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靜渝
論文名稱: 從王安憶的創作歷程閱讀當代中國精神主體的建構過程
指導教授: 呂正惠
口試委員: 呂正惠
施淑
陳信元
蘇敏逸
胡衍南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8
中文關鍵詞: 王安憶王安憶小說當代中國精神主體虛無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對於中國當代精神主體的考察,必須回到改革開放之初的八0年代甚至更早之前的後文革時期,重新反省八0年代的理想主義是如何喪失其動能?考察後文革時期豐富的可能性是如何被消解?王安憶的文學創作歷程和中國新時期現代化發展同時。本論文是以作家研究出發,將王安憶的小說創作進行歷史地文本細讀,既希望透過文本的細讀,細究文本自身豐富的思想及幽微的情感,並盡可能的將之置回原歷史脈絡裡理解;同時在將王安憶創作依時序進行閱讀時,試圖細緻地追索王安憶作品的內在變化及作家王安憶自身的精神轉變。閱讀王安憶在這些創作歷程中的思索、抉擇與局限,透過文學感知一個知識分子主體豐富的內在變化歷程,也許也提供了我們對當代中國知識分子主體的建構過程的一次具體檢視。

    本論文主要將王安憶的小說創作依創作時間分成二大階段來討論。以1989年為界,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發現虛無(1978—1989)透過對王安憶80年代文學創作肌理的梳理,可以看到文革後現代化追求下,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自我意識」經歷了如何的變化。伴隨這變化,理想主義一步步消退時代激情,而虛無主義則是一步步地浮出精神地表。這是逐漸「發現虛無」的十年。下編:抵抗虛無(1990—)王安憶從檢視自我經驗出發,召喚理想信仰建立書寫價值,試圖以書寫創造精神烏托邦;她不時也將目光轉向熟悉的日常生活,將日常生活審美化,為精神的虛無尋求書寫平衡。迎來新世紀,王安憶試圖在文學中尋找重啟和社會對話的可能,她對現代化發展造成的社會失衡,以書寫提出嚴肅的批判,書寫也同時呈顯深刻的無力感。面對高度現代化的當代生活,對精神虛無進行的種種探求與思索,王安憶九0年後文本開展的書寫虛無也有著一種抵抗的姿態

    閱讀王安憶超過三十年的創作歷程,其實是為了閱讀「王安憶」這個文本。「閱讀王安憶」對論者而言,是意識到在這個時代,「過程」自身生產意義的可能性。「閱讀王安憶」,在其「過程」裡看到一個敏感的心靈,對新時期以來劇烈變遷的現實環境下主體意識的身心變化,鍥而不捨進行細緻的紀錄與描寫;觀察到一個真誠的知識主體和時代的複雜對話——時潮是如何的影響與制約,精神主體是如何自省與掙扎;發現一個堅守理想的姿態,用務實的、莊嚴地態度勞動文學,雖然無法突破局限給出超越的亮點,但也從未讓精神價值下海伏首於時潮。在這個沒有英雄或是充滿偽英雄的時代,王安憶仍然頑強地以書寫創造、生產意義,以書寫來說明「意義」的必要。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她」從哪條路上來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關於「王安憶」 --------------------------------------------------------------------4 第三節 文獻評述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0 上編 發現虛無(1978—1989) 第二章 85年前創作原動能—文學與現實的多面向對話 -------------------------14 第一節 後文革到1985年前新時期的精神樣貌:分裂邏輯的隱含成形 -----------14 第二節 1985年前作品分析:「我」看見的「新時期」--------------------------- ------30 第三章 85年後小說衝擊波—潮流下的文學實踐與調整 ---------------------------55 第一節 小說審美敘事的建構:文學突圍的想像 -----------------------------------------55 第二節 重回現實的陣痛:虛無主體的成形 -----------------------------------------------78 第三節 從散文看主體意識建構的軌變:「自我」虛無化的歷程 ---------------------94 下編 抵抗虛無(1990—) 第四章 精神烏托邦的書寫創造 -----------------------------------------------------110 第一節 從解構當代主體的建構歷程看其虛無的精神體質:〈叔叔的故事〉-------111 第二節 理想信仰的探尋想像與書寫價值的重新詮釋:〈烏托邦詩篇〉-------------119 第三節 從書寫虛無走向虛無書寫的內在機制:〈紀實與虛構〉、〈傷心太平洋〉----128 第五章 市井鄉土的審美化平衡 -----------------------------------------------------140 第一節 日常世俗性的動靜虛實:〈「文革」軼事〉、〈香港的情與愛〉--------------142 第二節 關於「女人•城市」的敘述動能:〈長恨歌〉----------------------------------151 第三節 情感原初狀態的回歸:95年後書寫記憶與鄉土的小說-----------------------160 第六章 民間社會的想像建構 ----------------------------------------------------------172 第一節 兩重經驗的內在矛盾:〈妹頭〉、(富萍) -------------------------------------172 第二節 當代生活困境的書寫抵抗:〈上種紅菱下種藕〉------------------------------183 第三節 崇高超越與凡俗秩序間的游移:〈啓蒙時代〉---------------------------------189 第七章 結論 當書寫成為存在…… -------------------------------------------------197 主要參考文獻 -------------------------------------------------------------------------203 附錄:王安憶小說作品年表 ---------------------------------------------------------- 213 後記 -------------------------------------------------------------------------------------217

    主要參考文獻

    一、王安憶作品
    (說明:王安憶的創作豐富。作品,尤其是中短篇小說,常常被出版社重複編錄成各種版本。因此王安憶的作品出版量大,版本多。在此,僅列出論者收集到的王安憶作品版本,並依其文類、按其出版時間排序,小說部分未註明者為中短篇小說集)

    王安憶小說集

    王安憶《雨,沙沙沙》,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1981年8月。
    王安憶《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北京:新華書店,1983年6月。
    王安憶《黃河故道人》(長篇),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
    王安憶《雨,沙沙沙》,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88年2月。
    王安憶《烏托邦詩篇》,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年4月。
    王安憶《紀實與虛構》(長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6月。
    王安憶《父系和母系的神話》(長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年10月。
    王安憶《王安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王安憶《王安憶自選集之一:海上繁華夢》,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2月。
    王安憶《王安憶自選集之二:小城之戀》,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2月。
    王安憶《王安憶自選集之三:香港的情與愛》,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2月。
    王安憶《王安憶自選集之五:米尼》(長篇),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2月。
    王安憶《王安憶自選集之六:長恨歌》(長篇),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2月。
    王安憶《紀實與虛構》(長篇),台北:麥田出版,1996年10月。
    王安憶《一種故事的三種講法》,濟南:明天出版社出版,1997年6月。
    王安憶《崗上的世紀》,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王安憶《剃度》,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0年11月。
    王安憶《69屆初中生》(長篇),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1年4月。
    王安憶《文工團》,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9月。
    王安憶《小鮑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版。
    王安憶《流水三十章》(長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版。
    王安憶《隱居的時代》,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版。
    王安憶《茜紗窗下》(散文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版。
    王安憶《荒山之戀》,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年8月。
    王安憶〈愛向虛空茫然中〉,《當代》,2003年1月。
    王安憶《現代生活》,台北:一方出版社,2003年4月。
    王安憶《長恨歌》(長篇),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8月。
    王安憶《桃之夭夭》(長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12月。
    王安憶《兒女英雄傳》,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1月。
    王安憶《稻香樓》,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1月。
    王安憶《化妝間》,台北:二魚文化,2006年。
    王安憶《小說家的讀書密碼》,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12月。
    王安憶《王安憶短篇小說編年(卷一)牆基》,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1月初版。
    王安憶《王安憶短篇小說編年(卷二)舞台小世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1月初版。
    王安憶《王安憶短篇小說編年(卷三)天仙配》,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1月初版。
    王安憶《王安憶短篇小說編年(卷四)黑弄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1月初版。
    王安憶《妹頭》(長篇),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
    王安憶《富萍》(長篇),台北:麥田,2001年。
    王安憶《上種紅菱下種藕》(長篇),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1月
    王安憶《遍地梟雄》,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7月。
    王安憶《啟蒙時代》(長篇),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4月初版,
    王安憶《陸地上漂流花瓶》,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08年3月。
    王安憶《驕傲的皮匠》,北京:海豚出版社,2010年6月。
    王安憶《天香》,台北:麥田出版,2011年3月。

    王安憶散文

    茹志鵑、王安憶《母女漫游美利堅》,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10月。
    王安憶《旅德的故事》,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0年9月。
    王安憶《乘火車去旅行》,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5年。
    王安憶《王安憶自選集之四:飄泊的語言》(散文卷),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2月。
    王安憶《獨語》,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4月。
    王安憶《王安憶散文》,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
    王安憶《接近世紀初》,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5月。
    王安憶《我讀我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安憶《尋找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11月。
    王安憶《王安憶的上海》,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8月。
    王安憶《街灯底下》,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
    王安憶《王安憶散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1月。
    王安憶《情感的生命》,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8月。
    王安憶《疲憊的都市人》,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8月。
    王安憶《窗外與窗裡》,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8月。
    王安憶《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10年3月。
    王安憶《什麼是幸福:戰爭與和平》,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4月。

    王安憶譯著、文論專著、單篇文評

    王安憶、理由等著《掦起理想的風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年4月。
    王安憶《心靈世界—王安憶小說講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王安憶《華麗家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6年11月。
    伊麗莎白•斯瓦多著、王安憶譯,《我的抑鬱症》,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1月。
    王安憶《王安憶導修報告》,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1月。
    王安憶〈市井社會時間的性質與精神狀態—《生逢一九六六》講稿〉,《當代作家評論》,2008年第1期。

    關於王安憶的訪談專著

    王安憶《王安憶說》,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
    王安憶、張新穎《談話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王安憶、張旭東《對話啓蒙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8年7月。

    二、王安憶作品評論集

    吳義勤主編,王志華,胡健玲編選《王安憶資料研究》,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5月。
    沈紅芳《女性敘事的共性與個性—王安憶、鐵凝小說創作比較談》,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馬春花《敘事中國—文化研究視野中的王安憶小說》,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張新穎、金理編選《王安憶研究資料(上)、(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
    黃淑祺《王安憶的小說及其敘事美學》,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3年。
    華霄穎《市民文化與都市想像—王安憶上海書寫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10月。

    三、其他相關文學創作及作品集:(以下各類資料將依作者或編者的姓名筆劃排序)

    史鐵生《合歡樹》,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2001年。
    史鐵生《寫作之夜》,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年10月。
    冬曉,黃子平,李陀,李子雲編,《中國小說一九八六》,台北:曉園出版社,1990年2月。
    吳亮,程德培編,《新小說在1985年》,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9月。
    茹志鵑《高高的白楊樹》,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年。
    茹志鵑《靜靜的產院》,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63年。
    茹志鵑《她從那條路上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
    王安憶編《茹志鵑日記》(1947-1965),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陳映真《陳映真作品集》(共15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4月初版。
    張承志《北方的河》,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年5月。
    張承志《鞍與筆的影子》,上海:學林版社,2001年9月。
    張承志《心靈史》,台北:風雲時代,1996年12月。
    路遙《路遙文集》(全五冊),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
    韓少功,《中國作家系列•韓少功系列》(全七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5月。
    劉錫城,《在文壇邊緣上—編輯手記》,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四、批評與研究專著

    尹昌龍《1985:延伸與轉折》,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尹昌龍《重返自身的文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王蒙《王蒙自傳(第三部)—九命七羊》,廣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4月。
    王曉明《在新意識形態的籠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學分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曉明《半張臉—中國的新意識型態》,香港:牛津出版社,2003年。
    王曉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下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5年。
    王超華主編《歧路中國》,台北:聯經,2004年。
    孔范今、施戰軍主編《中國新時期新文學史研究資料》(上、中、下),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4月。
    孔范今、施戰軍主編《中國新時期文學思潮研究資料》(上、中、下),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4月。
    甘陽主編《八十年代文化意識—反叛、徬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史衛民、何嵐《知青備忘錄—上山下鄉運動中的生產建設兵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2月。
    北島、李陀主編《七十年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9年7月。
    汪暉《去政治化的政治》,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8年。
    汪暉《別求新聲—汪暉訪談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初版,2009年11月二版。
    李建軍、邢小利《路遙評論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4月。
    孟繁華《眾神狂歡》,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8月。
    孟繁華《游牧的文學時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
    周新民《「人」的出場與嬗變—近三十年中國小說中的人的話語研究》,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2008年5月。
    金漢主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
    定宜庄《中國知青史》(初瀾1953-1968年),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年11月。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概說》,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
    洪子誠《作家姿態與自我意識》,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第2版。
    洪子誠《問題與方法: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講稿》,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洪子誠等主編《當代文學關鍵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洪子誠《文學與歷史敘述》,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修定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第2版。
    胡建玲主編《中國新時期小說研究資料》(上、中、下),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4月。
    郝明工《人道主義與二十世紀的中國文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5月。
    徐俊西主編《上海五十年文學批評叢書—作家論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馬爾庫塞著、李小兵譯,《馬爾庫塞美學論著集》,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8月初版。
    莫里斯﹒邁斯納著,杜薄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三版。
    曹文軒《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6 月。
    曹維勁、魏承思主編《中國八十年代人文思潮》,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9月。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陳思和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關鍵詞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第二版。
    陳曉明《不死的純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祖芬《八十年代看過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11月。
    張保民編輯《中國大陸研究基本文件》,台北:人間出版社,1994年11月。
    張志忠《1993世紀末的喧嘩》,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張立憲《閃開,讓我歌唱八十年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4月。
    陳彥,《中國之覺醒—文革後中國思想演變歷程1976-2002》。
    麥克法誇爾、費正清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
    琳達•諾克林著、刁筱華譯《現代生活的英雄—論現實主義》,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5年。
    賀照田《當代中國的知識感覺與觀念感覺》,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
    黃子平《邊緣閱讀》,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黃子平《「灰闌」中的敘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楊劍龍著《上海文化與上海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楊匡漢、孟繁華主編《共和國文學五0年》,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99年。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趙鼎新《國家、社會關係與八九北京學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再復《生命精神與文學道路》,台北:風雲時代,1989年11月初版。
    劉小楓《揀盡寒枝》,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1月。
    劉小楓《這一代人的怕和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1月。
    劉小楓《拯救與逍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第2版。
    劉小萌《中國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11月。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全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蔡翔《神聖回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
    蔡翔《何謂文學本身》,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6年。
    蔡翔《一路徬徨》,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6年。
    蕭冬連,《歷史的轉軌—從撥亂反正到改革開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薛毅《當代文化現象與歷史精神傳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薛毅編《鄉土中國與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
    戴錦華《鏡域地形圖》,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2月。
    戴錦華《涉渡之舟—新時期中國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蘇曉康、王魯湘《河殤》,台北:風雲時代,1988年10月初版。

    五、單篇論文、報刊文獻

    王力,〈毛澤東七十三歲生日的談話和我的看法〉,《現場歷史—文化大革命紀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頁100-110。
    王蒙〈王安憶的「這一站」和「下一站」(1982年),收於《王蒙文集》,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年,頁313-318。
    甘陽〈中國道路:三十年與六十年〉,《讀書》,2007年6月,頁3-13。
    古蒼梧、古劍訪問,曹清華記錄整理〈左翼人生:文學與宗教—陳映真先生訪談錄〉,《文學世紀》第37期(2004年4月)。
    呂正惠〈論王安憶《上種紅菱下種藕》〉,收於《第二屆兩岸現代文學發展與思潮學術研討會》,台北: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2006年。
    呂正惠〈王安憶小說中的女性意識〉,《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1995年4月,頁147-174。
    茹志鵑〈也談王安憶〉,《漫談我的創作經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頁169-181。
    賀照田〈「潘曉討論」與當代中國大陸的精神史構造〉,未發表。
    蔡翔、羅崗、倪文尖〈「文學的這三十年」三人談:八十年代文學的歷史與神話〉,《二十一世紀網》,2009年2月14日。http://www.21cbh.com/HTML/2009-2-16/HTML_EUV6SE6OEAUU.html。
    劉依潔〈陳映真在 《人間》雜誌中所表現的媒體觀點與實踐方式〉,《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七期(2000年6月)。

    六、 訪談錄

    梁麗芳《紅衛兵到作家—覺醒一代的聲音》,台北:萬象圖書,1993年5月。
    劉小萌《中國知青口述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月。
    查建英《八十年代訪談錄》,香港:牛津出版社,2006年。
    《萬千氣象—中國著名文學家訪談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11月。
    汪暉《別求新聲—汪暉訪談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

    七、學位論文
    江靜芬,《王安憶小說之女性情誼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
    林佳芬《王安憶《長恨歌》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
    吳昭嬉《王安憶小說中的女性敘事-以《長恨歌》、《叔叔的故事》、《紀實與虛構》為例》,佛光大學文學系,2011年。
    洪士惠《上海流戀與憂傷書寫—王安憶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孫國華《文革後大陸文學的新主題──以莫言、李銳、王安憶的作品為例》,政 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徐绣惠《王安憶轉型期(1988──1996)小說研究》,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言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陳冠薇《當代中國歷史變動與知識分子的理想追尋:王安憶心靈史的考察》,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裴艷艷《王安憶小說主題研究》,河南大學研究生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潘雅玲,《王安憶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5年。
    顏瑋瑩,《王安憶長篇小說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