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玟均 |
---|---|
論文名稱: |
不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植物」單元為例 |
指導教授: | 張美玉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6 |
中文關鍵詞: | 資訊科技 、網站教學模式 |
外文關鍵詞: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ebsite teaching model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於利用資訊科技幫助國小學生學習植物概念,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植物概念的影響以及學生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看法。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研究對象為國小三年級學生139人,分為網站教學模式69人和簡報教學模式70人共計進行11節課的實驗教學。研究者利用「植物學習成就測驗」、「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意見調查表」蒐集資料,最後針對二組各12位學生進行半結構式晤談。經資料分析得到研究結果如下:
一、接受網站教學模式的學生,其植物概念的學習成效顯著優於接受簡報教學模式的學生。
二、在不同能力條件下,網站教學模式低分組與高分組學生的學習成就顯著優於簡報教學模式學生;而中分組學生在二種教學模式的學習成就表現上沒有差異。
三、網站教學模式的學生,接受教學過後一個月的學習保留成效顯著優於簡報教學模式的學生。
四、學生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看法,接受網站教學模式與簡報教學模式學生,有八成以上認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習的幫助。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teach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 the concept of plants by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 teaching model combin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students to learn the concept of plants and students’ opinion concern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ethod. Adopting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this study has 139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 in the third grade as research subjects. A total of 11 sections experimental teaching were conducted for 69 students in website teaching model and 70 students in briefing teaching model. The researchers used the “Pla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Assessment”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for Teaching Combin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collect dat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is conducted on two groups of each 12 students. The results after data analysis are as follows:
1. Compared with the students in briefing teaching model, students under the website teaching model, showed significantly better performance in learning concept of plants,.
2.In different ability conditions,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in both lower
and higher ability group of website teaching model is better than that of briefing
teaching model students; yet there is no difference on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obviously both teaching models in center ability group.
3.After a month of the website teaching model, students have significantly better learning retaining effect, compared with students under the briefing teaching model.
4.In terms of students’ opinion concerning teaching combin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re than 80% students under the website teaching model and briefing teaching model consider teaching combin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helpful in learning.
一、中文部份
王全世 (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23-31。
王秋燕 (2005)。資訊融入教學以提昇國小學童天文學習效能之研究-以「星星」單元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王美芬 (2002)。認知建構論與自然科教學。新課程建構式教學研討會論文。收錄於《新課程建構式教學理論與實踐》,台灣師大,129-150。
古建國、賴阿福 (1997)。網際網路在師院國小教育實習課程上應用之初探,國教月刊,第44卷,第1,2期
朱則剛 (1996)。建構主義知識論對教學與教學研究的意義。教育研究雙
月刊,49,39-45
何榮桂 (2002)。臺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資訊與教育雜誌,8(7),2-13。
吳正己、吳秀宜 (2000)。資訊融入教學實例及相關問題探討—以社會科
為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9-2511-S-003-029。
呂惠紅 (2005)。資訊融入國小四年級月相概念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
育大學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宋曜廷、張國恩、侯惠澤 (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借鏡美國經驗,
反思台灣發展。教育研究集刊,51(1),31-62 (TSSCI)。
李介民 (2002)。國中小教師教學科技運用之問題分析。視聽教育,45(5),21-33。
李志彬 (2005)。自然領域網路教材對國小學童學習成就及態度之研究-以「美麗的星空」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志鵬 (2004)。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教師教學之策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
學院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政憲 (2008)。課堂多媒體教材製作與教學運用研究-以全等作圖與證明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課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雪莉 (2000)。教師運用資訊網路能力調查。天下雜誌,29,94-102。
沈中偉 (1995)。多媒體驗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基礎研究。視聽教育雙
月刊,36(6),12-25。
周清壹 (2005)。資訊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影響。國立臺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易諳詩 (2005)。資訊融入國小面積教學之策略設計與實作-以國小四年級
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林文恭、蘇永盛、張鈺如 (2002)。以建構式教學模式開發多媒體輔助學
習系統之研究。2002年顧客關係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林月芳 (2005)。資訊融入教學以提昇國小學童天文學習效能之研究-以「月
亮」單元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紀達 (2006)。資訊融入國語文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與成就影響之研究。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珮晴 (2007)。教師應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理念與實施歷程之探究。
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傳傑 (2006)。資訊融入教學與評量─以「地球運動」為例。屏東師範
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奇賢 (2003)。實施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理論與實際,以「行者數位學
園」之應用為例。http://linc.hinet.net/report/index.htm。
林勇成 (2002)。網路虛擬實驗室在國小自然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影響研究。
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邱藍慧 (2002)。國小自然科植物教材園資料庫融入教學成效之研究。台
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雜誌,88,3-9。
施皇羽 (2002)。資訊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我見。教師之友,43(5), 33-40。
洪明洲 (1997)。 創造組織學習。台北:桂冠。
洪榮昭、劉明洲 (1999)。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洪燕竹 (2004)。資訊科技在教育上應用的新趨勢。嘉義大學資工系電腦多媒體網路教學講義。http://content.edu.tw/primary/info_edu/cy_sa/pro/pro/p1/page1.htm。
胡泰達 (2004)。資訊融入教學在課程上之應用。南投文教,20,38-40。
孫光天、林勇成 (2003)。網路虛擬實驗室融入五年級自然領域教學之研
究。南師學報,37(2),33-56。
徐新逸、吳佩謹 (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3。
徐新逸、林燕珍(2004)。中小學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發展模式及檢核工具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0(1),175-203。
高源令 (2003)。訊息處理模式與教學。載於黃國彥(主編),教育心理學。249-250。台北:心理。
張春興 (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 (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 (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 (2004)。心理學概要「重修版」。臺北市:東華。
張素珍 (2001)。從國小社會科教學談建構教學理念之實施。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3),170-177。
張雅雯 (2007)。虛擬實境化學習環境的發展與評估-以二個海洋生物數位教材為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新仁 (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張國恩 (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2-9。
張國恩 (2000)。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台中市國中小資
訊教育展望研討會。
張雅芳 (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雙重障礙及其克服之道。資訊科技
融入中小學課程教學工作坊手冊,77-79。淡江大學。
張靜嚳 (1996)。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建構與教學,第7期。
教育部 (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市。
陳文詠 (2004)。科技與教學的邂逅淺談資訊融入教學。國教之友,6(1),2-56。
陳芸慧 (2006)。建構主義理論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3期。
莊雅茹 (1994)。CAL軟體電腦動畫應用與學習成效分析。視聽教室,38(2)。
莊慶鑫 (2004)。校園植物調查建檔與教學使用之研究-以台中市某國小為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許建和 (2004)。網路化學習環境對國小學童「光」概念學習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郭重吉 (1995)。建構主義與科學教育的革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
傑出研究獎專題演講講稿。
陳振榮 (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對學童學習成就與態度影
響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曾志華 (2002)。應用資訊科技融入九年一貫課程領域教學之探討。教師
之友,45(4),26-35。 張文菁 (2007)。TMCAI結合動機策略對國小社會學習動機、成就與保留
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張史如 (1997)。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網路超文件與超媒體應用於教學
上的意義。資訊與教育雜誌,58,39-48 。
張玉玲 (1995)。邁向多媒體的外語教學示範。高師大學報,5,261-286。游寶達、方政楷、翁仲銘(2000)。 建構理論與技術並重的學習橋樑。第
十四屆全國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
陳李綢 (1992)。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
曾志華 (1997)。以建構為基礎的科學教育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第14期,
74-80。
游文楓 (2006)。網路化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對學生生物學習成效的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4(4),381-400。
程秀山、陳淑貞(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迷思與展望。教師之友,45(4),2-13。
程柏豪 (2005)。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效益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體積與表面積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冠達 (2004 )。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之教學成效研究。台北市立師範
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維貞 (2003)。E世代的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國教之友,56(1),48-51。
楊永芬 (2005)。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接受傾向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接受程
度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資訊重點學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
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葉重新 (2006)。心理學(簡明版)。台北:心理。 劉世雄 (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
育雜誌,78,60-66。
劉世雄 (2001)。資訊科技運用教學的省思。教學科技與媒體,57,88-94。劉世雄 (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與學生學習因素之研究。屏東
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劉懷桐 (2003)。資訊科技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時間概念教學之探討。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天民、王美芬 (2002)。概念構圖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成就、學習態度概念改變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002專刊。
蔡文山 (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理念與應用。研習資訊,22(2),48-55。
蔡欣嘉 (2007)。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小學生
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竺君 (2000)。網路輔助自然科學習對國小學生學習成就及態度影響之個案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蔡俊傑 (1994)。電腦輔助教學的理論與實務。師友,319,9-12。
蔡淑桂 (1997)。建構主義對資優教育課程之改進。資優教育季刊,62,19 -23。
蔡鳳娥 (2007)。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奈米科技教學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馥嬪 (2004)。國民小學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行政支援因素之探討 —以台南縣市為例。國立台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鄭立娜 (2007)。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運用於國小天氣概念學習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靜瑜 (2002)。資訊科技融入引導發現式教學對國小五年級不同能力學生學習成就與學習保留之研究-以『槓桿』單元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賴苑玲 (2000)。如何將Big Six 技能融入國小課程。書苑季刊,48,5-38。
錢正之 (1999)。教育理論演進對CAI設計與教學的影響--以科學教育為
例。課程與教學季刊,2(4),27-42。
錢正之 (2005)。心象模型在資訊融入教學的應用。國民教育,45(6),34~40。
龍美娟 (2003)。利用教學網站輔助國小學童探究「天象」相關概念之學習
歷程研究。台北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顏永進、何榮桂 (2001)。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設計策略初探「新世紀課程教學」九年一貫課程議題。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教育部”。
凃孝樸、彭信成、黃士恆 (2004)。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產生
的問題與建議。中等教育,55(4)。4-13。
二、英文部份
Bloom,B. S. (1968). Mastery learning.U.C.L.A.–C.S.E.I.P. Evaluation Comment,1-2.
Backhouse, B. (2003).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Beyond theearly adopters. TechTrends, 47 (3), 5-8.
Carroll, J. B. (1963). A model of school learning,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4,723-733.
Cuban, L. (2001). Oversold & Underused: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river, R., Leach, J., Scott, P. & Wood-Robinson, C. (1994) Young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concepts: Implications of cross-age studies for curriculum planning.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24, 75-100.
Ertmer, P. A. (1999). Addressing first- and second-order barriers to change: Strategies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ET R & D, 47(4), 47-61.
Jonassen, D. (1996). Computer in classroom. 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 Englewood Clifs, NJ: Prentice-Hall, Inc.
Jonassen. D. H(2000).Computers as Mind Tools for school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Kearsley, J. E. (1996). The World Wide Web: global access to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view, 5, 26-30.
Kulhavy, R. W., Stock, W. A. &Kealy, W. A.(1993). How geographic maps increase recall of instructional tex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41(4),47-62.
Roblyer, M. D. (2003).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3rd ed.). Upper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Shin, E. C., Schallert, D. L., & Savenye, W. C.(1994). Effects of learner control,
advisement, and prior knowledge on young students’ learning in a hypertext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2(1), 33-46.
Tulving, E. (1972). Episodic and semantic memory. In: Tulving, E. and Donaldson, W. (eds.) Organization of Memor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