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唐玉琪 |
---|---|
論文名稱: |
無字圖畫書融入幼兒園美感領域教學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葉忠達 高榮禧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藝術學院 - 藝術與設計學系美勞教師碩士在職專班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Arts Education for Teachers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6 |
中文關鍵詞: | 無字圖畫書、 、美感領域 、行動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wordless picture books, aesthetic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用教學研究方法,研究者本身即為教學者,針對幼兒園大班二十六位學生實施教學,內容有「形形色色」、「線條」、「想像」三個主題單元,研究者運用十二本無字圖畫書為教學工具,藉探究運用無字圖畫書教學實施於幼兒園大班孩子的狀況,並結合幼兒園新課綱領域中的美感領域,以瞭解圖畫書中的畫面對孩子美感的影響與改變。
依據研究目的所獲得的具體成果如下:
一、課程設計:(一)運用無字圖畫書去架構課程,讓美感領域教學課程更具多元性與統整性的發展。(二)美感領域課程設計和教室角落作結合,能夠提升及擴展幼兒的藝術體驗及生活的美感經驗。(三)無字圖畫書教學搭配創造性舞蹈進行課程,提升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二、課程實施:(一)運用無字圖畫書來設計、統整、串聯課程活動,在老師主導與幼兒創造力間取得平衡。(二)以無字圖畫書為引導活動,孩子會更容易關注圖畫書的畫面,進而欣賞作者繪製的畫面。(三)善用無字圖畫書教學活動及策略可以推展美感領域教學,解決傳統美勞教學的困境。
三、師生成長:老師對於無字圖畫書教學活動運用在美感領域活動中,不管在課程設計能力或教學技巧,都在教學過程中調整與反思,進而提升與改變。幼兒在美感領域的探索與覺察、表現與創作、回應與賞析三項美感能力,均有明顯的表現。
The purpose of study is to design children’s aesthetic curriculum by using Wordless Picture Books.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research included 26 children in the kindergarten as well as the teacher. The researcher has developed 3 topics to cover Shapes and Colors,” “Lines and Stripes” and “Imagination and Illustration.” The teacher can use Wordless Picture Books for 12 special designed activities as educational tools.
According to the our findings, the research showed the following achievements
1. Curriculum Design
1.1 Wordless picture books related activities create more diversity and integration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1.2 By combining aesthetic teaching and corner time in the classroom, children’s aesthetic experiences can be promoted and expanded.
1.3 Incorporating wordless picture books curriculum into creative movement activities is helpful to inspire children’s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2. Curriculum practice:
2.1 Applying wordless picture books to design, integrate, and link various aspects of courses could balance the both sides of teacher guiding and children’s creativity,
2.2 Guiding the wordless picture books helps children focus on and appreciate pictures in the books more easily
2.3 Using wordless picture books as strategies is able to promote aesthetic teaching process, and resolve the predicaments of teaching art activities in conventional ways.
3. Mutual growth for teachers and children
3.1 When teachers applied wordless picture books to aesthetic activities, teachers could sharpen capability of developing in curriculum design as well as improve the teaching skills. The researcher also found that the attitude of the teachers has been adjusted by introspection during lecturing in the class.
3.2 The children also hav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to respond the exploration, perception and creativities in aesthetic area.
一、中文書目
林慧娟(2010)。沒有字怎麼讀?——兒童閱讀無字圖畫書中的圖像語言(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佳怡(2007)。臺南地區幼托人員論文運用無字圖畫書教學之調查(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林千鈴(2010)。打開藝術眼--親子美術的 11 堂課。臺北:天下雜誌。
林千鈴(2003)。藝術基因改照。臺北:青林國際。
林千鈴(2009)。畫不像的畫。臺北:天下雜誌。
林振春(2009)。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臺北:師大書苑。
林真美(1999)。在繪本花園裡。臺北:遠流。
林霜吟、吳順發 (2014)。國小繪本教學應用之初探。家庭教育雙月刊,49 (5),
29-37。
林宛瑩(2014)。探究幼兒敘說無字圖畫書之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
科技大學,高雄市。
何三本(1997)。說話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何靜瑛(2009)。無字圖畫書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之影響(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柯靜儀(2013)。《今天運氣怎麼這麼好》:文圖流動間引發的趣味。美育雙月刊,
169,74-80。
吳雪珍(2011)。紅樹林環境教育幼兒藝術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埔和國小附幼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靖國、魏韶潔(2007)。從聽故事的心理反應談故事教學之原則。教育科學期
刊,1,15-35。
胡寶林(1994)。繪畫與視覺想像力。臺北:遠流。
侯明秀(2003)。無字圖畫書的圖像表現力及其敘事藝術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教育部 (2013)。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臺北市:教育部,124-125。
教育部 (2014)。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楊淨涵 (2010)。無字圖畫書教學對幼兒創造力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潘慧玲(1994)。角色取替的探討。教育研究所集刊,35 ,193-207。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五南。
郭春秀(2015)。戲劇融入幼兒園美感領域教學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郭珮蓉(2015)。社區本位藝術教育融入幼兒美感經驗之行動研究-以八里廖添
丁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壬來(1990)。幼兒造型藝術教學—統合理論之運用。臺北:五南。
黃文樹 (2015)。幼兒美感教育獨立作家出版幼稚園創新教學理念與實務。臺
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黃光雄、簡茂發 (1998)。 教育研究法。臺北:師大書院。
黃光雄(主譯)(2002)。統整課程的設計(原作者:Drake, S. M.)。高雄:
麗文文化。 (原著出版年: 2001)
陳淑鈺(2004)。寫實性圖畫書與想像性圖畫書對大班幼兒想像力的影響(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龍安(2002)。幼稚園創造思考學校活動設計(二)。臺北:五南。
陳瓊花(2000)。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圖像-談文化因素對審美教育之省思。文
化視窗,18,14-19。
陳伯璋、盧美貴(2009)。「慢」與「美」共舞的課程-幼兒園新課綱「美感」內
領域探源。兒童與教育研究,5,1-22。
陳韻如(2012)。兒童閱讀無字繪本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繼文(2006)。視覺文化時代的美育新方向。屏東縣教育,28,5-10。
張淑松(2004)。幼兒口中的無字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臺北市。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謝戌嘉 (2011)。無字圖畫書故事教學融入視覺藝術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一年
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賴碧慧、吳亮慧、劉冠麟(譯)(2004)。幼兒藝術與創造性發展(原作者:Robert
Schirrmache)。臺北: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 2001)
賴玉釵(2014)。無字繪本藝術創作端召喚讀者參與之敘事策略初探:以美感傳
播歷程為思辨起點。新聞學研究,199(4),161-209。
畢恆達(2009)。為什麼教授沒告訴我。臺北:復學文化。
盧美貴(主譯)(2003)。幼兒教育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原作者:Rheta DeVries)。
臺北:復學文化。(原著出版年: 2001)
盧美貴、薛曉華(譯)(2008)。載於盧美貴(主編),課程地圖展現實踐成果與省思。臺北:心理。
蕭育婷(2015)。創造力教學方案運用於國小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教育部,2013,124)
二、西文書目
Doonan, Jane (1993). Looking at Pictures in Picturebooks. Stroud, Glos: The Thimble
Press.
三、 無字圖畫書參考書目
陳致元(2001)。想念。臺北:上誼。
太田大八(2005)。雨傘。臺北:小魯文化。
黃筱茵(譯)(2003)。七號夢工廠(原作者: David Wiesner)。臺北:格林。
Antoine Guillopp(2005)。狼來了。臺北:三之三文化。
Chris Raschka(2012)。小西的球。臺北:格林。
Gabrielle Vincent(2003)。流浪狗之歌。臺北:和英文化。
Iela Mari(2013)。樹木之歌。臺北:青林國際。
Iela Mari(2013)。紅氣球。臺北:青林國際。
Istvan Banyai(2011)。小鏡頭外的大世界。臺北:青林國際。
Jeannie Baker(2007)。家園。臺北:和英。
John Prater (1985). The Gife. NY: Viking Kestrel.
Lizi Boyd(2015)。裡面外面。臺北:小天下。
Lizi Boyd(2015)。照過來照過去。臺北:小天下。
Pat Hutchins(2001)。千變萬化。臺北:上誼。
Thierry Dedieu(2014)。金魚與貓。臺北:青林國際。
Raymond Briggs(1993)。雪人。臺北:上誼。
四、 網路參考資料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www.books.com.tw/(瀏覽日期:2015.12.06)查詢無字圖畫書及其內容介紹。
文化部兒童文化館。http://children.moc.gov.tw/garden/。(瀏覽日期:2016.01.05)
查詢無字圖畫書及其內容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