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秀玲
論文名稱: 國中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中「生物多樣性」概念之分析研究
指導教授: 蘇宏仁博士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5
中文關鍵詞: 生物多樣性教科書分析內容分析法
外文關鍵詞: biodiversity, textbook analysis, content analysi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生物多樣性的永續發展,與人類的生存唇齒相依,如何避免、減緩生物多樣性的消逝,除當前的積極維護,尚須仰賴生物多樣性教育的深耕。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中小「生活課程」及「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中,「生物多樣性」概念之融入情形。本研究共分為兩部份,首先,訂定「國中小階段生物多樣性教育內涵概念架構表」,其次,依據此架構表擬定分析類目,再針對九年一貫國中小階段「生活課程」及「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A、B、C三版本課本)共計五十四冊,以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所得資料以卡方檢定加以比較差異情形,並輔以質性的教材內容分析。
    所得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國中小階段生物多樣性教育內涵概念架構表」內容分為:「生物多樣性的組成成分」含括三項次類目;「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含括八項次類目;「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原因」含括六項次類目;「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含括六項次類目。共計四大主類目及二十三項次類目。
    二、A、C版本教材生物多樣性內容完整,均含括二十三項次類目,而B版本缺少「社會文化多樣性」相關內容。
    三、A、B、C三版本教材均較重視「生物多樣性的組成成分」,A、B兩版本較忽略「生物多樣性的保育」,C版本則較忽略「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原因」。
    四、各版本其四大學習階段間主類目分佈情形均有顯著差異,一般而言,第一、二學習階段最重視「生物多樣性的組成成分」及「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而三、四學習階段才開始重視「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原因」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育」。
    五、「生物多樣性的組成成分」於各版本教科書四大學習階段中出現百分比相當高,均達30%以上,然該類目在三版本各階段百分比的排序不具一致性。
    六、「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於各版本教科書四大學習階段中,均以第一階段百分比最高,第二階段次之,其次為第四階段,第三階段最少。
    七、「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原因」於各版本教科書四大學習階段中,均以第三階段百分比最高,第四階段次之,其次為第二階段,第一階段最少。
    八、「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於各版本教科書四大學習階段中,均以第四階段次數最多,百分比普遍較高,第一階段次數及百分比均最少,然該類目在三版本各階段百分比的排序不具一致性。
    研究者並於文後針對生物多樣性、未來教科書編寫、教師教學及研究者提出數點建議,以供教育工作者未來之參考。


    Human lives have been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versity of nature lives. How to avoid vanish of biodivers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addition to active protection of our environment, many efforts are required to improve biodiversity education in various dimens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how the concept of biodiversity is presented in textbooks for “Living” and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fields under the 9-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This stud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First, Concept table of biodiversity education for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age draft was made. Then, the categories were designed based on the revised version of Concept table of biodiversity education for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age. This study centers on analyzing textbooks for “Living” and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under the 9-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I investigated 54 different textbooks in total, including three editions: A, B, and C. Content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were implemented in the test. The Chi-squire analysis method is also employ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ata.
    The following was the summary of the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1.The major content in “Concept table of biodiversity education for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age” included four categories: “Component of Biodiversity,” “The Value of Biodiversity,” “The Re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and “The Causes of the Vanish of Biodiversity.” “Component of Biodiversity” included three subcategories. “The Value of Biodiversity” included eight subcategories. “The Re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included eight subcategories. “The Causes of the Vanish of Biodiversity” included six subcategories. In total, there were four categories and 23 subcategories derived from the “Concept table of biodiversity education for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age.”
    2.All 23 subcategories related to biodiversity are included in Edition A and Edition C. Edition B lacks social-culture diversity category.
    3.All three editions emphasize the “Components of biodiversity.” However, Edition A and Edition B neglect the “Re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and Edition C also ignores the “Causes of the Vanish of Biodiversity.”
    4.The distribution of categorie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three editions throughout the four main study stages. In general, “Component of Biodiversity” and “The Value of Biodiversity” dominate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stages. “The Re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and “The Causes of the Vanish of Biodiversity” prevail in the third and forth stages.
    5.The “Component of Biodiversity” category is presented with a high percentage (over 30%) in all textbooks. After breaking down the percentage into each study stages, there is no consistency within the percentage in each stage.
    6.Among the four main study stages, the highest percentage of “The Value of Biodiversity” category shows up in the first study stage, followed by the second stages, and then the fourth stage. The lowest percentage is found in the third stage.
    7.In all study stages, “The Causes of the Vanish of Biodiversity” category shows the highest percentage in the third study stage, followed by the forth stage, and then the second stage. The lowest percentage is demonstrated in the first stage.
    8.Among the four study stages, the highest frequency/percentage of “The Re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category is presented in the forth stage, and the fewest frequency/percentage is found in the first stage. The frequency/percentage shows no consistency between different study stages.
    In the e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bout biodiversity, textbook writing and teaching/education are provided.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待答問題..................................3 第四節  名詞釋義..................................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生物多樣性的起源...........................5 第二節 生物多樣性的內涵...........................6 第三節 生物多樣性教育............................12 第四節 教科書分析................................24 第五節 生物多樣性教材分析.........................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7 第一節 研究流程..................................38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對象.............................4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0 第四節 資料分析..................................6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67 第一節 各版本教科書生物多樣性概念的分佈情...........67 第二節 各版本教科書生物多樣性概念的分佈情形比較......86 第三節 生物多樣性概念於教材內頁面分佈比較分析.......110 第四節 各版本教科書生物多樣性概念內容之質性分析.....11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55 第一節 結論.....................................155 第二節 建議.....................................160 參考文獻 .......................................163 一、中文部分.......................................163 二、英文部分.......................................168 附錄 ...........................................169 附錄一、 「專家效度」之專家名單....................169 附錄二、 國中小階段學童生物多樣性概念類目之內容效度彙整..170 表次   表2-1 生物多樣性定義分析表..........................6 表2-2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材內容要項之「生物多樣性(生命多樣性)」概念分析表...22 表2-3 八十五年國小高年級各版本自然科涵蓋生物多樣性概念之單元名稱...23 表2-4 國內外教科書分析相關研究之綜合整理..........25 表2-5 內容分析法的類別..........................28 表2-6 國中「生物多樣性」課程內涵之教學類別、節數與教學綱要分配表...31 表2-7 國小各審定本高年級自然科習作總單元數及關於生物多樣性的單元比例...32 表2-8 生物多樣性教育內涵分析表...................34 表2-9 國中小生物多樣性教育內涵架構總表............35 表3-1 專家問卷之主類目一「生物多樣性的組成成分」內涵...39 表3-2 專家問卷之主類目一「生物多樣性的組成成分」內涵...40 表3-3 專家問卷之主類目三「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原因」內涵...43 表3-4 專家問卷之主類目四「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內涵.......44 表3-5 國民小學「生活課程」教科書通過教育部審查名單.....48 表3-6 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通過教育部審查名單...49 表3-7 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通過教育部審查名單...49 表3-8 國中小階段學童生物多樣性教育概念內涵.............53 表3-9 國中小階段學童生物多樣性教育概念內容分析類目表....55 表4-1 A版本教科書各學習階段生物多樣性概念分析..........69 表4-2 B版本教科書各學習階段生物多樣性概念分析..........75 表4-3 C版本教科書各學習階段生物多樣性概念分析..........81 表4-4 各版本教科書「生物多樣性的組成成分」之次類目分佈情形比較...88 表4-5 各版本教科書「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之次類目分佈情形比較...89 表4-6 各版本教科書「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原因」之次類目分佈情形比較...95 表4-7 各版本教科書「生物多樣性的保育」之次類目分佈情形比較...101 表4-8 各版本間生物多樣性概念分佈情形.................108 表4-9 A版本各冊教科書蘊含生物多樣性概念之單元數及頁數百分比...111 表4-10 A版本國中、國小階段蘊含生物多樣性概念之頁數百分比...111 表4-11 B版本各冊教科書蘊含生物多樣性概念之單元數及頁數百分比...112 表4-12 B版本國中、國小階段蘊含生物多樣性概念之頁數百分比...112 表4-13 C版本各冊教科書蘊含生物多樣性概念之單元數及頁數百分比...113 表4-14 C版本國中、國小階段蘊含生物多樣性概念之頁數百分比...114 圖次 圖2-1 生物多樣性內涵架構圖表.......................9 圖2-2 環境教育單科性科際整合架構圖.................16 圖2-3 環境教育多科性融入架構圖.....................17 圖2-4 多科性融入式生物多樣性教育架構圖..............18 圖3-1 研究流程圖..................................47 圖4-1 A版本教科書主類目「生物多樣性的組成成分」之次類目分佈情形...70 圖4-2 A版本教科書中主類目「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之次類目分佈情形...71 圖4-3 A版本教科書中主類目「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原因」之次類目分佈情形...72 圖4-4 A版本教科書主類目「生物多樣性的保育」之次類目分佈情形...72 圖4-5 A版本教科書整體生物多樣性分佈情形...............73 圖4-6 B版本教科書主類目「生物多樣性的組成成分」之次類目分佈情形...76 圖4-7 B版本教科書主類目「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之次類目分佈情形...77 圖4-8 B版本教科書主類目「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原因」之次類目分佈情形...78 圖4-9 B版本教科書主類目「生物多樣性的保育」之次類目分佈情形...79 圖4-10 B版本教科書整體生物多樣性分佈情形..............79 圖4-11 C版本教科書主類目「生物多樣性的組成成分」之次類目分佈情形...82 圖4-12 C版本教科書主類目「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之次類目分佈情形...83 圖4-13 C版本教科書主類目「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原因」之次類目分佈情形...84 圖4-14 C版本教科書主類目「生物多樣性的保育」之次類目分佈情形85 圖4-15 C版本教科書整體生物多樣性分佈情形..............85 圖4-16 各版本教科書在各學習階段中「生物多樣性的組成成分」之次類目分佈情形比較...88 圖4-17 第一階段各版本教科書「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之次類目分佈情形比較...90 圖4-18 第二階段各版本教科書「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之次類目分佈情形比較...91 圖4-19 第三階段各版本教科書「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之次類目分佈情形比較...92 圖4-20 第四階段各版本教科書「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之次類目分佈情形比較...93 圖4-21 第一階段各版本教科書「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原因」之次類目分佈情形比較...96 圖4-22 第二階段各版本教科書「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原因」之次類目分佈情形比較...97 圖4-23 第三階段各版本教科書「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原因」之次類目分佈情形比較...98 圖4-24 第四階段各版本教科書「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原因」之次類目分佈情形比較...99 圖4-25 第一階段各版本教科書「生物多樣性的保育」之次類目分佈情形比較...102 圖4-26 第二階段各版本教科書「生物多樣性的保育」之次類目分佈情形比較...103 圖4-27 第三階段各版本教科書「生物多樣性的保育」之次類目分佈情形比較...104 圖4-28 第四階段各版本教科書「生物多樣性的保育」之次類目分佈情形比較...105 圖4-29 各版本間生物多樣性概念分佈情形比較.............109 圖4-30 三版本國小教科書中生物多樣性版面分佈情形........114 圖4-31 三版本國中教科書中生物多樣性版面分佈情形........114 圖4-32 三版本教科書中生物多樣性版面分佈數量............115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1982)。兒童的認知發展導論。台北:文景。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石番(1990)。傳播內容分析法。台北:幼獅文化。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証。台北:幼獅文化。
    王佩蓮(1995)。戶外教學教師成長探索。教師天地,75,12-23。
    王佩蓮、陳錦雪(1994)。探討國民小學各科教材中環境教育問題。市師科教季刊,19,13-29。
    王美芬、熊召弟(1996)。國民小學自然科教科書評鑑重點。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王慧靜(2001)。國民小學國語科教科書中「父母角色」之內容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錦蓉(2003)。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世界觀教育知識之內容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龍錫(1990)。我國國中理化教科書部分之分析評鑑。高雄:冠一。
    王懋雯(1998)。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之研究。國立教育館。
    伍連女、何文雀、張桂禛、黃乾全、董貞吟(1998)。國小學童環境觀與環境經驗之調查研究-台灣地區城鄉之比較。師大學報,43(2),55-73。
    江啟昱、陳茜如、楊龍立(2000)。國小自然科教科書內容屬性之探討。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18-46。
    李正吉(2004)。桃竹苗地區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生物多樣性概念的認知與現行教材使用之分析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數理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雅敏、陳淑慧 (1995)。國小自然科學教科書有關物理方面習作問題型態分析之研究。國立屏東師院數理教育學系,未出版。
    李禎文(2003)。融入式環境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環境素養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
    吳美芬(2001)。師院學生演化概念認知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美蓉(2000)。自然科教科書之評鑑研究。教師之友,41(2),49-56。
    吳海音(2001)。生物多樣性概念在保育規畫上的落實 -以保護區的選取為例。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大學。
    吳海獅、梁貴梅、金振寧譯(2002)。美國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教學手冊。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沈聖峰(2001)。何謂生物多樣性?。2005年4月12日,取自http://bc.zo.ntu.edu.tw/article/017.htm
    劭廣昭(1999)。台灣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科學月刊,30(6):474-479。
    林佑倍(2005)。國中小生物多樣性教育內涵架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明瑞(1994)。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概念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未出版。
    林麗芳(2003)。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環境變遷態度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顯輝(1992)。依科學教育目標分析我國高中基礎地球科學教科書之研究(NSC80-0111- S-153-01)。台北:精華。
    金恆鑣(1999)。生物多樣性保育概念的形成。1999生物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1-11。
    紀恭謙(1995)。台灣地區國民中學「多科性融入式環境課程」教材及實施方法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姜蓓蒂(1990)。中美初級中學自然科學教科書之分析與比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席汝楫(1999)。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張文馨(2003)。國小高年級自然科在職教師及職前教師生物多樣性學科內容知識調查與自然科生物多樣性教材之分析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
    張路西、楊榮祥、劉慕昭、呂光洋(1991)。現階段國民小學教材中有關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育內容的分析。台灣環境教育研究。中華民國第一屆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7-155。
    張憲庭(2004)。融入式環境教育之意義與層面-以社會領域為例。國教 之友,56(2),30-34。
    陳甲辰(2001)。我國國小中年級自然科教科書內容分析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炳輝(2002)。遊客環境態度對生態旅遊影響之研究--以大雪山森林遊樂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怡芬(2004)。國小教師對國與科教科書選用因素與使用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添球(1979)。國民小學教科書、教材詮釋與教學。現代教育,13,85-
    100。
    陳陽文、金振寧、曾詩琴、洪侃(2003)。野生新視界生物多樣性基礎篇。教師手冊,台北:行政院農委會。
    陳曉萍(2002)。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自然生態保育概念標準化評量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藍萍(2003)。高一學生生物演化概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國立編譯館教科圖書審查公告資訊系統。2005年10月27日,取自http://210.71.57.61/Bulletin/
    教育部(2003)。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
    郭廷琦(2002)。「方案教學法」在國中生物多樣性教學上之應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生物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美秀(1993)。國小自然科學課程有關地球科學教材之作問題型態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八十一學年度學生學術論文賽優勝作品專輯, 333-362。
    連佩雯(2004)。南部地區國一學生遺傳概念學習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國忠(1997)。國小自然科教科書評鑑參照標準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棋凱(2002)。屯溪河川生態保育之環境行動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東賢(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基因改造食品的認知與態度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道遠(2005)。從認知發展論檢視社會科教學問題-以Piaget、Vygotsky為中心。國教輔導雙月刊,44(4),34-40。
    黃瓊瑱(1996)。我國國小自然科學教科書之分析研究。國立屏東師院國教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仁理、彭玉美、林愛華(2002)。國小自然科教師對生物多樣性認知初探。科學教育研究發展季刊,27,19-37。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809-831。台北:東華。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81)。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
    路統信(1994)。自然資源保育與環境永續利用。科學農業,42(7/8),245-258。
    賈福相(2000)。生物多樣的哲學觀。2000年海峽兩岸生物多樣性與保育研討會論文集,27-31。
    銘傳大學〔生物多樣性融入中小學課程模組資料庫計畫〕。2005年3月20日,取自http://163.25.136.202/1_introduce.htm
    趙榮台(1999)。生物多樣性保育公約及其教育原則。環境教育季刊,38:17-27。
    鄭光文(2003)。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天文教材之內容分析~以「月亮」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92a)。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229-246。
    歐用生(1992b)。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台北:心理。
    歐陽嶠暉(1992)。環境保護教育邁向新里程。環境工程會刊,3(1),16-18。
    歐陽鍾仁((1984)。皮亞傑的認知論與科學教育。台北:幼獅文化。
    蔡欣穎(2001)。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中經濟概念之分析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輝毅(2004)。國小五年級學生生物多樣性課程之試驗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劉威男(2004)。一個國小五年級生物多樣性保育課程之試驗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怡潔(2001)。國小中年級鄉土教材內容分析之研究-以宜、花兩縣為 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聖校(1999)。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台北:五南。
    潘子欣(2002)。國小自然科教科書分析---以概念改變為架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薛達元、王禮嬙、周澤江、鄭允文(1993)。保護世界的生物多樣性。台北:地景。
    蘇明洲、高慧蓮(2003)。屏東市校園木本植物教育保育經營的探討。屏師科學教育,17,55-63。
    二、英文部份:
    Ajayi, Olabisi M. (1997). The Development of a Test of Teacher Knowledge about Biodiversity. (SE 059 797) ED.40406147.
    Cecie Starr (1996).Biolog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Wadsworth
    Erwin, Terry L.(1982 ). Tropical Forests: Their richness in coleopterans and arthropod species. Coleopt. Bull. 36(1), 74-75.
    Hunter, Malcolm. L. (1996). Fundamentals of Conservation Biology. Blackwell Science, Cambridge, Mass. U .S .A.
    Hungerford, H. R. and Volk, T. L. (1990) Changing learner behavior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3),8-21.
    Leeming, F. C., Dwyer, W.O., & Bracken, B.A. (1995). Children’s 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knowledge scale: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6(3), 22-31.
    Lowery, L. and Leonard, W. (1978) A comparison of questioning styles among four widely used high school biology textbook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5, 1-10.
    OTA (U.S. Congress,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87). U.S. Congress.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Technologies to Maintain Biological Diversity.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 DC 334 PP.
    Summers, M., Kruger, C., Mant, J. and Childs, A. (2001). Understanding the science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development of a subject matter guide for primary teac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3, 33-53.
    Wilson, Edward O. (1984). Biophilia: The Human Bond with Other Speci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U.S.A.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