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志成
Liao, Chih-Cherng
論文名稱: 從動態能力觀點探討企業轉型策略與競爭優勢建立_以個案公司為例
Th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Enterprises from the Aspect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ory -A Case Study
指導教授: 林哲群
Lin, Che-Chun
口試委員: 楊屯山
張焯然
蔡錦堂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管理學院 - 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2
中文關鍵詞: 核心能力資源基礎競爭策略動態能力
外文關鍵詞: resource base
相關次數: 點閱:10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半導體產業為研究對象,探討個案公司在產業的競爭中,如何感知環境的變化與威脅,藉由快速捕捉機會,並通過提高、整合、保護、必要時重新配置企業的無形與有形資產來保持競爭優勢。
    在競爭的環境中,「成長」是企業存在永恆的價值,當然成長並不盡然是營收的成長,也可能是附加價值的成長,而創新則是提高附加價值的好途徑。一個企業要成長創新,就應該持續保持其競爭優勢,在動態競爭的環境下,通過其動態能力來適應環境的變化,形成持續發展的能力。所以,當企業仰賴過往路徑上所累積的資源基礎與核心能耐,以追求持續的成長與競爭優勢時,必須利用此新產生的優勢掌握新機會跨足新事業,以達企業永續經營的目的。
    因此,基於組織學習、資源與能力及動態能力的觀點,探討企業在動態環境中如何覺察環境的變化,進而掌握市場機會以突破低利潤的限制與在激烈競爭下的嚴苛挑戰。本研究以個案公司為例,分析其營運模式與競爭策略是如何不斷更新自我優勢以適應環境變動。並將發展過程歸納分析,瞭解企業持續發展的模式,並且研究企業當外部環境變化時,如何創造及維持競爭優勢,提高產品附加價值。並了解個案公司如何取得新的競爭優勢,全力突破環境的限制,退出競爭激烈的標準型DRAM產品線,轉進更穩健的晶圓代工及利基型產品,擴大市場份額及對其在產業中競爭地位之影響。

    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
    (1) 勇敢割捨非核心事業,不再執著既有的商業模式,重組與配置資源與組織,培養持續的創新力,重新聚焦於新的核心能力。
    (2) 路徑相依,由累積和強化自身的核心能力展開。提高附加價值的成長,持續競爭優勢;以動態能力理論因應環境的變動,調整本身的組織架構與資產,並能準確掌握時代的趨勢,快速的因應,因而獲至今日的成功轉型。
    (3) 「十年磨一劍」,企業今天就要開始準備明天的產品。基於其資源基礎,進行產品製程轉換,並同時平衡效率與創新,強化競爭優勢。而產品的選擇,決定了商業模式,也直接影響了企業文化的塑造與價值觀的形成,因此,轉變不是一蹴可幾,而是長時間的準備與磨練。
    (4) 隨時感知環境改變的動態能耐,保持企業競爭優勢。企業對市場趨勢的反應以及企業對環境改變的回應能力,都會影響企業競爭力。

    關鍵字:核心能力、資源基礎、競爭策略、動態能力


    This study research is focus on semiconductor Foundry Business Segmentation. Throughout this study, how this case company recognizes and senses to its business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competitions by seizing opportunities quickly, and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integration, protection, in case, the restructuring and reconfiguration of the enterprise's intangible and tangible assets to mainta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Enterprises in a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must always rely on its accumulated resources and core competence in order to pursue continual growth and keeps its competiveness advantage. Such then, one company can create a new core-competence and to expand to other segmentation business, this will led one company to reach its ultimate goal which is continual growth of company. Of course, the growth of a company is not always meant growth of revenue, but also meant value-added in some case. Innovation is always a healthy way to raise added-value.

    For a company to continuously growth, company must always maintain its competitive advantage, especially under a dynamic competitive business environment; this company must have dynamic capability to well adapt the changes of environment throughout its formation of sustained development capacity.

    Based on the view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resources and ability and dynamic capability, this study will explores how enterprises can perceive changes in a dynamic environment, and then found the market opportunities to break through the low profit situation under severe challenge and fierce competition.

    This study is to analyzing how case company constantly upgrades its advantages to adapt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roughout operating model and competitive strategy. Also to understand how to create and maintain competition Advantages, by improving product value added. The case company breakthrough its business constraints by decided to drop out from highly competitive of standard DRAM product market, then transform into a more stable niche products wafer foundry busines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

    (1) Determination to abandon none-core business, no longer obsessed with the existing business model, restructuring and reconfiguration resources to cultivate continuous innovation capability, re-focus on the new core competencies.
    (2) Path dependency, by the accumula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its own core competencies. To enhance the growth of value added, to sust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adapt dynamic capacity theory in response changes of business environment, adjust its ow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assets, and can accurately match the market trend, rapid response, thus to today's successfully transformed.
    (3) "Ten years to grinding sword", companies of today, must always be prepared for future products. Based on its resource basis, the product process conversion by balancing between efficiency and innovation can strengthe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technology selection, will not only to determines the business model, but also a direct impact corporate culture and the formation of values, therefore, this change is not easy and shall take long preparation and practices.
    (4) The real time perception of dynamic changes in business environment is the key to keep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a company. Also the capability and speed to response to such business environmental change, will affec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one company.

    Key words: core competence, resource base, dynamic capability

    論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V 目錄 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IX 第壹章 緒論 10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0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2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研究限制 12 第四節 論文架構 14 第貳章 理論與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核心能力的構建 15 一、 核心能力的本質 15 二、 核心能力的動態發展 18 三、 核心能力生命週期論 21 第二節 動態能力理論 27 一、 資源基礎觀點 28 二、 動態能力的定義 29 三、 動態能力的形成 32 四、 動態能力的內涵 34 第三節 動態能力和競爭策略 37 一、 經營環境變化之影響 37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個案研究法 39 第二節 資料來源 40 一、 使用多重的證據來源 40 二、 建立個案研究資料庫 41 三、 組成一系列證據鏈 41 第三節 個案訪談法 42 一、 成本較高 43 二、 缺乏匿名性 43 三、 受訪談員的主觀偏差 43 四、 記錄困難 43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44 一、 此集團創立至今的經營者變動小 44 二、 產業變動較大 44 三、 個案公司的展示性價值 44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式 45 一、 模式匹配 45 二、 建構性解釋 45 三、 時間序列分析 45 第肆章 個案公司分析 47 第一節 力晶現況簡介 47 第二節 力晶策略規劃佈局與動態能力轉變的軌跡分析 50 一、 創立期 (1995 ~ 2000 ) 機會開發 50 二、 成長期 (2000 ~ 2006) 機會開發 51 三、 轉型期摸索期(2007 ~ 2012) 54 四、 轉型穩定期 (2013 ~ 2016) 56 第三節 個案公司財務資料分析 57 一、 總資產 57 二、 總負債 59 三、 股東權益 60 四、 營運資金 61 五、 負債比率 63 六、 獲利能力 64 七、 毛利率 65 八、 純益率 6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67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發現 67 一、 轉型急診三部曲:止血、站穩、重新出發 68 二、 路徑相依,由累積和強化自身的核心能力展開 70 三、 回歸企業本質重新聚焦自己的定位,並勇敢割捨與退出,以做策略性思考 71 四、 組織轉型與結構性組織調整 72 五、 進行聯盟,取得關鍵技術,當聯盟環境變遷或者內部需求,關係共同演化 72 六、 維繫良好客戶關係,了解客戶需求,務使產品符合市場潮流 73 七、 開展廣泛學習與交流,培養外部感知能力,清楚掌握產業趨勢 74 八、 積極投入新興產業,建立良好產業人脈關係 74 第二節 管理意涵 77 一、 以核心能力為基礎,善用「創新六策」追求成長 77 二、 重新定位自己,提高附加價值的成長 78 三、 「十年磨一劍」,企業今天就要開始準備明天的產品 79 第三節 研究限制 80 參考文獻 82 中文文獻 82 外文文獻 85 報章雜誌 87 網路資訊 89 附錄:個案公司訪談內容 90 力晶科技公司 90

    中文文獻
    1. Adam M. Brandenburger著,黃婉華等譯,「競合策略」,2015年08月初版一刷,雲夢千里文化創意出版。
    2. John Kotter et al著,雷霖譯;「冰山在融化」,2016年08月二版三刷,聯經出版。
    3. Rita Gunter McGrath著,洪慧芳譯,「瞬時競爭策略」,2016年04月二版六刷,天下雜誌出版。
    4. Robert K. Yin著,周海濤等譯,「個案研究設計與方法」,2015年11月初版五刷,五南圖書出版。
    5. Spencer Johnson 著,游羽蓁譯,「誰搬走了我的乳酪?Who Moved My Cheese?」,誰搬走了我的乳酪?1999年4月初版,奧林圖書出版。
    6. 入山章榮著,林詠純譯,「杜拉克過時了,然後呢 ? 貼近時代脈動的管理學」,2017年02月初版,先覺出版。
    7. 孔毅,「贏在扭轉力」,2016年6月28日,初版,啟示出版。
    8. 王溥、黃俊林,動態能力視角下的商業銀行戰略轉型與經營績效關係的理論與實證研究———以浦發銀行為例,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Journal of Management Case Studies)第5卷第3期2012年6月(Vol.5, No.3,Jun.2012)。
    9. 代寶,試論企業核心能力生命週期的管理,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4年4月,第2 7 卷第2 期。
    10. 田冠軍著,「基於競爭決策的動態戰略成本管理系統」,2015年01月初版,元華文創出版。
    11. 何澤軍¸後金融危機時代中小企業動態能力的構建研究, 中州學刊(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_2011 年5 月第3 期(總第183期)。
    12. 吳克 2005年,結構化、共同演化與策略聯盟穩定性之研究--台灣半導體業之實證,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13. 吳克著,「策略聯盟的兩難」,2011年02月初版,聯經出版。
    14. 吳耀明2011年,台灣DRAM產業再造策略之一研究,淡江大學。
    15. 吳耀明2011年,台灣DRAM產業再造策略之一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企業經營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
    16. 呂淑儀2005年,中小企業轉型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半導體製造業為例。
    17. 宋愛蘋, 王菲,企業核心能力生命週期的特性,商業研究(COMMERCIAL RESEARCH),2005年第326 期。
    18. 李心琦2012年,企業組織的事業退出策略與轉型成長-以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為例,清華大學。
    19. 易法敏、樊勝、左美雲,核心剛性與動態核心能力,《經濟問題探索》2005年第6期。
    20. 林士然2003年,環境變化、組織資源與經營理念對組織因應策略之影響---近五年台灣DRAM晶圓廠之個案探討,台北政治大學。
    21. 林淑娟2010年,以財務觀點探討台灣DRAM產業未來之發展方向
    22. 邱子益2016年,以動態能力的角度探討三星電子的成長與衰退。政治大學。
    23. 邱國霖2014年,DRAM製造產業的發展與廠商的經營策略變遷之研究,輔仁大學。
    24. 柯乃文 2014年,台灣DRAM產業結構動態與廠商競爭策略分析,台灣大學EMBA論文。
    25. 桂萍、謝科範:“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生命週期”,《科研管理》,2002年第3期。
    26. 張光燦,試論基於生命週期的企業核心能力管理策略,現代管理科學,2005 年第11 期。
    27. 張雅婷2006年,TFT-LCD 產業內廠商技術策略與績效之研究:動態能力觀點,國立嘉義大學管理研究所。
    28. 梁瑞珍 2011年,企業轉型的經營策略與作法--以華邦、旺宏為例。新竹交通大學。
    29. 盛元新2006年,DRAM產業國際競爭動態與策略聯盟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國際企業管理組碩士論文,台北。
    30. 許可、徐二明,基於核心能力生命周期的企业经营战略选择,《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
    31. 郭斌2001年,企業核心能力生命週期論,科研管理(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第22卷第1期2001年1月(Vol.22 , No.1, Jan.,2001)
    32. 郭椀婷 2009年,創業家策略意圖對企業轉型歷程之分析-以歐都納公司為例(朝陽科技大學)。
    33. 陳永裕 2006年,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產業生命週期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桃園。
    34. 陳芃婷2006年,主動培養核心能力以創造競爭優勢:以鴻海企業為實證案例。新竹交通大學博士論文。
    35. 陳宜華2010年,高科技企業轉型之道-以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為例,清華大學。
    36. 陳添枝等,2016年4月,「台灣產業的轉型與創新」,初版,台大出版中心。
    37. 焦豪、崔瑜,企業動態能力理論整合研究框架與重新定位,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增2期(第23卷)。
    38. 黃茂開,基於動態能力觀的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分析,科技創業月刊(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2009年第11期。
    39. 黃茂開2009年,基於動態能力觀的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分析,科技創業月刊2009 年第11 期。
    40. 黃寬勇,基於資源基礎論的企業戰略聯盟研究,當代經理人(CONTEMPORARY MANAGER)2005年16期(下半年月刊)。 
    41. 楊正釧2011年,台灣利基型DRAM產業之藍海策略與未來競爭力。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學程碩士班
    42. 詹勳桂2007年,台灣DRAM及NAND快閃記憶體發展趨勢與機會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科技管理組碩士論文,新竹。
    43. 雍惟畬、洪世章,以動態能力觀點探討明基的興起,管理與系統。第十三卷第一期民國九十五年一月,99-120頁。
    44. 雍惟畬2005年,以動態能力觀點探討明基的興起,新竹清華大學。
    45. 齊永興,“內蒙古自治區中小企業動態能力研究”,簡體書 , 經濟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46. 鄢德春,动态能力论足以挑战资源基础论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 年第2 期双月刊总第167 期。
    47. 劉子歆2004年,策略創業與價值創造:一個比較性個案研究。新竹清華博士論文。
    48. 劉國儒2011年,DRAM廠的退場機制,新竹清華大學EMBA。
    49. 蔡清榮2003年,以力晶半導體為例,探討DRAM兼營FUNDRY經營模式。新竹交通大學。
    50. 鄭又愷2010年,動態環境中提昇競爭優勢與競爭地位之研究-以筆記型電腦產業為例,中正大學EMBA。
    51. 鄧少軍、焦豪、馮臻(2011年),「複雜動態環境下企業戰略轉型的過程機制研究」,《科研管理》2011年 第1月。
    52. 謝昌佑2004年,企業策略創業軌跡探討–機會辨識、資源取用、資產累積:以華邦電子、大眾電腦為例。清華大學。
    53. 鍾景星2016年,DRAM公司轉型與重生之路 力晶與茂德還款與轉型策略比較。政治大學。
    54. 蘇雲霞,孫明貴(2010),國外動態能力理論研究梳理及展望,《經濟問題探索》2012 年第10 期。(東華大學)。

    外文文獻
    1. Adner, Ron, and Constance E. Helfat. "Corporate effects and dynamic managerial capabilit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4.10 (2003): 1011-1025.
    2. Ambrosini, Véronique, and Cliff Bowman. "What are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are they a useful construct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11.1 (2009): 29-49.
    3. Andrea Prencipe, Technological competencies and product' s evolutionary dynamics :a case study from the aero -engine industry , ResearchPolicy , Vol.25 , 1997, pp .1261 -1276.
    4. Andrew Agwunobi, Paul Osborne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HealthcareA Framework for Enhancing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Hospitals."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 58 No. 4, Summer 2016; (pp. 141-161)
    5. Benner, Mary J., and Michael L. Tushman. "Exploitation, exploration, and process management: The productivity dilemma revisited."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8.2 (2003): 238-256.
    6. C .K .Prahalad , The role of competences in the corporation , Research Technoology Management , November -December , 1993 , pp .40-47.
    7. C .K .Prahnalad and Gary Hamel ,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 HarvardBusiness Review , May -June 1990 , pp .79 -91 .
    8. Danneels, Erwin. "The dynamics of product innovation and firm competenc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3.12 (2002): 1095-1121.
    9. Dorothy Leonard -Barton , Implementation as mutual adaption of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 , Research Policy , 17, 1988 , pp .251 -267 .
    10. E .B.Robert s and C .A .Berry, Entering new business :selecting strategies for success , SloanManagement Review , Spring 1985 , pp .3 -17 .
    11. Easterby‐Smith, Mark, and Isabel M. Prieto.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an integrative role for learning?."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3 (2008): 235-249.
    12. Eisenhardt, Kathleen M., and Jeffrey A. Martin.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1105-1121.
    13. Eisenhardt, Kathleen M., and Jeffrey A. Martin.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1105-1121.
    14. Helfat, Constance E. "Know-how and asset complementarity and dynamic capability accumulation: The case of R&D."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339-360.
    15. Helfat, Constance E., and Margaret A. Peteraf. "The dynamic resource‐based view: Capability lifecycl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4.10 (2003): 997-1010.
    16. Helfat, Constance E., and Margaret A. Peteraf. "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progress along a developmental path." Strategic organization 7.1 (2009): 91-102.
    17. Lavie, Dovev. "Capability reconfiguration: An analysis of incumbent responses to technological chan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1.1 (2006): 153-174.
    18. Makadok, Richard. "Toward a synthesis of the resource‐based and dynamic‐capability views of rent cre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2.5 (2001): 387-401.
    19. Martin Reeves、Knut Haanaes、Janmejaya Sinha,Your Strategy Needs a Strategy: How to Choose and Execute the Right Approach,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出版日期:2015/06/09。
    20. Schreyögg, Georg, and Martina Kliesch Eberl. "How dynamic can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be? Towards a dual‐process model of capability dynamiz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8.9 (2007): 913-933.
    21. Sidney G. Winter,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4:991-995 (2003).
    22. Teece, D. J. "The foundations of enterprise performance: dynamic and ordinary capabilities in an(economic) theory of firms",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8(4), 328-52, 2014.
    23. Teece, David J. "A dynamic capabilities-based entrepreneurial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45.1 (2014): 8-37.
    24. Teece, David J.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Globalization.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7. 105-129.
    25. Teece, David J.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8.13 (2007): 1319-1350.
    26. Winter, Sidney G. "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4.10 (2003): 991-995.
    27. Zollo, Maurizio, and Sidney G. Winter. "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Organization science 13.3 (2002): 339-351.
    28. Zott, Christoph.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intraindustry differential firm performance: insights from a simulation stud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4.2 (2003): 97-125.

    報章雜誌
    1. 吳中傑 ,「台灣兩兆雙星,DRAM時代告終」商業週刊,出刊日期:2016-04-07
    2. 吳中傑 2016年,台灣兩兆雙星,DRAM時代告終,商業週刊,2016年4月7日出刊(第1482期)。
    3. 吳中傑(2014年02月06日),虧200億到賺百億 力晶玩什麼把戲?,商業周刊。
    4. 吳嵩浩(2012年11月30日),債權銀行逼退開條件 黃崇仁辭董座盼400億金援,中國時報。
    5. 李明(譯) 2007年,C.K. Prahalad& Gary Hamel著。企業核心能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哈佛商業評論,第7期,70-86頁。
    6. 沈培華(2016年10月27日),《產業》掌握標準核心,台灣物聯網產業技術協會12月成立,時報資訊。
    7. 洪友芳(2005年08月20日),力晶規劃 旗下4公司上市上櫃,自由時報,新竹。
    8. 洪友芳(2016年04月21日),力晶轉型 連3年賺逾百億,自由時報。
    9. 洪友芳、盧冠誠(2013年04月25日),力晶P3廠設備 金士頓等標下,自由時報。

    10. 涂志豪、楊曉芳(2015年08月25日),力晶攜奕力 拿京東方訂單,工商時報。
    11. 張瑞華(2005年10月),12吋晶圓時代來臨 兩岸半導體業者展開角逐,新電子234期9月號。
    12. 連于慧(2015年04月15日),力晶傳於合肥設立12吋廠.震撼兩岸半導體業,DIGITIMES中文網,取自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id=0000420956_7S9L4XVQ4X14FT7WDEUA1&ct=1#ixzz3XKYaNpW4
    13. 彭清仁(2007年03月16日),成也力捷 黃崇仁從力捷打造力晶傳奇,大紀元。
    14. 曾翌萍(2014年02月28日),iPhone也靠他!力晶吃蘋果 還千億負債,TVBS新聞網。
    15. 湯明哲,企業該擁抱「動態」核心能力,2011-04-13 天下雜誌405期。
    16. 黃三本(2014年04月17日),由企業營運四大基礎因素分析力晶科技的轉型奇蹟─黃三本對臺灣半導體產業的觀察與研究,成功大學校友聯絡中心網站。
    17. 熊毅晰(2011年04月13日),黃崇仁 在橫渡危機中完成自我,天下雜誌,401期。
    18. 數位時代(2011年04月27日),力晶拼轉型,轉為爾必達代工標準型DRAM,數位時代。
    19. 簡永祥(2014年12月10日),力晶執行長專訪/敗部復活 拚連三年賺百億,經濟日報。
    20. 熊毅晰 (2011年04月13日),黃崇仁 在橫渡危機中完成自我, 天下雜誌401期。
    21. 吳中傑(2014年02月06日),產業評析-虧200億到賺百億 力晶玩什麼把戲?,商業周刊。
    22. 趙雨筑(1999年06月17日),世界先進+力晶DRAM 廠的雙贏結局,今周刊 133期。
    23. 沈培華 (2016年10月27日)《產業》掌握標準核心,台灣物聯網產業技術協會12月成立,時報資訊。
    24. 簡永祥(2014年12月10日)力晶執行長專訪/敗部復活 拚連三年賺百億,經濟日報。

    網路資訊
    1. 產業價值鏈資訊平台http://ic.tpex.org.tw/introduce.php?ic=D000。
    2. MBA智庫百科 http:/wiki.mbalib.com/。
    3. 華邦電公司網址 http://www.winbond.com.tw/
    4. 力晶科技公司網址http://www.psc.com.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