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雖然研究能願動詞「能」已有多位學者,但這些學者不是從語言學角度出發,就是針對對外漢語教學進行探討,卻無人從現今國小教學觀點去做研究與分析。所以本研究希望能從國小教學語法的觀點出發,將能願動詞「能」加以探討,期為「能」整理出適當的語義範圍。由於一詞多義是語言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從張永勝(1994)所提到的觀點,現代漢語能願動詞「能」可視為一個多義詞。當能願動詞「能」在交際過程中有兩個以上義項共現就會造成歧義現象,對學習者而言就帶來困擾易產生混淆,如“你能借我一點錢嗎?”中的「能」可以理解為“能力”義,也可以理解為“意願”或“祈使”義。故本研究希望就國小教學語法的觀點,將能願動詞「能」的句型/搭配加以探討,協助國小學童理解和掌握能願動詞「能」各義項與其他詞語組合搭配關係;此外針對「能」各義項的同義詞用法也加以分析探討。
我們首先從平衡語料庫中收集語料,整理能願動詞「能」的句型/搭配用法以做為參考,接著便審視教材在編排上是否符合教學語法的原則。根據Teng(1997)所主張自主的教學語法架構,教學語法會重視“用詞原則”、“處方式教學”、“累進式語法”、“規則或列舉”和“句型排序”等原則,我們結合了這些原則定出能願動詞「能」的建議性教學排序為:「能2」(表示條件義)>「能1」(表示能力義)>「能4」(表示意願義)>「能3」(表示可能義)。另外,我們結合Sinclair(1990)所提出的教學語法中說明及運用語法規則的「三段式架構」,呈現了「能」的教學語法規則。
王文科. 王智弘. 200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秀榮. 2001.〈言語交際中“祈使行為”的表達形式〉,《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27-31。
王 偉. 2000.〈情態動詞「能」在交際過程中的義項呈現〉,《中國語文》,第3期,238-246。
王振來. 1997.〈能願動詞在語用祈使句中的表達功能初探〉,《錦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98-102。
白麗娜. 2001.《國小低年級國語教材句型教學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
李巧蘭. 2001.〈間接請求策略的交際價值〉,《大慶高級專科學校學報》,第2期,67-69。
呂叔湘. 2005﹝1999﹞.《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吳為善. 2003.〈雙音化、語法化和韻律詞的再分析〉,《漢語學習》,第2期,8-14。
林小平. 1999.〈禮貌原則與語體選擇〉,《兵團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39-43。
周玉琨. 2002.〈試談現代漢語同義詞的類型〉,《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259-261。
林淑慧. 2004.《現代漢語口語交際語法之初探》,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林碧華. 2006.《漢語副詞「又」之語義與語用分析》,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胡明揚. 1997.《詞類問題考察》。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徐時儀. 2005.〈漢語詞匯雙音化的內在原因考探〉,《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68-76。
陳立芬. 2002.《現代漢語副詞【才】與【就】的教學語法》,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張永勝. 1994.〈論現代漢語多義詞的語義結構及其語義系統〉,《前沿》,第10期,18-25。
陳玉華. 2000.《漢語能願動詞「可以」之教學語法》,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梁光華. 1995.〈試論漢語詞匯雙音化的形成原因〉,《貴州文史叢刊》,第5期,50-55。
曹保平. 2000.《母語教學語法的定位》,碩士論文,北京:首都師範大學。
陳薌宇. 2005.《以交際為本之華語文教學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黃郁純. 1999.《漢語能願動詞之語義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楊孟麗, 謝水南譯. 200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靳洪剛. 1997.《語言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歐用生. 1996.《內容分析法》。台北:師大書苑。
魯曉琨. 2004.《現代漢語基本助動詞語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月華, 潘文娛, 故韡. 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師大書苑。
Teng, Shou-hsin.1997.Towards a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32:29-39
Teng, Shou-hsin.1998.Sequencing of Strucres in a Pedagogical Grammar.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33: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