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肖景勻
Xiao, Jing-Yun
論文名稱: 時代的意志與個體的精神 ——高行健戲劇中的三種原型
The Will of Time and The Spirit of Individual——Three Archetypes in Gao Xingjian’s Plays
指導教授: 羅仕龍
Lo, Shih-Lung
口試委員: 李癸雲
Lee, Kuei-Yun
許仁豪
Hsu, Jen-Ha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0
中文關鍵詞: 高行健原型個體時代無意識
外文關鍵詞: Gao Xingjian, Archetype, Individual, Times, Unconscious
相關次數: 點閱:12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高行健所創作的戲劇劇本作為研究對象。針對劇作中對個體的「自我探尋」這條線索,運用集體無意識與原型理論對文本進行細讀和脈絡化分析,希望達到以下兩點目標:其一,通過討論榮格所提出的阿尼瑪、自性、陰影三種原型在文本中的表現形式,去分析高行健所塑造的角色背後蘊含的意涵;通過討論作者與其時代背景、個人經歷對於他的創作歷程與美學效果所產生的影響,嘗試去分析其劇作與無意識的關係。
    正文一共有三個章節,每一章均圍繞著一個原型展開論述。阿尼瑪賦予高行健創作的靈感與激情,作為作者異性化的自我,她化身為劇中一個個女性角色。自性是作者理想化人格的體現,為了看到內在的自我,高行健將「觀審」的手段運用在戲劇形式上。陰影是高行健在社會生活與主流價值觀中所壓抑的人格部分,它影響了劇中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fully research of the plays created by Gao Xingjian, by using the theories of “collective unconscious” and “archetypes”, with the research thread of individual “self-exploration”.
    There are two goals in this work. Firstly, the deep meaning behind the roles appear in the plays of Gao are revealed,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three archetypes: Anima, Self, and Shadow, which are proposed by the former research of C. G. Jung. Furtherm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lays of Gao and the unconscious are analyzed by discussing the influences of the time background of Gao and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on the creative process and aesthetic effects.
    End each of three main chapters focuses on a specific archetype, which is extracted from the texts of plays. Chapter II discuss the archetype of Anima, which gave Gao tremendous inspiration and passion of creating. Acting as the female version of Gao himself, the images of Anima were embodied by various female characters in his plays. In chapter III, the archetype of Self, which represents the ideal personality, are examined. Gao Xingjian took “Guan-shen” (observing and reflecting) as a unique dramatic form to perceive an internal self. Finally, as shown in chapter IV, the archetype of Shadow originated from the repression of characters of both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which was purged from the dominated values of the time when Gao was becoming 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experimental playwrights in China.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方法---1 第二節 問題意識---6 第三節 前人研究與文獻回顧---11 第四節 章節安排與預期貢獻---17 第二章 多面繆斯:女性形象、阿尼瑪與其它女性原型---21 第一節 高行健戲劇中的女性形象演變軌跡---25 第二節 渡河上飄蕩的幽靈:《彼岸》與母親原型---30 第三節 與黑暗共舞:《冥城》、蕩婦與恐怖母神---40 第四節 陰鬱的繆斯:《逃亡》、《生死界》、《對話與反詰》中的阿尼瑪---44 第三章 觀審:自我的想像與自性的追尋---53 第一節 自我的探尋:面具之下---53 第二節 觀審:自我的剖析與多重想像---59 第三節 虛妄:《八月雪》與自性---68 第四章 沉默的人:知識分子與陰影---78 第一節 沉默的人:知識分子與「為群眾服務---78 第二節 逃亡:陰影的降臨---84 第三節 深處的魔鬼:《夜遊神》中的夢境、慾望與陰影---89 第五章 結語---98 參考文獻---103 附錄 高行健戲劇作品創作與發表年表---109

    (一) 高行健作品及其相關研究
    1. 高行健作品
    高行健,《高行健戲劇集》,北京:群眾出版社,1985年。
    高行健,《對一種現代戲劇的追求》,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高行健,《給我老爺買魚竿》,台北:聯合文學,1989年。
    高行健,《靈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90年。
    高行健著,胡耀恆編,《百年耕耘的豐收:高行健戲劇六種》,台北:帝教,1995年。
    高行健,《八月雪》,台北:聯經出版事業,2000年。
    高行健,《野人》,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高行健,《山海經傳》,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高行健,《彼岸》,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高行健,《逃亡》,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高行健,《生死界》,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高行健,《對話與反詰》,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高行健,《夜遊神》,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高行健,《另一種美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2001年。
    高行健,《沒有主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2001年。
    高行健,《叩問死亡》,台北:聯經出版事業,2004年。
    高行健,《論創作》,台北:聯經出版事業,2008年。
    高行健、方梓勳,《論戲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2010年。
    高行健,《游神與玄思/高行健詩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2012年。
    2. 高行健相關研究
    許國榮編,《高行健戲劇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趙毅衡,《建立一種現代禪劇:高行健與中國實驗戲劇》,台北:爾雅叢書,1999年。
    劉再復,《高行健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2004年。
    劉穎,〈高行健劇作的歷史定位〉,《戲劇藝術》1995年第3期,頁117-122。
    楊小濱,〈非政治的政治性〉,《二十一世紀》第62期,2000年12月,頁45-49。
    賈冀川,〈高行健——中國話劇藝術的叛逆者〉,《戲劇》2002年第2期,頁74-80。
    李啟睿,〈試探高行健「三重性表演」的實踐方法——以第三人稱表演為例〉,《華岡藝術學報》2002年第6期,頁57-81。
    方梓勳,〈高行健和他的戲劇觀〉,《香港戲劇學刊》2003年第4期,頁77-92。
    陸煒,〈高行健與中國戲劇〉,《香港戲劇學刊》2007年第7期,頁473-488。
    杜特萊,郭英州譯,〈高行健的「沒有主義」:一個人的主義〉,《香港戲劇學刊》2008年第8期,頁53-59。
    朱芳慧,〈高行健禪劇《八月雪》之劇場藝術〉,《戲曲學報》2008年第3期,頁189-224。
    劉再復,〈後諾貝爾時期高行健的新思索〉,《香港戲劇學刊》2009年第8期,頁43-51。
    劉再復,〈高行健對中國戲劇的開創性貢獻〉,《華文文學》2011年6月,頁23-24。
    李志敏,〈試論高行健的戲劇理想及其影響〉,《電影評介》2011年23期,頁98-102。
    顧彬、李浩榮,〈莫言高行健與文學危機〉,《明報月刊》2013年第8卷,頁53-56。
    閻瑞珍,〈高行健戲劇創作與其生命歷程的關聯〉,《師大學報》60卷第2期,2015年9月,頁57-92。
    馬連花,《突圍與困境——高行健旅法期間戲劇創作主題論》,廣州:暨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張憲堂,《高行健居法時期劇作的戲劇性與劇場性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11年。
    許芳瑜,《高行健作品中的愛慾、厭女與預言》,台南:國立成功大學現代文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
    黃釗,《無所不在的敘述者與旁觀者》,南京:南京大學影視與戲劇學碩士論文,2016年。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2000, The Nobel Prize,網址: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literature/2000/press-release/ ,檢索日期:2020年11月24日。

    (二) 心理學與文學批評
    1. 精神分析與文學
    弗洛伊德著,張愛卿譯,《精神分析引論》,台北:知書房,2000年。
    諾曼•N•霍蘭德著,潘國慶譯,《後現代精神分析》,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
    王寧,《文學與精神分析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卡米拉•帕格利亞著,王玫、王鋒等譯,《性面具——藝術與頹廢:從奈費爾提蒂到艾米莉•狄金森》,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3年。
    巴什拉著,顧嘉琛譯,《水與夢:論物質的想像》,長沙:嶽麓書社,2005年。
    Graves, Robert, The White Goddess: A Historical Grammar of Poetic Myth, London: Faber and Faber Limited, 1961.
    2. 原型理論與原型批評
    榮格著,黎惟東譯,《人類及其象徵》,台北:好時年,1983年。
    榮格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
    榮格著,馮川、蘇克編譯,《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文化,1990年。
    榮格著,楊儒賓譯,《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
    榮格著,劉國彬、楊德友譯,《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台北:張老師文化,1997年。
    榮格著,楊夢茹譯,《分析心理學與夢的詮釋》,苗栗:桂冠圖書,2007年。
    榮格著,姜國權譯,《人、藝術與文學中的精神》,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
    榮格著,徐德林譯,《原型與集體無意識》,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
    榮格著,孫明麗、石小竹譯,《轉化的象徴》,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11年。
    衛禮賢、榮格著,鄧小松譯,《金花的秘密》,合肥:黃山書社,2011年。
    榮格、韓得生、弗蘭茲等著,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徴》,台北:立緒文化,2013年。
    榮格著,梅聖潔譯,《移情心理學》,北京:世界圖書出版中心,2014年。
    榮格著,林子鈞、張濤譯,《紅書》,北京:中信,2016年。
    榮格著,趙翔譯,《自我與自性》,北京:世界圖書出版中心,2017年。
    埃利希•諾伊曼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埃利希•諾伊曼著,高憲田、黃水乞譯,《深度心理學與新道德》,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查爾斯・弗雷澤著,徐毅新譯,《金枝》,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年。
    劉耀中、李以洪,《榮格心理學與佛教》,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年。
    諾思羅普・弗萊著,陳慧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
    約瑟夫・坎貝爾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文化,2006年。
    葉舒憲著,《原型批評的理論與方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1年。
    葉舒憲編,《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1年。
    莫瑞•史丹著,魏宏晉譯,《中年之旅:自性的轉機》,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13年。
    Bodkin, Maud, Archetypal Patterns in Poetry: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Imagination, New York: Vintage, 1958.
    Jung, C. G., Gerhard Adler and R. F. C. Hull, ed., Collected Works of C. G. Jung Volume 8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0.
    Neumann, Erich, Art and the Creative Unconsciou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1.
    Jacobi, Jolande, Complex, Archetype and Symbol in the Psychology of C.G. Jung, London: Routledge, 1999.

    (三) 藝術、社會與政治
    1. 文學作品
    馮夢龍,〈莊子休鼓盆成大道〉,《警世通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不著撰者,《蝴蝶夢》(清蒙古車王府藏曲本第4函6),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年。
    赫曼•赫塞著(Hermann Hesse),楊玉功譯,《流浪者之歌》,台北:漫遊者文化,2013年。
    赫爾曼•黑塞著(Hermann Hesse),蘇念秋譯,《彷徨少年時》,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
    赫爾曼•黑塞著(Hermann Hesse),張佩芬譯,《黑塞散文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
    威廉•莎士比亞著,孫大雨譯,《哈姆雷特》,台北:聯經,1999年。
    契訶夫著,陳兆麟譯,《海鷗•萬尼亞舅舅:契訶夫戲劇精選》,台北:聯經,2001年。
    契訶夫著,陳兆麟譯,《三姊妹•櫻桃園:契訶夫戲劇精選》,台北:聯經,2004年。
    歌德著,周學普譯,《浮士德》,台北:志文,2009年。
    羅伯特•史蒂文生,范明瑛譯,《化身博士》,台北:遠流,2013年。
    尤瑞皮底斯著,胡耀恆、胡宗文譯注,《酒神的女信徒》,台北:聯經,2014年。
    2. 藝術批評
    阿瑟•米勒著,羅伯特•馬丁編,陳瑞蘭、楊淮生譯,《阿瑟・米勒論劇散文》,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
    喬治•奧威爾著,董樂山譯,《我為什麼要寫作》,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
    丁羅男,《二十世紀中國戲劇整體觀》,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
    蘇珊•桑塔格著,程巍譯,《反對闡釋》,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
    奧爾罕•帕慕克著,彭發勝譯,《天真的和感傷的小說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貝托爾特•布萊希特著,張黎、丁揚忠譯,《陌生化與中國戲劇》,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席勒著,張佳玨譯,《席勒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哈羅德•布魯姆,金雯譯,《影響的剖析》,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
    弗雷德里克•詹姆遜著,王逢振、陳永國譯,《政治無意識:作為社會象徴行為的敘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8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美學四講》,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
    顏煉軍,〈「祖國」,修辭中的女性崇拜——對漢語新詩抒情中的一個比喻觀察〉,《山花》2011年11期,頁139-146。
    3. 宗教、政治與社會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長沙:人民出版社,1991年。
    大衛•吉爾莫著,《厭女現象:跨文化的男性病態》,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弘學編著,《六祖壇經淺析》,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李銀河,《虐戀亞文化》,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9年。
    葉少勇,《中論頌:梵藏漢合校、導讀、譯註》,上海:中西書店,2011年。
    Teiwes, Frederick C., "Peng Dehuai and Mao Zedong",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 16, July 1986, pp. 81–98.
    〈中國共產黨章程〉,共產黨員網-中共中央組織部,網址:http://www.12371.cn/special/zggcdzc/zggcdzcqw/ - diqizhang ,檢索日期:2021年6月7日。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