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戴秀玉 |
---|---|
論文名稱: |
竹東地區地名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范文芳教授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竹東地區 、地名 、客家 |
外文關鍵詞: | :Chu-Dong area, name of a place, Hakka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地名的起源,主要是人類和自然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也是人類歷史發展下的產物。人類依賴居住的環境而生存,與環境的關係息息相關,不同的環境,會創造出不同的文化來。任何一個地名都有其產生的緣由、演變的歷史和語言上的源流。一般的地名研究多側重地理位置或歷史沿革,對於語言因素部份的探究比較欠缺。本論文以竹東地區地名為研究對象,從語言的角度研究竹東地區地名。
本論文共分六章論述:
第一章「緒論」,本章主要是說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與相關文獻之探討。
第二章為「客家地名語音與詞彙的結構分析」,本章主要是介紹海陸客家話的語音特色(包含聲母、韻母與聲調),及構詞之音節結構、語法特點以及用字原則。
第三章為「竹東地區地名命名之類別」,本章主要是將地名依地形、植物、動物、人文、水利、產業、土地開墾做個分類。
第四章為「以語音及構詞角度釋疑地名」,分別從語音和構詞的角度來探討客家地名形成原因及人文背景。
第五章為「竹東地區地名之文化探討」,嘗試從文化的角度來審視地名與文化的關係,從地名中探討客家人表現出來的文化現象。
第六章為「結論」,主要是將本研究所做之分析做一綜合整理與歸納。
關鍵詞:竹東地區、地名、客家。
Abstract
Name a place is mainly from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it’s also the property of human beings history developing. Human beings live by depending on the environment, and everything relates to the environment. Different environments create different cultures. Every place has its own reasons, changes of history and source of language. Most searching reports of places are bias on locations or history background, not emphasize about languages. This thesis targets the name of Chu-Dong and deeply reports the source of Chu-Dong by language point view.
There are six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We explain motivation, purpose, and method for this thesis. And discovery some documents about this thesis.
Chapter Two “We analyze the structures of Hakanese name a place, language, and phrases” To introduce some special vocal of Hai-Lu Hakanese (that includes initial, rhyme, and tone) in this chapter. And structures of syllable, grammar, and ways for using special words.
Chapter Three” Different ways to name a place in Chu-Dong area” Some places named by topography, plants, animals, culture, river, industrial, assart.
Chapter Four “Explain some names of places by vocal and phrases” We discuss some formations and human custom of Hakanese names of places by vocal and phrases point view.
Chapter Five “Discuss culture of names of places in Chu-Dong area" We jud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mes of places and culture. To discovery the culture phenomenon of Hakanese by names of places.
Chapter Six “Conclusion” We composite and classify from what we have searched and analysis .
key Words: Chu-Dong area, name of a place, Hakka .
引用及參考文獻
一、專著
王東 (1998):《客家學導論》,台北:南天書局。
王健旺(2003):《台灣的土地公》,台北:遠足文化事業公司。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 (2003):內政部台灣地區
地名查詢系統建置計畫第三年工作計畫案《新竹縣地名辭書(初稿)》。
古國順(1998):《新竹縣客家語記音訓練教材》,新竹:新竹縣政府。
安倍明義(1938):《台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出版社。
江寧增編(2001):《峨眉鄉簡史》,新竹縣峨眉鄉公所。
呂榮泉編(1981)《苗栗縣地名探源》,苗栗:苗栗縣地名探源編輯委員會。
呂福原等(1998)《台灣樹木解說(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出版。
呂福原等(1998)《台灣樹木解說(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出版。
呂福原等(1998)《台灣樹木解說(五)》,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出版。
李如龍(1998):《漢語地名學論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吳育臻(2000):《大隘地區聚落與生活方式的變遷》,新竹:新竹縣立文化
中心。
吳慶杰(2001):《竹中鄉土誌》,新竹:金山面文史工作室
何石松、劉醇鑫編(2002):《現代客語詞彙彙編》,台北:台北市政府。
周振鶴、游汝杰(1990):《方言與中國文化》,台北:南天書局。
林百川等(1960):《樹杞林志》台北市:台灣銀行。
邱彥貴、吳中杰(2002):《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竺家寧(1999):《漢語詞彙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財團法人金廣福文教基金會編(1997) :《北埔光景》,允晨文化公司。
洪敏麟(1979):《台灣地名之沿革》,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洪敏麟(1980):《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敏麟(1983):《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
員會。
洪英聖(1995)《情歸故鄉(壹)總篇:台灣地名探索》,台北:時報文化。
胡裕樹主編,(1992):《現代漢語(增訂本)》,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范文芳(1998):《頭前溪个故事》,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徐兆泉(2001):《臺灣客語話辭典》,台北:南天書局。
徐兆泉(2003):《客語教學導引》,新竹: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徐勝一(1993):《新竹縣志 卷二:地理志(稿上)》新竹縣政府未刊搞。
徐勝一(1993):《新竹縣志 卷二:地理志(稿下)》新竹縣政府未刊搞。
梁宇元(2000) :《清末北埔客家聚落之構成》,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陳新雄等(1989):《語言學辭典》,台北:三民書局。
陳正祥(1993):《台灣地名辭典》,台北:南天書局。
陳正祥(1993):《台灣地誌》,台北:南天書局。
陳朝龍(1999):《新竹縣采訪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常敬宇(1998):《漢語詞彙與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良主等編(2004):《田寮村史》,新竹縣橫山鄉田寮村社區發展協會。
莊興惠(1999):《認識芎林∼宗教寺廟篇、傳統地名篇、珍貴老樹篇》,新
竹:新竹縣政府。
莊興惠(2004):《芎林鄉志》,新竹:新竹縣芎林鄉公所。
彭啟原(2002):《台灣客庄影像》,南投:台灣省政府。
程祥徽、田小琳(1992):《現代漢語》,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董忠司(1996):《台灣客家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台北:臺灣語文學會。
楊鏡汀(1994):《新竹縣舊地名探源》, 新竹:中華客家台灣文化協會。
葛本儀編(2002):《語言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
新竹縣竹東鎮公所(1997):《竹東鎮簡介》
詹益雲(2003):《海陸客語字典》,自行出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83):《新竹縣採訪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寧顏(1995):《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地名沿革篇》,南投:臺灣
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5):《新竹縣鄉土史料─耆老口述歷史(八) 》,南
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還月,(1996):《臺灣的客家族群語信仰》,台北:常民文化。
劉月華、潘文娛、固韡(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師大書苑出版社。
鄭飄編(2002):《新竹縣國民中小學鄉土教育補充教材—橫山鄉》,新竹縣
政府。
鄭飄編(2002):《新竹縣國民中小學鄉土教育補充教材—北埔鄉》,新竹縣
政府。
鄭飄編(2002):《新竹縣國民中小學鄉土教育補充教材—峨眉鄉》,新竹縣
政府。
鄭飄編(2002):《新竹縣國民中小學鄉土教育補充教材—寶山鄉》,新竹縣
政府。
鄭飄編(2002):《新竹縣國民中小學鄉土教育補充教材—芎林鄉》,新竹縣
政府。
鄭飄編(2002):《新竹縣國民中小學鄉土教育補充教材—竹東鎮》,新竹縣
政府。
盧丙坤編(2002):《柯壢傳奇—新竹縣竹東鎮柯湖里的村史》,新竹:新竹
縣文化局。
鍾榮富編(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台灣客家話導論(上冊)》,行政院文
化建設委員會。
鍾榮富編(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台灣客家話導論(下冊)》,行政院文
化建設委員會。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
羅肇錦(1988):《客語語法》台北:台灣學生書店。
羅肇錦(1993):《台灣的客家話》台北:臺原出版社。
二、論文
池永歆(1997):〈台灣地名學研究回顧與地名義蘊的詮釋〉,台北: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學會地理教育地23期。
范文芳(1996):〈竹東腔海陸客語的語音現象〉,新竹:新竹師院語文學
報第三期。
范文芳(1997):〈用台灣語言為台灣地名做一些考證〉,新竹:新竹師院
國教世紀第177期。
范文芳(1997):〈客家語彙貧乏之探討〉,新竹:新竹師院語文學報第四
期。
范文芳(1998):〈從語言个角度,來看客家聚落个地名〉,第四屆國際客
家學研討會。
范文芳(2001):〈從殘存之舊地名看竹塹開發史〉,新竹:新竹師院語文
學報第八期。
范文芳(2004):〈用科學方法研究客家地名∼以番婆庄為例〉,《2003年
再現百年客家風雲系列活動先賢淡水同知李慎彝與內山開發研討會
論文集》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
陳國章(1999):〈不同語族的接觸對地名命名的影響~~以台灣為例~~ 〉,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學會地理教育第25期。
葉牡丹(2003):《用漢語構詞及語音解讀客家地名-以桃竹苗地區的客家
鄉鎮市為例》,新竹:新竹師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鸞鳳(1997):《桃、竹、苗區小地名之特殊性與閩、粵(客)族群之拓
墾與分布》新竹:《新竹師院學報》第十期。
陳鸞鳳(1998):〈地名的探究--以「彰、雲、嘉」的「崙」和臺灣東部的
地名為例〉,新竹:新竹師院《社會科學教育學報》第一期。
盧彥杰(1999):《新竹海陸客家話詞彙研究》新竹:新竹師院台灣語言
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淑玲(2004) :《台灣閩南語地名之語言研究—兼論其文化意函與演變》
新竹:新竹師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肇錦(1998):〈客語本字線索與非本字思索〉,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國文學誌第二期。
三、地圖
周宇廷(2001):《大新竹縣市地圖集》,台北:大輿出版社。
周宇廷(2003):《台灣省縣市鄉鎮地圖集》,台北:大輿出版社。
新竹縣竹東鎮公所(1997):《竹東鎮行政區域圖》
新竹縣竹東鎮公所(1997):《竹東鎮都市計劃街道圖》
新竹縣橫山鄉公所(1997):《新竹縣橫山鄉行政區域圖》
新竹縣北埔鄉公所(1994):《新竹縣北埔鄉行政區域圖》
新竹縣芎林鄉公所(2001):《新竹縣芎林鄉行政區域圖》
新竹縣峨眉鄉公所(2001):《新竹縣峨眉鄉行政區域圖》
新竹縣寶山鄉公所(1992):《新竹縣寶山鄉行政區域圖》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1905):《台灣堡圖》,台北:遠流出版社根據1905
年台灣日日新報社出版堡圖複製發行,1996。
四、網站:
內政部地名查詢系統http://gis210.sinica.edu.tw/placename/
五、田野調查對象:
吳留文先生(橫山鄉永興村,海陸口音,74歲)
佘陳太太(峨眉鄉石井村,海陸口音)
陳乾欽先生(竹東鎮員崠里,國小退休主任,海陸口音,71歲)
彭紹麟先生(竹東鎮中山里,海陸口音,78歲)
黃太太(橫山鄉力行村,海陸口音)
溫太太(峨眉鄉石井村,海陸口音)
詹先生(峨眉鄉石井村,海陸口音)
羅戊華先生(橫山鄉大肚村,海陸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