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佳文
論文名稱: 百年流轉的邂逅:百歲台灣東洋畫女畫家與我生命故事的交織
指導教授: 許育光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6
中文關鍵詞: 台灣東洋畫敘說探究生命史心理傳記自我敘說多元文化心理
外文關鍵詞: Taiwan Tung-Yang Painting, narrative inquiry, life history, psychobiography, self-narrative, multicultural psycholog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這是一篇由台灣東洋畫女畫家邱金蓮阿嬤與我的故事交織而成的研究。透過訪談與反思邱阿嬤百歲生命的更迭與流轉,我試著貼近邱阿嬤的百年生命故事,並瞭解其中的歷史意涵,同時以一個31歲男性之觀點,將我個人的敘說書寫於文本當中,藉此我得以重新框視我與家人的關係。而邱阿嬤的生命故事讓我更覺察於死亡議題,使我勇於書寫自己,並讓我與母親的故事得以開顯。
    第一章說明研究之動機乃經兩年餘方逐漸梳理清楚,並簡介邱阿嬤百歲生命故事,以及我個人31歲之生命經驗,同時回顧論文書寫之歷程實為不斷來回反覆碰撞與反思而成。第二章則說明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敘說取向之互為主體觀點,以他人敘說、自我敘說與反思性民族誌為方法,梳理邱阿嬤與我的生命經驗,以及我與邱阿嬤關係之樣貌。第三章則更進一步介紹邱金蓮阿嬤之百歲生命故事,從年少時備受寵愛的邱家千金至百歲時的現況,文中亦包含我個人聆聽邱阿嬤故事時之互動,以及我個人之所思所感。第四章則以我為主體,敘說我與邱阿嬤間關係之演變史,從「主客對立」的訪談關係演變成「主客交融」的祖孫關係,同時反思兩年來訪談關係之變化,最終發現訪談關係與生命關懷乃密不可分。第五章則討論多元文化心理中之年齡、性別,以及認同議題,其中相距70歲之年齡差異涉及了多元文化同理與世代斷裂再接續的可能性;性別則談及女性在面臨生涯選擇時其自主性與社會期待之拉扯,以及女性自覺與權力;而歷史更迭中的族群認同建構歷程,則牽涉到台灣特殊的時空環境以及和大陸、日本三方的歷史創傷與文化認同拉扯,其複雜程度非一般的認同論述能化約之。第六章則再反思我以「敘說」作為人論之本體來理解邱阿嬤的故事,再次認知到人就是敘說,而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的關係亦是敘說建構的一環。另一方面則反思邱阿嬤在社會期待以及自我主體性之決定下,影響了故事的敘說與否,而我因反移情作用、顧及邱阿嬤顏面,或為符合研究主題,在論文的書寫與否亦做了某些取捨。最後我以「故事帶來更多的故事」作為此探究歷程之核心命題,而故事亦為訪談者帶來更多元的理解,推動了與周遭他者之關係。


    This is a research which combined the narrations of grandma Qiu’s and my life stories. According to the interviewed and reflection on the chang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grandma Qiu’s hundred life histories, I tried to approach grandma Qiu’s centenarian life story, get closer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meaning and also install my self-narrations into the text from the viewpoint as a 31 years old man. The underline learning presented the exploration of my reframing of the relationship with my own families. Grandma Qiu’s life story also made me aware much more of death, enhanced my writing about myself, and made my mother and my stories could be exposed.
    Narrative approach of inter-subjective perspective which integrated the life experience and reflections of grandma Qiu's and mine was adopted, and the interview relationship between was also significant changed during this two years and finally showed a kind of holistic caring to each other. Multicultural psychology issues such as age, gender, and identity were proposed for discussion. The issues of the multicultural empathy across our age difference almost seventy years, the female’s self-awareness and power struggling as a core concept of gender, and the identity of ethnic, constructing process and self adjusted during the historical changing were reflected and discussed. Summarized for a core issue of "brought out more stories from stories narration" was proposed as my impression to note this inquiring process, and the opening of multiple level understandings through narrative was also as the benefit for an interviewer.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分離.相遇 1 第二節、她的101年 4 第三節、我的31歲 7 第四節、我的「梳與書」之路 12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6 第一節、質性研究之敘說心理取向 16 第二節、互為主體性之嘗試性書寫 21 第三節、研究資料分析與工具 23 第四節、敘說分析與故事撰寫 26 第三章、 百歲生命故事書寫 32 第一節、三千寵愛(1912-1926) 33 第二節、二八年華(1927-1930) 38 第三節、花樣年華(1931-1935) 44 第四節、嫁入閩南家(1936-1939) 55 第五節、置死地而後生(1940-1948) 64 第六節、換幣.換斃(1949-1959) 75 第七節、先生娘(1960-1980) 83 第八節、古稀之後(1981~) 91 第四章、 關係的發展與開顯 107 第一節、訪談關係之發展歷程 107 第二節、「關係」的敘說與行動 121 第三節、故事之開顯與心境轉變 123 第四節、母親,與母親的母親之故事的「開」.「閤」 137 第五節、隱身,再現 142 第五章、 百年流轉的邂逅 147 第一節、本土心理學的視角挪移 148 第二節、她的三十歲,我的卅年-世代差異之斷裂 150 第三節、性別角色之更迭 154 第四節、人情義理之流轉 161 第五節、邊緣島嶼的國族/群族認同初探 165 第六章、 研究反思與建議 174 第一節、研究反思 174 第二節、建議與後續探究之發展 179 後記 183 參考文獻 188 附錄一 訪談日誌表格樣式 195 附錄二 研究札記表格樣式 196 附錄三 佳文與邱阿嬤之互動關係與發展 197 附錄四 邱金蓮阿嬤生平與國內大事對照表 199

    丁興祥(2001)。序一 成為自己的來源。見Lawrence, J. F.(2001)。艾瑞克森:自我認同的建構者(廣梅芳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丁興祥(2006)。心理學的定位與開展。應用心理研究(31),53-54。
    丁興祥、倪鳴香主編(2008)。生命史及心理傳記:接續與開展。應用心理研究,39,13-17。
    丁興祥、賴誠斌(2006)。回觀心理“科學”:從反思性到善美社會之人文科學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31,113-132。
    王明珂(2010)。國族邊緣、邊界與變遷-兩個近代中國邊疆民族考察的例子。新史學,21(3),1-54。
    王修文(2009)。我和我的外勞姐妹: 一個反思性民族誌。清華大學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學位論文碩士。未出版,新竹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2010年6月14日,取自:http://nrch.cca.gov.tw/ccahome/search/search_meta.jsp?xml_id=0006427987
    何來美(2011)。客家身影:客家典範人物。台北市:聯合報。
    吳濁流(1995)。亞細亞的孤兒(黃玉燕譯)。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
    李文玫、丁興祥(2008)。剪斷肚臍帶,要做大人樣:一位客家女性生命處境中的「困」與「尋」。應用心理研究,39,121-164。
    李展平(2008)。失去祖國:台籍日本兵的大東亞戰爭。歷史月刊,246,32。
    李展平(2008)。呂宋島荒山逃難記實―監視員林金元、林連旺、王建祥。歷史月刊,246,57-63。
    李敏勇(1995年8月15日)。被遺忘的歷史。自由時報,副刊。
    李毓嵐(2009)。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女性觀。臺灣史研究,16(1),129。
    林杏足、李華璋、釋宗白、姜兆眉(2009)。性侵害倖存者的敘事治療歷程分析-以安置機構少女爲例。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5(2),281-304。
    林美珍(2001)。導讀-自我認同的建構者。見Lawrence, J. F.(2001)。艾瑞克森:自我認同的建構者(廣梅芳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林葆華(2003)。長流:50年代台灣美術發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林麗雪(2004)。山谷跫音:台灣山岳美術圖象與呂基正,2-11。台北:雄獅。
    林麗雪(無日期)。鄉原古統。文建會臺灣大百科全書,2010年12月12日,取自: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4681#
    祁容玉(2009年2月22日)。客家身影-邱金蓮,前輩畫家,坎坷人生。聯合報,桃竹苗版。
    洪莉竹(2003)。諮商專業倫理中的多元文化議题。諮商與輔導(215),30-34。
    胡台麗(1991)。民族誌電影之投影:兼述台灣人類學影像實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1,183-208。
    胡蓬生(2010年9月27日)。百歲國寶噙淚-前輩畫家邱金蓮 抗議強佔施工。聯合報,桃竹苗版。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應用心理研究,16,23-69。
    翁開誠(2008)。推薦序 敘事治療的柔情:試說麥克.懷特。見White, M. & Morgan, A.(2008)說故事的魔力(李淑珺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6年)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2008)。時代的優雅:郭雪湖百歲回顧展專輯。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張四平(2011)。屘春風─張四平回憶錄。台北:望春風。
    張春興(2006a)。心理學研究本土文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應用心理研究,31,,67-73。
    張春興(2006b)。論心理學發展的困境與出路。應用心理研究,31,55-66。
    張慈宜(1992)。已婚婦女的「可能自我」與心理健康。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莊靜怡、李美枝(2003)。台灣地區的族群認同與對日態度。本土心理學研究,20,105-135。
    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性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4),17-26。
    通霄鎮公所(無日期)。通霄鎮大事紀。取自:http://www.tungshiau.gov.tw/tman/view-m.asp?ID=50
    陳儒樺(2010)。多元文化團體諮商師團體諮商師多元文化能力之培育。輔導季刊,46(1),44-52。
    黃光國(2009)。全球化時代本土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新取向。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6(2),111-130。
    葉光輝(2009)。華人孝道雙元模型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本土心理學研究,32,101-148。
    葉碧苓(無日期)。台北帝國大學。文建會臺灣大百科全書,2010年12月13日,取自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817&Keyword=%E5%B8%9D%E5%9C%8B%E5%A4%A7%E5%AD%B8
    詹前裕(2008)。文化傳承.時代優雅:郭雪湖百歲回顧展。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詹前裕(無日期)。郭雪湖。文建會臺灣大百科全書,2010年12月12日,取自: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4670#
    廖苑辰(無日期)。陳進。文建會臺灣大百科全書,2010年12月12日,取自: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9699&Keyword=%E9%99%B3%E9%80%B2#
    劉仲冬(1996)。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在胡幼慧編著,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p.173-193。台北:巨流。
    劉慧屏(2011)。多元文化諮商師的覺察與省思。諮商與輔導,310,21-24。
    劉惠琴(2006)。社會心理學中的熱情傳承。應用心理研究,31,141-155。
    蔡玉慧(1997)。走過兩個時代的人-台籍日本兵。中央研究院台史所,台北市。
    蔡錦德、廖鳳池(2003)。不同性別、志願序學校、家庭經濟狀況高中生職業可能自我之差異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9,103-133。
    鄭鴻生(2012)。尋找大範男孩。台北:印刻。
    賴誠斌、丁興祥(2002)。歷史及社會文化脈絡中的個人主體性之建構:以沈從文的堅持為例。應用心理研究,16,173-124。
    龍應台(2009)。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台北:天下。
    薛燕玲(無日期)。東洋畫。台灣文建會台灣大百科全書,2010年6月30日,取自: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4666
    顏玉雲(2003)。從後現代主義到後殖民主義的台灣文化研究。人文藝術學報,2,55-76。
    瀧澤佳奈枝(2005)。日治時期台灣的技藝教育--以台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為中心。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蘇絢慧(2011)。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台北市:寶瓶文化。
    鐘肇政(1997)。怒濤。台北:草根出版。
    黄瑛琪(2004)。諮商師教育訓練中“多元文化諮商能力”與諮商倫理議題之探討。輔導季刊,40(4),1-8。
    Adams, L. L. (2009).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Identity in Ethnographic Research. In Measuring Identity: A Guide for Social Scientists, edited by Rawi Abdelal et al, 316-34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ubaker, Rogers, & Frederick Cooper.(2000).Beyond “Identity”. Theory and Society, 29, 1-47.
    Carlos, C.(1997)。巫士唐望的世界(魯宓譯)。台北市:張老師。(原作出版年:1972年)
    Cross, W. E. Jr. (1971). The Negro-to-Black Conversion Experience: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lack Liberation. Black World, 20(9), 13-27.
    Cross, W. E. Jr. (1991). Rethinking Nigrescence. In Shades of Black: Diversity in African-American Identity, 189-223.
    Egan, G.(2004)。助人歷程與技巧:有效能的助人者(鍾瑞麗譯)。台北: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2002年)
    Everett, D.(2011)。別睡,這裡有蛇!:一個語言學家在亞馬遜叢林(黃珮玲譯)。台北:大家出版。(原著出版年:2008年)
    Fearon, J. D. (1999). “What is Identity? (As We Now Use the Word).” In Converence on the Measurement of Identity in the Social Sciences [online]. Cambridge, Mass.: Weatherha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Harvard University, 3 November 1999 [cited 24 december 2002].
    Forell, G. W.(1984)。聖經系統神學研究(吳文秋譯)。台北:橄欖。(原著出版年:1960年)
    Gergen, K. J.(2011)。語境中的社會建構(郭慧玲、張穎、羅濤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1年)
    Gergen, K. J.、Gergen, M. M. (1986). Narrative For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 R. Sarbin (Ed.), Narrative psychology: The storied nature of human conduct (pp. 22-44). Westport, CT, US: Praeger Publishers/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Gilligan, C.(2002)。不同的語音 : 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王雅各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93年)
    Hays, P. A.(2008)。Addressing cultural complexities in practice: Assessment, diagnosis, therapy(2版)。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ershatter, G.(2011)。重獲新生:二十世紀五○年代陝西農村婦女勞動模範的產生(莫亞軍譯)。在G. Hershatter、S. Mann編著,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頁57-79)。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2011年)
    Howard, J. A. (2000). Social Psychology of Identitie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6, 367-393.
    Ivey, A. E.、Ivey, M. B.、Morgan, L. S.(2000)。諮商與心理治療:多元文化觀點(陳金燕等譯)。台北:五南與美商普林帝斯霍爾合作出版。
    Jenkins, R.(2006).社會認同(王志弘、許妍飛譯)。台北:巨流。(原著出版年:1996年)
    Jonathan, A. S. (2006). 質性心理學(丁興祥、張慈宜、曾寶瑩、王勇智、李文玫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2003年)
    Keeney, B.(2008)。變的美學-一個顛覆傳統的治療視野(丘羽先譯)。台北:心靈工坊。
    Lee, T. (2009). Between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cience Practice: Toward a New Approach to the Survey Measurement of “Race”. In Measuring Identity: A Guide for Social Scientists, edited by Rawi Abdelal et al, 113-14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199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吳芝儀譯)。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年)
    Mann, S.(2011)。傳記史料中的言與不言(吳玉廉譯)。在G. Hershatter、S. Mann編著,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頁33-56)。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2011年)
    McLeod, J.(2006)。諮商與心理治療質性研究(連廷嘉、徐西森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2001年)
    Miller, J.(1991)。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sense of self.。In J. Jordan、A. Kaplan、J. B. Miiler、I. Stiver、J. Surrey (Ed.),Women's growth in connection。New York:Guilford。
    Nisbett, R.(2006)。思維的版圖。北京:中信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3年)
    Pedersen, P. B.、Crethar, H. C.、Carlson, J.(2008)。Inclusive cultural empathy: Making relationships central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hinney, J. S. (1990). 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A Review of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ntin, 180, 499-514.
    Runyan, W. M. (2002).生命史與心理傳記(丁興祥、張慈宜、賴誠斌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82年)
    Runyan, W. M.(2002)。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丁興祥等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82年)
    Sarbin, T. R. (1986a). Narrative Psychology: The Storied Nature of Human Conduct.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Sharf, R. S.(2008)。Theories of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 Concepts and Cases, 4e。Brooks/Cole:Cengage Learning。
    Shu, Wei-der.(2005). Transforming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Diaspora: An Identity Formation Approach to Biographies of Activists Affiliated with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Ph.D. diss., Syracuse University.
    White, M.(2007)。故事.知識.權力 : 敘事治療的力量(廖世德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90年)
    White, M.(2008)。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黃孟嬌譯)。台北:張老師。(原著出版年:2007年)
    White, M.、Morgan, A.(2008)。說故事的魔力:兒童與敘事治療(李淑珺譯)。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原著出版年:2006年)
    Yalom, I. D.(2003)。存在心理治療【下】-自由、孤獨、無意義(易之新譯)。台北:張老師。(原著出版年:1980年)
    Yalom, I. D.(2009)。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廖婉如譯)。台北市:心靈工坊。(原作2008年出版)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