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郁婕 |
---|---|
論文名稱: |
從此處缺席—姚瑞中的空間身份認同顯影 Absent From Here—The Space Identity in Photographic Images of YAO JUI CHUNG |
指導教授: | 高榮禧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2 |
中文關鍵詞: | 姚瑞中 、身份認同 、空間生產 、身體形式 、影像 、歷史 |
外文關鍵詞: | YAO JUI CHUNG, identity, space produce, body form, image, history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藝術家姚瑞中1994年至2012年之間的政治歷史性作品為研究題材(共八件),試圖透過作品中的「空間」、「身體」與「影像」形式,進行「世代」及「身份認同」的探討。因此以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傅柯的異托邦理論、梅洛龐帝的身體理論,以及羅蘭巴特的影像理論作為基礎,將作品自創作年代的發展,推演至作品內在形式的詮釋,進而分析姚瑞中作品與其身分認同之間的關係。
其中第三章,整理了創作者生長年代以及其歷史與社會情境,試圖將政治與時代氛圍的轉變意義,與姚瑞中的作品進行一個緊密的連結與對話關係,藉此清晰理解其作品於當代的創作價值與意義,進一步解答「為何在當代仍創作威權政治意象的作品?」這項命題。
最後,第四章則以空間生產的論述方式,將作品分為「生存實踐」、「再現體制」及「情感政治」三個層次來討論。「生存實踐」整理了作品現實空間的理解與情感,「再現體制」則探究作品身體形式與影像手法的特殊意義,最終「情感政治」便分析新的觀者世代,又何以觀看其作品,使這樣具備時代意義的作品,在新世代下,生產了何種新的挑戰與辯證關係,以回應「這樣的作品在這個時代形成何種解讀?」。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works of the artist YAO JUI CHUNG from 1994 to 2012 (total eight works), is trying to investigate generation and identity problems through perspectives of space and body images from the works. So, I deduc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 works’ from his creative years(1994-2012) according to Henri Lefebvre’s theory of space, Michel Foucault’s idea of heterotopias , Maurice Merleau-Ponty’s body discourse ,and Roland Barthes’s his theory of images. And then , I analyz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works of YAO and the identity problem.
In chapter Ⅲ, I organized his bi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events,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social environment in those years. And I tried to relate the changing meaning of politics and the atmosphere of his time. By that, I can comprehend the works’ creative worth and meaning in the present time, and further explain why he persists in creating those those authoritative political images in our contemporary time.
Final, I divided the works into three levels, “existential practice”, ”institution of representation”, and “affective politics”, by discussing the space production in chapter Ⅳ.First, I collated the comprehension and emotion in the real space of works in the level of “existential practice”. Second, I explored the specific meaning of the body form and image technics in the level of ” institution of representation”. Third, I analyzed ”affective politics” though the way how the new generation view his works which fulfill their meaning faceing new challenges in a dialectical way as to answer for how its proper way of interpretation should be in our time.
參考文獻
專書:
Anthony Giddens著,張家銘等譯,《社會學》,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
Edward W. Soja著,陸揚譯,《第三空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Harrison E. Salisbury著,過家鼎等譯,《長征》,台北:李敖出版,1989。
Henri Lefebvre著,李春譯,《空間與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8。
Roland Barthes著,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7。
Maurice Merleau-Ponty著,龔卓軍譯,《心與眼》,台北:典藏出版社,2007。
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出版社,2005。
王志弘等合譯,國立編譯館編,《現代地理想像》,台北:群學出版社,2005。
王志弘,《流動, 空間與社會—1991-1997論文選》,田園城市文化,1998。
王志弘,《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台北:群學出版社,2011。
汪原,《邊緣空間-當代建築學與哲學對話》,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0。
吳永華,《台灣歷史紀念物-日治時期台灣史蹟名勝與天然紀念物的故事》,台北:晨星出版社,2000。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2000。
苦苓,〈父與子〉,《外省故鄉》,台北:希代出版社,1988。
倪在沁,《台灣美術論衡》,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7。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3。
施正峰,《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2003。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
黃宗儀,《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份書寫》,台北:群學出版,2008。
黃俊傑,《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書局,2000。
陳靜瑜,《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美國華人社會史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2003。
程里堯等主編,《中國建築-北京故宮 上》,台北:錦繡出版,2001。
程里堯等主編,《中國建築-天壇》,台北:錦繡出版,2001。
程里堯等主編,《中國建築-中國的城》,台北:錦繡出版,2001。
彭懷恩,《認識台灣-台灣政治變遷五十年》,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7。
姚瑞中,《廢島》,台北:田園城市文化,2009。
姚瑞中,《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
姚瑞中,《姚瑞中》,台北:田園城市文化,2008。
姚瑞中,《台灣廢墟迷走》,台北:田園城市文化,2004。
楊大春,《梅洛龐蒂》,台北:生智出版社,2003。
游盈隆主編,《民主的鞏固與崩潰》,台北:月旦出版社,1997。
游盈隆,《民意與台灣政治變遷—1990年代台灣民意與選舉政治解析》,台北:月旦出版社,1996。
傅朝卿,《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台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2001。
趙剛,《小心國家族—批判的社運˙社運的批判》,台北:唐山出版,1994。
樊婉貞,《非關真相:九0年代至今華人觀念攝影》,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2008。
鄭金川,《梅洛-龐蒂的美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台北:麥田出版,1999。
顏忠賢,《不在場—顏忠賢空間學論文集》,台北:田園城巿文化,1998。
謝東山,《殖民與獨立之間:世紀末的台灣美術》,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1996。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o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0。
蕭全政,《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
蕭新煌,《台灣社會文化典範的轉移》,台北:立緒文化,2002。
碩博士論文:
季惠民,《台灣解嚴(一九八七)前後紀實攝影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陳玉燕,《台灣美術本土化批評意識美術研究:1990-1999》,台南: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陳學甫,《城市歷史空間場所觀》,台北: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所碩士論文,2006。
報章雜誌期刊論文:
王甫昌,〈由「中國省籍」到「台灣族群」:戶口普查籍別類屬轉變之分析〉,《台灣社會學》,第9期,2005,59-117。
王錦華,〈歷史如蛆,在無限虛構的交媾中姚瑞中個展《反攻大陸--序篇˙入伍篇》〉,《破週報》第49期,1996/8/9,6-7。
王品驊的〈從地理反觀到歷史回視-「遶境」作為當代藝術的空間命名策略〉,《藝術觀點》,第42期,2010,27-35。
王振寰、錢永祥,〈邁向新國家?民粹威權主義的形成與民主問題〉,《台灣社會研究》,第20期,1995,17-55。
王嘉驥,〈當代藝術中的政治聖像挪用〉,《聯合報》,2008.03.31。
江如海,〈批判或反批判-評析姚瑞中的土地測量系列「本土佔領行動」〉,《雄獅美術雜誌》,第278期,1994,76-83。
石計生,〈大稻埕異托邦:百年城市史裡的「福科問題」與文化閒逛〉,《台灣社會研究》,第88期,2012,41-88。
林奇伯,〈藝術與書寫的纏繞式前進—姚瑞中顛覆歷史文本〉,《台灣光華》,第?期,2011/4,98。
李維菁,〈創作是心情反芻的發表-姚瑞中〉,《藝術家》,第294期,1999/11,450-457。
胡永芬,〈鋪陳完整的論述架構:姚瑞中的創作歷程〉,《典藏藝術》,第59期,1997,194-197。
黃建宏,〈報銷的記憶與記憶的拾荒〉,《典藏今藝術》,第217期,2010,110-112。
陸蓉之,〈遠大於畫布,遠超出存在-姚瑞中的藝術思辯〉,《PEOPLE》,1994,154-155。
游崴,〈猶記反共復國,順便解放台灣-關於歷史,姚瑞中的一份驗屍報告〉,《姚瑞中》,台北:田園城市文化,2008,26-34。
游本寬,〈從照片在「觀念藝術」中的角色試建「觀念攝影」一詞〉,《廣告學研究》,第19期,2002,113-131。
鄭慧華,〈金碧輝煌中看見無能的力量-談姚瑞中與姚瑞中的作品〉,《藝術觀點》,第10期,2001,91-95。
鄭慧華,〈在路上…—姚瑞中藝術創作的十年〉,《現代美術》,第109期,2003,40-49。
魏榮達、鄒婷,〈多樣的藝術歷程與生存姿態—專訪姚瑞中〉,《美術學刊》,第1期,2010,225-249。
網路資料:
中正紀念堂官方網站:http://kids.cksmh.gov.tw/02know/01_list.php,(2013/4/2)。
中國國家博物館官方網站:
http://www.chnmuseum.cn/tabid/66/Default.aspx,(2013/4/2)。
天安門官方網站:http://www.tiananmen.org.cn/capinfo_product/NC_Foreground/NCFore_cms/list.asp?id=148&column_id=313&column_layer=0313&title_name=%CC%EC%B0%B2%C3%C5%B3%C7%C2%A5 ,(2013/3/29)。
天安門維機百科,懸掛畫像與標語圖片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9%E5%AE%89%E9%97%A8,(2013/3/29)。
天壇公園官方網站:http://www.tiantanpark.com/cn/tabs/showdetail.aspx?tabid=710017&iid=1777 ,(2013/4/2)。
天壇公園官方網站:http://www.tiantanpark.com/cn/tabs/showdetail.aspx?tabid=706004&iid=132,(2013/4/2)。
王柏偉,〈關於魂魄的諸種樣態:「離魂症,幻影神遊者」〉, http://www.itpark.com.tw/artist/critical_data/32/993/30,(2012/05/08)。
王嘉驥,〈從反聖像到新聖像─後解嚴時期的台灣當代藝術:策展專文〉, http://www.itpark.com.tw/artist/critical_data/32/37/30,(2012/05/07)。
石瑞仁,〈「反攻大陸」展-單兵秀解構了兩大戰鬥集團〉,
http://www.yaojuichung.com/pdf/cn/recover_mainland_china_2.pdf,(2012/2/6)。
李文玲,〈挑戰現實-彭宏智、姚瑞中的身體書寫〉,http://www.yaojuichung.com/pdf/press/magazines/m200706_02_cn.pdf,(2012/05/07)。
明十三陵官方網站:http://www.mingtombs.com/jqyl/dl/200904/t20090418_731.htm,(2013/4/2)。
金門國家公園官方電子報:http://blog.kmnp.gov.tw/?p=2036,(2013/4/2)。
姚瑞中,《本土佔領行動》,網址:http://www.yaojuichung.com/pdf/cn/territory_takeover_artist_statement.pdf,(2013/1/15)。
姚瑞中,《反攻大陸行動-行動篇》,網址:
http://www.yaojuichung.com/pdf/cn/recover_mainland_china_artist_statement.pdf,(2013/1/15)。
姚瑞中,《萬里長征行動之乾坤大挪移》,網址:http://www.yaojuichung.com/pdf/cn/Long_march_shifted_the_universe_artist_statement.pdf,(2013/2/8)。
姚瑞中,《萬歲》,網址:http://www.yaojuichung.com/pdf/cn/Wansui_long_live_artist_statement.pdf,(2013/3/7)。
姚瑞中,〈分列式〉。http://www.yaojuichung.com/pdf/cn/March_past_artist_statement.pdf,(2013/4/12)。
許琦玲,〈台灣攝影與「中國」符號初探-在不在:符號在哪裡?「中國」在哪裡?〉,http://www.yaojuichung.com/pdf/cn/taiwanese_photography_and_chinese_symbols.pdf,(2012/2/6)。
孫立銓,〈九陽神功VS反攻大陸-從陽具、歷史、政治,解讀姚瑞中反攻大陸行動的預言〉,
http://www.yaojuichung.com/pdf/cn/recover_mainland_china_3.pdf,(2012/2/6)。
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http://tour.ntpc.gov.tw/page.aspx?wtp=1&wnd=136&id=124921241f900000a5e7,(2013/03/25)。
慈湖紀念園區官方網站:http://travel-taoyuan.tycg.gov.tw/content/jiang/jiang03.aspx,(2013/4/2)。
總統府官方網站: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93,(2013/4/2)。
鄭伊貞,〈長征者,姚瑞中〉, http://www.yaojuichung.com/pdf/cn/long_march.pdf,(2012/2/6)。
鄭慧華,〈姚瑞中「天下為公」系列作品解讀-天下為公及其不滿,殺了我再說吧!〉,http://www.yaojuichung.com/pdf/press/newspapers/n199912_01_cn.pdf,(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