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鎮邦 Cheng-pang Lee |
---|---|
論文名稱: |
鑲嵌與自主性:台灣社區大學運動的發展模式與行動邏輯 Embeddedness and Autonomy: The developement models and strategies of Tawan's community university movement |
指導教授: |
李丁讚
Ding-Tzann Lii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8 |
中文關鍵詞: | 社區大學 、社會運動 、社會資本 、鑲嵌 、自主性 、國家與社會關係 |
外文關鍵詞: | community university, social movement, social capital, embeddedness, autonomy, state-society relationship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台灣社區大學運動的發展史為研究對象,探討1998年開始的社區大學運動背後的歷史動力,社會運動的自主性和國家扮演的角色三個面向。不同於以往各學門對社區大學的研究,本研究採取了國家-社會關係彼此鑲嵌的研究框架和概念來分析社區大學運動的成型、茁壯、衰敗、對抗、合作等行動邏輯,並且首度對台灣的社區大學進行發展模式的探討,研究中提出了「空降型」與「地方合作型」兩種的發展模式,以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的概念作為兩種模式下運動者的行動邏輯的解釋變相,從社會資本的概念出發,具體而微的追溯兩種類型社區大學的發展史和採取的策略。核心關切的議題是社區大學(社會)運動如何在與國家體制的互動下獲得自主性,高度仰賴體制資源的社區大學運動究竟是意謂著國家對社會運動的收編還是運動者能夠透過與體制的接軌達到運動的目的,筆者以鑲嵌(Embeddedness)的概念來描述社區大學運動中國家與社會運動、社會間的關係,研究發現在台灣的政治環境下,因為部分運動者對國家體制的高度不信任以致於行動展現了對抗意識,使得他們無法積極的將自身鑲嵌於地方的脈絡中,而成功的運動者除了能夠繼承地方原有的社會資本、社會網絡,也能夠透過對關係的投資將私人的資本轉化為具有現代意義的社會資本,將自身的行動與地方官僚、地方政治鑲嵌在一起,筆者認為這是互相培力(mutual empowerment)的起點,社會運動與官僚體制、地方政治間的互相培力是台灣下一階段民主的重要工作。最後,從對台灣社區大學運動的研究中,筆者提出關於社會運動自主性的兩個命題:一、鑲嵌得越深越能夠得到自主性;二、採取高度對抗意識的反而逐漸失去自主性。
中文文獻
朱森村,1999,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台北市推動社區大學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偉誠,2004,公民權論述與公民社會在台灣,東海大學社會系舉辦公民身份與文化歸屬工作坊
江明修
2001,非營利組織與公民社會之建構:以社區大學運動為例,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
2003,全球治理與非營利組織,與鄭勝分合著,全球化下的全球治理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2003,國際非營利組織發展之析探,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林孝信
2002,從社會實踐中解放知識,社大開學第一期
2003a,高等教育的潛在革命-21世紀高等教育趨勢初探,社大開學第五期
2003b,社大運動的里程碑,社大開學第六期
2003c,社大出路何在?(一)高等教育與社大定位,社大開學第八期
2003d,社大出路何在?(二)社區大學與終身教育,社大開學第九期
李丁讚
1998a 從社區總體營造邁向社區大學。竹塹文獻,第七期 P8-10
1998b 社區大學為社區總體營造主軸。中國時報,1998年2月10日
2000 試論社區大學中「社區」一詞的意涵。收錄於第二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社會發展,P25-29,台北: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2003,公共領域中的親密關係:對新港和大溪兩個造街個案的探討
2004,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桂冠圖書出版社
李丁讚、林文源
2000,社會力的文化根源:論環境權感受在台灣的歷史形成 1970-86,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8期,P133-206。
2001,社會力的轉化:台灣環保抗爭的組織技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2期, 頁57-119
李丁讚、范雲,2003,社會力的誕生與轉型,中國時報
李天健,2000,社區大學的社會定位-發展公民社會。教育研究,第九十二期 P77-89
李柏諭,2005,公私協力與社區治理的理論與實務:我國社區大學與政府經驗,公共行政學報
李建良,1999,社區大學的法令與制度問題。收錄於李建良社區大學的法令與制度問題。收錄於落實高教於地方-迎接社區大學的新時代研討會,P26-42,台北: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李重志,1999,社區大學設置運動的社會定位。教育研究,第七十二期 P76-80
李維真,2001,我國社區大學經營及其發展之研究-以南部地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介民,2002,解除克勞塞維茲的魔咒:分析台灣當前社會改革運動的困境,台灣社會學第4期,159-198
吳仁鴻,2002,社區大學的公民社會實踐-以文山社區大學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九十年度碩士論文
周志宏,2003,社區大學法制化之可能途徑,第四屆全國社區大學研討會論文集
施怡如,2001,社區大學發展脈絡、課程規劃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明修
2001,台灣環境運動的開端:專家學者、黨外與草根(1980-1986),台灣社會學2:97-162
2003,自主與依賴:比較反核四運動與反美濃水庫運動中的政治交換模式,台灣社會學刊30:
2003,政治民主化與環境運動的制度化(1993-1999),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0:217-275
2004,政治機會結構與社會運動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刊7:33-80
沈宗瑞
2001a,願景抑或幻景-有關社區大學深化議題的政治社會學探討,青草湖社區大學網路通訊
2001b,國家與社會-中華民國的經驗分析,台北:韋伯
2001c,社區大學法制化的課題,青草湖社區大學網路通訊第10期
2004,我國社區大學發展的政治社會學分析,收錄於成人的夏山,台北:左岸出版
張良蕙,2001 社區公共生活之形成:以文山社區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玉泓,2002 公民意識的實踐邏輯:台灣社區大學歷史發展與個案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茂桂、鄭永年主編,2003,兩岸社會運動分析,台北:新自然主義
郭殊妍,2001,台北縣社區大學成立經過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鈺琪,2005,逃不開的人情關係網絡?-從客家婦女的志願性服務工作談討社區參與和溝通中的社會資本與人情關係網絡,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定銘,2001,台灣社區大學之研究-公民社會建構與終身學習政策的實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翠娥,2001,社區大學建構公民意識之研究:以台北市四所社區大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瓊如,2000,我國社區大學的發展及其定位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立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雯萍,1999-2004年國內以社區大學為研究主題之碩博士論文內容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陳光興,2000,發現政治社會:現代性、國家暴力與後殖民主義,批判╱文化研究書系。台北:巨流。
彭明輝
2000a,全國促進會與各社大的關係。收錄於第二次全國各社區大學研習工作坊研習手冊,p26-28,台北: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2000b,社區大學與現階段的社會改革。收錄於第二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社會發展,P31-34,台北: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彭明輝、顧忠華
2001,社區大學與社區總體營造研討會緣起與目的。收錄於2001「社區大學與社區總體營造研討會」,p4-6,台北: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黃武雄
1996,台灣教育的重建-面對當前教育的結構性問題-增訂版,台北:遠流
2001,公民社會與教育改革。收錄於教育研究月刊,第九十二期 P5-29
2003,學校在窗外,社大文庫001,台北:左岸文化
2004,成人的夏山,合著,台北:左岸文化
黃長玲,2004,彼此鑲嵌、互相型構:轉變中的國家與社會關係,原文初稿發表於東海大學舉辦之公民身份與文化歸屬工作坊,本文為修改後的版本
楊弘任,2004,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鄧正來、J.C.亞歷山大編,2002,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路徑,中央編譯出版社
甯應斌,2004,寄身公民,公民身份與文化歸屬工作坊,東海大學社會系
錢永祥,2004,公共領域在台灣:一頁論述史的解讀與借鑑,收錄於李丁讚編公共領域在台灣
顧忠華,2003,.社會運動的「機構化」:兼論非營利組織在公民社會中的角色、收錄於張茂桂主編.<海峽兩岸的社會運動),台北:新自然主義
Durkheim Emile.,2001,職業倫理與公民道德,渠東、付德根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Freire Paulo.,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方永泉譯,台北:巨流
Held David.,1987,民主的模式,李少軍、尚新建譯,陳坤霖校閱,台北:桂冠
Habermas J.,1999,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曹衛東、王曉旺、劉北城、宋偉杰譯,上海:學林出版社
Mann Michael.,1986,社會權利的來源(上、下)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李少軍、劉北成譯,台北:桂冠
Putnam Robert D.,1992,使民主運轉起來,王列、賴海榕議,江西人民出版社
英文文獻
Burchell Graham, Gordon Collin and Miller Pet.ed. 1991,”The Foucault Effect: Studies in Gocernment.”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layton Andrew. ed. 1996 “NGOs, 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Building Democracy in Transitional Societies.”, UK. INTRAC
Evans Peter.1995. “Embedded Autonomy: States and Indualitystrial Transform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Evans Peter,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 ed. 1985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bermas, J. 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Jenkins Craig J. 1983 “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 and the Study of Social Movement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9.(1983),pp.527-553.
Keane John ed. 1988 “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 New European Perspectives.” NY: Verso
Karen Barkey; Sunita Parikh, 1991.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Stat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17. 1991
Migdal, Joel. 2001, “State in Society: Studiying How States and Societies Transform and Constitute One Anoth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itchell Timothy, 1991. The Limits of the State: Beyond Statist Approaches and Their Critic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85, No.1.
Nan Lin. 2001, Social Capital: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Cambridge
2004, Social Capital,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 Sociology, edited by Jens Beckert and Milan Zagiroski, Rutlege Ltd.
Putnam D. Robert. 2000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Simon and Shuster
Taylor, C. 1990 “Modes of Civil Society,” Public Culture, vol.3(1):95-118.
1992, “Modernity and the Rise of the Public sphere,” The Tanner Lecture On Human Valu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oods Dwayne. 1992 “Civil Society in Europe and Africa: Limiting State Power through a Public Sphere”, African Studies Review Vol.35, Sep.,1992 No.2.
Xu Wang. 1999 “Mutual Empowerment of State and Society: Its Nature, Conditions, Mechanisms, and Limits”,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 31, No.2. (Jan., 1999), pp. 23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