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幸娟
TSAI. HSING-GHUAN
論文名稱: 中國文學中"地域觀"的發展:以文人與民歌之關係為主要範圍的探討
指導教授: 蔡英俊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8
中文關鍵詞: 地域文學中心與邊緣地方性樂府民歌鄉土文學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共分四小節,第一節為前言,說明寫作的動機;第二節為前人研究成果概述;第三節則揭示研究方法和價值;第四節則欲界定在龐大的「地域」命題下在中國文學史上所選擇的切入點──民歌、地域及文人三者的名詞解釋:民歌不但與文學的發展淵源頗深,且由於產生在民間,也具有濃的地方色彩;在本文中地域的界定並非著眼在實際的地理位置而是作家和讀者聯手締造的心靈座標。第二、三、四章是本文論點的展開:第二章一開始,第一節首先要談的是民歌與地域之間的關連性,由對「風」字的定義入手,來證成民歌的特質之一便是具備了地域特色。第二節,我們要回顧中國文人對「地域」這個議題的思考向度,自然環境和人文之間的關係如何在傳統天人合一的哲學思維影響下導向一種地理決定論。第三節則欲在文學論述出現的地理決定論做一歷史的溯源和考察,我們所要觀察的是在歷代文論中出現此種語氣脤絡的例證,同時也指出這種忽略了人的主動性的決定論是有其缺失的;第四節談文本中的地理空間,試圖從另一個面相來探究自然環境在詩歌中的影響效度,這也就牽涉到抒情空間的展示和地域文化的想像。第三章的主題是在中國歷史遞嬗下,由政治力的介入為起點,文化「中心化」的過程。文人階層中以文言為主的文字書寫建立起士大夫傳統下的雅文化,讓文學版圖上也有著「大一統」的傾向,而其構成的內容是以確認「邊緣」的方式來界定的。第一節,欲說明從文學源頭《詩經》以來的采詩之說雖源於地域,但是在蒐集到成書的過程中已經有齊一化的轉譯,後世經學傳統成立後更成為一個準則;第二節,敘述一組本為音樂批評的術語:「雅」與「鄭」之意涵。這組對立的名詞所呈現的意義為以「雅正」文化中心為立足點所對應地域的、個別和異端的。由「雅」和鄭、衛一樣本為諸國所在地之地名,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提高到成為一文化上的規範。第三節的重點是談采詩在先秦是一理想的政治文化藍圖,但在漢時正式成為一常設的制度,也就是樂府。樂府所收民歌除了受到君主喜尚的左右外,其由上至下、綱張目舉的蒐羅更讓政治對文化的型塑深入地方。在這種情形風土民俗的部分就被忽略了;第四節回到文人身上,「文人」在秦漢時仍不離「士」的範圍,西漢以來察舉和徵辟制度讓一部分文人由鄉里選拔到中央任官,這些文人便成為地方的模範。東漢末年以後,世族豪門在政權分裂中崛起,據地而為王侯的士族自矜於家世邑里,在南北政治分立的情況下尤為劇烈──對文化的判定正等於政權的正統性之確立,故文人們對鄉土的看法也摻雜了許多外緣的因素。魏晉以降,貴族文士對雅文化的推重和南朝樂府流行的通俗地方性歌曲正形成了可玩味的對照,說明文人在特定政經環境下對文學的正統中心和通俗地方性的掙扎。第四章所參照的歷史條件是經濟力。第一節由吳歌西曲來談城市的發展產生了新的讀者群,於是也有了因應區域的新文本出現。這類文本背後所依憑的是對周遭環境新的觀照。第二節藉竹枝詞的流變探討屬於書寫記錄下邊緣的地區:起初是因為流放文人的介入而使本土的文化生態發生變化──貶謫文人身兼中心文化的傳播著和政治權力中被排擠的弱勢兩種不同的特質,他們對邊緣地域的觀察往往也不能脫出這種主觀因素。第三節,由兩種選集的編輯來看文人對地域文學傳統的建構:一是從正統雅文化裡為地域找尋所屬的歷史,表現在地方藝文志的編選體例中;另一方面則蒐集地方民歌以求文化的根源,由宋以降對地方謠諺記錄之興盛可見一斑。這可以證明文人亟欲認同「中心」之外的鄉土,故前者向既成的文學典範同化,在通行的準則中建立區域的傳統來類比;後者則發現了差異,民歌在區域中的特色是足以成就不同的文化特徵的。在最後一章結論中,我們可以從一位明代的文人──楊慎的小傳中了解到文人對地域觀念的生成中典型的思路。由明中葉的楊慎到近代的魯迅,我們都看到一種對故里的眷戀──著手於鄉邦文獻的整理蒐集,都是想藉由保存來證明(或抗拒)一種傳統──不同於主流的,屬於地域和個人的傳統。故在中國文學裡,文學和地域的關係其實就是文人與鄉土之間的關係。文人們在歷史的縱深上構築以空間為主的方志文學淵源;在處身的當時又頻頻與地方民間互動以成就其獨特性質。


    中國文學中「地域觀」的發展: 以文人與民歌之關係為主要範圍的探討 第一章、導論……………………………………………………………1 一、前言………………………………………………………1 二、前人研究成果概述……………………………………………….6 三、研究方法…………………………………………………………….8 四、名詞解釋…………………………………………………………...13 第二章、風謠與風土:自然環境決定論……………………..………17 一、「風」字析義………………………………………………………17 二、「氣質之性」與「江山之助」……………………………………22 三、文風與地域………………………………………………………..29 四、文本中的地理空間………………………….…………………..36 第三章、由「風」到「諷」:政治與文學的版圖……………………45 一、采詩與風教…………………………………………………………45 二、雅樂與鄭聲……………………………………………………………48 三、樂府采詩活動中「地域性」的變貌…………………………………51 四、豈窮達而異心:文人的地方關懷……………………………………63 第四章、南方的崛起:經濟力下重新建構的地域文化特質………….71 一、前………………………………………………………………….71 二、吳歌與江南:城市的興起……………………………………………73 三、竹枝詞與鄉土之音……………………………………………………81 四、地域性詩文總集與民歌選集……………………………………………87 第五章、結論:鄉土的迴音…………………………………………………96 一、「文學」、「地域」與文人:以楊慎為例的考察………………96 二、邊緣與中心的對話………………………………………………...102 六、參考書目……………………………….…………………………...106 七、附錄:《吳體說探疑》…………………………………………….113

    參考書目
    壹、 古典經籍:
    《十三經注疏》(阮元注),臺北縣板橋市: 藝文印書館, 民82[1993]印刷
    《二十五史》台北:中華書局版
    《呂氏春秋集釋》,台北:世界書局,民77
    《國語韋氏解》,台北:世界書局,民64
    王充:《論衡集解》,台北:世界書局,民79
    黃節註:《鮑參軍詩注》,台北:藝文印書館,民66
    劉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台北巿:里仁,民73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台北巿:五南,1991
    劉義慶著,余嘉錫箋:《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
    劉知幾著,白玉崢點校:《史通通釋》,台北:藝文印書館,民67
    莊季裕《雞肋篇》,台北:新文豐,民69
    楊家駱編,郭茂倩輯《宋本樂府詩集》,台北:世界書局,民68
    李東陽:《麓堂詩話》,台北:藝文 ,1966
    楊慎:《古今風謠》,百部叢書集成; 90,臺北縣板橋市: 藝文, 1968[民57]
    王士性:《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1981,
    逯欽立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學海,民80
    王昌會輯:《詩話類編》,台北:廣文書局
    沈德潛:《古詩源箋注》,台北:華正書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華書局版
    貳、 空間、區域、地域類專著(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子今:《秦漢區域文化研究》,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與地方關係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6
    周振鶴:《中國歷史文化區域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上海:1997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明文書局,民1994
    陳序經:《中國南北文化觀》,台北:牧童出版社,1976
    曾大興:《中國歷代文學家之地理分布》,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楊 遠:《西漢至北宋中國經濟文化之向南發展》,台北:台灣商務,民1991
    趙世瑜:《中國文化地理概說》,山西:山西教育,1991
    劉從德:《地緣政治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鄭利華:《明代中期文學演進與城市型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
    錢杭,承載:《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台北:南天,1998
    參、 現代學術專著(按姓氏筆劃排列):
    天鷹:《論吳歌及其他》,上海巿,文藝,民1985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王文才:《楊慎學譜》,上海: 上海古籍, 1988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民86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王運熙:《六朝樂府與民歌》,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1982
    史帝芬.歐文《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上海:上海古籍,1990
    史惟亮:《論民歌》¸台北:幼獅書店¸1967
    成复旺等人:《中國文學理論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朱介凡:《中國歌謠論》¸臺灣中華書局¸1974年出版。
    朱自清:《中國歌謠》,台北:世界書局¸1985年出版。
    艾蒂安.白樂日:《中國的文明與官僚主義》,台北:久大文化出版社,1992,
    吳宏一,葉慶炳編:《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清代》台北:成文書局,1979
    李春青:《烏托邦與詩──中國古代士人文化與文學價值觀》,北京巿:北京師範大學,1996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民76,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與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台北:聯經,民1986
    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台北:文津,民1993
    林童照:《六朝人才觀念與文學》台北:文津,1995
    林慶彰,賈順先編:《楊慎研究資料彙編》,臺北市: 中研院文哲所, 民81
    青木正兒:《中國文學思想史》,台北:開明,1977
    柯慶明,曾永義編:《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一:兩漢魏晉南北朝》,台北:成文書局,1978
    徐復觀等:《知識份子與中國》,台北:時報,
    翁聖峰著:《清代臺灣竹枝詞之研究》,台北巿:文津,1996
    袁長江:《先秦兩漢詩經研究論稿》,北京: 學苑出版社, 1999
    張少康、劉三富:《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張永鑫:《漢樂府研究》, 南京:江蘇古籍,2000
    張應斌,《中國文學的起源》,台北:洪葉文化,1999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集》,洪葉文化,台北:1996
    曹道衡:《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南京:江蘇古藉出版社,1998
    許倬雲:《求古集》,台北:聯經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華正書局1991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台北:丹青,1985
    郭紹虞:《照隅室語言文字論集》上海:上海古籍,1985
    郭預衡:《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北京:師範大學,1992
    陳香:《柳枝詞與竹枝詞》,台北巿:臺灣商務,民1985
    陳學文:《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民80,
    傳筑夫:《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楊民康:《中國民歌與鄉土社會》吉林:教育,1992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湖北省:湖北人民,1993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華正書局,1996
    蔡師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1986
    鄭賓于:《中國文學流變史》,鄭州巿:中州古籍,1991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平巿:人民,民1984
    鍾敬文:《歌謠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羅聯添編:《隋唐五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巿:成文,1978
    顧頡剛等輯《吳歌.吳歌小史》,南京:江蘇古籍,1999
    龔鵬程:《漢代思潮》,嘉義:南華大學,1999
    肆、 學位論文(按出版年代排列):
    王文進《荊雍地帶與南朝詩歌關係研究》,台大中文系博士班論文民,76
    王靖婷《吳歌西曲的內容、詞彙及表現手法之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班論文,民79
    朴培卿《唐宋文人竹枝詞研究》,台大中文系碩士班論文,民87
    劉德玲《兩漢雅樂研究一個以典禮音樂為主的考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民88
    伍、 期刊、單篇論文(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守雪: <東漢樂府詩歌的變異>,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1995年第001期 p123
    王振芳:<略論唐後期士大夫與南方文化>,山西大學學報,1987,第三期
    古碧卡:< 竹枝詞研究的一座豐碑--評<<竹枝紀事詩>>>, 廣東社會科學 1995年第005期 總第055期 pp.134
    江林昌:<楚辭文化淵源及其與南北文化關係新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5
    呂嘉健:<地理環境對審美文化之影響,>文藝研究,1995,4
    李曰剛:<初明六大詩派之流變>,師大學報,第18期,民62年
    李旦初:<國風的地域性流派>,山西大學學報(社科版),1994,3
    李廷錦:< 略論竹枝詞>,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1993年第005期 p119
    李宗長: <從鮑照樂府詩看其複雜矛盾的心態>,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1997年第011期 pp.38-
    李家欣:<從詩經楚辭祭祀詩看北南文化的差異>,江漢論壇1994,7
    李顯卿:<中國南北文化地理與南北文學>,遼寧大學學報,1993,3期
    金克木:<文藝的地域學研究設想>,讀書,1984年4月
    姜楠:<說齊氣與魯氣──從詩經有關齊、魯諸篇看齊魯文化不同特徵>,齊魯學刊1994第二期
    洛保生:<漢樂府"采詩娛樂說"質疑--樂府采詩緣由淺探>,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年第004期 總第088期 p43
    胡曉明:<略論兩漢樂府民歌中所體現的人性精神>, 齊魯學刊 1995年第001期 總第124期 p12
    郗慧民:<從歌謠觀念到歌謠的定義>, 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年第003期 總第068期 p97
    張晶:<論文心雕龍.物色的美學價值>,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5,6,p278
    曹道衡: <關於樂府民歌的產生和寫定>, 文史知識 1994年第009期 p17
    曹道衡:< 樂府詩二題>, 齊魯學刊 1995年第001期 總第124期 p4
    曹道衡:< 關於樂府詩的幾個問題>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1994年第007期 p60
    章滄授: <論漢賦的思想價值(與漢樂府民歌比較研究)>,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1996第4期 p79
    傅如一 ; 張琴:<宋代文人竹枝詞的變遷>,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學版) 1994年第003期 總第065期 pp.29
    傅如一 ; 張琴:< 民歌"竹枝"溯源(竹枝詞新論之一)>,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1994年第001期 p24
    趙制陽:<與錢鍾書先生談《毛詩正義》──「鄭聲」與「鄭詩」辨>,中國語文471,p35
    曾大興: <中國古代歌謠理論概觀>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1993年第006期 p311
    黃震云:<楚辭與兩漢文化>,貴州社會科學,1994,5
    楊興華:<先秦民間歌謠與詩體演變> 學術論壇(雙月刊) 1994年第001期 總第102期 p53
    葛曉音:< 論杜甫的新題樂府>,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1996第5期 p313
    葛曉音:<新樂府的緣起和界定>, 中國社會科學(雙月刊) 1995年第003期 總第九十三期 p161
    廖可斌:<地域文人集團的興替與元末明初文學思潮的變遷>,社會科學戰線,1993,4月
    鄭學檬、陳衍德:<略論唐宋時期自然環境的變化對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廈門大學學報,1991,4
    鄭臨川:< 從樂府詩到曲子詞>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1993年第001期 p134
    錢志熙 :<樂府古辭的經典價值--魏晉至唐代文人樂府詩的發展 >, 文學評論 1998年第002期 p61
    鍾仕倫:<中國古代南北審美文化的差異及成因>文藝研究,1995,4期
    羅慶生:<漢樂府民歌今論>,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1993年第006期 p69
    龔鵬程:<區域特性與文學傳統>,古典文學十二集,學生出版社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