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澤文 |
---|---|
論文名稱: |
長官公署為何失敗? 以1945-1947年的糧食政策為例 |
指導教授: | 吳介民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8 |
中文關鍵詞: | 本地資本 、地方自保 、尋租自利 、社會權力 、數字化管理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歷經五十年日本殖民政府的統治,在資本主義化的過程之中,國家與社會部門漸次建立一個以「數字化管理」為中介的政策協商工具,這項歷史遺產延續到戰後。長期以來,台灣的米作具有兩層意義:一是作為商品的米,米作是本地資本累積中最重要的生產工具,同時也是本地資本最重要的再生產的手段。此外,米作是維生作物。米同時兼具商品與維生作物這兩個意義,也在米荒之中,因糧價高漲形成農業部門與非農業部門的矛盾,使「地方自保」與「尋租自利」這兩股不同的社會力直接衝突。陳儀宣稱實行「國家資本主義」,限制本地資本的發展,長官公署在米荒的社會危機中介入了糧食價格調節,意圖強行再分配,進一步威脅本地資本的生存。同時,米荒的發生形成地方自保的阻運行動,長官公署誤判「地方自保」的阻運為「經濟尋租」的囤積,統制經濟使得尋租與自保這兩種不同的行動者無從分辨。在矛盾的糧食價格政策下,社會整個朝向尋租自利。面對社會權力低落所造成無法治理的社會危機,國家只得以軍事權力介入了這兩次「米荒」。顯然,長官公署的政策並未能以政治、經濟權力說服民間社會部門。
參考書目:
川野重任,林英彥譯,1969,《日據時代臺灣米榖經濟論》,台北:臺灣銀行。
尹仲容,1963,<論游資與黑市利率>,《我對台灣經濟的看法全集》,台北:美援運用委員會。
矢內原忠雄,周憲文譯,1999,《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台北:海峽學術。
李力庸,2004,《日治時期台中地區的農會與米作(1902-1945)》,台北:稻鄉。
李筱峰,1990,《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1993,《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自立晚報。
凃照彥,1999,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台北:人間。
柯志明,2001,《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北:中研院社研所。
—2003,《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群學。
陳芳明,1996,《蔣渭川和他的時代》,台北:前衛。
—1998,<殖民歷史解釋下的蔣渭川>,收於《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台北:吳三連基金會,pp225-244。
陳明通1993,<派系政治與陳儀治台論>,收於《台灣光復初期歷史》,賴澤涵編,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pp223-302。
陳翠蓮,1998,<「大中國」與「小台灣」的經濟矛盾>,收於《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台北:吳三連基金會,pp51-77。
陳儀,1946,<台灣施政總報告>,收於王曉波編,2004,《陳儀與二二八事件》,頁256-266,台北:海峽學術。
張公權,楊志信摘譯,1986,《中國通貨膨脹史(1937-1949年) 》,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
唐賢龍,1947,<台灣事變的主因>,收於陳芳明編,1991,《台灣戰後史資料選-二二八事件專輯》,頁22-88,台北: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
張漢裕,1974,《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台北:三民。
黃通、張宗漢、李昌槿編,1987,《日據時期台灣之財政》,台北:聯經。
黃仁宇,1991,《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台北:聯經。
費孝通,1947,《鄉土中國》,香港:文學。
塩見俊二,日本文教基金會譯,2001,《密錄•終戰前後的台灣-私的終戰日記》,台北:文英堂。
楊培新,1985,《舊中國的通貨膨脹》,北京:人民出版社。
葉榮鐘,1967,《小屋大車集》,台中:中央書局。
—2002,《近代臺灣金融經濟發展史》,台北:晨星。
鄭梓,1987,《台灣省參議會研究(1946-1951) 》,台北:華世。
潘志奇,1980,《光復初期台灣通貨膨脹的分析》,台北:聯經。
劉進慶,1995,《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
蔣夢麟,1990,《農復會工作演進原則支檢討》,台北:農委會。
蔣碩傑,1995,《蔣碩傑先生時論集》,台北:遠流。
錢履周,2004,<陳儀主閩事略>,收於王曉波編,《陳儀與二二八事件》,頁35-46,台北:海峽學術。
賴澤涵、馬若孟、魏萼,羅珞珈中譯,1993,《悲劇性的開端—台灣二二八事件》,台北:時報。
顏清梅,1993,<光復初期台灣米荒初探>,收於賴澤涵編,《台灣光復初期歷史》,頁79-105,台北:中央研究院。
嚴家理,2004,<「公沽」始末>,收於王曉波編,《陳儀與二二八事件》,頁59-68,台北:海峽學術。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臺灣金融之研究》(第一冊),台北:臺灣銀行。
臺灣省政府糧食處,1997a,《台灣百年糧政資料彙編-第一篇 一百年來台灣糧政之演變》,台北:台灣省政府糧食處。
臺灣省政府糧食處,1997b,《台灣百年糧政資料彙編-第二篇 近百年來糧食統計資料》,台北:台灣省政府糧食處。
臺灣省政府財政廳,1949,《公產處理》,台北市。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報告》,台北: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7,《三十五年度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作報告》,台北: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會計處,1947,《臺灣省三十六年度歲入歲出總概算書》,台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Gramsic, Anfonio, 1988,《獄中札記》,台北:谷風。
Hirschman, A.O., 2002, 吳介民譯,《反動的修辭》,台北:新新聞文化。
Hirschman, A. O., 2003, 李新華、朱進東譯,《欲望與利益:資本主義走向勝利前的政治爭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Mann, Michael, 1995, 李少軍、劉北成中譯,《社會權力的來源》(上)、(下),台北:桂冠。
Mises, Ludwig von, 1976, 夏道平譯,《人的行為》,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North, Douglass C., 1995, 劉瑞華譯,《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台北:時報。
Polanyi, Karl ,黃樹民、石佳音、廖立文中譯,陳忠信、吳乃德校訂,1998,《鉅變 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台北:遠流。
Schumpter, Josep A., 2001, 何畏、易家詳等譯,《經濟發展理論-關於利潤、資本、信用、利息和景氣循環的考察》,台北:貓頭鷹出版。
Scott, Jams C., 2001, 程立顯等中譯,《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南京:譯林。
Jessop, Bob, 2003,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Yet Again): Reviews, Revisions, Rejections, and Redirections’, published by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Lancaster University, Lancaster LA1 4YN, at http://www.comp.lancs.ac.uk/sociology/papers/Jessop-Bringing-the-State-Back-In.pdf
Mann, Michael, 1986a, The Source of Social Power. Vol. 1: A History of Power From Beginning to A.D. 176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b, ‘The Autonomous Power of the State: Its Origins, Mechanisms and Resualts’ in States in History , Hall, John A.,Oxford:Basil Blackwell:109-136.
Sheperd, John R., 1993,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日文書籍:
久山文朗,1936,《臺灣米產業の發達を阻害する正米市場及米穀代行會社の現狀を檢討す》,台北:台灣產業研究會。
森忠平,1934,《臺灣ニ於ケル蓬萊米ノ取引》,台北:台灣產業組合協會。
臺灣正米市場組合,1938,《臺灣正米市場の沿革竝現況》,台灣正米市場組合。
學位論文:
林虹妤,1999,《戰後的省營商業銀行-以彰化銀行為例(1945-1957)》,中央歷史所碩士論文。
張怡敏,2001,《日治時期臺灣地主資本積累之研究-以霧峰林澄堂系為例》,政大地政學系博士論文。
葉郁芬,2001,《日治時代臺灣小作問題與業佃會研究》,成大歷史所碩士論文。
劉志偉,1998,《戰後糧政體制的建立與土地制度轉型過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1945-1953) 》,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期刊:
吳乃德,2001,<社會科學和反動論述:台灣威權時期的反民主論>,《台灣史研究》,8(1): 125-161。
柯志明、Mark Seldem, 1988, <原始積累、平等與工業化—以社會主義中國與資本主義台灣為案例之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 pp11-47。
姚人多,2001,<認識台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台之殖民治理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2: pp119-182。
劉志偉、柯志明,2002,<戰後糧政體制的建立與土地制度轉型過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1945-1953)>,《台灣史研究》9-1:pp107-180。
羅明哲,1992,<日據以來土地所有權結構之變遷>,《中研院台灣史田野研究論文集(1)》,pp 255-283。
蘇新,1946,<再論糧食政策>,《政經報》,2-1:pp1-2,台北:傳文文化。
研討會論文:
凃照彥,2005,<台灣殖民地化過程與農村社會的變貌-階段論」與「結構分析論」之引進和檢證>,中研院台史所,「地方菁英與農民運動」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