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翁維健
ueng wei jainn
論文名稱: 網路評量及補救教學系統應用之研究-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六上「天氣的變化」單元為例
The Study of Web-Based Test and Redemptive Instruction applied to Nature and Life Technology Field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 江慧真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8
中文關鍵詞: 網路評量補救教學題庫多媒體
外文關鍵詞: web-based test, remedial instruction, data bank, multimedia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在運用網路資源,結合網路評量與補救教學工作,並更進一步分析與探討各種補救教學的成效。
    首先由教師們共同建立網路評量題庫,讓教師可以經由題庫分享產生評量試卷,藉以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效,隨時隨地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而不受時空限制。然後在評量過後,輔以不同的補救教學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針對不同的補救教學方式實施概要如下:
    1.網路多媒體補救教學:係針對試題所要表達的學習主軸,製作成多媒體教材,當學生答錯時,可提供導引式學習。
    2.網路自我補救教學:由學生自行針對答錯的試題內容,找出適合的「名詞」作為關鍵詞,然後利用全球資訊網資源作為尋找解答的主要來源。
    3.傳統補救教學:教師在教室內以傳統講述方式,和學生逐題檢討,共同訂正錯誤的答案。
    研究採用康軒版(六上)天氣的變化為實驗研究教學單元,以台北縣土城市青青國小六年級24個班835人參與實驗研究。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1.根據實驗教學研究結果發現「網路多媒體補救教學」、「網路自我補救教學」與「傳統補救教學」等三種補救教學方式都有助於學生的學習,但「網路多媒體補救教學」之教學成效顯著優於其他二種。
    2.就本研究之三種補救教學方式而言,教學成效不受學生學業成就高低、性別差異、家中有無電腦三種背景變項影響,三種補救教學方式均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3.透過學生問卷調查系統發現國小六年級學生對於網路評量系統的使用態度均偏向正面。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how to make use of web resources and examine the students through the web-based test. The outcome of the progress the students have made after remedial instructions is the main concern.

    How to do this? First of all, all the teachers work together to set up a data bank for web-based test grounded o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have it posted on the website. Then, the teacher may have his/her students tested wherever they are. Therefore, the teacher can diagnose what the problems of the students are accordingly and feed them with different recipes. The redemptive strategies that have been employed are as follows:
    1.Using multimedia as aid to teaching on the web : The teacher designs the multimedia as a guid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tem that students often made an error.
    2.Self problem-solving by googling : The students are asked to find out the answer through the triple W by keying in “key words”.
    3.Checking the answer and guiding to correct in the classroom : As usual, the teacher will check the test items one by one with explanation if necessary.

    Take the unit of “ The change of the weather” from the textbook published by Kang Hsuan(康軒)for example, the participants, including 24 classes with a number of 835 sixth graders of Ching-ching Elementary School, have all made themselves different from before. Here are some harvests of the research:
    1.Based on the three instructions above, students have all made progress after practice. However, the result of using multimedia is apparently more effective.
    2.Students’ performance are better despite of their gender, scholastic achievement in this field ( Natural Science ) before , with or without computer at home.
    3.Students tend to be more interested and hav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applications of web-based test and learning judging from the feedback of the students’ questionnaires.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目次 vi 圖目次 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假設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6 第五節 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探討電腦網路學習環境 9 第二節 網路評量系統概述 18 第三節 補救教學系統概述 35 第四節 網路評量與網路補救教學之相關研究 5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分組 58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61 第三節 網路評量學習成就試卷編製 65 第四節 使用態度問卷調查 74 第四章 網路評量與補救教學系統建置 第一節 網路評量系統建制之軟、硬體環境分析 77 第二節 網路評量建置成果 79 第三節 補救教學實施 81 第四節 資料庫系統 89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不同補救教學方式對於天氣的變化單元學習成效之影響 92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對各種補救教學方式在天氣的變化 單元學習成效之影響 98 第三節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10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17 第二節 建議 121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124 英文部分 131 附錄一 天氣的變化第一次評量(前測)試卷 132 附錄二 天氣的變化第二次評量(後測)試卷 135 附錄三 網路評量系統使用態度問卷調查表 138 附錄四 網路評量架構與使用說明 140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編(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行政院教
    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出版。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王美芬(2004)。取自「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六上)」《多元評量在自
    然與生活科技中的應用》。台北:康軒。
    王錦如(2000)《國小學童學習困難的診斷與輔導--運用動態評量模式》。
    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王鐘銘(2005)。《大家來寫維基百科全書》
    http://www.richyli.com/report/2004_05_16_wikipedia.htm
    毛慶禎(2004)。《國民中小學的資訊教育》。
    http://www.lins.fju.edu.tw/mao/works/info4school.htm
    台北縣教育局(2001)。《教師資訊學習護照》
    http://passport.tpc.edu.tw/default1.asp
    行政院(1994)。《國家資訊基礎建設》。
    http://news.ossacc.org/m_X_t/index.htm
    朱敬先(1993)。《教學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朱錦鳳(1994)。《電腦網路的應用及在教學上的評估》。教育科技與媒體,
    17期,24-28頁。
    李台玲(2001)。《遠距教學之評量》。生活科技教育,34(8),30-37。
    李珀(2006)。《飛越兩千,迎向未來 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超媒體教學
    的運用》http://www.fhjh.tp.edu.tw/mid00/workpieces005.htm
    李連順(2000)《國中生活科技線上測驗系統發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何榮桂(1997a)。《從「測驗電腦化」與「電腦化測驗」再看網路化測
    驗》。測驗與輔導,第144期,2729-2974頁。
    何榮桂(1997b)。《遠距測驗-Dear CAT的設計與實施》。物理教育,1
    (1),51-62頁。
    何榮桂(1990)。《電腦輔助教學系統中之測驗設計》。中等教育,41卷,
    2期,29-34頁。
    何榮桂(2000a)。《遠距測驗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論文發表於國立交通
    大學主辦之「2000網路學習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新竹。
    何榮桂(2000b)。《量身訂製的測驗-適性測驗》。論文發表於國立交通大
    學主辦之「2000 網路學習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新竹。
    何政翰(2003)。《國小數學領域電腦適性化測驗系統之建置》。國立台中師
    範學院數理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刊於李永吟(1993)學習輔導:學習
    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心理。
    杜建中(2003)。《網路評量系統開發與應用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沈中偉(2004)。《科技與學習》。台北:心理。
    位元文化(2004)。《PHP5動態網頁入門實務》。台北:文魁資訊出版。
    吳裕益(1995)。《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期,10-13頁。
    吳銘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
    限公司。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余民寧(1992)。《測驗編製與分析技術在學習診斷上的應用》。教育研究雙
    月刊,28,44-60。
    邱淵等譯(1989),B.S. Bloom等著。《教學評量》。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公司。
    邱貴發(1990)。《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與方法》。台灣教育,88,3-9頁。
    林奇賢(1997)。《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網際網路與國小教育》。資訊
    與教育,58期,2-9頁。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進材(1991)。《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奇賢、馬榮燦、林志能(2000)。《網路學習與網路學校的發展對教師專業
    表現的衝擊》。資訊與教育雜誌,79,2-12。
    林珊如、卓宜青、劉旨峰、袁賢銘(2000)。《網路化學習歷程與同儕互評系
    統之建構經驗》。資訊與教育,80,頁57-64。
    林璟豐(2001)。《全球資訊網測驗題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
    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岑(2004)。《以數位學習系統施行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鴻源(1999)。《線上測驗回饋型態對國小學童學習影響之分析研究》。國
    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裕集(2001)。《適用於電腦教室之網路測驗系統:以國小英語科為例》。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素微(1996)《國小六年級學童數學解題彈性思考動態評量之研究》。 國
    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碧珍(2000)。《數學課室內之評量與教學整合》。2003年10月23日,
    取自:ttp://content.edu.tw/primary /math/ml_cs/
    con1/con1-17.doc。
    周倩、簡榮宏(1997)。《網路評量系統之發展與研究》。遠距教育,4,
    12-15。
    周倩(1998)。《電腦網路輔助測驗與評量:發展趨勢與研究方向》。第十四
    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15-24。
    周倩(2000)。《網路學習的趨勢與原理》。第一屆大學教學方法與網路課程
    研討會。國立交通大學。
    周文正(1998)。《WWW上電腦輔助測試系統之研製》。中華民國第七屆電腦
    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文正(1998)。《WWW上電腦輔助測試系統之研製》。中華民國第七屆電腦
    輔助教學研討會(ICCAI’98)。2002年8月3日,取自:
    http://thccx5.cc.nthu.edu.tw/wjchou/tecpaper/w3cat
    凌心儀、李世忠(2004)。《網路教學課程之策略設計-以「教育傳播與科
    技」課程為例》。視聽教學雙月刊,第45卷第5期17-27。
    洪世聰(2005)。《九年一貫能力指標網路題庫評量系統-以國小五年級數學
    科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中。
    徐憶嘉(2003)。《線上評量系統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研究》。國
    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孫志鴻、謝奇峰(2006)。《超媒體技術與地理資訊系統整合之研
    究》。 http://www.geo.ntnu.edu.tw/geoweb/perildical/
    geo_society/no23/p_soci_23-6.html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郭生玉(1995)。《台北市國民中小學實施補救教學相關問題之研究》。台北
    市政建設專機研究報告,第255號。
    郭怡瑩(2005)。《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多媒體教材發展之研究-以「天
    氣的變化」單元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北市。
    陳世銘(2004)。《線上測驗應用在國民小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四年級
    數學時間單元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中。
    陳家亮(2006)。《線上雙階層診斷及補救學習系統之發展及在國小自然與生
    活科技教學應用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鴻(2005)。《電腦化動態評量系統發展及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
    應用》。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志全(2002)。《動機策略與電腦焦慮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社會科網路學習動
    機的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史如。(1997)。《從建構主義的觀點看網路超文件/超媒體應用於教學的
    意義》。資訊與教育,58,頁17-27。
    張基成(2001)。《網路化學習檔案之系統化建構經驗及相關問題探討》。視
    聽教育雙月刊,43(2),9-22。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2000)。《國中英語科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成
    效研究》。教育學刊,16期,163-191。
    張新仁(2000)。《補救教學面面觀》。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主辦
    之「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補救教學方案研習」。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
    106。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麗麗(2002)。《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教學評量》。藝術與人文教育
    (下), 579-636頁。台北,桂冠出版社。
    教育部編印(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
    部。教育部於八十七年九月三十日公佈,教育部八十九年公布改為「國民
    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
    教育部編印(200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六大議題-資訊
    教育》。
    教育部(1997)。《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劃畫》。行政院八十五年四月二十四
    日第十九次政務會談決議。
    教育部(2001)。《九十年度「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劃」設備補助實施作業計
    劃》。
    梭羅國際文教機構(2007)。《托福檢定 TOEFL介紹》
    http://www.solo.com.tw/EngClass/svc_engtrain_2_3.htm
    康木村、吳吉昌(2000)。《國中數學科個別化補救教學實徵性研究》。國教
    研究雙月刊。第12期,頁15~20。
    康永華(2006)。《連鎖加盟產業導入e-Learning之必要性》
    http://210.71.227.40/epaper/epaper_show.jsp?
    epaperID=1368&siteID=2257474
    黃漢龍(2001)。《資訊教育環境下可行的補救教學措施探討》。資訊與教育
    雜誌,85,94-102。
    楊錦潭(1999)。《國中小教師網路題庫系統之開發經驗談》。測驗與輔導,
    卷157,3285-3287頁。
    趙宏達(1999)。《網路族你上癮了嗎?》張老師月刊,260期,129-130
    頁。
    劉長萱(1991)。《紙筆測驗改用電腦施測對信度、效度的影響》。測驗與輔
    導,95卷,1800-1811頁。
    劉旨峰(2002)。《網路同儕評量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
    論文。鄧敦平(2000)。《補救教學的迷思--談回歸起點的教學》。師
    說,138,36-43。
    蔡振坤(2001)。《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之比較研究-從教學媒體、班級經營
    及教學評量來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未出版,高雄。
    歐瑞賢(1996)。《國小學生比例推理能力動態評量之效益分析》。國立台南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滄和(2006)。《歐滄和的網路教學實驗區》
    http://ms3.ntcu.edu.tw/tsangho/default.htm
    歐展嘉(2006)。《全國中小學校園自由軟體應用諮詢中心》。發表於「校園
    應用分享座談會」 http://www.ossacc.org/OSSACC_mX[1].pdf
    樂為良譯(2001),Marc J. Rosenberg著。《E-Learning:提升個人競
    爭力、強化企業優勢的終極學習策略》。台北: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
    司。
    鄭鴻彬(2006)。《好書介紹--打造TOP 1線上學習方案》。刊於游於藝雙
    月刊第42期。
    http://www.hrd.gov.tw/09_develop/09_05_monthly/
    number42/42-5-1.asp?version=42
    賴阿福(1997)。《國小自然科網路教材製作實務》。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
    刊,第九期,35-59頁。
    鍾斌賢、吳育龍等(2001)。《於網際網路上應用概念圖輔助學習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部主辦「TANET 2001 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嘉
    義。
    韓善民(2001)。《我國資訊教育發展現況與展望》。
    http://masterplan.educities.edu.tw/conference/a7.shtml
    簡茂發(1996)。《評量》。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評量,1-39 頁。台北:
    師大書苑。
    簡瑞華(2002)。《線上題庫與評量系統之開發》。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
    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顏雅莉(2004)。《國小五年級學生在線上補救教學環境下學習時間概念成效
    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立欣譯(2004),M.D. Roblyer著 。 《教育科技融入教學,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3rd Edition)》。台北:高等
    羅雅萱、袁世珮譯(2002),Roger C. Schank著。《打造TOP 1線上學習
    方案》。台北: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司。
    蘇惠玉(2004)。《網路教學》。台大教與學期刊電子報,22。
    http://edtech.ntu.edu.tw/epaper/930310/tips/tips_1.asp

    二、英文部分
    Banderson, C. V., Inouye D. I., Olsen J. B. (1989). The
    four generations of computerized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In Linn, R. L., (Ed.).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3rd ed.,pp.367-407). New York: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Collins, A. M., Quillin, M. R. (1969). Retrieval time from
    semantic memory. Joural of Verbal Learing and Verbal
    Behavior, 8, 240-247.
    Eastmond, D.V. (1995). Alone but together : Adult distance
    study through computer conference. Gress, NJ: Hampton
    Press.
    Ebel, R. L. , & Frisbie, D. A. (1979). Essentials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al (3rd ed. ). Prentice-Hall :
    Englewood Cliffs, N.J..
    Hambleton, R. K., & Swaminathan, H. (1985). Item response
    theory :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s. Boston: Kluwer.
    Lerner, J. (1989). Learning disabilities :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5 th ed. ).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Paivio, D.A. (1971). Imagery and verbal processes.
    New York : Holt ,Rinehant & Winston.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