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出生於五0年代而在八0年代活躍的阿盛,經歷過臺灣的成長與變動,而他本身的成長經歷使得他的視野寬闊許多,例如流氓生涯、從鄉村到都市生活、媒體工作經歷。生長在鄉村打拼在都市的他,在散文中呈現時代變遷下臺灣社會的人、事、物。關懷的主題橫跨各個層面,菁英的、平民的或低下階層、政治的、文化、以及人心,當勾勒出阿盛散文版圖時,可以見出當時臺灣社會狀況以及一種無法理解進步與否的改變。阿盛以兩種筆調來呈現:一種是以小品散文的方式經營整篇文章,它的結構組織與篇幅較長,內容所包含的跨越了世代,確實寫出了時代的變化,例如〈廁所的故事〉、〈火車與稻田〉;另一種是以不同的筆調來針砭時事,其出發點是關懷這片土地的。這種議論性質的散文阿盛稱之為「別裁」(一般稱之為「雜文」)。阿盛的散文特性是他的語言情境,在小品散文中呈現了強烈的敘事性格,以及鄉土味;而操弄文字最明顯的是他的議論散文。
在阿盛主要創作期間(1977—1997)這兩種寫作路線呈現消長的現象,並且使得阿盛的作品風格解讀出兩種不同的看法:溫柔敦厚與辛辣。筆者將阿盛散文分期成兩大階段,探討出現在同一個作家的兩種截然不同風格。由於對土地與人的關懷,由於生長的新營故鄉,阿盛對於土地的態度是熱愛的,並且在含有歷史觀在內的深刻之中,他對於時代變遷之下語言、土地認同與人性的問題有一番見解。他認為台語是美麗的,台灣是生長養育我們的土地,我們不應鄙視或拋棄。
本論文以縱、橫的方式研究阿盛,從散文定義、體裁拓展與語言情境等方向,把阿盛的特性突顯出來,說明這樣的新作家、新散文足以引導現代文學市場。
參考書目
一、 阿盛的編、著作品
(一)著作
《唱起唐山謠》 蓬萊出版社, 台北, 1981•9。
《兩面鼓》 時報, 台北, 1984•5。
《行過急水溪》 時報, 台北, 1984•11。
《行過急水溪》 九歌, 台北, 1997•3。
《綠袖紅塵》 前衛, 台北, 1985•9。
《綠袖紅塵》 未來書城, 台北, 2002•3。
《如歌的行板》 林白, 台北, 1986•5。
《散文阿盛》 希代書版公司, 台北, 1986•9。
《春秋麻黃》 林白, 台北, 1986•11。
《阿盛別裁》 希代書版公司, 台北, 1987•8。
《吃飯族》 希代書版公司, 台北, 1988•4。
《滿天星》 希代書版公司, 台北, 1988•10。
《滿天星》 幼獅, 台北, 1999•4。
《春風不識字》 號角, 台北, 1989•3。
《阿盛講義》 時報, 台北, 1989年•7。
《秀才樓五更鼓》 時報, 台北, 1991•4。
《秀才樓五更鼓》 九歌, 台北, 1999•7。
《心情兩紀年》 聯合文學, 台北, 1991•10。
《人間大戲臺》 號角, 台北, 1993•4。
《船過水有痕》 號角, 台北, 1993•6。
《臺灣國風—阿盛的現代道情》 文鶴, 台北, 1996•5。
《五花十色相》 九歌, 台北, 1996•7。
《風流龍溪水》 百花文藝出版社, 天津, 1997•8。
《七情林鳳營》 九歌, 台北, 1998•6。
《銀鯧少年兄》 幼獅, 台北, 1999•4。
《作家列傳》 爾雅, 台北, 1999•12。
《火車與稻田》 台南縣文化局, 台南, 2000•12。
《十殿閻君》 華成圖書出版, 台北, 2002•9。
(二)編著
《一九八五台灣散文選》 前衛出版, 台北, 1986•2。
《青春嶺》 號角出版社, 台北, 1987•1。
《海峽散文一九八六》 希代書版公司, 台北, 1987•2。
《春秋台北》 書評書目出版社, 台北, 1987•8。
《歲月鄉情》 書評書目出版社, 台北, 1987•8。
《海峽散文一九八七》 希代書版公司, 台北, 1988•3。
《扶桑四季紅》 躍昇文化事業公司, 台北, 1988•5。
《百禽有情天》 躍昇文化事業公司, 台北, 1988•5。
《新台北人》 希代書版公司, 台北, 1988•11。
《新小說人》 希代書版公司, 台北, 1989•3。
《海峽散文一九八八》 希代書版公司, 台北, 1989•3。
《海峽散文一九八九》 希代書版公司, 台北, 1990•5。
《海峽散文一九九0》 希代書版公司, 台北, 1991•5。
二、 選集、論述與創作書目
公仲、汪義生, 台灣新文學史初編, 江西人民出版社, 南昌, 1989•8。
向陽, 康莊有待, 東大, 台北, 1985•5。
向陽 編, 人生船, 爾雅, 台北, 1985•7•20。
向陽, 迎向眾聲——八0年代臺灣文化情境觀察, 三民, 台北, 1993•11。
朱雙一, 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 揚智文化, 台北, 2002•2。
汪文頂, 現代散文史論, 福建教育出版社, 福州, 1994•2。
吳晟, 農婦, 洪範書店, 臺北, 1982•8。
吳晟, 店仔頭, 洪範書店, 臺北, 1985•2。
何寄澎 編, 散文批評卷, 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5。 正中書局, 台北, 1993•5。
何寄澎 編, 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臺北, 2000•6。
林文義, 走過豐饒的田野, 四季出版社, 臺北, 1983•5•30。
林文義, 寂靜的航道, 九歌出版社, 臺北, 1985•6•10。
林文義, 島嶼之夢, 林白出版社, 臺北, 1987•6•10。
林文義, 銀色鐵蒺藜, 光復書局, 臺北, 1988•2。
林文義, 從淡水河出發, 天行社, 臺北, 2001•9。
林玉薇, 建構一座壯麗星系——簡媜散文研究,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北, 2001•6。
邱言曦, 騁思樓隨筆, 時報出版, 台北, 1978•7•20。
林燿德 編, 文學現象卷, 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2。 正中書局, 台北, 1993•5。
孟樊、林燿德 編, 世紀末偏航——八0年代台灣文學論, 時報, 台北, 1990•12•15。
周芬伶、鍾怡雯 主編, 台灣現代文學教程——散文讀本, 二魚文化, 台北,2002•8。
季薇, 散文研究, 益智書局, 台北, 1966•5•4。
客人 編著, 台港抒情散文精品鑑賞, 河南人民出版社, 鄭州, 1993•7。
封德屏 主編, 鄉土與文學:臺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實錄, 文訊, 臺北, 1994•3•20。
唐捐、陳大為 主編, 台灣現代文學教程——當代文學讀本, 二魚文化, 台北,2002•8。
尉天驄 主編, 鄉土文學討論集, 遠景, 台北, 1980•4。
張春榮, 現代散文廣角鏡, 爾雅出版社, 台北, 2001•5•1。
康原、王灝 編選, 大家文學選 2 散文卷, 明光出版社, 台中, 1981•10。
康原, 鄉土檔案,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彰化, 1993•6。
鹿憶鹿, 走看九0年代的散文, 臺灣學生書局, 台北, 1998•4。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 編, 中國現代散文理論, 蘭亭書店, 台北, 1986•10•31日。
許極燉, 台灣近代發展史, 前衛出版社, 台北, 1996•9。
游喚, 老子與東方不敗, 九歌出版, 台北, 1996•4•30。
游喚、張鴻聲、徐華中 編, 現代散文精讀, 五南出版, 台北, 1996•8。
黃進蓮 編, 中國當代散文大展 第二冊, 大漢出版社, 台北, 1976•1•9。 再版。
彭瑞金, 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 自立晚報, 台北, 1991•3。
楊昌年, 現代散文新風貌, 東大圖書公司, 台北, 1996•3。 修訂初版。
楊牧、顏崑陽 編, 現代散文選續編, 洪範書店, 台北, 2002•8。
葉石濤, 臺灣文學的困境, 派色文化, 高雄, 1992•7。
劉大杰, 中國文學發展史, 華正書局, 台北, 1994•7。
鄭明娳, 現代散文縱橫論, 大安出版社, 台北, 1988•9。 再版。
鄭明娳, 現代散文構成論, 大安出版社, 台北, 1989•3。
鄭明娳 編選, 大學散文選, 業強, 台北, 1991•10。
鄭明娳, 現代散文類型論, 大安出版社, 台北, 1992•5。 二版。
鄭明娳, 現代散文現象論, 大安出版社, 台北, 1992•8。
鄭明娳, 現代散文, 三民書局, 台北, 1999•3。
黎運漢、張維耿 編著, 現代漢語修辭學, 書林出版, 台北, 1991•9。
樓肇明 編, 八十年代台灣散文選,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北京, 1991•2。
薛化元, 台灣歷史年表 終戰篇III(1979-1988), 業強, 台北, 1992•9。
鍾怡雯, 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1949—1999, 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台北,2001•1。
鍾肇政, 臺灣文學十講, 莊紫蓉 編。 前衛, 台北, 2001•11。
應鳳凰 編, 光復後臺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臺北, 1985•6。
魏怡, 散文鑑賞入門, 國文天地雜誌社, 台北, 1989•11。
簡媜, 月娘照眠床, 洪範, 臺北, 1987•2。
簡媜, 夢遊書, 洪範, 臺北, 1994•2。
簡媜, 胭脂盆地, 洪範, 臺北, 1994•10。
三、 期刊論文與單篇文章
方梓, 阿盛•冷眼熱心寫人性, 中華日報出版界版, 1984•4•30。
方梓, 接近生活的書寫——無所不在的「生活散文」, 《誠品【好讀】月報》 25期, 2002•9月, 頁14-16。
王盛弘, 船在迂迴不前時,有人送一把力, 《裁一緞碧華》 阿盛寫作私淑班著。 未來書城, 臺北, 2002•2•5 日, 頁6-10。
王蘭芬, 打開抽屜都是他們的作品, 民生報A6版, 2001•7•17。
王灝, 唱起唐山謠, 《改變中學生的書》 林雙不 編。 前衛, 臺北, 1984•10•11, 頁41-44。
田新彬, 質樸溫厚、敏銳犀利兼而有之——作品呈多樣風貌的阿盛, 《作家作品生活》, 1987•3, 頁21-29。
江明樹, 綿□針,刺痛讀者的心坎——眉批阿盛, 《九歌雜誌》2版, 1996•7•10。
向陽, 為阿盛敲邊鼓——阿盛與「兩面鼓」, 臺灣日報副刊, 1984•4•16。
向陽, 不規不矩求規矩——來看阿盛「行過急水溪」,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84•12•8。
向陽, 既追根,也究柢——讀羊牧散文集「吾鄉素描」, 《吾鄉素描》 羊牧著。 大地出版社, 台北, 1985•6, 頁1-10。
向陽, 亂世的諷歌——讀阿盛的歌詩集「台灣國風」, 自立晚報23版, 1996•5•1。
杜十三, 散文藝術的思考, 《愛情筆記——杜十三散文選》, 時報, 台北,1990•12•1, 頁226-229。
沈冬青, 搖鈴走世看臺灣——創作者阿盛, 《幼獅文藝》 第83卷第8期(512期), 1996•8, 頁4-9。
宋冬陽, 島嶼文學的豐收——試論阿盛散文, 《散文阿盛》 阿盛著。 希代書版, 台北, 1986•9, 頁25-36。
汪成華, 此人筆下不留「情」——訪阿盛,閒聊寫作, 《春風不識字》 阿盛著。 號角, 台北, 1989•3•10, 頁7-14。
李志薔, 有光的所在, 《第五個季節》 阿盛寫作私淑班著。 未來書城, 台北, 2002•2•5, 頁7-11。
呂昱, 女郎墜馬的背後——試談阿盛的「綠袖紅塵」, 《文學家》 7期, 1986•5, 頁28-29。
呂昱, 土地失去後怎麼辦?——試談阿盛的文學, 自立晚報10版, 1986•9•3。
吳鈞堯, 散文創作的兩種現象——眾化與出位, 《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臺北, 1997•6, 頁73-93。
李瑞騰, 說給你們少年聽——談阿盛的散文, 《唱起唐山謠》 阿盛著。 1981•9, 頁205-208。
吳潛誠, 遊走在後現代城市的想像迷宮——重讀林燿德的散文創作, 《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臺北, 1997•6, 頁479-488。
李弦(李豐楙), 變中天地——阿盛的散文風格, 《文訊雜誌》, 1987•4, 頁201-207。
李鹽, 寫作私淑班邁入第七年, 中國時報39版, 2001•10•19。
林文義, 唐山,是我們的歌, 《明道文藝》 第66期, 1981•9, 頁122-123。
林文義, 金剛眼菩薩心——試論阿盛『如歌的行板』, 《如歌的行板》 阿盛著。 林白, 臺北, 1986•5•10, 頁9-13。
林央敏, 復活台灣的土地意識, 《台灣人的蓮花再生》, 前衛, 台北, 1988•8•15, 頁77-80。
林欣怡, 阿盛散文中的社會變遷, 《國文天地》 18卷5期, 2002•10, 頁8-15。
周芬伶, 尋求生命的原點——《絕美》重排新版序, 《絕美》, 九歌, 臺北,1995•9•10, 頁5-6。 重排初版。
阿盛, 胎生•卵生•蠶——向王鼎鈞先生請益, 《春秋麻黃》, 林白, 台北,1986•11•10, 頁27-33。
阿盛, 在下鍾馗, 聯合報, 1997•8•8。
阿盛, 每一朵花都漂亮。, 《打開抽屜都是你——寫作私淑班作品合集》, 麥田出版, 臺北, 2001•5•5, 頁5-6。
阿盛, 庶民合唱的詠史詩——序李志薔《甬道》, 《爾雅人雜誌》第126•127期第一版, 2001•10•10。
阿盛, 碧華中天好季節, 《裁一緞碧華》 阿盛寫作私淑班著。 未來書城, 臺北, 2002•2•5, 頁3-5。
邱婷 專訪, 辭去報社工作 以多年的創作經驗開設‘寫作私淑班’阿盛 改行做起塾師來, 民生報15版, 1994•7•12。
苦苓, 借阿盛的酒杯——評『如歌的行板』, 《如歌的行板》 阿盛著。 林白, 臺北,1986•5•10, 頁15-22。
苦苓, 新書看板 12.一九八五台灣散文選, 《文藝月刊》203期, 1986•5, 頁80-82。
郭明福, 成長路途中的淚與笑——評「行過急水溪」, 《文訊雜誌》 第16期, 1985•2, 頁130-134。
張系國, 談諷刺, 《快活林》 四版。 遠景, 台北, 1981•7, 頁65-67。
張秀亞, 關於如何寫散文, 《湖上》, 光啟出版社, 台中, 1968•8, 頁140-152。
張春榮, 精讀的再思——游喚、張鴻聲、徐華中著《大專院校現代散文精讀》, 《文訊雜誌》, 2001•5, 頁30-31。
康原, 驚心的散文——讀阿盛〝行過急水溪〞, 臺灣新生報副刊, 1985•1•12。
張雪映, 成見與意見——並探討阿盛筆下的臺灣小人物, 《春秋麻黃》 阿盛著。 林白, 臺北, 1986•11•10, 頁17-26。
張琪玲 記錄整理, 與幽默有約—阿盛、施建偉相逢在臺北, 《幼獅文藝》 ,1995•9, 頁32-36。
梅遜, 談散文欣賞, 《幼獅文藝》第32卷第9期(第201期), 1970•9•1, 頁10-17。
陳萬益, 「現代散文」教學經驗談, 《現代文學教學研討會專刊》,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 臺北, 1995•6, 頁10-15。
陳煌, 話說古今留意趣——談阿盛的散文集「唱起唐山謠」, 《文藝月刊》, 1981•11, 頁26-30。
陳遼, 以「代」的新視角研究台灣文學——讀朱雙一《近二十年台灣文學流脈》, 《文訊雜誌》, 2001•6, 頁32-34。
陳曉林, 新遊戲?新規則?, 《人文觀察》, 黎明文化, 台北, 1989•3, 頁150-153。
張曦娜 訪問, 天地皆文章——作者參加新加坡「國際華文文藝營」談文學創作, 《心情兩紀年》 阿盛著。 聯合文學, 台北, 1991•10•1, 頁1-6。
曾文誠, 為興趣而看書的阿盛, 中央日報17版, 1992•6•26。
黃武忠, 散文乾坤袋——阿盛印象, 《文訊雜誌》 革新第12期(總號51期), 1990•1, 頁97-98。
黃莉貞, 阿盛的胡瓜之家, 自立早報18版, 1998•4•27。
黃莉貞, 不被知識染色的清明生活, 自立早報18版, 1998•4•29。
黃錦珠, 七情六慾與林鳳營——讀阿盛《七情林鳳營》, 《文訊雜誌》 第155期, 1998•9, 頁26-27。
楊照, 歷史與講古——評阿盛的《秀才樓五更鼓》, 《聯合文學》 第8卷第8期, 1992•6, 頁190-193。
詹宏志, 城鄉暗角的采風者——札記阿盛及其文學, 《綠袖紅塵》 阿盛著。前衛, 台北, 1986•8•1, 頁195-205。
瘂弦 紀錄, 夏志清談散文, 《幼獅文藝》第32卷第4期(第196期), 1970•4•1, 頁248-257。
鄭明娳, 一九八七年散文現象, 《當代文學氣象》, 光復, 台北, 1988•4, 頁57-65。
慕容華, 散文的故鄉——關於寫作者阿盛, 台灣新聞報B8版, 2000•8•7。
蔡詩萍, 八0年代後都市散文的新世代性格——林燿德的一種嘗試, 《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臺北, 1997•6, 頁97-117。
賴廷恆, 阿盛高就難調適 將就戀鄉居, 自由時報32版, 1996•7•9。
蕭錦綿, 大陸阿城與台灣阿盛, 《綠袖紅塵》 阿盛著。 未來書城, 台北, 2002•3•10, 頁32-46。
顏元叔, 單向與多向——散文語言與詩語言, 《幼獅文藝》第32卷第4期(第196期), 1970•4•1, 頁259-262。
顏國民, 重收藏 更重實用——專訪將就居主人阿盛, 《出版界》 48期, 1996•9•1, 頁73-74。
未署名
阿盛「廁所的故事」, 《大家文學選 2 散文卷》 吳晟主編, 康原、王灝編選。 明光出版社, 台中, 1981•10, 頁128-131。
如歌的行板, 《文藝月刊》 207期, 1986•9, 頁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