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施秀如 Shih,Hsiu-Ju |
---|---|
論文名稱: |
匯聚地方的力量:以彰化秀水聖靈宮建廟與發展之歷程為例 Gathering Local Power: Taking the Process of Shengling Templ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Xiushui Changhua 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呂玫鍰
Lu, Mei-Huan |
口試委員: |
莊英章
Chuang, Ying-Chang 羅烈師 Lo, Lieh-Shih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8 |
中文關鍵詞: | 建廟 、乩童 、管委會 、頭人權威 、象徵資本 |
外文關鍵詞: | build temple, Tong-gi, management committee, headman authority, symbolic capital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彰化縣秀水鄉義興村山寮庄為例,主要探討籌建地方公廟(聖靈宮)與其社會網絡之關係。我透過連續三年參與地方庄廟歲時節慶活動、並在當地居住四個月的時間進行參與觀察與田野訪談工作。
研究一個地方建廟,必須觀察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並嘗試理解人敬奉祀神的態度、方式與儀式過程。研究發現地方人群(常是村落頭人)所擁有的不同形式的資本競逐關係是影響建廟的關鍵所在。論文主要採用Pierre Bourdieu象徵資本的概念,以究析村落頭人之間政經角力與權威關係。而山寮庄廟李府王爺乩童(當地人稱神明附身狀態)為庄廟注入開創性的活動,跨越地域界線吸引外地信徒加入管委會。
建廟並非財富足夠就可以完成,而是地方人群擁有的不同形式的資本,在建廟的複雜動態過程中相互兌換揉合的結果。
This study is Shanliao’s Shengling Temple of Yixing Village in Xiushui Township, Changhua County. The author looks at that relationship between building a public temple and its local social network by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of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of temple fairs and four months of resident observation to research field.
During the case study of building a temple, it is important to observe people’s mutual contacts and to know their attitudes, ways, and ritual processes to the god worship. The study found that different forms of capital competition relationship owned by local people (often village headmen) are the key impact on building a temple. This paper mainly adopts the concept of Pierre Bourdieu's symbolic capital to analyze loc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ruggle and authority relationship among village headmen. Then the Tong-gi (Local people claimed that the state of possession of gods) of Lord Lee of Shanliao’s Shengling Temple initiated unprecedented activities and attracted out-of-town believers who join the Temple management committee.
The Construction of a temple is not something that can be completed with big fortunes. But the Result of mutual exchange and fusion of different forms of capital owned by local people during the complex dynamic process of building a temple.
丁仁傑
2014 〈由象徵功能論道象徵資本動員論:台南保安村的宗教場域變遷〉。《台灣宗教研究》,13(2):5-40。新北市:台灣宗教學會。
2015 〈象徵資本、宗教場域與村落的地方自主性─台南西港保安村的例子〉。《近代中國的宗教發展論文集》,1-92。台北市:國史館。
2020 《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新北市: 聯經出版社。
王世慶
1972〈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台灣文獻》,23(3):1-38。
王志宇
2008 《寺廟與村落 : 臺灣漢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觀察》。 台北市: 文津出版社。
王銘銘、王斯福主編
1997 〈民間權威、生活史與群體動力─台灣省石碇村的信仰與人生〉。《鄉土社會的秩序、公正與權威》,258-332。 北京市: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田中正人、香月孝史、連雪雅譯
2020 《社會學超圖解》。 新北市: 遠足文化。
呂玫鍰
2007 〈傳統的再製與創新:白沙屯媽祖進香的行轎儀式與徒步體驗之分析〉。《民俗曲藝》,158:39-100。
2008 〈社群建構與浮動的邊界:以白沙屯媽祖進香為例〉。《台灣人類學刊》,6(1):31-76。
余光弘
1988 《媽宮的寺廟》。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0 〈台灣區神媒的不同形態〉。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88:91-105。
李秀娥編纂
1997 《蘇府大二三王爺開基祖廟鹿港奉天宮志》。彰化縣: 鹿港奉天宮管理委員會。
李豐楙編撰
1989《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卷一,信仰節俗類。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秀幸
2007 〈界線、認同和忠實性:進香,一個客家地方社群理解和認知他者的社會過程〉。 《台灣人類學刊》, 5(1):109-153。
林美容
1988 〈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的地域構成與發展。《第三屆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95-125。
1990 〈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41-102。
林開世
2009 〈移動的身體─一個繞境儀式的分析〉。《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台北市:國家圖書館。
林瑋嬪
2013 〈為何要建廟?從廟宇興建的物質化過程探討馬祖的社群再造〉。《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33。
2020 《靈力具現》。台北市: 台大出版中心。
建國科技大學秀水鄉志編撰小組
2014 《秀水鄉志》。 彰化縣: 秀水鄉公所。
施振民
1973 〈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1-206。
施添福
2001 〈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為例〉。《台灣史研究》,1-39。
高怡萍
1998 《澎湖群島的聚落、村廟與犒軍儀式》。 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張珣
2002 〈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考古人類學刊》, 58:78-111。台北市: 國立台灣大學。
2019 〈儀式與社會:大甲媽祖轄區之變遷〉。《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 101-132。台北市: 台大出版中心。
徐賁
2002 〈布迪厄論知識場域和知識份子〉。《二十一世紀》, 70:75-81。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
許嘉明
1973 〈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36:165-190。
1978 〈祭祀圈之於居台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11(6):59-68。
許智勇
2017 〈秀水地區人口成長與分布之研究(1905~2016)〉。 台中市: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發展學系暑期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陳世榮
2010 〈近代豐原地區地方菁英影響力的形成與發揮〉。 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陳緯華
2005 〈靈力經濟與社會再生產:清代彰化平原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的形成〉。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系博士論文。
2012 〈資本、國家與宗教:「場域」視角下的當代民間信仰變遷〉。《台灣社會學》,23:1-49。
黃志諺
2012 〈台灣乳業簡介及彰化酪農發展史〉。彰化: 中華民國乳業協會、中華民國酪農協會。2021年7月9日擷取自https://www.angrin.tlri.gov.tw/cow/2012_dairyTaiwan/dairy_index.htm
曾品滄
2010 〈辦桌:清代漢人宴會與台灣社會〉。《新史學》,21(4):1-55。
劉枝萬
2003 〈台灣之Shamanism〉。《台灣文獻》,54(2):1-32。
蔡青筠
1997 《戴案紀略》。南投市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謝國興
2019 〈庄頭陣的社會文化意義〉。《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 481-518。台北市: 台大出版中心。
瞿宛文
1993 〈成長的因素-台灣自行車産業的研究〉。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5-92。
顏芳姿
1994 〈鹿港王爺信仰的發展型態〉。 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Bourdieu, Pierre
1980 LE SENS PRATIQE,Paris Ed. De Minuit. 蔣梓驊譯,2003,《實踐感》,南京:譯林出版社。
Jordan,David K
1972 Gods,Ghosts, and Ancestors.丁仁傑譯,2012,《神、鬼、祖先》,台北:聯經出版社。
Rey ,Terry
2010 What is Religious Capital?--Looking for Answers from Bourdieu to Stark and Stopping at a Haitian Church along the Way.〈宗教資本:從布迪厄到斯達克〉。李文彬編譯,2010,《世界宗教文化》,2:14-2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