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于正
論文名稱: 行動智慧導向之大學生基本權保障檢核指標研究
A Study on Action Wisdom-oriented Examining Indicators for College Students’ Fundamental Rights Protection
指導教授: 林志成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05
中文關鍵詞: 大學生基本權行動智慧受壓迫者教育學檢核指標
外文關鍵詞: college students’ fundamental rights, wisdoms for action,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examining indicators
相關次數: 點閱:8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行動智慧為導向之視框,來回檢視看待大學生基本權保障之指標建構、發展與實踐。
    首先,研究者之研究問題意識起源於大法官釋字第684號解釋之結果,引發大學生基本權與大學自治權間產生法益衝突時之論爭;研究者蒐集9項針對大學生權利相關的工具,探究其對大學生權利保障的情況。本研究之主要研究概念架構係受行動智慧與Freire受壓迫教育者學之影響,探究「壓迫異化、人文弱化、法制及權利保障不足」之三大議題,進而發展出「策略智慧、覺知智慧、執行智慧、省思智慧及解放智慧」之五大行動智慧層面,及「人格尊嚴、人性教化、永續發展、公民參與和多元文化」之五大基本權中心目標,進一步探求九大行動智慧判斷向度與主客觀意義規範。
    本研究採用多元研究方法,計有文件分析法、焦點團體座談法、深度訪談法及反身性探究,發現行動智慧導向之基本權保障指標,可有效運籌基本權保障之學術真理及實務衡量之道。研究者綜合三回合之焦點團體專家學者意見,探求保障指標之共識。研究者同時深度訪談33人,採取全面多元及高專業相關的立意取樣,獲得15項訪談發現。再經三角檢證後轉化為大學自我檢核表之9項一級指標、51項二級指標、217項三級指標,9項一級指標分別為「1.民主對話與財務透明公開;2.友善與安全環境保證;3.行動智慧與人性教化志業;4.公開化法治與法制表現;5.學校治理與增能評鑑;6.人權氣氛與人權教育;7.證據表現與消費者保障;8.效益與學生滿意度;以及9.學生學習成效。」
    最後,建構一套行動智慧導向之大學生基本權保障指標,並依使用對象,區分為行動智慧導向之大學生基本權保障自我檢核表、人民督促國家積極實踐大學生基本權檢核表與行動智慧導向之基本權保障大學檢核表等三種檢核表,並提出建議供大學、大學生及相關單位人員參考。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prospective of wisdoms for action, looking back and forth to view the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the fundamental rights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research originates in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aroused by Chief Justice’s interpretation of the document No. 684, which raises the debates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fundamental rights and college autonomy caused by the conflict of legal interest of both sides. The researcher collects nine tools that are focused on college students’ rights accordingly. The study is influenced by the wisdoms for action and Freire’s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This study starts with the analysis of five questions, which are related to oppression, humanization, legalization, rule of law, and the wisdoms for action. They are the cornerston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undamental rights. It results in the five domains of wisdoms for action, which are strategic intelligence, awareness intelligence, executive intelligence, reflective intelligence and liberating intelligence. The five domains of wisdoms for action then construct the five major central objectives of college students’ fundamental rights – personal dignity, humanization educ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ivic participation, and multiculturalism. It further explores nine dimensions of judgment for wisdoms for action, and the su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pecifications. This study uses multi-layer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document analysis,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reflexive inquiry, and then finds the approaches to protecting fundamental rights of action wisdom-oriented indicators, which can effectively ensure and measure academic and practical truth of the rights. There are 33 interviewees in the in-depth interviews taken to the full diversity of purposive sampling, and result in 15 findings. Throughout literature review, three focus group conference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triangulation inspection, this study gets nine categories from converting nine grade A indicators, 51 grade B indicators, and 217 grade C indicators. The nine grade A indicators are 1. democratic dialogues and financial disclosure; 2. ensure a friendly and safe environment; 3. wisdoms for action and humanization education; 4. public performance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legalization; 5. school governance and empowerment evaluation; 6. atmosphere of human rights and human rights education; 7. evidence performance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8. efficiency and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9. student learning effectiveness. The checklists a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parts, self checklists for college students’ wisdoms for action, the checklists for the public to apply the wisdoms for action to urging the country actively practice the perspectives of college students’ fundamental rights, and the functional indicators for college authorities to implement the rights for their students. This
    ii
    study finally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colleges, students and related authorities for their referenc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11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 第一節 大學及大學生面臨的挑戰與問題 19 第二節 大學生憲法基本權的核心概念與作用 28 第三節 行動智慧與壓迫教育學的探究與對話 119 第四節 行動智慧功能導向之信念網 158 第五節 大學生憲法基本權運籌模式之研究 179 第六節 大學生基本權保障體系工具之探索 19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0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對象 207 第二節 研究工具與實施程序 211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216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223 第一節 多元研究結果 223 第二節 基本權保障規範實踐現狀、架構類型及保障思潮 245 第三節 具有行動智慧概念基本權與發展信念網 289 第四節 反身性經驗、故事、回應與事件 30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315 第一節 結論 315 第二節 建議 324 參考文獻 331 壹、中文部分 331 貳、英文部分 345 附錄一 指標系統雛型及會議記錄示例 351 附錄二 深度訪談逐字記錄示例 377 附錄三 行動智慧導向之大學生基本權保障檢核指標表 384 表次 表2-1 行動智慧穿透大學迷思 22 表2-2 Foucault、Freire與行動智慧交織之系統思考模式 32 表2-3 圖像法運用至大學基本權 39 表2-4 從word到world之連結與命名 40 表2-5 人性教化過程為中心之行動智慧向度構面 40 表2-6 從人民至憲法的守門員具有行動智慧之專業判斷 62 表2-7 大法官對抗多數的力量困境之行動智慧 63 表2-8 憲法解釋形式途徑與權衡取向 65 表2-9 憲法解釋八模式 66 表2-10 行動智慧導向之大法官之智慧、判斷與信念網 67 表2-11 大學生基本權 71 表2-12 以人格尊嚴為中心之行動智慧導向構面 79 表2-13 公法法治觀之傘狀之基本原則 85 表2-14 大學發展模式與行動智慧導向之分析 91 表2-15 大學治理模式 95 表2-16 在學關係理論 101 表2-17 大學發展與基本權發展 106 表2-18 教育基本法前四條之條文與大學基本權重要性因素 109 表2-19 人的自我實現、法建構、意義網、保護網之功能 110 表2-20司法審查標準一覽表 138 表2-21發展大學生—行動智慧—基本權之存有模式 144 表2-22行動智慧為導向基本權保障功能之競值架構 148 表2-23 行動智慧共同體之形成 173 表2-24 大學校園爭議案件處理面與建議作為 175 表2-25大學校園爭議案例類型化 176 表2-26 行動智慧導向判斷、能力思維與主客觀功能之運籌關係 182 表2-27達正義境界之區位運籌模式 190 表2-28本研究建構之行動方針 197 表2-29 九大工具涵攝九項檢核指標表向度 206 表3-1焦點團體座談人員第1場名單 210 表3-2焦點團體座談人員第2場名單 210 表3-3焦點團體座談人員第3場名單 210 表3-4基本權規範功能與九大工具與文件分析之對照表 217 表3-5深度訪談訪談稿之編碼處理 219 表4-1 大學發展 236 表4-2 大學生發展的成本與責任與基本權關係 237 表4-3大學校園避免異化、物化或意義危機之可行作為 244 表4-4 大學生變形狀況 246 表4-5 亞里斯多德式之大學生潛能狀況 248 表4-6 大學參政權之行動智慧作法 251 表4-7 行政人員運用策略智慧與問題判斷能力以增加信賴感 253 表4-8行動智慧導向大學生基本權—三種模式 258 表4-9 行動智慧導向協調與整合其他理論之優越性 261 表4-10 大學生基本權利有關之權利內容之治理 263 表4-11 民主治理與講理說服以大學生為主體策略案例 276 表4-12 基本權是王牌與人才與公民之關聯性 278 表4-13 大學生之權利層級化權利保障 281 表4-14 行動智慧關係存有論觀點分析 284 表4-15 人的自我實現、合憲秩序作為與功能一覽表 286 表4-16 行動智慧動態立體觀點 292 表4-17 從人民至憲法的守門員之專業判斷構成思想自由市場 297 表4-18 行動智慧導向之信念網之功能內涵 302 表4-19 行動智慧導向與基本權導向之模式一覽表 304 圖次 圖1-1 研究流程圖 16 圖2-1 大學生基本權由人權到學生基本權金字塔體系 43 圖2-3 憲法精神 61 圖2-4 務實主義與因循主義的智慧對抗 66 圖2-5 學校對學生之行政處分或措施的可能類型體系 69 圖2-6 人格尊嚴與競值架構 82 圖2-7 永續發展中心之治理模式 100 圖2-8 三面緊張關係圖 104 圖2-9 以行動智慧為導向之治理模式 117 圖2-10 行動智慧的構面與核心概念 127 圖2-11 人情與面子交換模式 140 圖2-12 華人道德與關係判斷模式(自由權) 142 圖2-13 行動智慧導向以學生基本權為中心之多重關係 145 圖2-14 行動智慧之各種判斷促成圓熟之學術自由與基本權保障 146 圖2-15 大學發展、行動智慧、基本權等三功能之競值架構 150 圖2-16 行動智慧共同體 164 圖2-17 達正義境界之區位運籌模式 191 圖3-1 大學生基本權保障體系 207 圖3-2 研究架構 208

    331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人間福報(2013)。輔大教授建議 避當10種人,人間福報。取自 http://ninjiatext.blogspot.tw/2013/10/blog-post_11.html
    大方廣(2013)。黑人州長。取自http://www.dfg.cn/big5/cszd/gtysh/8-heiren.htm
    大前研一(1985)。策略家智慧。臺北市:長河。
    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2010)。2010年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指標報告書,2014年1月28日,取自 http://studentrights-team.blogspot.tw/p/report.html。
    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2011)。2011年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報告書技職院校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報告書,2014年1月28日,取自 http://studentrights-team.blogspot.tw/2011/08/2011.html。
    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2012)。2012技職院校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報告書,2014年1月28日,取自http://studentrights-team.blogspot.tw/2012/12/2012v10.html。
    大學教育改革促進會(1993)。臺灣高等教育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中天新聞(2011)。10度凍雨!男大生校門口絕食 抗議校方霸凌。中天新聞。
    尤惠盈(2006)。蒙田(Montaigne)哲學思想及其在教育上的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方永泉(2011)。壓迫者教育學內涵初探。市北教育學刊,38,71-95。
    方永泉譯(2004)。P. F.著。受壓迫者教育學。臺北市:巨流。
    王如哲、潘志民(2001)。知識經濟與跨國教育政策的巨觀分析(第一年)期末報告。臺北市:教育部顧問室。
    王俊權(2000)。權利的倫理學分析及其教育涵義(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保進(1993)。高等教育表現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秋絨(2010)。謙虛的鬥士:Paulo Freire的教育勇氣與智慧評述。教育與社會研究,20,145-159。
    王泰升(2011)。四個世代形塑而成的戰後臺灣法學。臺大法學論叢,40(特刊),7-68。
    王國羽(2002)。福利與權利--普遍平等的公民地位與社會福利政策實踐的特例。載於瞿海源、顧忠華與錢永祥(主編),平等、正義與社會福利 – 殷
    332
    海光基金會自由、平等、社會正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139-169。臺北市:桂冠。
    王貿(2009)。畢業生「高不成低不就」?以人才培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分類論據之芻議,取自https://www.cher.ntnu.edu.tw/?p=649
    王興中(2012)。書寫臺灣人權運動史:普世人權的本土歷程。臺灣人權學刊,1(3),205-219。
    王鵬翔(2008)。法律,融貫性與權威。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4,23-68。
    王巍、曾貞(2012)。英國高等教育獨立審查員制度的立法與實施。比較教育研究34(5),58-67。
    司法院(1995)。釋字第684號。1995年6月23日公布,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司法院(2003)。釋字第563號。2003年7月25日公布,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司法院(2011)。釋字第684號。2011年1月17日公布,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丘慶駿(2009a)。從友善校園之內涵檢視校園學生權利之救濟以某大學學生申訴制度與其個案為例。德明學報,33(1),57-79。
    丘慶駿(2009b)。現行大專申訴制度之研究:以大學及專科學校學生申訴案處理原則為中心。德明學報,33(2),47-69。
    包家駒(2008)。從學生受教需求出發。載於劉振榮(主編),預約百年卓越--臺灣高等教育論壇談大學之分類,103-108。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
    石之瑜(2010)。5 年500億咬牙拚能見度,聯合報。
    朱敬一(2006)。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臺北市:聯經。
    朱敬一(2013)。德沃金臺灣的法學界知音在哪。聯合報。
    朱敬一、李念祖(2003)。基本人權。臺北市:時報。
    江玉林(2000)。主權,戰爭的系譜與權力論述—Foucault「捍衛社會:法蘭西學院演講(1995-1976)」評述。月旦法學雜誌,64,175-183。
    江玉林(2008)。圖像,文化與法律—法圖像學導論。「政大法哲學與社會哲學論壇XII:法圖像學與人際交往的社會法律理論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江志正(2012)。從永續觀點論地方教育發展的策略思考。載於吳清基(主編),教育政策與行政新議題。(頁208-230)。臺北市:五南。
    江宜樺(2003a)。公共領域中理性溝通的可能性。載於許紀霖主編之《公共性與公共知識份子》,1-15。江蘇:江蘇人民。
    江宜樺(2003b)。價值多元主義,相對主義與虛無主義之分析。未出版之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臺北市。
    江宜樺、李強(2003)。華人世界的現代國家結構(第2冊)。臺北市:商周。
    333
    江維萱(2008)。走出集體合作之可能。「法圖像學與國際交往的社會法律理論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院法規委員會(2003)。行政機關法制作業實務。臺北市:行政院秘書處。
    但昭偉、蔡逸佩(2011a)。中國傳統思想,西方教育哲學與臺灣人權教育的經驗。臺灣人權學刊,1(1),107-122。
    但昭偉、蔡逸佩(2011b)。杜威教育哲學中的民主與人權觀。臺灣人權學刊,1(1),161-172。
    何文馨(2010)。從人權教育論校規應有之基礎與意涵。正修通識教育學報,7,51-77。
    何美瑤(2003)。權利與教師分級教師專業之探討--從切身經驗談起。學校行政,27,145-160。
    余英時(1990)。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總論。臺北市:時報。
    吳明清(2005)。學校領導策略:以校長為領導者的整合架構。現代教育論壇,14,9-14。
    吳芝儀、李奉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
    吳振岳(2001)。試析潘諾夫斯基之圖像學研究法及其在藝術鑑賞之功能。Journal of Da-Yeh University, 10(2),69-78。
    吳清山(2010)。高等教育的挑戰與轉型。師友月刊,519,37-41。
    吳清山(2011)。我國高等教育革新的重要課題與未來發展之分析。長庚人文社會學報,4(2),18-57。
    吳清基(1988)。學生權利的主要內涵分析。現代教育,2(4),77-89。
    吳經熊(1953)。法律三向說。法律評論,19,5-6。
    吳德威(2009)。論第六屆大法官司法解釋之態度取向-司法消極主義與司法積極主義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宋佩芬、陳麗華(2008)。全球教育之脈絡分析兼評臺灣的全球教育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1(2),1-26。
    宋晏仁(2008)。失去靈魂優秀的警惕。載於劉振榮(主編),預約百年卓越--臺灣高等教育論壇談大學之分類。(頁133-142)。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
    岑延遠(2005)。當代大學生特點與人格特徵的關係研究。華南師範大學。
    李立如、王明禮(2004)。社會變遷與新興基本權之研究(法律學譯)。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李克寰(2003)。尼采思想之力量視角。師大學報,48(2),119-134。
    李佩蓉(2013)。改變只是翻轉一下沒那麼可怕。載於聯合報願景工作室(主編),願景工程--為青年尋路論壇。( A6)。宜蘭大學:聯合報。
    334
    李佳蓉(2008)。國立大學財政的法建構與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李尚仁(2012)。缺乏前景-全球青年才鬧革命。中國時報。
    李建良(2008a)。人的尊嚴作為憲法價值的思想根源與基本課題(上)。月旦法學雜誌,153),185-207。
    李建良(2008b)。人的尊嚴作為憲法價值的思想根源與基本課題(下)。月旦法學雜誌,154),193-211。
    李彥慧(2004)。從現代法治教育理念探討學生法庭之意義及其功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柏佳(1997)。我國教育基本法建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茂生(1992)。法律與生活。臺北市:正中。
    李惠宗(1999)。論宗教信仰自由及國家保護義務--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四九 0號解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7,39-60。
    李惠宗(2011)。大學自治權下學籍制度合憲性之探討--後釋字第六八四號的問題。
    李嘉晃(2008)。大學應重視顧客需求。載於劉振榮(主編),預約百年卓越--臺灣高等教育論壇談大學之分類。(143-152)。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
    李震山(1995)。基本權利之衝突。月旦法學雜誌(1),60-61。
    李震山(2003)。憲法規範位階次序之研究--以基本權利保障之規範為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系:南投縣。
    李震山(2005a)。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臺北市:元照。
    李震山(2005b)。論憲政改革與基本權利保障。中正大學法學集刊(18),183-252。
    李震山(2011)。釋字第六八四號解釋協同意見書。司法院大法官,頁9。
    李鴻禧(1996a)。國家主權與國際社會淺論。月旦法學雜誌(20),12-21。
    李鴻禧(1996b)。現代國際人權的形成與發展概要--兼談「第三代國際人權」問題。月旦法學雜誌,12),8-15。
    李鴻禧(2000)。臺灣行憲半世紀之病理病灶---以法治與人權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56),82-91。
    沈育如(2013)。大學生抗爭 南方朔讚民主好現象。聯合報(A)。
    沈銀和(1993)。教師與學生的權利與義務。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概論(445-477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周平(2012a)。倏忽評鑑 為混沌大學開竅,聯合報。
    周平(2012b)。尋找大學的熱情 刻不容緩,聯合報。
    周如軍(2009)。我國大學生權利的司法救濟。孝感學院學報,29(5),105-107。
    335
    周成功(2012)。諾貝爾獎必備的人文土壤。聯合報 觀念平臺。
    周志宏(2001)。受教育是權利還是義務。月旦法學雜誌(72),8-9。
    周祝瑛(1997)。從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趨勢談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方向。臺北市: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林大森、張雪梅、沈俊毅、劉若蘭(2006)。以學生為本位的高等教育機構評鑑--建構以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為機構教育品質評鑑指標之研究。
    林文田(2009)。判斷本位評量初探。國小特殊教育(47),91-96。
    林玉体(2009)。學術自由史。臺北市:心理。
    林至善(2001)。大學生發展理論─社團負責人研習方案之應用。載於林至善(主編),兩岸大專校院學生事務─ 社團輔導學術研討會。臺北市:東吳大學。
    林志成(2001a)。反教育的學校行政之哲學省思。學校行政(14),19-28。
    林志成(2001b)。學校公關之迷思困境暨其推動策略。學校行政(11),4-13。
    林志成(2004)。教育行政行動智慧的概念建構與實踐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志成(2012)。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之省思與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4),22-24。
    林佳範(2004)。教育基本法與學生受教權。學生輔導,95,116-123。
    林佳範(2005)。將大法官帶進教室-以大法官會議解釋文為中心之課程與教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姁璇(2012)。大學規章自治下校規的制定與問題:以大學生的權利保障為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
    林孟潔(2009)。臺灣解嚴後校園內外環境與野百合成形之關聯。國立臺中女子高級中學九十七學年度人文暨社會科學實驗班專題研究成果,1-23。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俊傑(2008)。公立大學學生參與大學自治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時機(1991)。大學改革與大學法。臺北市:正中。
    林適湖(2011)。臺灣高等教育之發展與省思。教育資料集刊,52,2-22。
    林聰敏(1991)。再談「大學生自治」理念,取自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4122803699
    林麗郁(2011)。公民參與及公民社會之實踐--以 [我們的希望地圖] 為例。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宜蘭。
    林騰鷂(1999)。校園民主與學生權益。臺北市:五南。
    336
    林騰鷂(2009)。中華民國憲法概要。臺北市:三民。
    林騰鷂(2010)。法制失義造就失落世代。聯合報。
    邱聰智(2002)。權利。月旦法學教室,1,40-42。
    姜得勝(2012)。符號與教育場域關係之研究。高雄市:麗文。
    施慧玲(2004)。生命價值、法律權威與專業主義。法官協會雜誌,6(2),54-64。
    柯志堂(2006)。高等教育學生權利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仁進(2010)。教學品質的反思:何種品質?誰的教學/評鑑?。「第二屆通識與教育哲學圓桌路論壇」發表之論文。桃園市,中央大學。
    洪如玉(2004)。人權教育的落實、淵源與建議。教師之友,46(1),20-33。
    洪致翔(2011)。另眼相看:別讓孩子淪為三無世代,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2570
    紀駿傑(2002)。邁向多元的權利與平等觀。載於瞿海源、顧忠華與錢永祥(主編),平等、正義與社會福利 - 殷海光基金會自由、平等、社會正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105-131頁)。臺北市:桂冠。
    梁學政、楊玉惠(2011)。論司法院釋字第六八四號解釋對大學校園之衝擊與因應之道。發表於建國百年教育行政與評鑑:挑戰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主辦,2011年06月25日)
    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2005)。美國社會與價值觀念。載於美國國務院(主編),美國高等院校入學指南,1-51。
    胡晴舫(2013)。事物的核心。聯合報。
    胡藹若(2007)。人權理念之研究。復興崗學報,90,297-322。
    茂木建一郎(2010)。找到熟悉的「成功模式」。翻轉您的工作腦--顛覆常規的58調高效工作法則,93-097。臺北市:時報。
    范麗雪(2007)。市場化是否為萬靈丹? 論大學治理機制應有的角色。發表於第六屆教育經營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主辦,2007年10月29日)
    夏智瑩(2002)。人權教育之實施原則與策略之研究--以教育部人權教育實施方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孫本初、鍾京佑(2005)。治理理論之初探:政府、市場與社會治理架構。公共行政學報(16),107-135。
    孫效智(2000)。生命智慧與道德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5,69-78。
    孫曉瑩、梁宗華(2006)。美國教育法律中的学生权利及其保障研究。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0(4),111-114。
    徐筱菁(2005)。大學自治與學校自主—民主對教育法的影響。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3(3)。
    秦夢群(2003)。美國教育法與判例。臺北市:高等教育。
    337
    秦夢群(2013)。教育行政實務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高永光(2013)。2013臺灣文教人權指標調查報告, 取自 http://www.cahr.org.tw/eweb/uploadfile/20131201135921615.pdf。
    國語日報社論(2011)。日日談:別讓大學生畢業就失業。國語日報(2)。
    國語日報社論(2013)。教育才能給我們後天,國語日報。
    張世賢(2004)。聯合國推動地方永續發展的策略分析。中國行政評論,13(2),135-156。
    張玉琦(2012)。從複雜的研究設計,掏洗出明確的經營理念。經理人(90),92-93。
    張珍悅、徐勝一(2010a)。永續發展教育脈絡探討 :聯合國永續發展教育十年計畫之回顧。地理研究,52,1-26。
    張珍瑋(2003)。全球化時代中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桐銳(2005)。行政法與合作國家。月旦法學雜誌,121,25-53。
    張紹動(1999)。虛擬大學實施之新典範。中華民國電腦輔助教學學會第八屆論文集,取自http://acbe. tku. edu. tw/iccai8-2. htm
    張陳弘(2004)。大學自治之重新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張雪梅(1999)。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我國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實證研究。臺北市:張老師。
    張雪梅(2006)。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大學評鑑:大學生能力及其與大學評鑑結果關係初探。教育政策論壇,9(4),49-76。
    張凱茹(2013)。專注想做的事,3步驟就能說「不」。經理人(105),138-139。
    張焜盛(2005)。行政法學另一種典範之期待:法律關係理論。月旦法學雜誌,121,54-87。
    張瑞雄(2012)。開發右腦 競爭力更大。聯合報(觀念平臺)。
    張嘉尹(2001)。基本權客觀面向或客觀法功能體系的建立(1-6)。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張錕盛(2005)。行政法學另一種典範之期待:法律關係理論。月旦法學雜誌,121,54-87。
    教育部(2001)。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3)。102 年度教育部友善校園工作手冊,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作業計畫暨地方政府及各級學校辦理事項。臺北市:作者。
    莊世同(2011)。法律的圖像:一種人文主義的分析與詮釋。臺大法學論叢,40(4),4-44。
    莊國銘(2007)。公民教育與現代國家。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2,109-178。
    許志雄(2003)。新世紀臺灣憲法學的責任與課題。月旦法學雜誌,100,
    338
    24-31。
    許育典(1999a)。從「人的自我實現」作為基本權的本質(上)。月旦法學雜誌,49,116-126。
    許育典(1999b)。從「人的自我實現」作為基本權的本質(下)。月旦法學雜誌,51,162-173。
    許育典(1999c)。從「人的自我實現」作為基本權的本質(中)。月旦法學雜誌,50,152-158。
    許育典(2002a)。法治國與教育行政。臺北市:高等教育。
    許育典(2002b)。學習自由、教育基本權與二一退學。教育研究月刊,44-62。
    許育典(2003)。多元文化國。月旦法學教室,6,36-37。
    許育典(2004)。在學關係與學生申訴。教育學刊,23,37-57。
    許育典(2006)。文化國與文化公民權。東吳法律學報。
    許育典(2008)。多元文化國下通訊傳播自由的建構。東吳法律學報,20(1),60。
    許育典(2012)。大學法制下大學自治概念的釐清─兼論法律保留的適用問題。月旦法學,201,5-21。
    許育典、林姁璇(2013)。大學自治下對學生基本權保障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1(2),37-112。
    許育典、盧浩平(2009)。友善校園下的大學學生自治─由大學法談起,取自 http://hre.pro.edu.tw/zh.php?m=17&c=1254279105
    許宗力(1992)。基本權利的解釋與影響作用。臺大法學論叢,21(2),159-181。
    許宗力(2002)。基本權的功能。月旦法學教室,2,72-80。
    許宗力(2003)。基本權對國家權力的拘束。月旦法學教室,7,87-94。
    許宗力(2011)。六八四號解釋協同意見書。司法院大法官,4。
    郭昭佑(2006)。當評鑑遇上教育-教育評鑑意涵探究。教育行政月刊,2,19-42。
    郭為藩(2004)。轉變中的大學:傳統、議題與前景。臺北市:高等教育。
    郭庭嘉(2004)。從《精神現象學》 主奴之爭一節中看欲望詮釋的可能性。
    陳文吟(2001)。美國法上大學研究成果之專利權益歸屬-以學生爲主。中正大學法學集刊,5,163-206。
    陳立恆(2013)。社會信任從您我開始。聯合報(A15民意論壇)。
    陳利銘(2006)。智慧領導模式的評論及其教育實踐。學校行政,44,136-144。
    陳幸七(2007)。微觀政治學:一個學校行政的新興研究領域。教育行政月刊,3,67-86。
    陳宜中(2001)。羅爾斯與政治哲學的實際任務。政治科學論叢,14,47-74。
    陳欣欣、張淑美(2009)。《論語》生命觀對生命教育之啟示。
    339
    陳金貴(2013)。治理之理論與發展。公共治理季刊,1(1),25-36。
    陳長文(2012)。見林不見樹的系統執政危機。中國時報時論廣場(A14)。
    陳俊宏(1998)。永續發展與民主:審議式民主理論初探。東吳政治學報。
    陳俊宏(1999 年1 月2-4 日)。新權利論述與全球治理:非政府組織的角色。於「國家人權委員會與人權的促進與保障國際學術研討會 」發表之論文,Book 新權利論述與全球治理:非政府組織的角色。臺北:圓山飯店。
    陳俊宏(2011)。臺灣落實兩大人權公約的初步檢視:以「種子講師培訓計畫」為焦點。臺灣人權學刊,1(1),31-67。
    陳冠蓁、姚孟昌、董道興、王嬿婷、劉榮宏(2011)。病患最大利益原則之法規與倫理觀點。醫事法學,18(1),45-52。
    陳品錚(2010)。論人性尊嚴之憲法意義—以德國基本法第一條第一項為基礎。
    陳昺麟(2001)。社會科學質化研究之紮根理論實施程序及實例之介紹。勤益學報,19,327-342。
    陳書榕(2012)。柯林斯教會我的人生3課-數據、紀律、實踐。經理人,90,96-97。
    陳紹賓(2013)。服務學習須從品德教育出發。國語日報(13教育)。
    陳惠珍(2008)。學術自由發展對公立大學組織變革法制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朝政、楊三東(2012)。審議式民主在民主教育的實踐。高雄師大學報,32,47-69。
    陳閔翔(2009b)。德沃金「人性尊嚴原則」之理論意涵與實踐應用。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9,195-249。
    陳閔翔(2009c)。論德沃金的民主理論:一個憲政自由主義的解讀。臺灣政治學刊,13(2),171-223。
    陳慈陽、王毓正(2003)。論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對於基本權保障之理論發展。月旦法學雜誌,98,14-30。
    陳新民(1997)。基本人權保障五十年。月旦法學雜誌,36,119-130。
    陳嘉慧(2010)。校園性騷擾防治法制之研究 —以美國民權法1972年教育增修 條文第九章關於學校責任為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陳維昭(2001)。當前我國大學的危機與轉機。通識教育,8(1),93-99。
    陳銘祥(2000)。布蘭迪斯大法官--民眾的律師、社會的法官。月旦法學雜誌,63,159-163。
    陳麗華(2011)。公民行動取向全球議題課程設計模式與實踐案例。臺灣民主季刊,8(1)47-82。
    340
    陳麗華、彭增龍(2007)。全球觀課程設計的新視野:公民行動取向。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
    傅佩榮(1997)。中西十大哲學家。臺北市:臺灣。
    傅佩榮(2007)。大學生的尼采式蛻變。傅佩榮教授九十六學年度臺大新生入學演講。取自 http://www.igotmail.com.tw/home/18535
    傅佩榮(2013)。大學生責任在那裏。取自http://cgelh.csu.edu.tw:88/plan/9899page06.html
    彭森明(2008a)。以學生評鑑確保大學生優良素質:美國策略。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3),1-20。
    彭森明(2008b)。以學生學習與發展為主軸的大學教育評鑑:理念與實施。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
    彭森明(2008c)。將學生學習成果納入大學評鑑指標項目之必要性與可行性。評鑑,15,9-14。
    彭鳳至(2008)。司法院大法官憲法解釋之效力兼論大法官憲法解釋一般拘束力與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法第三一條規定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之效力。月旦法學雜誌,161,105-134。
    彭懷恩(1988)。深入淺出談政治。臺北市:經濟與生活。
    曾大千(2003)。論教育基本權的內涵與功能。教育政策論壇,6(1),63-92。
    曾伊那(2011)。法治教育在師資培育制度的檢討與建構:從教育基本權出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曾志朗(2008)。向國際借鏡。劉振榮(主編),預約百年卓越--臺灣高等教育論壇談大學之分類(11-20)。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
    曾志朗(2013)。不能讓心靈消失在追求卓越的路途中。曾志朗(主編),正直,(3),184-188。
    曾冠球(2004)。基層官僚人員裁量行為之初探:以臺北市區公所組織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
    游美惠(2004)。壓迫/性別壓迫。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9),1-4。
    湯仁燕(2005)。Paulo Freire批判解放導向的課程觀點及其啟示。課程與教學,8(4),57-76。
    童鳳嬌(2008)。國中校長卓越領導、行動智慧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舒奎翰(2006)。晚期傅科的主體與權力觀:一個嘗試性的分析。文化研究月報,55。
    馮惠敏、黃明東(2008)。建立大學生與高校法律爭議解決機制芻議。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9(6),114-118。
    馮朝霖(2004)。各級學校人權評估項目建立與研究。臺北市:教育部訓委會。
    馮朝霖、薛化元(1996)。主體性與教育權。載於林本炫(主編),教育改革的
    341
    民間觀點(69-122頁)。台北市:業強。
    黃乃熒(2001)。論學術自由及理想的學術組織經營型態的建構。教育與社會研究(2),91-121。
    黃天麟(1997)。結構經濟學--探討國家競爭力之問題:時間與勞力的分配。臺北市:三民。
    黃玉(2004)。高等教育「學生事務工作實施準則與自我評量指引」之研究。教育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報告。
    黃光國(2001)。儒家關係主義的理論建構及其方法論基礎。教育與社會研究(2),1-34。
    黃東熊(1995)。日本之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第高教叢書--研究類7冊)。臺北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黃俊杰(1997)。身分與權利保護。中原學報(人文及社會科學系列),25(4),35-41。
    黃俊傑(2000)。論大學的知識社群特質。通識教育,7(4) ,1-17。
    黃厚銘(2002) 。導讀皮耶‧布赫迪厄與反身社會學,載於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191-218頁) 。台北市:麥田。
    黃政傑(2001)。大學教育改革。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昭元(2004)。憲法權利限制的司法審查標準:美國類型化多元標準模式的比較分析。臺大法學論叢,33(3),45-148。
    黃炳煌(1987)。訓導制度與民主教育。中國論壇,273,175-184。
    黃榮村(2012)。學費調漲案前教長籲理性溝通,聯合報。
    黃維幸(2008)。論最好的法律及憲法解釋方法。月旦法學雜誌,161),135-153。
    黃默(2002)。臺灣人權教育的倡導、現況與展望。國家政策季刊,1(2),69-84。
    楊秀宮(2009)。試論人權與權利「不離不即」。「2009第三屆『全球化』與華語文敘述國際學術研討會 」發表之論文。
    楊亞璇(2012)。Freire對話論融入教育戲劇--以國小一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楊幸真(2004)。再思女性主義教育學:愛、信任、倫理與關懷。通識教育,11(1.2),227-251。
    楊洲松(2009)。網際網路對教育的衝擊--哲學觀點的思考。載於蘇永明與方永泉(主編),面對未來挑戰的教育發展。臺北市:學富文化。
    楊國賜(2006)。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規畫與改革動向。載於王世英(主編),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教育政策。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楊朝祥(2007)。高等教育理想價值與市場邏輯的爭議。2013年11月07日,
    342
    取自國家政策研究網http://www.npf.org.tw/post/2/1715。
    楊朝祥(2009)。臺灣高等教育的挑戰、超越與卓越。教育資料集刊第四十四輯,1-28。
    楊朝祥(2013)。調漲大學學雜費勿忘公平正義,國語日報,教育版。
    楊照(2010)。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1--理解政治的五十個關鍵字。臺北市:本事文化。
    楊曉明、金龍、張豔(2008)。英國大學生滿意度調查及其啟示。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4(1),145-148。
    楊靜子(2005)。大學角色功能與經營管理之改變與省思--以後現代知識論述的觀點。
    溫明麗(2009)。蒙田的智慧。教育資料與研究(90),179-181。
    葉于正(1995)。海岸地區法制之研究以永續性發展為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基隆市。
    葉于正(2005)。杏壇憶往-良師列傳。新竹縣:新竹縣政府。
    葉于正(2006a)。以參與體育建構學校效能之可能性初探。竹縣文教(33),11-16。
    葉于正(2006b)。新竹縣體育場體育文物展專輯。新竹縣:新竹縣體育場。
    葉于正(2007)。尋找教育家與研究行銷教育人力博士班研究計畫。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葉于正(2013)。以高等教育學校組織文化形塑學生權利。載於郭耀昌(主編),2013年通識教育教學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市:玄奘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葉啟政(2012)。面臨嚴峻考驗的高等教育---何去何從?。載於羅曉南(主編),高等教育理想與目標反思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世新大學。
    葉連祈、張盈霏(2001)。證據本位管理之論析。學校行政(12),59-69。
    葛修文(2007)。關於社會學的100個故事。臺北市:宇河文化。
    董保城(1997)。大學運作與學術自由。教育部委託研究案,臺北市:教育部。
    詹志禹(1993)。因果關係與因果推理。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7,1-15。
    賈馥茗(1990)。大學教育之重建。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編輯小組(主編),高等教育。高雄市:復文。
    鄒川雄(2004)。從生活世界的默會實踐觀點論今日臺灣高等教育改革的迷思---一個高等教育改革的歷程的行動社會學分析。載於林本炫與鄒川雄(主編),教育與權力 :一個批判的分析。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熊秉元(2004)。臺灣法律經濟學的現在與未來。月旦法學雜誌,113,204-214。
    趙相文(2005)。由法律觀點論自治制度。中原財經法學,15,1-53。
    343
    劉宏恩(2003)。「書本中的法律」(Law in Books)與「事實運作中的法律」(Law in Action)。月旦法學雜誌,94,282-287。
    劉育忠(2005)。再探主體性教育學:傅科晚期思想中的關注自身倫理學與主體性教育學意涵。
    劉若蘭(2011)。公民參與及學生自治。取自 教育部 http://hre.pro.edu.tw/zh.php?m=17&c=1314670555
    劉真(1995)。教育家的智慧--劉真先生語粹。臺北市:遠流。
    劉清峰(1985)。法律政治辭典。臺中市:大學。
    蔡今中(2008)。社會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成功發表秘笈。臺北市:智勝。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評論,11(2),47-76。
    蔡宗珍(1999)。人性尊嚴之保障做為憲法基本原則。月旦法學雜誌,45,99-102。
    蔡英文(1997)。兩種政治的概念:卡爾· 史密特與漢娜· 鄂蘭。臺灣社會研究,27,139-171。
    蔡英文(2002)。政治實踐與公共空間:漢娜. 鄂蘭的政治思想。臺北市:聯經出版。
    蔡雲璽(2007)。律師倫理規範法制研究—以我國、美國(加州)及英國(英格蘭)法制為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蔡維音(1992)。德國基本法第一條 [人性尊嚴] 規定之探討。憲政時代,18(1),34-48。
    蔡震榮(1993)。行政法理論與基本人權之保障。臺北市:五南。
    鄭喜恆(2011)。詹姆士的實用主義 [實在] 觀。歐美研究,41(4),977-1021。
    黎錦福(2011)。論行政程序證據制度之價值分析。致理法學(10),99-128。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臺北市:楊智。
    薛玉蓮(2002)。人權教育融入國小教學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尚賢(2008)。史丹佛學習之旅(三):關於大學教育。取自http://epaper.ce.ntu.edu.tw/vol.14/Stanford-1.html
    謝明彧(2012)。「觀→為→得」轉念,為自己創造改變契機。經理人,96,78-79。
    顏國樑(2014)。教育政策合法化。高雄市:麗文。
    韓玉志(2006)。美國大學生滿意度調查方法評介。比較教育研究,27(6),60-64。
    簡紅珠(2007)。證據本位與教學研究。課程與教學,10(2),53-63。
    簡瑋成(2011)。以系統理論之觀點探討學校衝突。學校行政(76),65-88。
    簡瑋成(2012)。學習自我效能、學習投入與學習成就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
    344
    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簡資修(2003)。嚴格規定與衡平規定:法律實踐的時間維度。月旦法學雜誌,102,193-198。
    顏信輝(2000)。審計判斷之架構效應與時近效應-繼續經營判斷與查核報告決策。臺北市:淡江大學會計學系。
    魏千峰(1997)。法律之路一百年。月旦法學雜誌,25,151-153。
    魏千峰(2008)。解嚴後臺灣人權之發展及其限制-兼比較亞洲人權。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6(4),1-103。
    魏伯任(2008)。虛擬之鄉與虛擬之規範--以PPT實業坊為例從公民社會觀點看BBS社群之規範。法圖像學與國際交往的社會法律理論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政治大學。
    羅大涵(1990)。教育權價值取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13,95-133。
    羅家德(2006)。華人的人脈 --個人中心信任網絡。關係管理研究(3),24。
    羅寶鳳、白亦方(2012)。以優質學習為主的教學卓越:教學卓越計畫與優質學習之間的連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
    蘇永明(2006a)。主體的爭議與教育--以現代和後現代哲學為範圍。臺北市:心理。
    蘇永明(2006b)。本土化做為臺灣教育的一種佈署。「教育與哲學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蘇永明(2007)。後現代的個人處境與教育的困境。哲學與文化,34(2),5-20。
    蘇永明(2012)。從學習成效來看「教學卓越」。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4),25-25。
    蘇永欽(2002a)。部門憲法—憲法釋義學的新路徑。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國科會。
    蘇永欽(2002b)。憲法解釋方法上的錯誤示範--輕描淡寫改變了整個司法體制的530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81,48-64。
    蘇永欽(2003)。法律作為一種學問。月旦法學雜誌,98,178-182。
    蘇俊雄(2011)。釋字第五○九號解釋協同意見書。司法院大法官會議。
    釋繼程(2010)。心經的智慧。臺北市:法鼓文化。
    龔月紅(2004)。高校管理法制化與大學生權利保護芻議。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3),238-242。
    345
    貳、英文部分
    Adorno, T. W. (1993). Theory of Pseudo-Culture(1959). Telos, 1993(95), 15-38。
    Alden, J., & Lin, G. (2004). Benchmark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world-class university: Developing an international strategy at university level. London:The UK Higher Education Leadership Foundation.
    Amey, M. J., & Reesor, L. M. (1998). Beginning your journey: A Guide for New Professionals in Student Affairs. NASPA Monograph Series.。
    Arendt, H. (1971). Thinking and moral considerations: A lecture. Social Research, 417-446.
    Arendt, H., & Masó, A. (1970). Hannah Arendt.Edicions Bellaterra.
    Babbie, E. R., & Benaquisto, L. (2009). Fundamentals of social research: Cengage Learning.
    Barton, A. H., & Parsons, R. W. (1977). Measuring belief system structur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1(2), 159-180.
    Berlin, I. (2003). The crooked timber of humanity: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Random House.
    Budd, L., Budd, T., Jefferson, A. (2013). The importance of collaborative dialogue in the aircraft noise debate: Examples of flightpath changes at UK airports(7), 71.
    Carney, T. F. (1990). Collaborative inquiry methodology. Division for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Windsor.
    Castells, M. (2003). The power of identity.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Volume II.
    Charmaz, K. (2006). Constructing grounded theory: A practical guide through qualitative analysis. Pine Forge Press.
    Cho, Y. H., & Palmer, J. D. (2013). Stakeholders’ views of South Korea’s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policy. Higher Education, 65(3), 291-308.
    Collins, J., Hansen, M. T. (2011). Great by choice: Uncertainty, chaos, and luck--why some thrive despite them all. Harper Collins.
    Commission, E. P. (1961). The central purpose of American education.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Covey, S. R. (1992). Principle centered leadership. Retrieved from http://SimonandSchuster. com
    Covey, S. R. (2004). The 8th habit: From effectiveness to greatness. Simon and Schuster.
    Crowder, G. (1994). Pluralism and liberalism. Political Studies, 42(2), 293-305.
    Dannells, M. (1997). From discipline to development: Rethinking student conduct in higher education. ERIC Digest.
    346
    De Bono, E., & Tunbridge, A. (1971). Practical thinking: four ways to be right, five ways to be wrong, five ways to understand. Cape London.
    Dewey, J. (1916). Education and democracy.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Dewey, J. (2007).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Simon and Schuster.
    Dewitt, H. (2013). Entourage, (57), 112.
    Dilliard, I. (1963).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Law Transition, 23, 95.
    Doro, M. E. (1957). Brandeis Brief. Vand. L. Rev., 11, 783.
    Douglas, J., Douglas, A., & Barnes, B. (2006). Measuring student satisfaction at a UK university. 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 14(3), 251-267.
    Dworkin, R. M. (1986). Law's empi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llenius, A. 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 (1998). Iconography, propaganda, and legitimation.
    Enders, J., de Boer, H., & Weyer, E. (2013). Regulatory autonomy and performance: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re-visited. Higher Education, 65(1), 5-23.
    Fairclough, N. (1993).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marketization of public discourse: The universities. Discourse & Society, 4(2), 133-168.
    Fairclough, N. (1995). Media discourse. New York: London.
    Feinberg, W., & Torres, C. A. (2001).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John Dewey and Paulo Freire.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Theory, 23(1), 25-37.
    Fetterman, D. M. (2009). Ethnography: Step-by-step, 17. SAGE Publications, Incorporated.
    Fetterman, D. M. (2010). The 2009 Claremont debates-Appendix A: David fetterman's powerpoint slides. Journal of MultiDisciplinary Evaluation, 6(13).
    Fetterman, D. M., Deitz, J., & Gesundheit, N. (2010). Empowerment evaluation: 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evaluating and transforming a medical school curriculum. Academic Medicine, 85(5), 813.
    Freire, P. (1970). Cultural action and conscientication.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40(3), 42-477.
    Freire, P. (197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trans.Myra Bergman Ramos. New York: Continuum.
    Freire, P. (1994). Pedagogy of hope: Reliving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trans. Robert R. Barr. New York: Continuum.
    Freire, P. (200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Freire, P. (2009). Banking v. problem-solving models of educatio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 Antholog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Freire, P., & Pérez, E. (2012). A dialogue with Paulo Freire. Obra de Paulo Freire; Série Diálogos.
    Gaita, R. (2005). Callicles' challenge. Critical Quarterly, 47(1‐2), 40-52.
    347
    Gehring, D. D. (2001). The objectives of student discipline and the process that's due: Are they compatible?. NASPA journal, 38(4), 466-481.
    Gerstner, L. V. (2002). Who says elephants can't dance?: Inside IBM's historic turnaround. Harper Collins。
    Gray, J. (1998). Where pluralists and liberals part compan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Studies, 6(1), 17-36.
    Griffin, J. (1988). Well-being: Its meaning, measurement, and moral importance. Oxford, UK: Clarendon Press.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81). Effective evaluation: Improving the usefulness of evaluation results through responsive and naturalistic approache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94). 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 163-194.
    Guelzo, A. C. (2005). Lincoln's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The end of slavery in America. Retrieved from http://SimonandSchuster.com
    Hegarty, A., & Leonard, S. (2012). Human rights: 21st century. Routledge-Cavendish.
    Hoheld, W. N. (1966). Fundamental Legal Concept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Hook, P. E., & Jones, S. D. (2002). The importance of automaticity and fluency for efficient reading comprehension. Perspectives, 28(1), 9-14.
    Hutchins, R. M. (1969).The Learning Society. New York: 173 p.cam .
    Ihde, D. (1990). Technology and the lifeworld: From garden to earth.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Kellogg, L. H., Hager, B. H., & van der Hilst, R. D. (1999). Compositional stratification in the deep mantle. Science, 283(5409), 1881-1884.
    Kymlicka, W. (1995). 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A liberal theory of minority righ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IL.
    Lamba, G. S., & Aswani, V. (2013). A Case Study of Mental Illness and Psychiatric Services on the Caribbean Island of Nevis(41), 24.
    Lan, H.-N. (2013). Study of Paulo Freire's Pedagogy for Liberation.
    Legard, R., Keegan, J., & Ward, K. (2003). In-depth interviews. 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 A guide for social science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138-169.
    Lin, N.(1999)。Building a net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Connections, 22(1)28-51。
    Luhmann, N. (1971). Gesellschaftliche und politische Bedingungen des Rechtsstaates. Politische Planung, 53-65. Springer.
    Lyotard, J. F. (1984).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10.U of
    348
    Minnesota Press.
    Marcuse, H., & Wittig, M. (1968). L'homme unidimensionnel. Éditions de minuit.
    Mason, P. (2013). Why it's still kicking off everywhere: The new global revolutions. Verso.
    McClintock, R. (1999). The Educators Manifesto. Renewing the progressive bond with posterity through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learning communities. New York: Institute for Learning Technologies, 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McKenzie, R. B., & Tullock, G. (1975). The new world of economics: Explorations into the human experience. RD Irwin Homewood.
    Miksch, K. L. (2005). Legal Issues in Developmental Education: Immigrant Students and the DREAM Act[Article]。Research & Teaching in Developmental Education, 22(1), 59-65.
    Miller, T. K. (2003). CAS, the book of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2003. 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
    Mumford, L. (1964). The automation of knowledge. AV communication review, 12(3), 261-276.
    Nieminen, I., Ramon, S., Dawson, I., Flores, P., Leahy, E., & Pedersen, M. L. (2013). Experiences of Social Inclusion and Employment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 Users in a European Union Project, 41, 3.
    Ollerenshaw, J. A., & Creswell, J. W. (2002). Narrative research: A comparison of two restorying data analysis approaches. Qualitative Inquiry, 8(3), 329-347.
    Osler, A., Vincent, K. (2002).Citizenship and the challenge of global education. Trentham Books.
    Panayiotopoulos, C., Pavlakis, A., & Apostolou, M. (2013). Improving Mental Health Services Through the Measurement of Attitudes and Knowledge of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and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Cyprus, 41, 30.
    Panofsky, E. (1962). Studiesin iconology: Humanistic themesin the art of the renaissance. NewYork, NY.
    Pike, G.、Selby, D. (2000). Civil global education: Relevant learning for the twentieth century. Convergence, 33(1), 138-149.
    Pilar O'Cadiz, M., Torres, C. A. (1994). Literacy, social movements,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Paths from Freire and the Sao Paulo experience. Anthropology & education quarterly, 25(3), 208-225.
    Popper, K. (1966).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 enemie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Putnam, R. D., Leonardi, R., & Nanetti, R. Y. (1994).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Quinn, R. E. (1988). Beyond rational management: Mastering the paradoxes and competing demands of high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Rhoads, R. A., & Torres, C. A. (2006). The university, state, and market: The political
    349
    economy of globalization in the America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on, R. (1976). Learning for Change in World Society: Reflections. Activities and Resources, World Studies Project. London.
    Richardson, V. (1996).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beliefs in learning to teach.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2, 102-119.
    Rie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30. Sage.
    Riessman, F. (1962). The Culturally Deprived Child --A New View.
    Rokeach, M. (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criven, M. (1983). Evaluation ideologies. Evaluation models, 229-260. Springer.
    Selznick, P., & Nonet, P. (1978). Law and Society in transition: toward responsive law.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Silander, D., McLean, C., & Wallace, D. (2013). The Challenges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for Transnational Efforts at Homeland Security Educ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Security Research, 8(1), 80-97.
    Strauss, A., & Corbin, J. (1994). 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73-285.
    Strauss, A., & Corbin, J. M. (1997). Grounded theory in practice. SAGE Publications, Incorporated.
    Teodoro, A. (2003). Paulo Freire, or pedagogy as the space and time of possibility.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47(3), 321-328.
    Thomas, K. W.(1974)。Thomas-Kilmann conflict mode instrument, Xicom Tuxedo, NY。
    Torres, C. A. (1998). Democracy, education and multiculturalism: Dilemmas of citizenship in a global world. Rowman & Littlefield.
    Torres, C. A. (1998). Democracy, education, and multiculturalism: Dilemmas of citizenship in a global world. Lanham, Marylan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Touraine, A., Aronowitz, S., Godzich, M. (1988). Return of the actor: Social theory in postindustrial society.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inneapolis.
    Tye, K. A. (1990). Global education: From thought to action. The 1991 ASCD Yearbook.
    Ury, W. (2007). The power of a positive no: Save the deal save the relationship and still say no author. William Ury, Publisher: Bantam P.
    White, J. (2002). New Light on Person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36(4), 661-669.
    White, J. (2007). Wellbeing and education: Issues of culture and authority.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41(1), 17-28.
    Wood, I. (1997). Report: The 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s Programme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oman World and Emergence of Early Medieval Europe.Early Medieval Europe, 6(2), 217-227.
    350
    Yeh, Y.-C. (2013). Blending Confucius’and Freire’s philosophies on the teacher student relationship in Taiwan. UCLA: Paulo Freire Institute.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