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高金豪
論文名稱: 起源敘事,婚禮政治與階序實踐: 一個排灣族村落的例子
指導教授: 蔣斌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4
中文關鍵詞: 起源敘事婚禮政治階序實踐排灣族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架構以「起源」做為論述中心,貫穿部落創始歷史與頭目家系口傳源流的起源敘事,並進一步將此專屬頭目家系的歷史資源帶入強調個人生命源流與家系地位的婚禮中討論,並探討婚禮政治過程中在地人實踐的階序競逐所彰顯的現代意義。
    在第一章裡,我將交代本論文研究的主旨、起源的人類學相關理論與文獻,以及田野地的背景與簡史。文獻將從起源議題為起點,並對於排灣族相關研究作進一步的回顧。第二章主要以安平部落為中心,呈現有關於部落起源的口傳,這裡包含了口傳故事如兄弟傳說、做為歷史見證的論述,以及部落遷移史中的地方與神聖物。這些起源敘事的中心概念是當地頭目家系擁有代代相傳的起源歷史,是部落的開創者,是部落第一個建立的「家」,他們具有歷史的神聖性與優先性。第三章繼續討論另一起源敘事,我將焦點放在目前村落裡較為活躍的頭目家系與貴族家系的系譜關係,比較各家系所能報導的系譜資料,呈現系譜敘事本身的張力,分析其中的家系聯姻、本家與分家的分支關係等。
    第三章所討論的起源敘事其實也是當地階序實踐的一面向,屬於口傳與論述層次,透過口述者的敘說傳述(tjemaucikel),我─調查者的訪談(kitjaucikel),以及頭目貴族代表們的對談(matjatjaucikel),釐清了部落的創始歷史與頭目貴族的系譜關係。而第四章我要以做為階序實踐場域的立鞦韆婚禮為報導與討論重點,針對萬安社區〈喜慶公約書〉的內容與引起的不安、商談婚事與婚禮過程強調nasi的爭論、熊鷹羽飾配戴的爭議等現象,交代其來龍去脈與顯現的意義。在最後結論的部分,我將再強調「起源優先」的實踐原則,因為「起源」其實是關照了個人生命的血脈,家的世代傳承系譜,社會內部的階序組成,以及族群的歷史源流。起源觀念連結了人群(個人、家、部落)過去的人事物,而起源論述則樹立了現在部落構造的階序秩序。


    圖表目次 iii 排灣語語音符號系統 iv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一則「平地起源傳說」的歷史記憶 1 第二節 田野觀察與問題意識 4 Ⅰ、田野現象的觀察 4 Ⅱ、問題意識與研究架構 8 第三節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10 Ⅰ、起源論與南島研究 10 Ⅱ、階序與「precedence概念」 16 第四節 田野顯影 16 Ⅰ、排灣族的族群、區域與部落 16 Ⅱ、田野地簡史 18 第二章 起源敘事之一: 部落創始與第一家源流─以安平部落為例 25 第一節 始祖:從平地遷移山地的起源傳說 29 第二節 創始:先佔與分家的姊弟傳說 30 第三節 遷徙:ludja部落的遷移史 34 第四節 討論:起源傳說做為頭目家系的歷史資源 37 第三章 起源敘事之二: 頭目家系譜─以Zingrur和Rupavatjes為例 40 第一節 系譜人生與頭目家系 40 第二節 安平系統:Zingrur家 44 第三節 萬安系統:Rupavatjes家 49 第四節 系譜敘事的個人傳記 54 第五節 討論:系譜的政治與詩學 59 Ⅰ、系譜政治之一:頭目家系的長嗣承繼 59 Ⅱ、系譜政治之二:婚姻是一條條的(家)路─djalan與nasi 60 Ⅲ、系譜敘事的文學性:個人傳記 63 第四章 婚禮的階序實踐:nasi(生命源流)與婚禮政治 65 第一節 田野當代的婚禮政治:從〈喜慶公約書〉談起 67 Ⅰ、公約書的由來、村民反應與內容 67 Ⅱ、當代婚禮的行事 70 第二節 議婚、婚禮聘物與nasi(生命源流) 80 Ⅰ、女方與男方的nasi:從議婚的爭議談起 81 Ⅱ、婚禮的家系位階與聘禮(lalisian)的階序 86 第三節 配戴熊鷹羽飾的爭議 87 Ⅰ、熊鷹羽飾的由來、型制與象徵 88 Ⅱ、當代婚禮配戴羽飾的爭議 90 第四節 討論 92 Ⅰ、初探nasi的社會文化意涵 92 Ⅱ、婚禮與階序:婚禮做為頭目貴族競逐的場域 93 第五章 結論:頭目階層的起源優先性 95 參考書目 附錄一:排灣語各種語音符號系統對照表 附錄二:舊萬安各部落家戶圖 附錄三:系譜資料 附錄四:《喜慶公約書》89年版與92年版對照表 圖表目次 表1-1:馬淵東一排灣族地域分類表 18 表1-2:萬安舊部落與戰後新址之部落名稱與戶數表 20 表1-3:萬安部落名稱對照表 22 表1-4:舊部落時代與萬安新址之頭目家對照表 22 表3-1:kazazaljan各部落之各黨民分佈 42 表3-2:《報告書第一冊》Rupavatjes家由來之簡表 50

    參考文獻
    小林保祥
    1998 排灣傳說集,松澤員子編,謝荔譯。台北:南天書局。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編譯
    2003a[1920]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 排灣族 第一冊。小島由道、安原信三、小林保祥原著,黃秀敏校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3b[1920]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 排灣族 第五冊。小島由道、安原信三、小林保祥,李璧年校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41920]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 排灣族 第小島由道、安原信三、小林保祥原著,李璧年校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王明珂
    1999 根基歷史:羌族的弟兄故事,刊於時間、歷史與記憶,黃應貴編,頁283-341。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1a 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5:136-147。
    2001b 起源的魔力及相關探討。語言暨語言學2(1):261-267。
    王崧興
    1959 排灣族泰武鄉佳平村的家族。考古人類學刊13、14。國立臺灣大學。
    末成道男
    1973 臺灣排灣族的〈家族〉─M村的贈與老大的習俗,以pasadan為中心─。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59冊,頁1-87。黃耀榮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譯稿未出版)
    石 磊
    1971 筏灣─一個排灣族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甲種第21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1999 台灣南島民族起源神話與傳說比較研究,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案。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李亦園
    1956 來義鄉排灣族中箕模人的探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55-84。1956來義鄉白鷺等村排灣族的家族構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
    周德禛
    2001 排灣族教育─民族誌之研究。台北:五南。
    松澤員子
    1979 台灣排灣族之首長家:在與其首長制之關連上,同志社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社會科學26:1-40。翁英惠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譯稿未出版)
    1986[1976] 東部排灣族之家族與親族─以ta-djaran(一條路)之概念為中心,刊於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黃應貴編,頁445-478,張燕秋等譯。台北:聯經。
    邱馨慧
    2001 家、物與階序─以一個排灣社會為例。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添福
    2001 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刊於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詹素娟、潘英海主編,頁33-112。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胡台麗
    1999a 儀式與影像研究的新面向:排灣古樓祭儀活化文本的啟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6:1-28。
    1999b 百步蛇與鷹:排灣族的文化認同與表徵,發表於台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主辦,5月1-3日。台北南港。
    1999c 排灣古樓五年祭的「文本」與詮釋,刊於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經驗研究篇,徐正光、林美容編,頁183-22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0 笛的哀思:排灣族情感與美感初探,發表於情感、情緒與文化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9月29-30。台北南港。
    2001 排灣影像的美學,發表於影像與民族誌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主辦,4月14日。台北南港。
    2003 虛構傳說的「真實」,發表於傳統藝術研討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10月24-26日。屏東:屏東文化中心。
    唐美君
    1986[1966] 來義村排灣族之離婚率與其財產制度之關係,蔣斌譯,刊於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黃應貴主編,頁541-551。台北:聯經。
    翁佳音
    1996 歷史記憶與歷史事實:原住民史研究的一個嘗試。台灣史研究3(1):5-29。
    高業榮
    1986 關於排灣族的尖頂闊頤人頭像。藝術家134:
    1991 擬視的祖靈─試論排灣族石雕祖先像的兩種風格,刊於第一屆山胞藝術暨專輯,頁24-48。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2003a 祖靈的象徵─試論屏東縣七佳舊社排灣族的石質祖靈柱(上)。藝術家342:464-466。
    2003b 祖靈的象徵─試論屏東縣七佳舊社排灣族的石質祖靈柱(中)。藝術家343:480-485。
    2003c 祖靈的象徵─試論屏東縣七佳舊社排灣族的石質祖靈柱(下)。藝術家344:370-375。
    馬淵東一
    1954 高砂族之移動與分佈(第二部)。民族學研究季刊第18卷第3/4號。林旻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譯稿未出版)
    移川子之藏
    1935 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臺北帝國大學。黃麗雲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譯稿未出版)
    張秀絹
    2000 排灣語參考語法。台北:遠流。
    梁秀美(編著)
    1992 山胞職業教育稀有類科教材之二十一:排灣族結婚禮俗。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許功明
    1991 魯凱族的藝術與文化。台北:稻香出版社。
    1994 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台北:稻鄉出版社。
    郭東雄
    2004 台灣原住民排灣族行路文化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34:47-80。
    陳文德
    1999 起源、老人與歷史:以一個卑南族聚落對發祥地的爭議為例,刊於時間、歷史與記憶,黃應貴編,頁343-379。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奇祿
    1996[1961] 臺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台北:南天書局。
    1992 臺灣土著文化研究。台北:聯經。
    陳國強
    1966 台灣土著始祖傳說。台北:東方文化書局。
    湯賢慧
    1995 排灣族傳統神話傳說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未出版)
    童春發
    1997 歷代統治者對排灣族人的影響─從文化的認同與族群意識的角度來看─,刊於八十六年度全國文藝季屏東縣排灣文明系列活動成果專輯,頁159-173。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2001 臺灣原住民史:排灣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應貴
    1986 台灣土著族的兩種社會類型及其意義,刊於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黃應貴編,頁3-43。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9 導論:幾個有關人類學在台灣之發展的議題,刊於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回顧與展望篇,徐正光、黃應貴編,頁25-57。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2 人類學的評論。台北:允晨。
    楊淑媛
    2003 過去如何被記憶與經驗:以霧鹿布農人為例的研究。台灣人類學刊1(2):88-114。
    劉克襄
    1999 福爾摩沙大旅行。台北:玉山社。
    蔣 斌、李靜怡
    1995 北部排灣族家屋的空間結構與意義,刊於空間、力與社會,黃應貴編,頁167-21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蔣 斌
    1984 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5:1-48。1992排灣族的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上)1895-1971。台灣史田野研究24:17-47。
    1997 口述歷史的舞台,發表於文化展演與人類學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6月6、7日。台北南港。
    1999 墓葬與襲名:排灣族的兩個記憶機制,刊於時間、歷史與記憶,黃應貴編,頁381-421。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衛惠林
    1960 排灣族的宗族組織與階級制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9:71-96。
    瀨川昌久
    1999[1996] 族譜:華南漢族的宗族風水移居,錢杭譯。上海書店出版社。
    譚昌國
    1992 家、階層與人的觀念:以東部排灣台扳村為例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003 歷史書寫、主體性與權力:對「排灣人寫排灣族歷史」的觀察與反省。台大文史哲學報59:65-95。
    2004 祖靈屋與頭目家階層地位:以東排灣土扳村Patjalinuk家為例。刊於物與物質文化,黃應貴主編,頁111-169。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鐘(石)興華
    2001 從Vetsik(徽號)看排灣族社會文化之變遷─以Chivetskadan部落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Errington, Shelly
    1989 Meaning and Power in a Southeast Asian Real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ox, J. J.
    1994 Reflections on “Hierarchy” and “Precedence”.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7(1-4):87-108.
    1995 Origin Structures and Systems of Precedence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Austronesian Societies. In Austronesian Studies Relating to Taiwan. Paul J-K. Li, C-H. Tseng, Y-K. Huang, D-A. Ho and C-Y. Tseng, eds. Pp.109-140. Taipei: Academia Sinica.
    1996 Introduction. In Origins, Ancestry and Alliance: Explorations in Austronesian Ethnography. J.J. Fox and C. Sather, eds. Pp.1-17. Canberra: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Kazuko Matsuzawa(松澤員子)
    1995 Social and Ritual Power of Paiwan Chiefs: Oceanian Perspectives. In Austronesian Studies Relating to Taiwan. Paul J-K. Li, C-H. Tseng, Y-K. Huang, D-A. Ho and C-Y. Tseng, eds. Pp.109-140. Taipei: Academia Sinica.
    Pannell, S.
    1996 Histories of Diversity, Hierarchies of Unity: the Politics of Origin in a South-west Moluccan Villages. In Origins, Ancestry and Alliance: Explorations in Austronesian Ethnography. J.J. Fox and C. Sather, eds. Pp.1-17. Canberra: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Reuter, T.
    1993 Precedence in Sumatra: An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Status in Affinal Relations and Origin Groups. Bijdragen tot de Taal-, Land- en Volkenkunde148:489-52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