77-89。
    林德俊:〈新生代文學創作者的發聲管道〉《文訊》230期,2004年12月,頁51-56。
    張瑞芬:〈琦君散文及五O、六O年代女性創作位置〉《台灣文學學報》6期,2005年2月,頁121-158。
    林燿德:〈傳統之軸與前衛之輪─半世紀的台灣散文面目〉《聯合文學》第132期,1995年10月,頁148-157。
    徐國能:〈孤獨自語或浪跡天涯─新世代散文觀察〉《文訊》230期,2004年12月,頁31-36。
    章妮:〈論新生代散文的語言狂歡〉,《當代文壇》,2005年第6期,頁73-75。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散文的裂變與演化〉《文訊》167期,1999年9月,頁42-50。
    張瑞芬:〈被邊緣化的台灣當代女性散文研究〉《文訊》205期,2002年11月,頁55-57。
    張瑞芬:〈散文的下一輪太平盛世2000-2004台灣散文現象〉《文訊》228期,2004年10月,頁27-35。
    許正平:〈徬徨的散文新世代〉《聯合文學》227期,2003年9月,頁106-111。
    陳芳明:〈女性詩人與散文家的現代轉折〉《聯合文學》220期,2003年2月,頁150-164。

    (三)馬華文學綜論
    張錦忠:〈(離散)在台馬華文學與原鄉想像〉,《中山人文學報》,第22期,2006年4月,頁93-105。
    張錦忠:〈文化回歸、離散台灣與旅行跨國性:「在台馬華文學」的案例〉,《中外文學》,第33卷,第7期,2004年,頁153-166。
    陳大為:〈馬華文學三大板塊〉,《國文天地》,第226期,2004年3月,頁28-43。
    劉小新:〈馬華旅台文學現象論〉,《江蘇大學學報》,第4卷,第2期,2002年6月,頁72-78。

    (四)其他
    李有成:〈論自傳〉,《當代》56期,1990年12月,頁56-63。
    楊明敏(譯):〈戀物癖〉,《中外文學》,第31卷,第7期,2002年,頁111-11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