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孟智慧
Meng Zhihui
論文名稱: 從嶔岑與石濤農場人群的研究看離散人群的認同
指導教授: 魏捷茲
James Wilkerso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0
中文關鍵詞: 認同離散少數族群化
外文關鍵詞: identity, diaspora, minoritiz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描述國共內戰末期,離開中國西南邊區來臺定居的嶔岑與石濤農場人群,在共同的離散經驗與不同的安置歷史下,形塑我群認同的歷程。本研究從對戰後定居於兩地農場的人群,從離散到安置的歷史、過去生活的記憶、農場人群的現況,認為離散人群對我群的認識與表述,是基於他們對生活環境的觀察與回應,而不是先驗地建立在某一種身份類別(族群身份)的基礎之上。戰時的求生經驗與害怕是兩地農場人群共有的離散經驗。這兩種離散經驗,一方面形成他們不再離散時,生活上著重表相的行事慣性;一方面在生活不順遂時,成為害怕的想像與猜忌的歸因。戰後安置地點的歷史經濟條件不同,讓共享戰時離散經驗的兩地農場人群在生活態度、我群形塑、敘事表現上,各有不同的發展。嶔岑農場人群安置地點的自然條件優越,農作成果豐厚,順利援用著重表相的行事慣性,發展他們的生活。其中,達觀新村村民更得以對內逐漸發展出以村為單位的我群感與光榮化的自我觀。近兩三年間,他們更嘗試以「擺夷」作為我群認同的新方向。相對而言,石濤農場人群安置地點的自然條件欠佳,農作成果貧乏,離散經驗中所培養的著重表相的行事慣性,無法改善生活。在生活挫折中,更強化了既有離散經驗中的恐懼,成為一種無所不在的氛圍,猜忌、害怕的想像與矮化的自我觀,以及形塑我群認同嘗試上反覆失敗的結果。本研究指出當代臺灣社會在認同研究上,將離散人群的認同現象窄化為族群認同是有理解偏差的。


    目錄 第一章、 緒論………………………………………………………………………5 第一節 研究緣起…………………………………………………5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論文主旨……………………………………7 第三節 文獻回顧…………………………………………………8 (一) 族群研究與動態人群研究的批評…………………………9 (二) 動態的人群研究……………………………………………11 1、 從結群層次展開的「離散人群」之研究…………………11 2、 從個人經驗層次展開的「離散人群」之研究……………12 3、 從關係層次展開的「離散人群」之研究…………………14 第四節 田野歷程、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15 (一) 田野歷程………………………………………………………15 (二) 研究方法………………………………………………………19 1、訪談…………………………………………………………19 2、文獻參閱……………………………………………………21 3、參與觀察……………………………………………………22 (三) 章節安排………………………………………………………22 第二章、 從離散到安置………………………………………25 第一節 歷史沿革………………………………………………26 (一) 民國五十年以前,兩地農場人群來臺前的大事記要…26 (二) 民國五十年之後,在臺安置時期大事紀………………28 1、 五十年代初期安置在臺大事記……………………………28 2、 五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期的嶔岑農場………………29 3、 五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期的石濤農場………………30 4、 七十年代末期迄今之兩地農場大事記……………………31 第二節 地理環境…………………………………………………33 (一) 聚落位置及行政區劃……………………………………33 1、 嶔岑農場人群聚落…………………………………………33 2、 石濤農場人群聚落…………………………………………34 (二) 村落空間……………………………………………………36 1、 嶔岑農場人群聚落…………………………………………36 2、 石濤農場人群聚落…………………………………………39 (三) 家屋空間……………………………………………………43 第三節 人群與語言…………………………………………………44 第四節 臺灣各地雲南人社區之往來………………………………48 (一) 婚配對象……………………………………………………48 (二) 日常往來……………………………………………………49 第五節 關係稱謂………………………………………………50 第六節 當前的經濟活動………………………………………53 (一) 嶔岑農場與花卉生產………………………………………54 (二) 石濤農場與砂石開採………………………………………58 第七節 宗教活動………………………………………………61 (一) 嶔岑農場達觀新村的慶安宮………………………………62 (二) 石濤農場愛國新村的浸信會………………………………64 第八節 「從離散到初安置」的敘事與自我…………………65 第三章、 表相與生存……………………………………………72 第一節 人與人之間的辨識與衣著………………………………72 第二節 兵對官的觀察與謀生之道………………………………80 第三節 戰後農場人群與「著重表相以求生存」的經驗法則…86 第四節 小結………………………………………………………96 第四章、 恐懼……………………………………………………98 第一節 害怕的記憶………………………………………………100 (一) 衣黝的逃難故事……………………………………………100 (二) 駱巧瓔與駱碧芬的故事……………………………………106 (三) 國家遺孤刀可香的故事……………………………………110 (四) 駱繁昂與倪清光的故事……………………………………114 (五) 楊廣能的戰後生活…………………………………………118 (六) 倪蘭岑夫婦來臺的故事……………………………………121 (七) 黨巧芳的故事………………………………………………122 (八) 戰後初期兩地農場的自殺案件……………………………123 (九) 滕立松與曹勤風的故事……………………………………125 (十) 萊荻送長子入伍的故事……………………………………126 第二節 害怕的想像………………………………………………127 (一) 「共匪」的傳言………………………………………………128 (二) 「細胞」的傳言…………………………………………………129 (三) 卡在「國」「共」之間的石濤農場人群…………………133 (四) 疾病與鬼的作崇……………………………………………135 第三節 小結………………………………………………………141 第五章 擺夷風情與其效應…………………………………………142 第一節 擺夷風情的形成…………………………………………142 (一) 嶔岑農場的非漢族群論述…………………………………143 1、我們擺夷(或我們傣)……………………………………………143 2、我們華僑…………………………………………………………150 (二) 擺夷風情文本的產生……………………………………154 (三) 大嶔岑社區總體營造活動的影響………………………158 第二節 擺夷風情催化石濤農場人群舉辦照片展……………177 第三節 小結……………………………………………………183 第六章、結論…………………………………………………………185 參考書目………………………………………………………………195 附錄一、國雷計劃待安置人員志願調查表…………………………204 附錄二、達觀新村與仁莊眷舍重建案公文…………………………205 附錄三、達觀新村興建土主廟碑序…………………………………206 附錄四、民國九十二年達觀新村舉行的中元普渡法會……………207 附錄五、民國九十二年達觀新村慶安宮城隍爺生日當天的卦象…210 圖目錄 圖1嶔岑農場各村的相對位置圖………………………………………37 圖2達觀新村空間佈局…………………………………………………39 圖3石濤農場各村的相對位置圖………………………………………40 圖4立遠新村空間佈局…………………………………………………42 圖5勝利新村空間佈局…………………………………………………42 圖6軍與民的關係圖……………………………………………………67 圖7環境知覺圖………………………………………………………120 表目錄 表1兩地農場第一代男性省籍統計表………………………………45 表2石濤農場雲南籍義民縣份統計表………………………………45 表3嶔岑農場雲南籍義民縣份統計表………………………………45 表4兩地農場第一代女性族群統計表………………………………46

    參考書目

    丁穩勝
    2001 資本主義計件外包生產制:家庭代工、勞動控制與性別宰制意涵的政治
    經濟學批判分析。碩士論文,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政治大學。

    王正華、和少英
    1999 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史叢書:拉祜族文化史。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王甫昌
    1993a 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刊於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張茂桂編,頁53-100。臺北市:葉強出版社。
    1993b 光復後臺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與形成初探。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76: 43-96。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方怡潔
    2003 地景、風水與儒商文化:雲南和順僑鄉的民間文化與國家象徵實踐。碩士論文,人類學研究所。新竹市:清華大學。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
    1993 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頁188。臺北市:錦繡出版公司。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2001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各農場管理經營辦法修正草案條文,7月18日。

    宋光宇
    1982 「清境與吉洋」從滇緬邊區來臺義民聚落的調查報告。刊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53(4): 747-794。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

    芮逸夫
    1972 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稿,頁93。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李紀平
    1998 寓兵於農的東部退撫政策:一個屯墾的活歷史。碩士論文,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花蓮縣:東華大學。

    林勝偉
    2003 從「戰士」到「榮民」:國家的制度建構與人口類屬的型塑(1949-1970),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2: 187-254。

    金家琦
    2003 雲南傣洒人與超自然的關係。碩士論文,人類學研究所。
    新竹市:清華大學。

    吳明季
    2001 失落的話語:花蓮安和、樂利村外省老兵的流亡處境及其論述。碩士論文,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花蓮縣:東華大學。

    拉祜族簡史編寫組
    1986 中國少數民族簡史叢書:拉祜族簡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胡慶蓉
    1967 滇邊游擊史話。臺南市:中國世紀雜誌社。
    1980 丁博士巨變歷險記。臺北市:出版者不詳。

    柏楊
    1961 異域。臺北市:星光出版社。

    世外桃源空中花園渡假山莊
    2002 「擺夷人家作客」。提供於http://www.shangrila-restort.com.tw/chinese/activity.htm

    美濃鎮誌編輯委員會
    1997 美濃鎮誌。高雄縣:美濃鎮公所

    孫立梅
    2001 外省人的「家」:多義的記憶與移動的認同。碩士論文,人類學研究所。新竹市:清華大學。

    連繡華編
    2000 清境擺夷傳奇:回首雲之南擺夷老照片專輯。南投市: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陳祥水
    1991 紐約皇后區新華僑的社會結構。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秋坤、吳庚元編
    2003 里港鄉志。屏東縣:里港鄉公所。

    許烺光(王芃、徐隆德、余伯泉合譯)
    1997 驅逐搗蛋者—魔法、科學與文化。臺北市:南天出版社。

    黃耀能總纂
    1997 南投縣志。南投縣:南投縣政府。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1996 滇緬邊區風雲錄—柳元麟將軍八十八回憶。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編輯委員會
    1981 中國少數民族,頁345。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茂桂、吳忻怡
    2001 關於民族主義論述中的認同與情緒:尊重與承認的問題。刊於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林佳龍、鄭永年編,頁147-180。臺北市:新自然主義。

    雲南省歷史研究所編
    1983 雲南少數民族,頁627-633。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趙彥寧
    2001 a 國族想像的權力邏輯:試論五○年代流亡主體、公領域、與現代性之間的可能關係,頁151-245。刊於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臺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2001b 家國語言的公開秘密:流亡、公民認同、與流亡敘事的物質性。發表於「生活/社會新視界:理論與實踐的對話學術研討會」,臺灣社會學會主辦,11月2-3日,臺北。提供於http://tsa.sinica.edu.tw/2001-paper1.html

    趙剛、侯念祖
    1995 認同政治的代罪羔羊:父權體制及論述下的眷村女性,臺灣社會研究季刋,19:125-163。

    詹伯慧編
    1991 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頁1-117。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蔡寶鳳、周碧瑟
    1992 痲瘋病的文獻回顧,傳染病防治第二輯,譚文海主編,頁126-159。臺北縣:臺灣省公共衛生研究所。

    潘美玲、張維安
    2003 經濟行動與社會關係:社會自我保護機制的研究,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0: 51-88。

    謝世忠
    1993 傣泐:西雙版納的族群現象,頁53。臺北市:自立晚報。
    2001 清境擺夷族群基本調查。(未出版)

    謝國雄
    1992 隱形工廠:臺灣外包點與家庭代工,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3: 137-160。

    蔣竹山
    2002 性、蟲與過癲—明清中國有關痲瘋病的社會想像。演講稿。

    譚偉臣
    1984 雲南反共大學校史。高雄市:塵鄉出版社。

    Barth, Fredrik
    1969 Pathan Identity and Its Maintenance. In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Pp. 115-134. London: Allen Press.
    1996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In Ethnicity. John Huntchinson and Anthony D. Smith, eds. Pp. 75-82.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lum, Susan D.
    2001 Portraits of “Primitives”: Ordering Human Kinds in the Chinese Nation.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Camino, Linda A. and Ruth M. Krulfeld, eds.
    1994 Reconstructing Lives, Recapturing Meaning: Refugee Identity, Gender, and Culture Change. Pp. 1-178. CA: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s.

    Chang, Wen-Chin
    1999 Beyond the Military: The complex Migration and Resettlement of the KMT Yunnanese Chinese in Northern Thiland. Leuwen: Katholieke University.
    2001 From War Refugees to Immigrants: The Case of the KMT Yunnanese Chinese in Northern Thailand.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35(4):1086-1105.
    2002a 從難民到移民的跨越—再論泰北前國民黨雲南人遷移模式的轉變。海華與東南亞研究,2(1): 47-73。
    2002b Identification of Leadership among the KMT Yunnanese Chinese in Northern Thailand.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33(1): 123-146.

    Clifford, James
    1994 Diaspora. Cultural Anthropology 9(3): 302-338.

    Cohen, Ronald
    1978 Ethnicity: Problem and Focus in Anthropology.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7:379-403.

    Comaroff, Jean and John
    1992 Totemism and Ethnicity. In Ethnography and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Pp. 49-68. Boulder: Westview Press.

    De Beauclair, Inez
    1986 Ethnic Groups of South China. In Ethnographic Studies: The Collected Papers of Inez De Beauclair. Pp. 488. Taipei: 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Press.

    Eller, Jack and Reed Coughlan
    1996 The Poverty of Primordialism. In Ethnicity. John Huntchinson and Anthony D. Smith, eds. Pp. 45-51.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spiritu, Yen Le
    1992 Asian American Panethnicity: Bridging Institutions and Identities. Pp. 1-18.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Foucault, Michel 傳柯
    1992[1979]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頁3-30。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Genette, Gerard
    1980[1972] Narrative Discourse: An Essay in Method. E. Lewin, trans. Itacal: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Gans, Herbert
    1996 Symbolic Ethnicity. In Ethnicity. John Huntchinson and Anthony D. Smith, eds. Pp. 146-15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ffman, Erving 高夫曼
    1992[1959]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徐江敏、李姚軍譯。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Hall, Stuart
    1990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In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Rutherford, ed. Pp. 222-237.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Press.

    Hill, Ann Maxwell
    1998 Merchants and Migrants: Ethnicity and Trade among Yunnanes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Monograph 47,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Yale University.

    Hoskins, Janet
    1996 Introduction. In Biographical Objects: How Things Tell the Stories of People’s Lives. Pp. 2-24.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Huntchinson, John and Anthony D. Smith
    1996 Introduction. In Ethnicity. John Huntchinson and Anthony D. Smith, eds. Pp. 3-14.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lkki, Liisa
    1990 Context and Consciousness: Local Condi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istorical and National Thought among Hutu Refugees in Tanzania. In Nationalist Ideologi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National Cultures. Richard G. Fox, ed. Pp. 32-62. New York: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Press.
    1995 Refugees and Exile: From “Refugee Studies” to the National Order of Things.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4:495-523.

    Matthews, Stephen
    1996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In The ATLAS of Languag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Languages Throughout the World. Comrie, Bernard,Stephen Matthews, and Maria Polinsky, eds. Pp. 56-64. New York: Facts On File Press.

    Omidian, Patricia A.
    1994 Life Out of Context: Recording Afghan Refugees’ Stories. In Reconstructing Lives, Recapturing Meaning: Refugee Identity, Gender, and Culture Change. Camino, Linda A. and Ruth M. Krulfeld, eds. Pp. 151-178. CA: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s.

    Ong, Aihwa
    1996 Cultural Citizenship as Subject-Making: Immigrants Negotiate Racial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Current Anthropology 37(5): 737-762.
    1999 Flexible Citizenship: the Cultural Logics of Transnationality. Pp. 1-26.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Schermerhorn, Richard
    1996 Ethnicity and Minority Groups. In Ethnicity. John Huntchinson and Anthony D. Smith, eds. Pp. 17-18.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alor, Charles
    1989 The Sources of Self. Pp. 1-27.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annenbaum, Nicola
    1987 Tattoos: invulnerability and power in Shan Cosmology. American Ethnologist. 14: 693-711.

    Tokin, Elisabeth, Mayron McDonald, and Malcoln Chapman
    1997 History and Ethnicity. In Ethnicity. John Huntchinson and Anthony D. Smith, eds. Pp. 1-24.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an den Berghe, Pierre
    1996 Does Race Matter? In Ethnicity. John Huntchinson and Anthon D. Smith, eds. Pp. 57-63.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aters, Mary C.
    1990 Ethnic Options: Choosing Identities in America. Pp. 1-7. CA: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新聞報導

    民國九十二年四月七日19:04東森新聞臺
    來去南投/信不信!清境擺夷族吃石頭治痛風的報導

    民國九十二年四月七日東森新聞臺
    「南投滇緬族人嗜吃頁岩片」的報導

    民國九十二年四月七日華視新聞
    「吃石頭治病補充鈣質」報導

    民國九十二年六月三日GTV第一臺
    阿龐、洪愛莉南投行「石」在好味道的節目

    網頁資料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網頁
    http://www.vac.gov.tw/

    「戰後臺灣歷史年表」網頁
    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twht/General/Mpeople Twht Query.asp

    「清境擺夷傳奇」網頁
    www.nthg.gov.tw,現已移除

    南投縣仁愛鄉公所網頁
    http://village.nthg.gov.tw/jenai/introduction2/intro.htm
    http://village.nthg.gov.tw/jenai/service_6.htm

    高雄縣美濃鎮戶政事務所網頁
    http://163.29.105.99/intranet/rosseauism/meinu/

    屏東縣里港鄉戶政事務所網頁
    http://civ.pthg.gov.tw/aseip_folder/里港戶政事務所.htm

    屏東縣里港鄉資訊服務網
    http://www.pthg.gov.tw/chinese/town/PTT03/p0101.asp

    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網頁
    http://sec.ntjcpa.edu.tw/%B5o%AEi%A5v.htm

    文化總會網頁
    http://www.ncatw.org.tw/home.php

    清境旅遊網
    http://www.cjta.org.tw/top.htm

    世外桃源空中花園渡假山莊網頁http://www.shangrila-resort.com.tw/ad/news_2.htm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