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玉珠 LIN, YU-JU. |
---|---|
論文名稱: |
探索教育對國小學童生活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 The Effect of Adventure Education on Life-adjust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古明峰
none, . |
口試委員: | none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在職專班 Division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Educational Psych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7 |
中文關鍵詞: | 探索教育 、國小學童 、生活適應 、心理健康 |
外文關鍵詞: | adventure educati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life adjustment, mental health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探討以探索教育課程對提升國小學童生活適應之立即性及延宕性輔導效果。本研究以等組前、後測之準實驗設計進行研究,研究對象為苗栗縣某國小六年級學童,從中篩選出生活適應量表得分較低的60名學童,隨機分派成兩組,實驗組30人,控制組30人。實驗組接受探索教育實驗課程5次,每次4堂課,合計20堂課,共800分鐘;控制組則無接受實驗課程。
本研究以「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為研究工具,對研究對象實施前測、後測及延宕測,並以前測分數為共變項,分別進行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ANCOVA)。
本研究結果為:
一、探索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生活適應能力(包含親和力、社交技巧、社會適應、功課和遊戲的調適、生活的目標、行為不成熟、情緒不穩定、不適應感、器官自卑感和神經質,共十項)之增進具立即性及延宕性輔導效果。
二、探索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心理健康正面影響因素(包含親和力、社交技巧、社會適應、功課和遊戲的調適與生活的目標,共五項)之增進具立即性輔導效果,但未具延宕性輔導效果。
三、探索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心理健康負面影響因素(包含行為不成熟、情緒不穩定、不適應感、器官自卑感和神經質,共五項)之降低具立即性及延宕性輔導效果。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immediate and delay effectiveness of adventure education on life-adjust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is study used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Participants were selected from 6 classes six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N=140) in Miaoli County.The research targets constituted of 60 six graders who got lower scores on the scale oflife adjustment. They were randomly assembl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experimental group. Each group had 30 studen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ttended the 5-session”adventure educa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didn’t. There were 4 classes in each session, and the total teaching period was 20 classes, which were 800 minutes.
Outcome measures were administered at pretest, post-test and follow-up test by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Life-Adjustment Scale". The data obtained were statistically tested with ANCOVA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The adventure education had the immediate and follow-up counseling effects on enhanci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life adaptation.
2.The adventure education had the immediate counseling effects on enhancing positive impact factor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t, however, didn’t have the follow-up counseling effects.
3.The adventure education had the immediate and follow-up counseling effects on decreasing negative impact factor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石偉源、李一聖、郭添財 (2013)。探索教育在學校領域應用之探討。國教新知,60(2),38-45。
朱麗葉 (2009)。探索教育活動對國小學童同理心發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江美玲 (2003)。探索諮商團體對低EQ國中生提升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余紫瑛 (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王梅菊 (201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親子關係與學業成就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僑光科技大學,台中市。
田羚玉 (2010)。冒險教育活動方案對大學生逆境自我評估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兆田 (2006)。探索學習的第一本書:企業培訓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吳兆田 (2012)。引導反思的第一本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吳佳霓 (2002)。青少年家庭系統分化、自我發展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相關性的研究-以台中縣國中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吳崇旗、許自懋、王俊杰 (2015)。國小學童探索教育課程實施歷程及其對班級凝聚力影響之行動研究。台灣運動教育學報,10(2),37-55。
吳淑玲 (1999)。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吳新華 (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編製報告。台南師院學報,24,125。
吳新華 (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吳麗卿 (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呂天福 (2011)。探索教育活動對國中生挫折復原力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佩珊 (2005)。國小學童內外控、幸福感與情緒智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李協信 (2009)。探索教育活動對提升國小資優學生領導才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李雅芬 (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李雅芳 (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李義男 (2000)。探索教育之超越心理功能。公民訓育學報,9,63-79。
李慕台 (2006)。探索教育對培養國小兒童團隊精神之研究-以台北市仁愛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沈如瑩 (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沈美秀 (2004)。國小學童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沐桂新 (1995)。休閒活動與休閒治療。救國團團務通訊,568,7-15。
周盛勳 (2002)。班級輔導之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輔導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周雅虹 (2006)。國中特教資源班學生參與探索教育活動取向生涯團體輔導方案之效益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周鳳琪(2001)。國中適應不良學生參與探索諮商團體之效益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雅婷 (2012)。國中生之父母管教方式、挫折容忍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雅琪 (2011)。探索教育活動方案對國中資優生創造力、領導才能之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錫波、高麗娟、謝富秀、陳銨漵、寧玉麟、林明佳 (2008)。探索教育訓練活動體驗成效之因素分析。北體學報,16,171-182。
竺定宇 (2004)。探索教育對企業團隊效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施紅朱(2006)。探索教育課程對犯刑青少年生命意義感的影響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柯景耀 (2011)。探索教育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洪正彥 (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情緒智力、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郎亞琴、范月華 (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挫折容忍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8(2),1-20。
徐于婷 (2012)。單親家庭親子優勢團體-親子互動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徐秋碧 (2007)。正向情緒輔導方案對生活適應困擾國小學童之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幸福感知輔導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康淑惠 (2007)。探索教育在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運用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張文耀 (2000)。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對身心障礙學生提升自尊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張春興 (1983)。青年的煩惱與出路。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國振、潘裕豐 (2008)。探索教育活動方案對國中數理資優班學生領導才能與情緒智力之成效研究。資優教育研究,8(2),51-78。
張德忻、徐國峰、江真編譯 (2009)。引導技巧的九堂課:學員導向的學習與改變。桃園縣:財團法人台灣外展教育發展基金會。Simon Priest,Mike Gass,&Lee Gillis (2000)。
張慧貞 (2015)。雲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教養態度、自我認同與校園生活適應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張麗瓶 (2005)。新北市蘆洲區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教育部課程與教學輔導組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輔導群 (2011)。關鍵˙觀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36小時關鍵能力研習專書。台北市: 教育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輔導群。
曹天瑞、周鳳琪、陳穆螢 (2001)。探索教育在台灣發展之初探。公民訓育學報,10,179-209。
梅靜宇 (2001)。探索教育活動對非行少年及一般國中生的影響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莊榮俊(2002)。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自我傷害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莫麗珍 (2003)。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南市。
郭金龍 (2001)。探索教育課程對企業員工人際溝通效果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郭啟瑞 (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陳小娥、蘇建文 (1977)。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0,91-106。
陳文龍 (2008)。國小低社經地位隔代教養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學校行政,58,216-230。
陳李綢、蔡順良 (2009)。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宗麟 (2004)。體育課學習歷程價值取向對國中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探索教育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陳俊宏 (2012)。探索教育融入國小綜合活動領域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石碇國小中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南琦 (2011)。探索教育溶入幼兒運動遊戲之教學理念與方法。高應科大體育,10,58-67。
陳彥穎 (2001)。國小高年級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陳皆榮 (1997)。冒險性露營活動對於青少年自我實現之影響。體育學報,22,71-82。
陳根旺 (2003)。阿德勒取向探索活動對國小低自尊學生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祝筠 (2010)。探索教育活動對國中生團隊建立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貴龍 (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
陳瑩珊 (2000)。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失落經驗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彭筱娟 (2006)。單親兒童參與探索教育輔導團體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彭瓊慧 (2008)。實施探索教育課程對國中生欺凌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曾姵瑄 (2010)。國中學生接受探索教育活動對其問題解決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馮厚美 (2001)。靜思語教學對提升國小兒童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黃月美 (1995)。單親兒童生活適應相關因素及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黃玉臻 (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淋靖 (2012)。探索教育在國小五年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運用之行動研究-以台北市福德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黃筱卉、李朝信、李俊杰 (2010)。探索教育融入體育課對國中生創造性思考傾向之影響。運動知識學報,7,93-100。
楊景聿 (2011)。探索教育應用於國中多元能力資源班之效益機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琬萍 (2007)。探索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楊慶欣 (2004)。探索教育活動引導者技能與特質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廖炳煌 (2013)。能力,是探索出來的。台北市: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商業週刊。
廖炳煌 (2013)。探索教育課程目標與內容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國兆 (2009)。國中生的學校生活適應策略與同儕文化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3(2),167-185。
蔡居澤 (1995)。探索教育與心療活動之探討。公民訓育學報,4,409-432。
蔡居澤 (1998)。探索教育課程在青少年犯罪防治的運用。公民訓育學報,7,273-283。
蔡居澤 (1999)。活動課程評鑑的探討-以美國探索教育活動為例。公民訓育學報,8,283-294。
蔡居澤 (2005)。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活動課程設計:以探索教育為例。公民訓育學報,16,37-55。
蔡居澤、廖炳煌 (2007a)。探索教育與活動學校。桃園:社團法人中華探索教育發展協會。
蔡居澤、廖炳煌 (2007b)。將探索教育帶回學校。桃園:社團法人中華探索教育發展協會。
蔡居澤、廖炳煌 (2007c)。探索教育引導技巧培訓手冊。桃園:社團法人中華探索教育發展協會。
蔡居澤、廖炳煌 (2008)。創意探索教育設計與實施。桃園:社團法人中華探索教育發展協會。
蔡居澤等 (2013)。多元智能體驗活動設計與實施。新北市:亞洲體驗教育協會、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蕭金土、陳瑋婷 (2014)。台灣學生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8(2),23-48。
謝忠明 (2014)。探索教育在國民小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設計之探討。體驗教育學報,8,44-75。
謝智謀、王貞懿、莊欣瑋 (2007)。體驗教育-從150個遊戲中學習Ⅰ。新北市:亞洲體驗教育學會。
謝智謀、吳崇旗、王怡婷譯 (2009)。反思學習理論與實務。桃園縣:財團法人台灣外展教育發展基金會。Deborah A.Sugerman,KathrynL.Doherty,Daniel E.Garvey,Michael A.Gass(2000).
謝智謀、許涵菁暨體驗教育團隊 (2010)。體驗教育-從150個遊戲中學習Ⅱ。新北市:亞洲體驗教育學會。
謝湘婷、陳璦淇 (2013)。品德教育新風格-以探索教育實施品德教育。台灣教育評論月刊,3(6),40-46。
鍾文彬 (2003)。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對國小班級氣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簡妙娟 (2010)。從探索體驗活動學品格。桃園教育領航學報,2,143-169。
簡茂發 (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1,63-85。
羅國俊 (2006)。國民中學品格教育活動方案實施之行動研究:以體驗為主的小團體探索教育實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羅婉娥 (2011)。正向情緒教育課程對國中生生活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羅婉娥、古明峰、曾文志 (2012)。正向情緒課程對國中生生活適應及情感狀態效果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4(3),609-627。
羅婉麗 (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 (1995). AEE definition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The AEE Horizon,15(1),21.
Bachert, D. W.(1990). Historical Evolution ofNOLS: The national outdoorleadership school. In Miles, J. & Priest, S.(Eds.). AdventureEducation(pp.83-88).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Inc.
Bruno,F.J.(1977).Human adjustment and personal growth: Seven pathways.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Coan, R. W. (1983).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Davidson.Lee (2001 ).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making meaningfrom adventure: Acase study of boys' experiences of outdoor education at school.( ERIC Document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637933.
Eagle.Harlan, Gordon.Janelle, &Lewis.Lindy( 2000 ). The effects of a public schoolsystem 'sone day adventure experience.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54023. )
Farnham, Mary, & Mutrie,Nanette ( 1997).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outdoordevelopment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Service No. EJ544494. )
Garst.Barry; Scheider.Ingrid, &Baker. Dwayne ( 2001 ). Outdoor adventure programparticipation impacts onadolescent self-perception. ( ERIC Document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631533.)
Gass, M ( 1993).Adventure therapy :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adventureprogramming. Dubuque, IA : Kendall/Hunt.
Gills, H. L. &McLeod, J. A. ( 1992). Successful indoor adventure activities fortreating substance abuse with adjudicated adolescents and incarcerated adult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3117.)
Hammel,H(1986).How to desigh a debriefing session. Journal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9(3),20-25.
Henton,M.(1996a). Adventure in the classroom.Dubuque Iowa : Kendal/ Hunt.Joumal of Nursing, 1,774-777.
Henton,M.(1996b).Adventure in the classroom: Using adventure to strengthen learning and build a community of life-long learners. Dubuque, IA: Kendall/Hunt.
Lazarus, R. S. (1969). Patterns of adjustment and human effectiveness. NewYork:McGraw-Hill.
Miner, J. L. (1990).The creation of Outward Bound. In J. Miles & S. Priest (Eds.).Adventureeducation (p.55).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O’Connell, T. S. (2001). Self-concept: A study of outdoor adventure education withadolescent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outy,D.(1990).Project adventure : A brief history, In Miles. J.C. & Priest.S. (Eds.),Adventure Education Venture Publishing, Inc. State College, p. 97-110.
Schoel,J.,Prouty,D., & Radcliffe,P.(1988). Islands of healing"a guide to based counseling", Project Adventure, Inc, Hamilton.
Shaffer, L. F., & Shoben, E. J. ( 1956). The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Boston: Houghtan Mif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