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美佳
Wu Mei Chia
論文名稱: 新竹市公務人員人文素養之現況調查研究
指導教授: 羅清水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8
中文關鍵詞: 公務人員人文素養
外文關鍵詞: public servants, humanistic literac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竹市公務人員人文素養之現況,並對現行推動策略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提升公務人員人文素養之參考。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要研究工具,並輔以訪談人事主管來進行實徵資料蒐集。問卷調查係以新竹市政府及所屬機關學校正式編制公務人員(含依法約聘僱人員)為研究對象。問卷經過預試分析修正後,合計發出950份,實際回收781份,其中有效問卷731份,無效問卷5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2%。回收問卷以SPSS 12視窗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運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就所得資料加以分析討論,獲致以下結論:
    一、公務人員之人文素養頗高,但在「藝術涵養」方面則顯不足。
    二、公務人員對人文素養推動策略之知覺程度有待加強。
    三、公務人員對人文素養相關活動之參與有待提升。
    四、公務人員人文素養會因任職機關學校型態、性別、年齡、任職年資、擔任職務之不同而有差異。
    (一)學校之公務人員人文素養高於市政府及附屬機關之公務人員。
    (二)女性之公務人員人文素養高於男性公務人員。
    (三)年長資深之公務人員人文素養高於年輕資淺之公務人員。
    (四)主管職務之公務人員人文素養高於非主管職務之公務人員。
    五、公務人員對人文素養推動策略之知覺程度,僅在任職機關學校型態及學歷上有差異。
    (一)學校之公務人員知覺程度高於市政府及附屬機關之公務人員。
    (二)專科學歷之公務人員知覺程度高於大學學歷者。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機關學校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This study is mainly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humanistic literacy for public servants in Hsinchu City public servants humanistic literacy, and to propose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present promotion strategies as the reference to improve the humanistic literacy for public servant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bovementioned goal,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 is made use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s the research tool, and supplemented by interviewing managers and directors of personnel affairs to carry out the collection of actual data. In the proces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hose official public servants (including legally contracted employees) of Hsinchu City Government and affiliated organizations are adop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fter correcting the trial test and analysis the questionnaire, 950 copies have distributed, and 781 copies of questionnaire have actually returned; among which, the number of valid copies is 731 and 50 is for the invalid copies with a valid return rate of 82%. SPSS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 12 Window Version is adopted to conduct the data analysis for returned questionnaire, as well as utilized following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d One-way ANOVA, to analyze and discuss collected data, and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as follows:
    1. Public servants possessed certain level of humanistic literacy, but it is insufficient in the aspect of “artistic competence”.
    2. The perception level of public servants still needs to be improved for the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humanistic literacy.
    3. It also needs to be improved public servant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relevant activities of humanistic literacy.
    4. Humanistic literacy difference existed in public servants with different school type, sex, age, service seniority and position.
    (1) Public servants in schools possessed higher humanistic literacy than public servants in city governments and affiliated organizations.
    (2) Female public servants possessed higher humanistic literacy than male public servants.
    (3) Public servants with more service seniority who possessed higher humanistic literacy than public servants with less service seniority.
    (4) Public servants with management position who possessed higher humanistic literacy than public servants with non-management position.
    5. The perception level of public servants for the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humanistic literacy only existed difference in the types of schools they served and their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1) Public servants in schools possessed higher perception level than public servants in city governments and affiliated organizations.
    (2) Public servants with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junior college possessed higher perception level than public servants with college/ university degree.

    At last, this study has proposed specific sugges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research results as the reference to organizations, schools and follow-up researches.

    Key words: public servants, humanistic literacy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人文素養的意涵與相關論述--------------------------- 9 第二節 公務人員人文素養----------------------------------- 21 第三節 人文素養的現況與推動策略---------------------------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0 第五節 實施程序------------------------------------------- 67 第六節 資料處理-------------------------------------------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71 第一節 公務人員人文素養、推動策略及參與人文素養相關活動之現況------------------------------------------------- 󰮭 71 第二節 不同背景之公務人員人文素養之差異分析--------------- 79 第三節 不同背景之公務人員知覺人文素養推動策略之差異分析--- 93 第四節 訪談結果分析--------------------------------------- 103 第五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1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結論----------------------------------------------- 117 第二節 建議----------------------------------------------- 121參考文獻---------------------------------------------------- 125 壹、中文部分---------------------------------------------- 125 貳、英文部分---------------------------------------------- 125 附錄-------------------------------------------------------- 131 附錄一 公務人員人文素養推動現況調查問卷【專家效度】------------ 131 附錄二 指導教授推薦函------------------------------------------ 143 附錄三 專家內容效度-專家修正意見彙整-------------------------- 144 附錄四 新竹市公務人員人文素養推動現況調查預試問卷-------------- 158 附錄五 新竹市公務人員人文素養之現況調查正式問卷---------------- 163 附錄六 公務人員人文素養現況、推動策略及參與現況訪談大綱-------- 168 表次 表1-1新竹市政府各單位暨所屬機關學校配置----------------------- 6 表2-1學者針對「人文素養」意涵之觀察向度分析------------------- 29 表2-2新竹市公務人員98年參與人文素養學習情形------------------ 40 表3-1預試問卷調查分析----------------------------------------- 54 表3-2正式問卷調查分析----------------------------------------- 55 表3-3正式問卷調查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55 表3-4訪談對象基本資料----------------------------------------- 57 表3-5問卷初稿之題號分配--------------------------------------- 60 表3-6內容效度審核之專家學者名單------------------------------- 61 表3-7人文素養預試問卷因素分析摘要----------------------------- 63 表3-8推動策略預試問卷因素分析摘要----------------------------- 64 表3-9人文素養預試問卷信度分析摘要----------------------------- 65 表3-10推動策略預試問卷信度分析摘要----------------------------- 66 表4-1公務人員人文素養現況變項之描述統計分析------------------- 73 表4-2公務人員知覺人文素養推動策略變項之描述統計分析----------- 76 表4-3公務人員參與人文素養相關活動之描述統計分析--------------- 77 表4-4不同機關學校形態公務人員人文素養各層面差異分析摘要------- 80 表4-5不同性別公務人員在人文素養各層面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摘要-- 82 表4-6不同年齡公務人員在人文素養各層面變項差異分析摘要--------- 83 表4-7不同學歷公務人員在人文素養各層面變項差異分析摘要--------- 85 表4-8不同任職年資公務人員在人文素養各層面變項差異分析摘要----- 87 表4-9不同職務公務人員在人文素養各層面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摘要-- 90 表4-10不同官職等公務人員在人文素養各層面變項差異分析摘要------- 91 表4-11 不同機關學校形態公務人員知覺人文素養推動策略各層面變項差異分析摘要------------------------------------------------- 94 表4-12 不同性別之公務人員知覺人文素養推動策略各層面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摘要--------------------------------------------- 96 表4-13 不同年齡之公務人員知覺人文素養推動策略各層面變項差異分 析摘要--------------------------------------------------- 97 表4-14 不同學歷之公務人員知覺人文素養推動策略各層面變項差異分 析摘要--------------------------------------------------- 98 表4-15 不同任職年資之公務人員知覺人文素養推動策略各層面變項差 異分析摘要----------------------------------------------- 100 表4-16 不同職務之公務人員知覺人文素養推動策略各層面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摘要--------------------------------------------- 101 表4-17 不同官職等之公務人員知覺人文素養推動策略各層面變項 差異分析摘要----------------------------------------- 102 表4-18 不同背景變項之公務人員對人文素養及推動策略差異分析 一覽------------------------------------------------- 114 表4-19 不同背景變項之公務人員在人文素養各層面差異分析一覽--- 115 表4-20 不同背景變項之公務人員在人文素養推動策略各層面差異分析一覽----------------------------------------------- 116 圖次 圖2-1 公務人員人文素養之內涵---------------------------------- 31 圖2-2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培育公務人員人文素養實施策略------------ 44 圖3-1 研究架構------------------------------------------------ 51 圖3-2 研究步驟流程-------------------------------------------- 59

    壹、中文部分
    王麗蓉、李建成專訪英代爾總經理陳朝益演講稿,2009年10月22日擷取
    自http://www.slime6.com.tw/mail/mail1/2002-0806_2.doc。
    公務人員終身學習入口網站後端管理入口,2009年12月20日擷取自
    https://lifelonglearn.cpa.gov.tw/cpa_b/manu.php。
    伍新德(2005)。論優秀教師人文素養的養成。柳州師專學報,20(2),
    111-114。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網站資料,2009年10月22日擷取自
    http://www.cpa.gov.tw/。
    朱宗慶(2009)。美力時代,在生活中實踐藝術-我對提升公務人員素質問題
    的看法。人事月刊,48(2),31-33。
    牟宗三、陳癸淼、劉真(1986)。人文思想與人文教育。臺北:水牛。
    余玉照(2002)。口德與EQ是人文素養的奇葩。臺灣教育,616,5-7。
    杜佳靜(2007)。談E世代人文素養的品質風貌。品質月刊,43(1),17-
    19。
    汴娜娜、陳怡君和凱恩譯(2008)。第56號教室的奇蹟。臺北:高寶。
    李大偉(1993)。大學科技人文科系學生對人文科技知識需求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3),31-33。
    李启英(2009)。透過文化軟實力視角探索人文精神。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
    報,2009(1),73-77。
    沈清松(1998)。解除世界魔咒。臺北:臺灣商務。
    林公孚(2007)。談人文、文化與價值觀。品質月刊,43(1),9。
    林振春(1992)。人文領導理論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林啟禎(2006)。醫德不是是非題。臺南:成大醫院社工部。
    林欽榮(2001)。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揚智文化。
    林樹聲(2001)。科學通識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以現代科技爭議探討」課程
    為例。通識教育季刊,8,109-134。
    季瑋珠(2007)。淺談如何提升醫學校區學生的人文素養。楓城學報,164。
    2009年10月10日擷取自http://www.mc.ntu.edu.tw/epaper/164/
    epaper_164_7.htm。
    邱華君(2009)。公務人員人文素養。研習論壇,100,18-29。
    吳珍珠(2000)。提昇國家競爭力 建設人文科技島:要科技發展更要「人文
    素養」教育提昇生活品質。臺灣教育,590,22。
    吳清山(2008a)。打造臺北優質新教育.提升人文素養好品格。教師天地,
    155, 4-8。
    吳清山(2008b)。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內涵與深化。師友月刊,490,14-
    18。
    洪鎌德(1997)。人文精神與現代社會。臺北:揚智文化。
    洪蘭(2008)。人文素養的威力。天下雜誌,391,212。
    袁再興(2000)。從高裁判品質談起-兼論法官應提升人文素養及建立正確之
    價值觀論。司法周刊,972,2。
    高強華(2008)。E世代教師的人文素養。教師天地,155,28-33。
    倪達仁(1987)。國民中學教師電腦素養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莊世同(2005a)。人文精神、守法意識與法治教育。政治與社會哲學評
    論,15,89-130。
    莊世同(2005b)。論人文精神與法理學教育。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12,86-92。
    郭孚宏(2009)。從人文觀點-談學校如何推動有品教育。商業職業教育,
    114,15。
    郭為藩(1992)。人文主義的教育信念。臺北:五南。
    郭為藩(1997)。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教育與輔導資源手冊。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部(1982)。重編國語辭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
    域。臺北。
    教育部(2003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臺
    北。
    陳光憲(1996)。現代大學生應有的人文素養。訓育研究,35,63-66。
    陳奎憙、溫明麗(1988)。人文的孕育與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陳清秀(2009)。提升公務人員人文素養-啟動公務美學新紀元。人事月
    刊, 48(2),7。
    陳裕宏、林輝亮(2001)。加強技職學校人文素養教育之芻見。第十六屆全國
    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一般技職及人文教育纇:人文教育組, 306-
    312。臺北:慈濟技術學院。
    游淑靜(2009)。夢想與理想-營造美麗新台灣 從提升個人美感做起。人事
    月刊,48(2),35-41。
    傅木龍(2008)。校園人文素養之理念與實踐。教師天地,155,22。
    傅佩榮(2005)。孔子的生活智慧:真誠與圓滿。臺北:洪建全基金會。
    黃壬來(2003)。「藝術與人文」主要理念解析與評議。美育,134,44-
    45。
    黃木蘭(2008)。升起心中祥和的太陽。師友月刊,490,19-22。
    黃光男(2009)。公務人員與文素養。人事月刊,48(2),19-29。
    黃崑巖(2007)。黃崑巖談人文素養。臺北:健行。
    黃富順(1993)。我國成人識字教育之研究摘要。成人基本教育研究專集。
    臺北: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張一蕃(1998)。人文關懷與專業素養。第六屆通識教育教師研習營:大學理
    念與實踐。臺中:逢甲大學。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新竹市政府人事處網站資料,2009年06月22日擷取自
    http://dep-personnel.hccg.gov.tw/web/SelfPageSetup?
    command=display&pageID=22060&page=view&PX=。
    董樂山譯(2000)。西方人文主義傳統。臺北:究竟。
    廖庭芳(2006)。高雄縣市國民中學專任行政人員人際關係與溝通滿意關係
    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文教行政人員碩士學位在
    職進修專班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培村(2000)。人際關係。高雄:復文。
    潘小慧(2006)。德性倫理學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從Virtue Ethics的適當
    譯名談起。哲學與文化,380,17-29。
    駱劍秋(2005)。《大學生應具有的人文素養》之我見,萬能科技大學存廬圖
    書資訊館館訊,第十三期館長專欄。
    盧宸緯(2009)。大學不等於職業訓練所。國政評論。
    2009年8月20日擷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1/5568。
    龍應台(1999)。百年思索。臺北:時報文化。
    戴紅紅、張夢新(2008)。論提高國民人文素養的重要性。當代傳播,2008
    (5),103-104。
    鍾聖校(1995)。認知心理學。臺北:心理。
    顏元叔(2007)。時代英英英漢雙解大辭典。臺北:萬人。
    嚴長壽(2002)。御風而上:嚴長壽談視野與溝通。臺北:寶瓶文化。
    貳、英文部分
    Bloome, D. (Ed).(1989). Classrooms and literacy.Ablex
    Publishing Coporation:Norwood, New Jersey.
    Compaine, B. M. (1984).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change: Toward a new literacy. In Issure in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blex Publishing Coporation:
    Norwood, New Jersey.
    Nussbaum, M. (1997). Cultivating humanity: A classical
    defense of reform in liberal educa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orman, R. (2004). On humanism. London: Routledge.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