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淑萍 |
---|---|
論文名稱: |
一位教師實踐五年級小數教學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a teacher on practicing fifth-grade decimal teaching |
指導教授: | 林碧珍博士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3 |
中文關鍵詞: | 小數乘法 、小數除法 、分數與小數的互換 、行動研究 、數學專業成長團體 |
外文關鍵詞: | decimal multiplication, decimal division, the interchange of fraction and decimal, action research, grow up team about mathematical specialty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描述研究者個人進行五年級小數教學之行動研究歷程,以及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及解決的方法為何,並進而探究影響教學者改變教學策略的因素以及自我反思的歷程。
研究者以自己服務的學校之五年A班學生為教學對象,研究者以非導師之身分進行小數單元的教學。教學所使用的教材是九十四學年度E版本第九冊「小數的乘法」單元、第十冊「小數的除法」單元,教學內容包含「小數的整數倍」、「整數的小數倍」、「小數數線、小數化聚、分數與小數概念連結補強」、「整數與小數除以整數商為小數」、「分數與小數互換」等五個小數的教材。研究者分別從教學前的行動與反思、教學現場的實踐和教學後的反思這三個行動層面來呈現教學行動與反思。研究期間,研究者以分析教材、蒐集並分析學生的前後測資料與解題記錄、晤談學生、分析學生數學日記、與教室觀察者晤談、撰寫教學的反思札記等方式做為行動策略的來源。此外,研究者在研究期間也同時參加「跨校教師的數學專業成長團體」,藉由相關的小數單元教材分析、教學的教室觀察與教學活動的討論會、撰寫數學日誌,促使研究者對小數教學能更進一步的掌握,此亦為本研究中行動策略的重要來源。
本研究中,研究者從進行教學的五個小數教材中,提出具體的教學處理策略,並說明實際的行動策略對教師教學的幫助。最後對小數教學、教師教學行動以及對未來研的究提出建議。在小數教學方面的建議是:分析教材,以符合學生學習經驗的教材架構進行教學;瞭解學生學習的先備知識,適切的安排或調整教學活動;培養學童的表徵能力,以建立概念與澄清迷思。對教師進行教學的行動建議是:主動積極是教師從事教學行動研究的重要因素;掌握學生學習的契機,將小數教學適時融入其他數學主題的教學中,建立好數學內部的連結;尋求可以進行專業對話的伙伴或成長團體,以避免陷入閉門造車的窘境。對未來研究的建議是:可以將此行動模式延伸至其他數學概念的教學;對當前課程銜接所產生的問題進行探究,以期澄清問題及提出解決的策略。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procedure of action research,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of practicing teaching were described for fifth-grade decimal teaching; and further, the factors affecting teachers to change their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he procedure of self reflections were also studied.
The researching field was the 5A class in the researcher’s school, and the researcher taught the decimal unit in this class as an non-tutor. Teaching contents include five parts of decimal unit in E version(the 94th academic year) which include ‘integral multiple of decimal’, ‘decimal multiple of integer’, ‘the number line model of decimal、 decimal conversion、 reinforce the concept linking fraction and decimal’, ‘integer and decimal divided by integer and the quotient is integer’, ‘the interchange of fraction and decimal’. Three aspects of teaching actions and reflections were shown in the study: (1) the action and reflection before teaching, (2) practicing at teaching scene, (3) the reflection after teaching . Action strategies for the study include analyz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quiz result before and after teaching, interviewing students, analyzing students’ mathematical journals, interviewing the class observer, and researcher’s reflecting notes.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er also joined a grow up team of cross-school teachers about mathematical specialty. This participation strengthened the researcher’s ability to handle decimal teaching, and it was also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action strategies for the study.
For the five parts of decimal teaching materials, concrete strategies of teaching treatment were addressed and practical action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were also described. Finally, th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were brought up on decimal teaching, teachers’ teaching actions and future studies.
一、中文部分
艾如昀(1994)。國小學生處理小數的歷程與困難。國立中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愛華(2002)。國小五年級小數診斷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杜建台(1996)。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小數概念理解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罕驕蘭(2005)。一位六年級教師實踐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昭容(1996)。先前知識對國小學童小數概念學習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金聰(1999)。應用數學新課程教學理念於三年級小數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美花(2005)。一位四年級教師實踐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俊湖(2002)。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發展。九年一貫SMART教師增能自修手冊。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李長燦(2003)。發展對話與反省社群的國小數學教學模式之研究─ Vygotsky「可能發展區」概念的探討與實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呂玉英(2003)。國小教師實踐討論式數學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原宏(1994)。國小高年級學生解決乘除文字題之研究-以列式策略與試題分析為探討基礎。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生傳(2000)。新世紀教師行動研究的定位與實踐策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6,1-31。
林碧珍(2001)。發展國小教師之學生數學認知知識-理論結合實務研究取向的教師專業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林碧珍、施又齡、陳姿靜(2000):透明化教師實施學生歷程性檔案評量的行動研究。八十八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集,463-489。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林麗雲(2003)。運用數學科「小數」教學模組實施補救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中年級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麗雲、姚如芬(2004)。國小數學領域小數教學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58,106-112。
周筱亭、黃敏晃(2002)。國小數學教材分析-小數的概念與運算。台北縣,
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房昔梅(2003)。小學高年級教師實施討論式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倪玫娟(2003)。一位國小教師實施乘法教學的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
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幼慧等(2004)。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Altrichter, Posch & Someth 著)(1997)。行
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市:遠流。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
教育部(2001):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
教育部(2003):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綱要。
教育部(2004)。國民中小學數學課程銜接與補強事項。台北:教育部。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惠邦(1999):教育情境中的行動研究:理論與實務經驗。輯於中正大學教育
研究所主編教育學研究方法論文集,57-75。高雄:麗文文化。
陳美玉(1998):教學法與教師行動研究。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171-189。高雄:麗文文化。
陳永峰(1998)。國小六年級學童小數知識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文利(2001)。國小四年級學童小數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文利、劉曼麗(2002)。國小四年級學童的小數迷思概念及成因探討。九十一 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1333-1369。
陳麗珍(2002)。國小四年級學童小數概念學習的偵測。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姿靜(2004)。一位五年級教師實踐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婷(2005)。從符號表徵與圖像表徵雙向轉譯的觀點探討國小四年級學童的
二位小數概念-以四名學童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張世平、胡夢鯨(1988):行動研究法。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研究法,341-372。台北:師大書苑。
張世平(1991):行動研究法。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341-372。台北:師大書苑。
郭孟儒(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小數迷思概念及其成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琇雅(2004)。運用認知衝突策略建構小數概念線上複習系統。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康昆利(2004)。國小六年級小數概念動態評量的效益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惠珍(2003)。國小四年級小數診斷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裡出版社。
黃偉洲(2001)。指示物活動改進國小六年級學童小數概念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2003)。九年一貫課程銜接問題之分析。中等教育,54(6),120-156。
游可如(1996)。成為自己數學教室中的學生—研究者與教師在國小教室中的協
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教育學類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惠如(1999)。擬題活動融入國小三年級數學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
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文達(2004)。國小教師在數學學習領域課程銜接的合作行動研究。國立台北
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院學報,
9,298-318。
蔡清田(2000a)。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0b)。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法,307-333。高雄:麗文文化。
蔡寶桂(2001)。數學成長團體「教師促發者」之行動策略與反思歷程。國立新
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曼麗(1998a)。國小學童新課程對「小數」概念的處理方式。科學教育月刊,7,1-9。
劉曼麗(1998b)。國小數學教學實踐知識課程開發研究—小數認識及加減部分。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7-2511-S-153-011)。
劉曼麗(1999)。小數認識與運算。國民小學數學實踐課程總結性評量分析,p.129
-146。 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劉曼麗(2001)。國小學童的小數知識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823-858。
劉曼麗(2002a)。台灣地區國小學童小數概念研究(II)----國小學童「小數與小數運算」概念之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90-2521-S-153-003)。
劉曼麗(2002b)。小數教學初探。屏東師院學報,16,319-354。
劉曼麗(2003a)。從小數符號的問題探討學生之小數概念。屏東師院學報,18,459-494。
劉曼麗(2003b)。國小學童小數及小數運算迷思概念之診斷教學研究(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
(NSC 91-2521-S-153-001)。
劉曼麗(2004)。九年一貫數學領域分數與小數能力指標的詮釋:子計畫三----小數。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
(NSC 92-2521-S-153-008)。
劉曼麗(2005)。小數診斷教學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3(1),29-52。
劉曼麗、陳永峰(1998)。國小六年級學生的小數知識。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第十
四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暨第十一屆科學教育學會年會。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
劉曼麗、江愛華、侯淑芬、梁惠珍(2003)。小數概念知多少。高雄:復文圖書。
劉曼麗、侯淑芬(2004)。只要餘數小於除數,就可以了嗎。科學教育月刊,269
,14-15。
鄭崑瑜(2003)。一位三年級在職教師實踐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
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寰文(2005)。以表徵的觀點探討學童對小數概念的了解。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5),2-11。
盧淑津(2005)。從表徵的觀點探討國小三年級學童一位小數的概念。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靜、蔣治邦、林素微、朱建正(2001)。八十二年版數學課程實驗教材下學童
成就評估。國教學報,13,47-68。
二、英文部分
Dickson, L., Brown, M.,& Gibson, O.(1984). Children learning mathematics:
A teacher’s guide to recent research. Oxford, Great Britain, England: Schools Council publications.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h for educational chang. 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Frobisher, L., Monaghan, J., Orton, A., Orton, J., Roper, T., & Therlfall, J. (1999). Learning to teach number. A handbook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the primary school. Pennsylvania USA:Trans-Atliantic.
Hiebert, J. & Wearne D.(1985). A model of students’ decimal computation procedur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2(3&4),175-205.
Hiebert, J. & Wearne, D.(1986). Procedures over concepts: The acquisition of decimal number knowledge. In J.Hiebert(Ed.), Conceptual and procedural knowledge: The case of mathematics. (pp.199-222). 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iebert, J. & Wearne, D.(1991). Fourth Graders’ Gradual Construction of Decimal
Fraction during Instruction Using Different Physical Representation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al,91(4),321-341.
Hiebert, J.(1992).Mathematical, cognitive, and instructional analyses of decimal
Fractions.In G. Leinhardt, R. Putnam, & R. A. Hattrup (Eds.).Analysis of
Arithmetic for mathematics teaching,283-322. Hillsdale, NJ:LEA.
Lesh, R. , Post, T. , & Behr, M. (1987). Representations and translations among
representation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C. Janvier (Ed.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p.33-40) Hillsdale, NJ:Erlbaum.
Lynch, D.C. & Cuvo A.J(1995).Stimulus Equivalence Instruction of Fraction-Decimal Relations.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28,115-126.
Resnick, L. B., Nesher, P., Leonard, F., Magone,& Peled, I. (1989). Conceptual bases of arithmeticscase of decimal fractions. Journal for Research Education, 20(1), 8-27.
Robert E.R.,Mary M.L.,DiannaV.L.,Nancy .N.S(2004).Helping Children Learn Mathematics.(pp303-309)Hoboken, NJ:John Wiley & Sons.
Sackur-Grisvard, C., & Le’onard, F. (1985). Intermediate organiz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 mathematical The order of positive decimal numbers.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2(2), 157-174.
Wearne, D & Hiebert, J.(1988).A cognitive approach to meaningfull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Testing a local theory using decimall number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9(5),371-384.
Wearne, D & Hiebert, J.(1989).Cognitive changes during conceptually based
instruction on decimal frac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4), 507-
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