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減肥就是女性主義研究中的重要研究議題。基於使女性活得更好的使命感,各家女性主義(者)無不致力於對父權控制的挖掘與試圖瓦解。但,由於差異的存在——不論是哪一個層面,漸漸有女性發現自己竟成了女性主義(者)要批判或至少是改正的對象。對筆者而言,主要關切的還不是對錯與否的問題,而是一旦女性主義對女性而言是一種無法理解的陌生、或無法親/接近的距離時,到底哪一個環節不對勁了?
減肥雖然已是學術圈中的老掉牙問題,卻也一直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施寄青的“減肥事件”作為本地現有主流女性主義研究之於減肥現象“不夠用”的衝突矛盾引爆,並在減肥動力不只是父權的認知前提下(重要的關鍵項在於出現越來越多減肥的男性),筆者嘗試從減肥的最基本動力——外表好看——著手,探討視覺上的足可觀如何在傳統上相對避談外貌的台灣社會也成了必要的公開展露;其次,基於“健康美麗”作為當今相關身體美麗商品中的重要核心項,以及觀察到儘管在台面上減肥總是號稱快樂陽光的健康美麗,但私底下的辛苦與折磨卻只有當事者才能體會,而這些看來如此受“折磨”的人,卻總是能在健康的大傘下獲得不一定是實質性的安慰或正當性。因此“健康在當前究竟確切指涉什麼”則是本研究的另一個重要項目。
以健康、美麗、緊張作為核心概念,在檢視各自發展的同時又觀察其互動關係。從美麗與健康意涵的複雜化,到透過特定健康操作所形塑的特定人格類型與生活形態,收束於既驕傲又必須依恃、既自豪又無法停止的強迫緊張,而整個過程則絕大部分展演於身體的視覺可見部份。
在對減肥—身體意涵進行歷史觀點的耙梳下,筆者嘗試提出“女人不只是女人,她同時是社會中其他範疇(複數)的成員”這樣的觀點作為理解女人減肥的可能新視角,除了企圖和現有學術圈內的研究進行對話,凸顯在這個議題中“差異性”一直是個被忽略不見的現象,並希冀對因為減肥操作而感到不安、不舒服的實踐者有所正面回饋:在對相關問題稍微釐清後,就算減肥一樣痛苦、甚至減肥的必要性只是有增無減,但至少我們比較知道自己的位置:站在哪裡,正在做什麼,又打算朝哪個方向去。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施寄青,《挑戰維納斯》,台北:布克文化,2003。
應平書,《現身說法談減肥成功》,台北:文經,1987。
顧玉珍,〈香火鼎盛的「拜物教」 談幾則「美」的廣告〉,《廣告雜誌》,1993年5月號。
林深靖,〈青春睿智卡維波〉,《左翼》,第15號,2002年1月。
———,〈卡維波,左派裝可愛〉,《左翼》,第18號,2002年4月。
林芳玫,〈當代台灣婦運的認同政治:以公娼存廢爭議為例〉,《中外文學》,第27卷第1期,1998年6月。
孫秀蕙,〈瘦身的迷思,永遠的芭比〉,《廣告雜誌》,1997年1月號。
張輝潭,《台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一個歷史的觀點》,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張亦絢,《身為女性主義嫌疑犯》,台北:探索文化,1995。
張錦華,〈1982至1999台灣瘦身廣告研究——多面向的研究〉,《廣告學研究》,第15期,民89年7月。
張錦華、黃浩榮,〈還童的女性?弱智的男性?〉,中國時報時論廣場,2000/12/18。
黃宗慧,〈性不性由你?當女性主義遇上性暗示廣告〉,《廣告雜誌》,第28期,民82年8月號。
———,〈主流標準與片面性感解放〉,中國時報論壇,民89年12月22日。
楊照,〈媚登峰挑釁女性主義?〉,《廣告雜誌》,第62期,民85年6月。
曾淑美,〈談一談我的中島美雪〉,《聯合文學》,第11卷第4期,民84年2月。
高玉芳,〈新衣裳?論美體工程、女性身體與女性主義〉,《聯合文學》,第11卷第4期,民84年2月。
卡維波,〈老化的媒體批評、弱智的女性主義〉,中國時報時論廣場,2000/12/18。
———,〈青春睿智的左派?成年癡呆的左派,上、下〉,《左翼》,(上),第16期,2001年2月;(下),第17期,2001年4月。
———,〈「婦權派」與「性權派」的兩條女性主義路線在台灣──為「亞洲連結會議」介紹性╱別研究室而寫〉,性╱別研究室網頁(http://sex.ncu.edu.tw)。
甯應斌,〈不完全的公民資格與反動的市民社會——台灣經驗〉,收入在陳光興編,《發現政治社會——現代性、國家暴力與後殖民民主》,台北:巨流,2000。
蕭蘋,〈或敵或友?流行文化與女性主義〉,《台灣社會學刊》,第30期,民92年6月。
李金梅,〈女性主義敗在衣服上嗎?﹣﹣從服飾的再現形式論女性化的建構〉,《中國論壇》,第32卷第7期,民81年4月。
何春蕤,〈想要飯碗就少吃飯:節食與工作倫理〉,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2/4/19~20。
———,《不同國女人》,台北:自立晚報,1994。
———,(編)《《豪爽女人》誰不爽?呼喚台灣新女性》,台北:元尊,1997。
祝平一,1999,〈女體與廣告:台灣塑身美容廣告史中的科學主義與女性美〉,「健與美的歷史」研討會論文。
陳冠宇,〈厭食症與暴食症〉,取自台北市立療養院網站。
陳燁、施寄青(編),《女人治國》,台北:圓神,1995。
龔卓軍,〈男為悅己者容——訪談卡維波〉,《張老師月刊》,第237期,1997年9月。
陳光興(編),《發現政治社會——現代性、國家暴力與後殖民民主》,台北:巨流,2000。
紀大偉,〈身體解嚴〉,《張老師月刊》,第236期,1997年8月。
隱地,〈餓〉,載於焦桐 編,《台灣飲食文選Ⅱ》,台北:二魚文化,2003。
林銓居,〈煲湯〉,載於焦桐 編,《台灣飲食文選Ⅰ》,台北:二魚文化,2003。
逯耀東,《出門訪古早》,台北:東大,1998。
林文月,《飲膳雜記》,台北:洪範,1999。
籃雅寧,〈想要小5歲,用吃的也行?!〉,《CHEERS(快樂工作人)》,第42期,2004年3月。
龍應台,《美麗的權利》,台北:圓神,1994。
薇薇夫人,《一個女人的成長》,台北:大地,1985。
楊名權,《一定瘦得成》,台北:商周文化,2002。
台北市政府「健康減重一百噸」活動網站:http://www.health.gov.tw/fitness/foodculture/indexfood.asp
《家庭月刊》,台北:台視文化。
《張老師月刊》,台北:張老師文化。
《健康世界》,台北:健康文化。
(所引用相關碩士論文研究、報章、雜誌之期號、出處等,請見正文註釋)
英文部份
Binswanger , “The Case of Ellen West”, in May , Angel & Ellenberger , Existence , 1958。
Bryan S. Turner , 1982 , “The Discourse of Diet.” ,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Vol. 1 , p.23-32.
———————,The Body and Society :Explorations in Social Theory,《身體與社會》,馬海良、趙國新 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0。
Christina Hoff Sommers, How Women Have Betrayed Women, 《背叛女人的女人——誰篡奪了女性主義?》,吳庶任譯,台北:正中,1993。
David Amstrong , Political Anatomy of the Body : Medical Knowledge in Britai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Harrison G. Pope, Katharine A. Philips, Roberto Olivardia, The Adonis Complex, 《猛男情結》,但唐謨譯,台北:性林文化,2001。
Heather Harper-Giuffre , K. Roy MacKenzie (eds). Group Psychotherapy for Eating Disorders,《飲食疾患的團體心理治療》,唐子俊、唐慧芳、孫肇玢 合譯,台北:五南,2003。
Jana Sawicki, Disciplining Foucault: Feminism, power, and The Body. New York: Routledge , 1991.
Joan Jacobs Brumberg , 1989, Fasting Girls—The History of Anorexia Nervosa , New York: Penguin Books.
————————— , 1998, The Body Project—An Intimate History of American Girls , New York: Vintage Books.
Joanna Kadi : “Stupidity “Deconstructed” ”, in Is Academic Feminism Dead ? edited by The Social Justice Group at The Center for Advanced Feminist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New York :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0.
Jules R. Bemporad , “ The Psychoanalytic Approach to Psychosomatics and Eating Disorders”, The Newsletter of the Psychosomatic Discussion Group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Jennifer Spruit , “Eating Disorders as Culture Bound.”
Kathy Davis, Reshaping the female body--the dilemma of cosmetic surgery, 《重塑女體——美容手術的兩難》,張君玫譯,台北:巨流,1997。
KURIYAMA Shigehisa ,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Katakori.”
Michel Foucault,The History of Sexuality,《性史》,謝石 等譯,台北:結構群,1990。
Mike Featherstone , 1982 , “ The Body in Consumer Culture.” In Mike Featherstone, Mike Hepworth and Bryan S. Turner (eds). Social Process and Cultural Theor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Nonja Peters, “The Ascetic Anorexic”,SOCIAL ANALYSIS,No. 37,April 1995。
Rene Denfeld , The New Victorians ,《誰背叛了女性主義?年輕女性主義對舊女性主義的挑戰》,劉泗翰譯,台北:智庫,1997。
Shawna Vogel , The Skinny on Fat ,《脂肪迷思》,魏淑鈴、王紹婷譯,台北:新新聞,2001。
Simona Giordano, “Lightness and moral values in Anorexia Nervosa.” 2003.
Susan Bordo,Unbearable weigh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Susan Ostrov Weisser & Jennifer Fleischer (eds.), Feminist nightmares : Women at Odds---Feminism and The Problem of Sisterhood. New York :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