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 蕾
Chang, Lei
論文名稱: 夢工廠技師——「滿洲國」作家小松研究
Dream Factory Technician:A Study on Xiao Song,a Writer of Manchukuo
指導教授: 劉柳書琴
Liu, Liu, Shu-Chin
口試委員: 蘇敏逸
Su, Min-Yi
蔡佩均
Cai, Pei-J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2
中文關鍵詞: 小松偽滿洲國文學解殖文學創作軌跡創作轉變
外文關鍵詞: Xiao Song, Manchukuo literature, Lyo-colonial Literature, Creation track,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聚焦偽滿洲國作家小松,試圖首次勾勒「作家小松」形成的輪廓與姿態。筆者受到殖民地「偽滿洲國文學」研究視角下「解殖文學」概念的啟發,力圖打開小松作品新的詮釋空間。通過對小松整體創作的重新審視,更新與豐富既有研究對作家風格的簡單判定,填補偽滿洲國作家基礎研究的空白。
    小松的創作軌跡與文學觀念,與偽滿洲國殖民政府文化政策之間具有微妙而複雜的張力。他的文藝活動與創作根據文藝環境的變化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小松的文學生涯對於偽滿洲國文學發展樣貌具有觀看的「典型」性,他的文學至上理念又使得他成為同時代作家中的「非典型」。筆者通過對小松重要作品的文本細讀,顯示其文學生涯的兩次創作轉變。小松對寫實和敘事的偏好,促使他調整創作的文體重心,從以詩歌為主轉變為以小說為主。其中兩部中篇小說書寫同一個國族寓言,長篇小說則寫實與通俗品格兼具。通過比較最後兩部短篇小說集,身為「夢工廠技師」的小松後期小說創作出現現實主義傾向急速減退的轉變,被迫選擇回到文學本體進行文學「解殖」。


    This paper focuses on Xiao Song , a writer of Manchukuo, and tries to draw the outline and attitude of the "writer Xiao Song " for the first time. Inspired by the concept of "Lyo-colonial Literature" from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Manchukuo literature", I try to open up a new space for interpretation of Xiao Song's works. Through the re-examination of Xiao Song's overall creation, the writer's style can be updated and enriched, and the blank of basic research on writers in the "Manchukuo" can be filled.
     
    There is a subtle and complex tension between Xiao Song's creation track and literary concept and the cultural policies of the Manchukuo government. His literary activities and creations changed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the literary environment. Therefore, Xiao Song's literary career was "typical"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nchukuo literature, and his concept of literature supremacy made him "atypical" among contemporary writers. Through the close reading of Xiao Song's important works, the author shows two creative changes in his literary career. Xiao Song's preference for realism and narrative prompted him to change his focus of writing style from poetry to fiction. Two of the novellas are fables of the same nationality, while the novel are both realistic and popular.By comparing the last two collections of short stories, Xiao Song, as a "dream factory technician", experienced a rapid decline in the tendency of realism in his later novels, and was forced to return to the literary noumenon for literary "lyo-coloniz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對象、目的與議題重要性 2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問題提出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4 第五節 章節架構 19 第二章 「典型」與「非典型」 ——論「滿洲國」作家小松的文學生涯與文學觀念 21 第一節 偽滿洲國文藝政策演變 21 第二節 「典型」的文學生涯 28 第三節「非典型」的文學觀念 37 第三章 另類寫實——論小松的中長篇小說創作 52 第一節 從詩歌到小說:追尋「故事」、寫實與技巧 52 第二節 《鐵檻》與《野葡萄》講述的國族寓言 61 第三節 《北歸》:記錄現實的「史詩」 72 第四章 文學本體的反抗——以小松《人和人們》、《苦瓜集》為中心 83 第一節 狂潮中的「夢工廠」技師 83 第二節 從《人和人們》到《苦瓜集》:文學報國與隱微心曲 90 第三節 解殖:《人和人們》與《苦瓜集》的「異調同聲」 100   第五章 結語 112 參考文獻 116 附錄 小松「滿洲國」時期作品目錄初編補訂 122

    一、 專著
    小松,《蝙蝠》(新京:月刊滿洲社,1938年6月)。
    小松,《人和人們》(新京:藝文書房,1942年1月)。
    小松,《苦瓜集》(新京:興亞雜誌社,1943年11月)。
    古丁著,李春燕編,《古丁作品選》(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5年)。
    錢理群主編《中國淪陷區文學大系》(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張毓茂主編《東北現代文學大系》(瀋陽:瀋陽出版社,1996年)。
    孔範今主編《中國現代文學補遺書系》(濟南:明天出版社,1990年)。
    陳實、謝朝坤編《小松作品集》,劉曉麗主編《偽滿時期文學資料整理與研究》(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7年)。
    陳因編《滿洲作家論集》,劉曉麗主編《偽滿時期文學資料整理與研究》(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7年)。
    劉曉麗、[日]大久保明男編著,《偽滿洲國的文學雜誌》(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7年)。
    劉春英、吳佩軍、馮雅編著,《偽滿洲國文藝大事記(上)》(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7年)。
    彭放主編,《中國淪陷區文學研究資料總匯》(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申殿和、黃萬華著,《東北淪陷時期文學史論》(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1年)。
    孫中田、逢增玉、黃萬華、劉愛華著,《鐐銬下的繆斯——東北淪陷區文學史綱》(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
    錢理群,《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日]岡田英樹著、靳叢林譯,《偽滿洲國文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1年)。
    劉曉麗,《異態時空中的精神世界——偽滿洲國文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劉曉麗,《偽滿洲國文學與文學雜誌》(重慶:重慶出版社,2012年)。
    張泉,《殖民拓疆與文學離散》(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7年)。
    姜念東、伊文成、解學詩、呂元明、張輔麟著,《偽滿洲國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
    劉心皇,《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臺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陳本善,《日本侵略東北史》(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9年)。
    王承禮著,《中國東北淪陷十四年綱要》(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年)。
    [日]長澤千代造,《滿洲國弘報關係法規集》(新京:滿洲新聞協會,1942年)。
    東北淪陷十四年總編輯室、日本殖民地文化研究會,《偽滿洲國的真相——中日學者共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解學詩,《偽滿洲國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劉慧娟,《東北淪陷時期文學史料》(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
    張治中,《中國鐵路機車史(上)》(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
     
     
    二、報紙期刊
    盛京時報影印組輯、遼寧省圖書館攝製,《盛京時報》縮影資料(瀋陽:盛京時報影印組,1989年)。
    文選刊行會發行,《文選》(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
    新青年旬刊社發行,《新青年》(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
    月刊滿洲社編,《明明》(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
    藝文書房編,《藝文志》(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
    滿洲雜誌社編,《麒麟》(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
    滿洲青少年文化社編,《青年文化》(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
    滿洲圖書株式會社編,《新滿洲》(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
     
     
    三、期刊論文
    [日]岡田英樹,〈芸文志派の文学軌跡―満洲における中国人作家(上・下)〉(《野草》1986年 9 月 10 日第 38 号、1987 年 2 月 15 日39 号)。
    [日]岡田英樹著、牛耕耘譯,《論古而及今——偽滿洲國歷史小說再檢證》,(《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日]村田裕子(長井裕子)著、代珂譯,〈滿洲國文學的一個側面——以文藝盛京賞為中心〉,《偽滿洲國文學研究在日本》(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7年)。
    [日]李青,〈「満州文壇」の一考察 ——「藝文志派」を中心に〉(《真宗総合研究所研究紀要》2002年3月20日19號)。
    黃萬華,〈「藝文志派」文學初探〉(《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
    黃萬華,〈藝文志派四作家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4年第1期)。
    黃萬華,〈淪陷區文學鳥瞰〉(《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3年第4期)。
    黃萬華,〈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及其研究〉(《文學評論》2004年第7期)。
    黃萬華,〈語言原鄉:戰時精神故鄉的基石〉(《廣東社會科學》2005年第8期)。
    黃萬華,〈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及其研究〉(《文學評論》2004年4期)。
    李春燕,〈論小松的文學創作〉(《社會科學輯刊》1995年第5期)。
    李春燕,〈淪陷時期的東北文學〉(《東北史地》2004年第7期)。
    劉曉麗,〈反殖文學抗日文學解殖文學——以偽滿洲國文壇為例〉(《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15年第11期)
    劉曉麗,〈解殖性內在於殖民地文學〉(《探索與爭鳴》2017年第1期)。
    劉曉麗,〈從《麒麟》雜誌看東北淪陷時期的通俗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
    劉曉麗,〈被遮蔽的文學圖景——對1932-1945東北地區作家群落的一種考察〉,(《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3月第34卷第2期)。
    劉曉麗,〈「實話·秘話·謎話」的傳播——以偽滿洲國時期的《麒麟》雜誌為中心〉(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10月第26卷第5期 )。
    劉曉麗,〈打開「新滿洲」——宣傳、事實、懷舊與審美〉(《山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1期)。
    劉曉麗,〈《藝文志》雜誌與偽滿洲國時期的文學〉(《求是學刊》2015年第11期)。
    劉曉麗,〈現代文學史上的失蹤者——以偽滿洲國文學何以進入文學史為例〉,(《探索與爭鳴》2007年6期)。
    張泉,〈完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整體架構的課題——中國淪陷區文學研究回顧與反思〉(《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2年第2期)。
    張泉,〈試論中國現代文學史如何填補空白——淪陷區文學納入文學史的演化形態及存在的問題〉(《文藝爭鳴》2009年11期)。
    蔣蕾,〈「滿映」作家群落考〉(《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5期)。
    劉瑞弘,〈東北淪陷時期家族小說的主流話語與敘事模式〉(《江漢論壇》2006年第2期)。
    劉瑞弘,〈東北現代小說家族母題模式發生論〉(《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9月第33卷第5期)。
    高金鵬,〈偽滿洲國時期文學的「面從腹背」傾向研究——以藝文志派代表人物及作品為例〉(《長春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第7期)。
    劉旸、尚俠,〈古丁與「大東亞文學」〉(《外國問題研究》2013年第3期)。
    劉春英;馮雅,〈《藝文》雜誌與太平洋戰爭——以1944年為中心〉(《外國問題研究》2010年第11期)。
    吳曉佳,〈民族戰爭與女性身體的隱喻——以東北作家群為主要考察對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4年第5期)。
    馮昊,〈論淪陷區文學中的頹廢敘事〉(《社會科學輯刊》2015年9月)。
    馮昊,〈淪陷區文學中語言殖民與抵抗〉(《社會科學家》2009年第1期)。
    馮昊,〈民族危機下的道德言說——淪陷區文學倫理敘事探析〉(《江西社會科學》2010年9月)。
    高翔;薛勤;劉瑞弘,〈東北、華北淪陷區文學比較研究〉(《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5期)。
    高翔;薛勤;劉瑞弘,〈東北淪陷區文學史研究50年尋蹤〉(《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11月)。
    吳曉東,〈抗戰時期中國詩歌的歷史流向〉(《文學評論》1995年第9期)。
    閻志宏,〈東北淪陷區文論研究〉(《社會科學輯刊》1999年第3期)。
    白長青,〈論東北淪陷時期的短篇小說〉(《社會科學輯刊》1997年1月)。
    張毓茂;閻志宏,〈東北現代文學史論〉(《社會科學輯刊》1994年第2期)。
    範慶超,〈抗戰時期東北文學的特性〉(《社會科學家》2013年第1期)。
    孫娜,〈論東北淪陷區廢園文學的成因〉(《名作欣賞》2012年11月)。
    何爽,〈殖民經濟「統制」下的文學想像與精神抵抗——偽滿洲國文學中的工人形象書寫〉(《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3月)。
    謝朝坤,〈憂鬱:受殖者的精神抵抗——論東北淪陷時期文學的憂鬱書寫及其抵抗精神〉(《社會科學論壇》2017年4月)。
    陳實,〈小松,以文作畫瓦解「樂土」〉,收錄於陳實、謝朝坤編,《小松作品集》(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7年)
    吳翔宇、王佳依,〈淪陷區文學的分立形態與事件理路〉(《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8月第26卷第4期)
    張永,〈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淪陷區鄉土小說主題與民俗意義〉(《文藝研究》2006年第4期)
     
     
    四、學位論文
    孫絮,《東北淪陷區城市小說研究》(瀋陽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5年)。
    劉暢,《血腥的復仇——論東北淪陷期的復仇文學》(黑龍江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潘美玲《東北淪陷區文學的苦難主題論》(寧波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李巍,《殖民語境下的文學圖景——偽滿雜誌〈文選〉研究》(東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鄧薇薇,《〈麒麟〉雜誌研究》(吉林大學新聞學碩士論文,2011年)。
    段新宇,《抗戰時期淪陷區詩歌研究》(山西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宋虎堂,《拿什麼拯救我的靈魂——從〈窄門〉看紀德的聖經情結及意義》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王越,《東北淪陷時期文叢派與藝文志派比較研究》(東北師範大學文藝學博士論文,2013年)。
    包學菊,《何以為家——東北淪陷區文學中的家族家庭視界與敘事》(東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08年)。
    劉旸,《古丁研究》(東北師範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博士論文,2015年)。
    蔣蕾,《精神抵抗:東北淪陷區報紙文學副刊的政治身份——以〈大同報〉為樣本的歷史考察》(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08年)。
    馮昊,《民族意識與淪陷區文學》(山東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07年)。
    李彬,《戰爭背景下東北淪陷區文學與外來文學關係研究》(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08年)。
    范慶超,《抗戰時期東北作家研究(1931-1945)》(中央民族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論文,2011年)。
    王秀艷,《〈盛京時報〉小說研究》(吉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4年)。
    趙寰宇,《〈滿洲報〉小說研究》(吉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6年)。
    佟雪,《淪陷初期(1931—1937)東北文學研究——以盛京時報大同報國際協報文學副刊為中心》(東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12年)。
    金鋼,《俄羅斯文化與現代東北文學》(山東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