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宗俊
論文名稱: 疏離的地方-大溪文史保存模式的文化認同與社區動員之困境及省思
指導教授: 李丁讚
口試委員: 陳瑞樺
莊雅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7
中文關鍵詞: 社區總體營造地方社會文史保存觀光發展全球化與在地文化認同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90年代台灣各地掀起社區總體營造的浪潮,在這波以地方為名的家鄉改造運動中,桃園縣大溪鎮的和平路保存運動被視為當代的文史保存模式典範,其以大溪之寶、自立更換店招等行動擾動了民間社會、為地方注入了以「文化」為基礎的社會發展條件,然而在觀光治理與文化治理的策略主導,以及現代化與全球化的外部力量限制下,地方社會的文化實踐與發展是處在「發展主義及文化保存」之間的辯證關係。換言之,地方文化並非彈性且任意的社會實踐資源,因為它一面以「觀光化」為策略來尋求自己的生存空間,這過程往往會同時引進資本主義的市場化與同質化力量來侵蝕自身。另方面,它的保存與行動所依賴的「文化化」過程往往是在政府社造資源或文化資產保存論述下架構而成,由此生成的文化論述是「特殊化」的範疇型態,未能關注在地生活的豐富性。

    我們認為,上述是大溪鎮近十多年所經歷的地方衝擊,在此衝擊下,「地方」正逐漸分殊化為文化、觀光與在地生活三大區塊,而未來大溪鎮的地方發展勢必得在這三大區塊間相互挪用、交錯辯證,從中尋找抵禦現代化及全球化的力量。


    Taiwan set off around the wave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 in order to place the name of this wave of reform movement in his hometown , Heping Road, Dasi Township , Taoyuan County preservation movement is regarded as a model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mode , which in Dasi treasure , self-reliance replacement of shop signs and other actions disturbed the civil society, local injection of a " culture" based social development conditions , but under the dominant strategy in tourism governance and culture of governance , as well as external forces of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restrictions , local community cultural practices and development is in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 doctrine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preservation ." between . In other words , the local culture is not flexible and practical resources in any society , because it is one side of a " tourist-oriented " as a strategy to seek their own living space , this process tends to simultaneously introduce market forces and homogeneity to the erosion of capitalism itself. On the other hand , " culture of " process and its preservation is often dependent on the actions made ​​in the structure of government resources or cultural preservation community building discourse assets , thereby generating cultural discourse is " specialized " category type, not can pay attention to the richness of life .

    We believe that the above is a big town where the past decade have experienced the impact of this shock, the "place" is gradually Fenshu as culture, tourism and living in the land of the three blocks of the future Dasi misappropriation of local development is bound to have each other between these three blocks, staggered dialectical and find the strength to resist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第壹章:研究緣起 1.序言 (一)疏離的感受-大溪文史保存模式的文化認同論述p4 (二)誰的地方?誰的社造?-省思社區總體營造與公民社會的理想p5 2.文獻回顧 (一)公民行動的基本概念-社會力p8 (二)社會力的「歷史基礎」p10 (三)社會力的「文化基礎」p11 (四)「社區脈絡」中的社會力觀察問題p13 (五)社區自主性的概念-行動旨趣、在地分類與地方感p14 (六)社區權力結構的轉化-公共性的分殊化與民間社會的浮現p16 3.研究方法 (一)研究困境與方向的調整p19 (二)研究方法p20 第貳章:在政策中形成的「地方」-大溪鎮的觀光化歷程 (一)日治時期的「風景建構」:八景十二勝與地方文學p23 (二)1950年代:大溪都市計畫中的發展定位p27 (三)1950-1980:大溪鎮河東地區的觀光化p30 (四)1960-1980年代:桃園縣現代化歷程中的再發展動力p34 (五)1990年代:大溪老街的保存與地方再發展p38 小結:從「保存」到「發展」-觀光化作為動力p39 第叁章:「公」與「私」的結合或利益交換?-再探1990年代的和平路保存運動 前言:快速崛起的大溪老街P40 (一)沒落與再發展的契機-大嵙崁的文史調查p41 (二)再發展的動力-木器產業的沒落感p44 (三)老街再造-發展利益與政府資源誘因p46 (四)老城區歷史聚落-修補式都市更新的想像p49 (五)1990年代大溪模式中的「公私結合」p50 小結:公私交換邏輯的困境p53 第肆章:「文史」與「生活」的疏離-保存誰的文化?誰的生活? 前言:文化認同作為民間參與的動力P54 (一)走過繁榮,再造風華:經濟動員的困境p55 (二)歷史文化的質感-文化理念的動員p56 (三)歷史文化的社區認同-「時間性」的權力建構p58 (四)地方史如何轉化為認同?-次級網絡與生活實踐的意義p59 (五)個人經驗的浮現-探索「由私到公」的多元起源p61 小結:探求社區參與的多元性p65 第伍章:「地方」與「文化」的疏離-從觀光治理到文化的治理 1.誰的文化?-觀光治理下的文化實踐 前言:文化小城-理想與現實P67 (一)老城區歷史聚落的願景-政府治理下的社區改造p68 (二)做文化還是做社區?-缺席的文化龍頭p69 (三)老城區的商圈化-被置於觀光行銷的文化p72 (四)觀光治理中的地方文化改造-文化節慶熱潮p75 小結:地方與文化認同的疏遠p80 2.誰的地方?-文化治理與全球化對「地方」的建構 (一)觀光治理與文化治理-經濟與文化的交戰p83 (二)以「文化資產化」抵抗全球化下的「同質化」p84 (三)「文史保存論述」的社區動員-談和平路生活公約推動的困境p87 (四)文史保存模式的社區擾動-文化治理下的地方文化p91 小結:多元性的消失-特殊化的地方文化97 第陸章:讓「地方」浮現 1.地方浮現的契機 (一)「制度化」中形成的「地方」p102 (二)「觀光化」中形成的「地方」p104 (三)「地方化」中形成的「心返鄉」p109 2.在「特殊化」中重新發現多元的地方 (一)浮現中的民間社會-「私」的再發現p112 (二)再探民間社會-社會力的多元形式p116 3.研究後記-地方浮現的未來課題 (一)文化、觀光與在地生活的交錯辯證p118 (二)觀光化之後,「商圈主義」的入侵p120 第柒章:參考文獻p122 附錄p126

    (一)書籍與專文
    Habermas, L. 著,1998,〈公共領域〉,收錄在 汪暉、陳燕谷 編,《文化與公共性》,頁125-133。北京:三聯書店。
    Habermas, L. 著,1998,〈公共領域的社會結構〉,收錄在 汪暉、陳燕谷 編,《文化與公共性》,頁134-170。北京:三聯書店。
    Weber, M. 著,1996,〈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III〉,康樂等 編譯,台北:遠流出版。
    大溪鎮公所,2004,《大溪鎮誌 地理、歷史與政治篇》。
    大溪鎮公所,2004,《大溪鎮誌 社會與經濟篇》。
    大溪鎮公所,2004,《大溪鎮誌 教育篇與附錄》。
    王志弘等 著,2011,《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台北:群學。
    文建會 著,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文建會。
    李丁讚 著,2004,〈公共領域中的親密關係:對新港和大溪兩個造街個案的探討〉,收錄在 李丁讚 編,2004,《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台北:桂冠。
    李丁讚 著,2005,〈社運與民主〉,未發表文章。
    李丁讚 著,2005,〈社會力的誕生與轉型〉,收錄在 王振寰、章英華 編,2005,《凝聚台灣生命力》,台北:巨流。
    李丁讚、吳介民 著,2005,〈公民社會的概念史考察〉,收錄在 謝國雄 編,2008,《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頁393-446。台北:群學。
    李丁讚、林文源 著,2000,〈社會力的文化根源:論環境權感受在台灣的歷史形成;1970-86〉,收錄在《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8期》,頁133-206,台北。
    李丁讚、林文源 著,2005,〈傳遞共同感受:林合社區公共領域修辭模式的分析〉,收錄在 謝國雄 編,2005,《台灣社會學09》,頁119-163。台北:群學。
    楊弘任 著,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頁225-280,台北:左岸。
    楊弘任 著,2010,〈以社區之名〉,收錄在 黃秀如 編,2010,《秩序繽紛的年代-走向下一個民主盛世》,頁87-98。台北:遠足文化。
    曾旭正 著,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台北:遠足文化。
    陳弱水 著,2005,《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台北:聯經。
    黃錦峰 著,2006,《走入社造,走出衝突!?》,台北:內政部。
    顧忠華 著,2005,《解讀社會力-台灣的學習社會與公民社會》,台北:左岸。
    羅中峰 著,2006,《社區桃花源的新願景》,台北:內政部。
    西村幸夫 著,2010,《大家一起來!打造觀光城鄉》,台北:天下。
    莊雅仲 著,2011,〈永康街社區運動〉 收錄在《社會運動的年代:晚近二十年來的台灣行動主義》,台北:群學。

    (二)博碩士論文與期刊
    吳靜宜,2011,〈臺灣山林與開發-以大漢溪中上游流域為例〉,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
    陳家豪,2011,〈社區工作的挑戰與困境:以一個望成社區行動研究為例〉,國立暨南大學 社會政策與社區工作學系 碩士論文。
    黃冠博,2010,〈文化資產渴望說服-文化資產推廣策略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 碩士論文。
    賴子儀,2010,〈文化資產的社會建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 碩士論文。
    鄭巧君,2009,〈戰後臺灣觀光事業-兼論觀光外匯之影響(1956~1987)〉,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江裕民,2009,〈空間的文化政治-桃園大溪壟產旅遊的原真性與與完整性的形成與轉化〉,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 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 碩士論文。
    李宗麟,2008,〈社造如何可能?-以新港社造「在地化」歷程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 碩士論文。
    陳瑞樺,2008,〈地方的再發現-民族國家與地方社會之辯證(從1926年中華民國到2000年台灣)〉,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社會學博士論文(初稿中譯)。
    黃秋燕,2008,〈誰的社區?被誰營造?新竹市金山面的故事 (1994 ~ 2007)〉,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文化學院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向家弘,2008,〈日常生活社區營造與社會實踐-一個台灣社區工作者的觀察〉,國立交通大學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碩士論文。
    黃秋燕,2008,〈誰的社區?誰被營造?新竹市金山面的故事1994-2007〉,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廖嘉展、江大樹、張力亞,2010,〈台灣社區營造的價值、機制與困境〉,發表於2010海峽兩岸文化高峰論壇,台北:中華文化聯誼會、沈春池文教基金會
    張賢源,2006,〈老街再造中參與者互動關係之探討:以大溪老城區為例〉,私立華梵大學 建築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吳建昇,2005,〈探討社區型非營利組織與社區之互動--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 社會福利研究所 碩士論文。
    謝禎德,2005,〈非營利組織參與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大嵙崁文教基金會為例〉,私立元智大學 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陳依萍,2004,〈台灣觀光產業沿革與統計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經濟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黃也瑜,2002,〈誰是社區的主人---從太平老街再造看台灣的社區營造〉,雲林科技大學 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 碩士論文。
    蔣玉蟬,2001,〈學習型組織理論應用於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大溪和平老街為例〉,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學程 碩士論文。
    李芳玲,1998,<漢人社會的公共參與:以嘉義新港中山路的美化造街為例>,國立清華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蘇碩斌,2004,〈觀光/被觀光:日治臺灣旅遊活動的社會學考察〉,台灣社會學年會暨「走過台灣-世代、歷史、與社會」研討會,新竹:清華大學、台灣社會學會。
    王俐蓉,2004,〈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倒大眾經濟〉,收錄在 文化研究學會2003年年會「靠文化.By Culture」。

    (三)公部門規劃報告書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12,〈桃園縣歷史建築「大溪國小日式宿舍」調查研究暨修復再利用計畫 總結報告書〉。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12,〈大溪文化生活圈整合計畫 成果報告書〉。
    桃園縣政府城鄉發展局,2011,〈大溪鎮都市更新暨文化景觀歷史空間活化再造規劃〉。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9,〈大溪老街區歷史建築保存及紮根計畫 成果報告書〉。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9,〈桃園縣工業區檢討及發展研究計畫案 總結報告書〉。
    桃園縣政府,2009,〈大溪老街區歷史建築保存及紮根計畫 成果報告書〉。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8,〈大溪老街區保存及活化計畫規劃案 成果報告書〉。
    大溪鎮公所,1993,〈大漢溪石門水庫下游至鳶山堰段河域土地利用及遊憩資源調查研究規劃〉。
    大溪鎮公所,1987,〈大溪鎮大漢溪蓄水堤堰武嶺綜合遊樂區規劃報告書〉。
    大溪鎮公所,1987,〈大溪鎮三層地區山坡地多目標發展利用調查規劃報告書〉。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