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唐文明
論文名稱: 國小學童從事競技舞龍之心跳率與運動強度研究
指導教授: 陳五洲、邱文信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競技舞龍心跳率運動強度穩定狀態
外文關鍵詞: competitive dragon dance, heart beating rate, exercise intensity, steady stat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小學童從事競技舞龍套路的運動強度,以及運動過程中的心跳率變化情形,進而瞭解該運動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狀況。實驗參與者為苗栗縣獲2012年全國中小學競技舞龍錦標賽國小組金質獎的學校三所,共15名六年級學童,透過Polar heart rate monitor(FT80)蒐集每位參與者進行競技舞龍套路時的心跳率,再依據Karvonen method 將心跳率數值換算成運動強度(%HRR),並且以相依樣本t-test對參與者的心跳率數值進行統計分析(α = .05),求出參與者是否出現穩定狀態。研究結果顯示:一、國小學童進行競技舞龍套路的運動強度反應,屬於中高強度運動,運動時間持續七分鐘,以此強度進行規律運動,有助於提升參與者的心肺適能。二、國小學童進行七分鐘競技舞龍套路的運動強度反應,在第2分鐘以後達85%HRR高強度以上,即在2分鐘後達到高強度的階段,而且第2分鐘以後心跳率出現穩定狀態,並且一直持續至運動結束。三、每分鐘平均心跳率變化情形,團隊選手的最大心跳率數值至少達194次/分以上,結束時的瞬間平均心跳率至少達160次/分,全程的平均心跳率至少達158次/分以上;不同位置選手的最大心跳率數值至少達181次/分以上;結束時的瞬間平均心跳率至少達163次/分;全程的平均心跳率至少達156次/分以上。


    Abstract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exercise intensity for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running competitive dragon dance and to see the change of their heart beating rate and then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this exercise to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Study participants are 15 grade six students from three elementary schools in Miaoli County. These schools won 2012 gold medal of the nation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Dragon Dance Championship. Through Polar heart rate monitor(FT80), I collect every participants heart beating rate during students running competition dragon dance. Then I use Karvonen method to exchange heart beating rate to the exercise intensity(%HRR).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participants hear beating rate through dependent sample t-test show that the remarkable level α=.05 to see if the participants are in steady stat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shown as follows: 1.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running competitive dragon dance are belonging to the middle and high intensity exercise. It could promote participants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in this intensity lasted 7 minutes. 2. The exercise intensity reflection of students running 7 minutes competitive dragon dance shows that students reach 85% high intensity state after 2 minutes. It means it will reach high intensity state in 2 minutes, and then the heart beating rate steady state will keeps till the end of the exercise. 3. In the average of heart beating rate change per minute, participants’ maximum heart rate value at least reaching to 194 beats / min. In the end of exercise, the participants’ the average instantaneous heart rate value at least reaching to 160 beats / min. In the whole process, the participants’ heart beating average at least reaching to 158 beats / min. In different position, the participants’ maximum heart rate value at least reaching to 181 beats / min. In the end of exercise, the participants’ the average instantaneous heart rate value at least reaching to 163 beats / min. In the whole process, the participants’ heart beating average at least reaching to 156 beats / min.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次Ⅲ 表次Ⅴ 圖次Ⅵ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範圍3 第四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3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5 第貳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舞龍與競技舞龍的起源及發展6 第二節 舞龍運動特徵之探討11 第三節 心跳率判定運動強度的理論基礎13 第四節 心跳率與心跳測量錶15 第五節 心跳率相關研究19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22 第一節 研究對象22 第二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22 第三節 實驗儀器與設備23 第四節 場地佈置23 第五節 實驗流程與步驟24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28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29 第一節 心跳率29 第二節 運動強度38 第三節 穩定狀態4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44 第一節 結論44 第二節 建議45 引用文獻46 附錄49 附錄一 實驗參與者同意書49 附錄二 實驗參與者基本資料50 附錄三 各校舞龍套路表51

    一、中文部分
    方進隆(1997)。提升體適能的策略與展望。載於方進隆(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頁9-21)。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王順正(1998)。長跑選手臨界速度跑的生理反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順正(2010)。運動生理週訊274期-運動消耗的熱量。上網日期:2011年1月10日,資料引自http://epsport.ccu.edu.tw/sportscience/sportsci.asp
    王順正(2005)。運動生理週訊207期-心跳率控制的研究。上網日期:2011年1月15日,資料引自http://epsport.ccu.edu.tw/sportscience/sportsci.asp
    王順正(2000)。運動生理週訊70期-心跳率的變動性。上網日期:2011年1月22日,資料引自http://epsport.ccu.edu.tw/sportscience/sportsci.asp
    王健(2001)。運動生理週訊102期-運動疲勞的判定。上網日期:2011年2月3日,資料引自http://epsport.ccu.edu.tw/sportscience/sportsci.asp
    王予仕(2006)。運動生理週訊218期-運動時的心血管循環轉變。上網日期:2011年2月17日,資料引自http://epsport.ccu.edu.tw/sportscience/sportsci.asp
    中華舞龍舞獅運動總會(2008)。規則與技術-舞龍運動。上網日期:2010年12月19日,資料引自http://www.ctdlda.org.tw/int_01.asp
    李佩真(2006)。慢跑與爬坡對心跳率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李業明、衛祖賞、曾清標(2009)。以不同的運動強度對於人體在安靜和運動時的血氧濃度和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崑山科技大學,臺南市。
    祁業榮、賴文成(2005)。十二週踢毽運動對年輕男子的運動強度與效果分析。大專體育,7(2),241-252。
    吳成琨(1992)。漫談舞龍。復興戲劇學刊,2,131-135。
    吳富德(1988)。舞龍。臺北市:大立。
    吳富德(1988)。舞龍-理論篇、實際篇、研究篇。臺北:歐語。
    徐國寶(2011)。苗栗縣國小舞龍運動的傳承、轉化與創新推廣(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苗栗市。
    林英亮(2002)。民俗體育簡介。學校體育,61,133-140。
    林正常、王順正(2003)。健康運動的方法與保健。臺北:師大書苑。
    紀瑤璇、林信甫、鄭景峰、王順正(2009)。應用心跳率控制指標於划船測功儀信效度之分析。體育學報,42(2),1-14。
    許義雄(2003)。台灣身體文化與體育的出路。學校體育,13(2),135-144。
    教育部(2011)。體適能站網-體適能測驗。上網日期:2010年12月21日,資料引自http://www.fitness.org.tw/
    陳永章(2001)。雲林大部花鼓陣發展過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明信(2007)。傳統舞龍與競技舞龍之文化探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傅麗蘭(2005)。登階運動中心跳率、能量消耗與自覺用力指數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張復華(2005)。走樓梯活動攝氧率與心跳率的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程文欣(2006)。心跳率控制跑步速度之耐力訓練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煖傑(2010)。苗栗縣推展舞龍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臺中市。
    黃錦裕、陳明星(2000)。熱身及休息方式對運動者心跳之影響研究。體育學報,28,349-358。
    黃苹苹、王顯智(2005)。心率變異度分析在運動之應用。大專體育,77,63-69。
    黃益蘇(1999)。龍獅表演與競技。中國湖南省:湖南文藝。
    豊東洋、季力康(2009)。不同技術層次空氣槍選手射擊表現與心跳率變化之分析。體育學報,42(1),13-24。
    廖肇禮(2006)。國小學童在不同體育課程中心跳率、參與樂趣和課後身體活動量之差異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廖金文(2004)。苗栗舞龍文化-火旁龍。苗栗縣:造橋國小。
    蔡宗信(1996)。民俗體育舞龍教材研究。臺南:臺南師院。
    蔡宗信(1997)。舞龍技藝活動之研究。臺南:供學。
    蔡宗信(2000)。如何推動學校民俗體育之探析。學校體育,10(60),6-12。
    鄭綺(1997)。心臟病患者居家運動指導。護理雜誌,44(1),24-29。
    劉錦謀、林慈芳、林貴福(2005)。1,600公尺跑/走運動強度分析。大專體育,7(4),123-131。
    劉競明、張舜智、鄭博仁(1995)。妊娠高血壓-醫學中心271轉診與非轉診病例的回溯性分析。長庚醫學,28(5),326-334。
    謝伸裕(2002)。ACSM 體適能手冊(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臺北市:九州。
    謝錦城(2000)。體適能與全人健康的理念。學校教育,10(4),442-457。
    魏志強(2003)。中國龍文化與龍運動。中國天津市:天津古籍。
    龐燼(1990)。龍的習俗。臺北:文津。

    二、英文部分
    Babyak, M., J. A. Blumenthal, S. Herman, P. Khatri, M. Doraiswamy, K. Moore, W. E. Craighead, T. T. Baldewicz, and K. R. Krishnan. (2000). “Exercise Treatment for Major Depression: Maintenance of Therapeutic Benefit at 10 Month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2 (5), 633-8.
    Dagny, S. (2006). Follow Your Heart. Runner's World, Retrieved January 29,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runnersworld.com/article/0,5033,s6-52-0-0-1039,00.html
    Lan C., Lai J. S. & Chen S. Y. (2002). Tai Chi Chuan - an ancient wisdom on exercise and health promotion. Sports Medicine, 32, 217-224.
    Paffenbarger, R. S., Hyde, R. T., Wing, A. L., & Hsieh, C.C. (1986).Physical activity, all-cause mortality, and longevity of college alumi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14(10), 605-613.
    Swain, D. P., & Leuthiltz B. C. (2002). Exercise prescription.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Teychenne, M., K. Ball, and J. Salmon. (2008). “Physical Activity and Likelihood of Depression in Adults: A Review.” Preventive Medicine, 46 (5), 397–41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