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士遠
Hsu, Shih-Yuan
論文名稱: 心智圖對點元素海報設計評量之研究
Mind Mapping of Point Element Poster Design Evaluation
指導教授: 王鼎銘
Wang, Ding-Mi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0
中文關鍵詞: 心智圖基本設計設計教育評量
外文關鍵詞: Mind Mapping, Basic Design, Design Education, Evalu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現今在高中職設計教育多偏重於設計內涵觀念的釐清與課程內容的規劃,評量方式為教師主觀性對學生作品表現評量,其設計行為與作品都僅被簡單、輕易的描述,缺乏對學生創意思考過程之評量,評量結果多數提供分數及成績報告,而無法進一步顯示學生學習的意義。本研究旨在發展適用於高中職美術工藝科之心智繪圖與點元素基本設計評量規準,探討心智繪圖表現程度是否與點元素基本設計海報作品表現內涵具有顯著相關,除了提供設計類科教師作為評量學生設計歷程外,亦可作為學生從事設計活動點元素基本設計海報作品表現內涵之依據。
    本研究以「心智繪圖作品評量規準」、「點元素基本設計評量規準」為調查工具,以美術工藝科三十二位學生、三位教師進行取樣。調查對設計指標之教學關聯性及心智圖對點元素基本設計海報作品顯著關聯性之情形,共計回收九十六份。分別以肯德爾和諧係數、平均數、標準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經過專家效度、Kendall 和諧係數考驗及重測信度三方面,皆具有相當良好的穩定性,代表心智圖在點元素基本設計海報作品評量的可行性;心智圖作品評量規準其重要性前五項依序為:(一)創造力的展現、(二)善用關聯性的技巧、(三)關鍵字的選用是否恰當、(四)使用正楷文字,每一枝幹只用一個關鍵字、(五)自由而不混亂的思路展現;心智圖作品的表現程度對點元素基本設計海報作品表現內涵具有顯著關聯。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evaluation indicators the importance sequencing the application of mind mapping and point element basic design of evaluation tool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robe student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ind mapping with point element of basic design difference, in which not only does it offer design teachers to evaluate student performance but also offer student a point element basic design practice reference.
    Further by means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mind mapping",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point element basic design" evaluation indication to taken by 32 students and 3 teachers samples. This investigate is emphasized on the relevance of teaching and mind mapping with point element of basic design of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the number of the samples is 96. Those samples have been under analyzed by Kendall 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 average, standard devia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etc.
    This study is concluded as follows: validity by content validity, Kendall 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 and test-retest reliability in three areas, all with very good stability, mind mapping of point element poster design evaluation feasibility, mind mapping performance in evaluation indicators before the five were: (1)show of creativity, (2)good to be relation skills, (3)The appropriateness of keyword, (4)use of text, each keyword with a single branch, (5)show of idea freedom without chaos. The mind mapping with point element of basic design th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Finally,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a mental concept of the development plan in accordance with reference to the future of design education as a basic design of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referenc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一、心智圖 5 二、點元素 5 三、基本設計 5 四、評量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心智圖的發展 6 一、心智圖之意義 6 二、心智圖的運用 8 三、心智圖的評量與規則 11 第二節 基本設計教學 13 一、設計教育的內涵 13 二、點元素的應用 19 三、設計評量指標 21 第三節 教學評量原理 24 一、評量的涵義 24 二、評量模式 26 三、設計作品評量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研究對象 30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0 一、心智繪圖內涵表現 31 二、點元素基本設計內涵表現 3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1 一、點元素基本設計教案設計 31 二、心智繪圖作品評量規準表 32 三、點元素基本設計評量規準表 33 四、評分者與預試信效度 33 第四節 實施程序 36 一、準備階段 36 二、教學實驗 38 三、分析階段 38 第五節 資料處理 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0 第一節 心智繪圖作品指標項目重要次序分析 40 第二節 心智圖評量與點元素海報設計作品評量之關聯性分析 41 第三節 綜合討論 43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4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45 一、心智圖於點元素基本設計海報作品評量之可行性 45 二、心智繪圖作品指標項目 45 三、心智圖評量與點元素海報設計作品評量之關聯性 4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47 一、對於設計教學之建議 47 二、對於設計評量之建議 47 三、對於未來研究之建議 48 參考文獻 49 附錄一 心智繪圖作品評量規準表 53 附錄二 點元素基本設計評量規準表 54 附錄三 教學實驗課程狀況 55 附錄四 心智繪圖作品評量成績表 56 附錄五 點元素基本設計海報作品評量成績表 58

    朱耘(譯)(2006)。Adrian Shaughnessy著。如何成為頂尖設計師(How to be a graphic designer, without losing your soul)。台北:積木文化。
    王受之(1997)。世界現代設計。台北:藝術家。
    王無邪(1974)。平面設計原理。台北:雄獅圖書。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吳志衍(2000)。多階層分析在設計教育評量指標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瑪俐(譯)(1995)。Kandinsky著。點線面。台北:藝術家。
    江文雄(2006)。職業類科課程教材教法通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品章(1995)。基本設計。台北:藝術家。
    林崇宏(2005)。基礎設計—立體構成原理。台北:新文京。
    林燕琪(2006)。心智圖法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沈冠君(2004)。國小資優生心智繪圖教學之成效研究-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資優教育研究,4(2),65-104。
    洪麗卿(2002)。社會科概念構圖教學策略之建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易新(2002)。心智圖法基礎篇~多元知識管理系統一。台北:耶魯國際文化。
    孫易新(2003)。心智圖思考法。台北:浩域企業。
    孫易新(譯)(2007)。Tony Burzan & Barry Burzan。心智圖聖經:心智圖理論與實務篇(The mind map book)。台北縣:耶魯國際文化。
    范瑞東(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師實施之困境與可行策略之文獻詳析。中華人文社會學報,3,32-55。
    單文經(1998)。評介二種多元評量:真實評量與實作評量。北縣教育,11,46~52。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文雄(1997)。專業設計實務為導向之設計人才培育模式研究。專業設計人才培育研討會論文集,1-10。
    張麗麗(2002)。評量改革的應許之地,虛幻或真實?─談實作評量之作業與表現規準。教育研究月刊,93,76-86。
    許素甘(2004)。展出你的創意:曼陀羅與心智繪圖的運用與教學。台北:心理。
    教育部技職司(2005)。高級職業學校設計群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朝倉直巳(1991)。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台北:北星。
    黃玉琪(2006)。自然科心智圖法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創造力與自然科學業成就之影響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秀文(1996)。從傳統到變通:教學評量的省思。國民教育研究所學報,2,1-26。
    楊朝祥(1984)。技術職業教育辭典。台北:三民書局。
    楊裕隆和陳美蓉(2001)。三段式設計表現技法:視覺傳達設計構想發展中的表現模式與技巧。台北:美工科技。
    楊淑惠、林冠成和王鼎銘(2003)。數位化同儕互評機制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新竹師範學院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21-28。
    劉蘊芳(譯)(1999)。Michael Gelb著。7 Brains─怎樣擁有達文西的七種天才(How to think live leonardo da vinci)。台北:大塊文化。
    簡茂發(1996)。評量,教學評量。台北:師大書苑。
    侯雅齡(2000)。如何有效運用多元評量結果。測驗與輔導,159,3339-3341。
    游姮茹(2005)。心智圖法提昇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丁榮(2000)。超覺思考。台北縣:敬業開發。
    陳盈達(2004)。心智繪圖法課程之學習成效研究-以南投縣政府社區大學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森明(2006)。學習成就評量的多元功能及其相應研究設計。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4),21-37。
    葉國松(1995)。平面設計之基礎構成。台北:藝風堂。
    錢秀梅(2002)。心智圖法教學方案對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玲妃(譯)(1998)。Tony Buzan & Barry Buzan著。心智繪圖—思想整合利器(The mind map book)。台北:一智。
    羅雅萱(譯)(2008)。Terence Conran & Max Fraser。設計大師談設計(Designers on design)。台北:原點。
    藺德(1997),電腦輔助基本設計之可行性研究,基本設計研討會論文集,49-56。
    嚴貞(1996)。結構式評量法在視覺傳達設計作品評量之探討,設計:教育、文化、科技—視覺傳達設計。台北:亞太圖書。
    嚴貞和孫志誠(2003)。設計作品評量方法與內涵之研究。商業設計學報,7,19-30。
    Ausubel, D. P. (1968) . A cognitive view, Education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Cooper, R. and Press, M. (1995). The design agenda: a guide to successful design management. Chichester, U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Green, L. & Bonollo, E. (2003). Studio-based teaching, history and advantages in the teaching of industrial design. World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2(2), 260-272.
    Guilford, J. P. & Hoepfner. (1971). The analysis of intellig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85). The internal dynamic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s. In R. E. Slavin, S. Sharan, S. Kagan, R. Hertz-Lazarowitz, C. Webb & R. Schmuck (Eds.), Learning to cooperate, cooperating to learn. 103-124. New York: Plenum Press.
    Lawson, B. (1991). How designer thin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gulies, N. (1991). Mapping inner space. Tucson, AZ: Zephyr Press.
    Novak, J. D. & Gowin, D. B. (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vak, J. D. & Musonda, D. (1991). A twelve-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science concept learning.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8, 117-153.
    Peterson, A. R. & Snyder, P. J. (1998). Using mind maps to teach social problems analysi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social problems. August 20-22, San Francisco, CA.
    Stuart, H. A. (1985). Should concept maps be scored numerically?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7(1), 73-81.
    Wycoff, J. (1991). Mind mapping. New York: Berkley.
    Williams, F. E. (1972). Identifying and measuring creative potential. New Jerse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Wiggins, G. (1989). A truetest: toward more authentic and equitable assessment. Phi Delta Kappan, 70, 703-713.
    Wiggins, G. (1993). Assessment: Authenticity, context, and validity, Phi Delta Kappa, 3, 200-21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