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佳慧 |
---|---|
論文名稱: |
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在職進修之生活適應與幸福感相關研究─以彰化縣為例 |
指導教授: | 葉忠達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國小視覺藝術教師 、教師在職進修 、生活適應 、幸福感 |
外文關鍵詞: |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 teachers, in-service teachers, life adjustment, sense of well-be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在職進修之生活適應與幸福感相關研究
-以彰化縣為例
本研究旨在探討彰化縣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在職進修之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研究法,以彰化縣國小視覺藝術教師為研究對象。問卷回收後,分別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分析,開放性問題採用質性資料之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所得之結論如下:
一、彰化縣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在職進修之「生活適應」與「幸福感」屬於中上程度,以「社會適應」與「人際關係」感受程度較高,「生理適應」與「生活滿意」感受程度最低。
二、不同性別、年齡、大學畢業背景、教學年資、教學屬性、在職進修狀態、在職進修形式之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在職進修的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不同婚姻狀況之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在職進修的生活適應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大學畢業背景、教學年資、教學屬性之國小視覺藝術教師教師在職進修的幸福感有顯著差異;不同在職進修狀態、在職進修形式之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在職進修的幸福感無顯著差異。
四、國小視覺藝術教師「整體生活適應」之適應情形越佳,則其所感受到的「整體幸福感」越高。
五、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對在職進修之看法,可由開放性問題所得知的結果去分析,大致分成三個層面:
(一)在感到最滿意的事件中,分成外在環境因素及內在個人因素兩個方面來說明。
(二)在感到最不滿意的事件中,分成工作、家庭、學校及課業、進修制度、其它等方面來說明。
(三)在增進在職進修滿意度的建議和想法中,分成給進修者、給進修單位、給教育行政機關、給學校單位、給未來進修教師等方面來說明。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分別對在職進修視覺藝術教師、在職進修單位、教育行政機關、服務學校、未來參與進修之教師以及未來研究分別提出一些建議。
Abstrac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ife Adjustment and the Sense of Well-being for the In-service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 Teachers
- An Example of Changhua County
The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service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 teachers’ life adjustment and their sense of well-being. The method of the study wa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subjects were the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 teachers in Changhua County.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by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etc. The open questions were analyzed by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concluded as follows.
First, the life adjustment and the sense of the well-being of the in-service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 teachers in Changhua County were beyond the middle level. The level of the teachers’ feelings of “social adjust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as highest. And the level of “physiological adjustment” and “life satisfaction” was lowest.
Seco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ife adjustment for the elementary visual art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genders, ages, backgrounds of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experiences, the position, the states of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and the forms of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sense of the well-being for the elementary visual art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states of marriage.
Thir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ense of well-being for the elementary visual art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genders, ages, states of marriage, backgrounds of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experiences, and the position.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sense of the well-being for the elementary visual art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states and forms of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Fourth, the better the elementary visual art teachers’ adjustment of the whole life was, the stronger their sense of the welling-being was.
Fifth, elementary visual art teachers’ opinions of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could be analyzed from the open questions. Their opinions could be concluded as three aspects.
1. The events that teachers were mostly satisfied with could be explained from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e internal personal factors.
2. The events that teachers were mostly unsatisfied with could be explained from the work, family, school and schoolwork, the system of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etc.
3. The suggestions and opinions that increased teachers’ satisfaction with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could be explained from the in-service teachers, the in-service teacher training institutions,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gencies, the schools and the following in-service teacher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mentioned above,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in-service visual art teachers, the in-service teacher training institutions,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gencies, the schools, the following in-service teachers and the following researcher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以仁、林本喬、陳芳玲(2005)。教師心理衛生(第二版)。台北:心理。
王以仁、林淑玲、駱芳美(2006)。心理衛生與適應(第二版)。台北:心理。
王嘉麟(2008)。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專業發展自我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慶田(2009)。國小教師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之研究。台中:私立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鍾和、李勤川、陽琪(編譯)(1991)。適應與心理衛生。台北:大洋。Arkoff,A.(1968).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古婷菊(2006)。國中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博文(1986)。心理衛生與教育。高雄:復文圖書。
后華杰(譯)(1997)。主觀幸福感的測量。收錄於楊宜音、張志學、彭泗清等譯校。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上)。台北:遠流。Frank M. Andrews & John P. Robinson(1990).Measures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Attitudes.
朱敬先(1995)。健康心理學。台北:東華。
汎亞人力銀行(2004年)。現代夫子難為!調查:老師痛苦指數高達七十一分。http://pj.9999.com.tw/act/p940303/,9999汎亞人力銀行。(2010年10月17日)。
何宜純(2010)。高中生人格特質、學校生活適應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婉婷(2010)。高雄市國小已婚女教師情緒智力、親職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何福田(1982)。我國台灣地區中小學校教師進修制度之研究。台北:正昇教育科學社。
吳武典、洪有義(編著)(1987)。心理衛生。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2010)。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7)。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修訂版)。台北市:五南。
吳科驊(2006)。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桃園: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麗(1997)。國小教師對參與學士後進修之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珩潔(2002)。大台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基(1989)。教師與進修。台北:師大書苑。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吳筱雯(2005)。桃園縣國中已婚女性教師生活壓力與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桃園: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經熊(1983)。內心悅樂之源泉。台北:東大圖書。
吳瓊華(2009)。碩士在職進修學生幸福感之影響因素。台南:國立台南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仁惠(2004)。由女性主義觀點思考藝術教師專業自主:以一位國小女性視覺藝術教師為個案。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佳宜(2006)。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資訊素養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呂政達(1987)。中國人的幸福觀。收錄於余德慧主編(1989):中國人的幸福觀-命運與幸福(頁166-169)。台北:張老師文化。
李佩珊(2005)。國小學童內外控、幸福感與情緒智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蘭(2007)。國小資深女性教師幸福感之質性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李智揚(2009)。高雄縣國小教師生命態度、靈性健康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選(2003)。情緒護理。台北:五南。
李靜怡(2005)。彰化縣空巢期國小男性教師A型人格、中年危機生活事件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麗真(2008)。國小退休女教師生活適應之探討-以嬰兒潮世代之女性為例。台中: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俊安(2010)。儲備教師之智慧和幸福感的關係。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玉山(2001)。2001國際藝術教育學會─亞洲地區學術研討會:近五十年來我國中等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台北:中華民國藝術教育研究發展學會。
林宛蓁(2009)。嘉義縣國小教師正向心理知覺、情緒智慧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彥妤、郭利百加等(譯)(1994)。心理衛生─現代生活的心理適應。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V.J. Derlega&L.H. Janda(1978).Personal Adjustment─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Life.
林清江(1971)。教育社會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林勝漢(2010)。國中小退休教師活動參與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
林新發(1999)。教育與學校行政研究─原理和實務分析。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儷婉(2004)。國小資深視覺藝術教師生涯與專業發展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雅惠(2008)。國小教師寬恕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侯辰宜(2007)。國小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桃園:國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私立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建彬、陸洛(譯)(1997)。幸福心理學。台北:巨流。Michael,Argle.
俞懿嫻(1997)。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論──目的價值論與目的倫理學。東海哲學研究集刊,8,177-193。
胡海國(編譯)(1992)。成人心理學。赫洛克(Elizabeth B. Hurlock)著。台北市:桂冠。
徐秋碧(2007)。正向情緒輔導方案對生活適應困擾國小學童之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輔導效果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徐秀菊、趙惠玲、蘇郁菁(2003)。台灣中小學藝術教師教學現況調查之研究。藝術教育研究,5,83-127。
徐毓屏(2008)。國民小學教師學校組織認同、工作倦怠和幸福感之探討。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中峰(2003)。國中視覺藝術教師在職進修與專業能力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藝術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高菀圻(2009)。國小教師的樂觀信念、情緒調節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台南: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高櫻芳(2009)。雲林縣國小退休教師退休生涯規畫內涵、社會參與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
康力文(2008)。高中生學習學習幸福感、學校生活適應與學習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志鵬(2001)。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明仁(2006)。臺北市國小退休教師生活適應現況之研究:五位退休教師的生活故事。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書豪(2008)。當老師真好!國小教師幸福感之探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清濱(1996)。教師進修─邁向專業化的途徑。研習資訊,第13卷第6期,2-9。
張嘉玲(2009)。國小單身教師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瓊瑩(1996)。終身學習與現代教師—從教育專業談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研習資訊,第13卷第6期,46-55。
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2002)。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學與師資培育(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研究)。臺北:教育資料館。
梁以君(2004)。國民中學退休教師參與志願服務現況與其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文魁(2009)。碩士在職專班成人學生職場情緒勞務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
許秋鈺(2008)。國小教師親職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郭月玲(2009)。國小教師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郭俊賢(1994)。大學生之快樂經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郭為藩(1970)。自我的意義及其概念架構。教育研究所集刊,12,85-129。
陸洛(1996)。中國人幸福感相關因素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5-2413-H037-002)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8卷第1期,115-137。
陳美怡(2010)。國小學童家庭氣氛、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對復原力影響之研究。彰化:私立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柏青(2008)。國小教師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伶(2003)。以視覺藝術為核心之統整課程課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以基隆市東信國小及信義國小為例。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貴龍(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期,121-141。
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銀卿(2008)。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箐繡(2003)。職前藝術教師之學科教學知識發展之研究:以六位嘉義師院美教係學生為研究對象。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0,45-69。
陳瑩輝(2004)。國民中小學退休教師生活適應與退休輔導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曉玲(2003)。國民中學實施藝術與人文視覺藝術科教學與藝術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如山、洪栩隆、陳文杏(2005)。成人心理衛生。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馮惠雪(2005)。苗栗縣國小美術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彭駕騂(1989)。教師心理衛生。台北:五南。
傅珍衡(2006)。台北縣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視覺藝術教育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曾艾岑(2009)。不同世代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幸福感相關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曾清山(2007)。高雄市國中退休教師生涯規劃與生活適應、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童驛媗(2009)。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偉洲(2009)。台北縣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台北:私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晧塵(2007)。南投縣退休教師休閒參與對退休態度、社會支持、退休後生活適應之影響。台中: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惠玲(2008)。國小女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坤濱(2009)。退休教師休閒參與及幸福感相關之研究。彰化:私立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宜音、張志學、彭泗清等(譯校)(1997)。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上)。台北:遠流。
楊亞琪(2010)。台南縣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專業知能之研究。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國樞(1973)。中國國民性與現代生活的適應。收錄於葉英堃、曾炆煋(主編)(1987):現代生活與心理衛生(再版)。台北:水牛。
楊琇雅(2008)。空巢期國小教師社會參與、婚姻品質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惠寧(2010)。國小退休教師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所碩士論文。
楊錦登(1999)。生活適應之探討。國教輔導,39卷,2期,45-55。
溫鎮泉、陳明德、李應宗(1988)。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之研究。台北:台北縣國民教育輔導團。
葉千綺(2010)。高雄縣市國小教師正向心理特質、工作壓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葉郁菁(1997)。在職進修對小學初任教師專業發展之影響。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393-418。台北:師大書苑。
詹佳幸(2002)。國中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養成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馨(1984)。適應的性質初探。國教世紀,20卷,6期,6-7。
廖榮利(1986)。心理衛生。台北:千華。
劉若蘭(1995)。心理衛生概要。台北:匯華圖書。
劉斐芬(2009)。國中學生生活經驗、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彰化:私立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焜輝(1976)。現代人的心理衛生。台北:天馬。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蔣其芳(2010)。彰化縣國小教師心靈特質與情緒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
蔡明霞(2008)。臺北市立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之教師其角色衝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娟娟(2005)。台中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影響子女視覺藝術學習相關因素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教師在職進修美勞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伊婷(2009)。國民小學教師幸福感之現況及人格特質、情緒管理之相關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秀梅(2009)。高雄市國小教師家庭倫理觀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賴永和(2001)。國民中小學退休教師生活適應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威岑(2002)。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幸福特質之探討─與其他職業做比較。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貞嬌(2006)。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保禎、簡仁育(1974)。心理衛生。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錢蘋(1984)。心理衛生。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聯合報(2007年9月28日)。教師節,老師好鬱卒。http://mag.udn.com/mag/campus/printpage.jsp?f_ART_ID=84881,聯合新聞網。(2010年10月13日)。
聯合晚報(2006年9月26日)。教師節前夕,老師很不快樂。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7700,聯合新聞網。(2010年10月26日)。
謝水南(1996)。教師在職進修─現況分析與策進。研習資訊,第13卷第6期,17-23。
謝佩妤(2009)。國民中學、小學教師智慧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玫芸(2008)。高雄市國小教師外向性人格、角色壓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謝采容(2009)。高齡學習者經驗學習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高雄市長青學苑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美香(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的人格特質、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璟婷(2008)。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正向心理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茂發(1976)。心理建設與心理健康。收錄於劉焜輝(1976):現代人的心理衛生。台北:天馬。
簡茂發(1986)。心理衛生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簡瓊珠(2003)。高齡學習者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顏嘉慧(2007)。大學碩士在職專班之人格特質、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藍采虹(2005)。台北市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對教學專業知能自我省思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藍惠美(2002)。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目前我國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的相關問題。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蕭惠文(2009)。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幸福感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靜娥(2004)。台北市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進修需求與模式調查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子傑(2008)。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鐘偉晉(2009)。國中教師情緒管理與幸福感之研究。台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二、西文部分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 Plenum.
Argyle, M.(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 Methuen.
Arkoff, A.(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Connidis, I. A., & McMullin, J. A.(1994). Social support in order age:Assessing the impact of marital and parent status. Canadian Journal on Aging,13,510-527.
Diener, E.(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95,542-575.
Kaplan, P. S. & Stein, J.(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Luo, Lu.(2005). In Pursuit of Happiness:the Cultural Psychological Study of SWB.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Vol.47, No.2, 9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