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黎玉女
論文名稱: 一位六年級教師促進社會數學規範之行動研究
指導教授: 蔡文煥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0
中文關鍵詞: 社會數學規範社會規範行動研究數學
外文關鍵詞: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social norms, action research, mathematic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在以課室討論文化為基礎的教學中,探討一位六年級教師促進數學教室中社會數學規範的行動研究歷程,以及在行動中所遇到的困難和解決方法,並且去探究教師如何促進社會數學規範的策略以及自我反思的歷程。
    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在課室中所形成的社會規範包含有「舉手發言,不插話打斷」「面對同學大聲說」「要專注傾聽」「聽(看)不懂的就要問」等;社會數學規範包含有「比較不同的解題記錄」「可以有很多的解題方法」「按照題意列式說明」「說清楚、講明白」等。
    研究結果發現,社會規範的建立是培養社會數學規範的基礎,而社會數學規範的養成,促進了學生智力自主性的發展。


    This study discussed the process of a sixth-grade teacher’s action research that focus on improving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in a mathematics classroom discourse and solving the difficulties the researchers encountered in teaching. This study also explored the strategies the teacher applied to improve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and the process of self-introspection.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teacher developed social norms including“to raise hands before speaking.” “to face to everyone when talking and to speak loudly.” “be absorbed in listening carefully.” “to ask questions when having trouble in listening or looking.”; developing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including“to compae different mathematical solutions.” “to have many kinds of calculating process.” “formul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eaning of problems out.” and “clearly explaining.”.
    The main finding was that: the social norms was a basis of the emergence of the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and the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supported intellectual autonomy.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5 第三節 名詞解釋…………………………………………………………5 第四節 研究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課室討論文化之探討……………………………………………7 第二節 促進社會數學規範策略之探究…………………………………31 第三節 教師以行動研究促進教學的相關研究…………………………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情境…………………………………………………………41 第二節 研究歷程…………………………………………………………44 第三節 資料的蒐集………………………………………………………48 第四節 資料的分析………………………………………………………50 第五節 研究的效度………………………………………………………52 第四章 研究實施歷程與結果 第一節 社會規範的發展與教學省思…………………………………53 第二節 社會數學規範的發展與教學省思……………………………101 第三節 總結行動歷程與結果…………………………………………131 第五章 結論和建議 第一節 結論……………………………………………………………136 第二節 建議……………………………………………………………141 參考文獻 一、 國內文獻………………………………………………………144 二、 國外文獻………………………………………………………148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義傑(2004)。一個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室社會數學常規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幸宜譯(1994)。Margaret,E.G.原著。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心理。
    吳昭容(2000)。國小數學課討論式教學中增強物使用的經驗與分析。國民教育,40(4),20-25
    呂玉英(2004)。國小教師實踐討論式數學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綠梅(2003)。一個五年級老師建構式數學教學行動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房昔梅(2004)。小學高年級教師實施討論式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玲(1993)。象徵互動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現代,第 30 期,20-45。
    林美珍(2000)。兒童認知發展。台北。心理。
    林碧珍(2000)。數學教學模式的闡釋---老師佈題、學生解題、發表解題、溝通與討論。國教世紀,189,29-34。
    林碧珍(2002)。協助教師撰寫數學日誌以促進教師反思能力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報,第 15 期,149-180。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1997)。Altrichter, Posch & Somekh 原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翁嘉聲(2001)。國小數學教學行成群體討論文化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瑞君(2008)。元氣小子—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學習經驗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袁于雅(2010)。建立社會規範與社會數學規範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郭美秀(2010)。發展社會規範與社會數學規範之行動研究-以三年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臺灣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許馨月(2001)。國小教師實行討論式數學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永輝(2004)。促進數學課室班級討論活動之行動研究-以三年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伯彰(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淑娟(1999)。透過合作行動研究探討一個國小班級的數學討論活動。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娟、劉祥通(2002)。國小教師進行數學討論活動困難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 9(2), 125-146。
    陳淑娟、劉祥通(2002)。國小班級數學討論活動可行方案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10(1), 87-107。
    陳淑敏(1996)。從社會互動看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理論及其對幼教之啟示。百年校慶學術研討會暨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百年誕辰紀念會議手冊。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慧娟(1998)。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現實。「教育資料與研究」,25,47-55。
    游麗卿(1999)。教室溝通活動的實施。班級經營,4 卷3 期,10-21。
    游麗卿(1999a)。Vygotsky 社會文化歷史理論。蒐集和分析教室社會溝通活動的對話及其脈絡探究概念發展。國教學報,11,頁204-258。
    游麗卿(1999b)。小學一年級學生在數學課所表現出的溝通能力。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204-222。
    游麗卿(2002)。從分析學生爭論解題記錄的合理性探討社會數學規範的內涵。第六屆課程與教學論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1-21。
    黃湘武(1980)。皮亞傑認知心理學與科學教育。科學教育雙月刊,第37期,12-16。
    黃湘武等(1985)。國中生質量守恆、重量守恆、外體積觀念與比例推理能力的抽樣調查研究,中等教育,36(1),44-65。
    傅秀媚 (2002)。注意力缺陷與過動症兒童的介入。中師特教中心「特殊教育論文集」,9101,149-164。
    楊雅心(2010)。國小教師培養學生數學課室討論文化之行動研究-以一年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如芳(2002)。一個國小數學教室之社會數學常規發展歷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俊德(2010)。一位三年級教師形成兒童數學討論規範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錫麒(1994)。從國小新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談討論活動的重要。國教園地,50 期,4~7。
    蔡文煥(2004)。協同教師發展有利數學意義產出之課室討論文化之研究。海峽兩岸行動研究論文研討會。北京師範大學。
    蔡文煥、林碧珍(2002)。發展數學課室之討論文化藉以提昇學童之智力自主性之研究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九十一學年專題研究計畫。(NSC92-2521-S-134-002)
    蔡文煥、林碧珍(2003)。四年級學生在國際教育成就調查試測的數學成就表現。科學教育月刊,第258期,2-20。
    蔡東鐘(1999)。澳洲中小學科技教育課程現況及其啟示。生活科技教育,32(7),12-19。
    蔡美華譯(2003)。Geoffrey E. Mills 原著。行動研究法。台北。學富。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鄭晉昌(民82)。自「情境學習」的認知觀點探討電腦輔助中教材內容的設計-從幾個教學系統談起。教學科技與媒體雙月刊,12,3-14。
    戴絹穎(2006)。一位二年級教師促進社會數學規範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鍾邦友(民83)。情境式電腦輔助數學學習軟體製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靜(2000)。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數學教學特質分析研究Ⅱ。國科會89 年度第一期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511-S-152-029。
    簡吟文(2008)。注意力訓練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在課堂學習時注意力影響之探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二、英文文獻
    Blumer, H. (1969).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apective and Metho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asearcher, 18, 32-41.
    Cobb, P., Wood, T., & Yackel. (1991).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Second Grade Mathematics. In E. von Glasersfeld (Ed.), Radical Constructivism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157-176).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Kluwer.
    Cobb, P., & Bauersfield, H. (1995). Emergence of mathematical meaning: Interaction in classroom culture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obb, P., Yackel, E., Wood, T. (1995).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Classroom.. In
    P. Cobb & H. Bauersfeld (Eds. ), Emergence of mathematical meaning:Interaction in classroom cultures (pp.163-201). Hillsadale, NJ: Erlbaum.
    Cobb, P., & Yackel, E. (1996).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argumentation, and
    autonomy in mathematic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27(4), 458-477。
    Cobb, P., & Yackel, E. (1998).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on the culture of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 F. Seeger, J. Voigt, & U. Waschescio (Eds.), The culture of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pp. 158-19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bb, P. (2000). Constructivism in social context . In L. P. Steffe & P. Thompson (Eds.), Radical constructivism in action: Building on the pioneering work of Ernst von Glasersfeld. pp. 152-178. London: Falmer.
    Cobb, P., & McClain, K.(2001). An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of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in One First-Grade Classroom.JRME.Vol 32, No.3,236-266.
    Kamii, C. (1997). Bas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on Piaget’s Constructivism.兒
    童發展與幼教實務學術研討會手冊。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教系。
    Lave, J. (1988). Cognition in Practice: Mind, mathematics, and culture in everyday
    life. Cambrige, UK: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 J. J.& Wheatley, G. H. (1994). Learning Opportunities and Negotiating Social Norms in Mathematics Class Discussion.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27,145-164.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2000).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ucs : Prekindergarten through Grade 12 . Rston, VA: NCTM.
    Piaget, J., & Inhelder, B. (1969),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Piaget,J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Vol.2, pp.176-186, 1964.
    Piaget,J .,Biology and Knowledge (B.Walsh, tran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nd the University of Ediburgh,1971.
    Reineke, J. W. (1993). Making connection: Talking and learning in a fourth-grade clas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65 537).
    Tuedge, J., & Rogoff, B. (1989). Per influence on cognitive development: Piagetian
    And Vygotskian perspective. In M. H. Bornstein & J. S. Bruner(Eds.),
    Interaction in human development (pp.17-40). J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Voigt, J. (1985). Patterns and routines in classroom interaction. Recherches en Didactique des Mathematiques, 6, 69-118.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e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Yackel,E.,Cobb,P.,&Wood,T.(1991).Small-group interactions as a source of learning opportunities in second-grade mathematic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2(5),390-40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