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程婉毓
Cheng, Wan Yu
論文名稱: 桃竹苗地區國小啟智班學生家庭支援服務之研究
The study on the family support services for the students' families eith special needs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Haoyuan,Hsinchu and Maioli areas
指導教授: 孫淑柔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3
中文關鍵詞: 國小啟智班家庭支援服務家庭需求
外文關鍵詞: mental retardation class of elementary schools, family support services, family needs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旨在瞭解國小啟智班學生家庭獲得家庭支援服務的現況以及對家庭支援服務的需求,並分析不同家庭背景以及子女之變項,對相關問題的差異性。本研究以桃竹苗地區國小啟智班學生家庭為研究對象,並以自編之「國小啟智班學生家庭獲得家庭支援服務現況及需求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研究,包含「精神支援」、「經濟支援」、「資訊支援」、「專業服務支援」、「親職教育課程」以及「生涯規劃」六個向度內容。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平均數、百分比、卡方考驗、單因子變異數、薛費事後比較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共寄出920份,回收579份,回收率為63%,剔除無效問卷後得有效問卷數為528份。綜合本研究之結果如下:
    1.獲得現況方面:啟智班學生家庭以經濟支援獲得現況最多,其次依序
    為精神支援、親職教育課程、專業服務支援、資訊支援,以生涯規劃
    向度獲得現況最少。
    2.需求程度方面:啟智班學生家庭在各家庭支援服務向度的需求都頗
    高,其中又以生涯規劃支援向度的需求程度最高。
    3.啟智班學生的家庭支援服務會因不同居住地區、母親教育程度、母親
    職業社經、孩子就讀年級以及障礙程度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
    4.桃竹苗四縣市國小啟智班學生家庭支援服務的情形:以精神支援以及
    經濟支援兩個向度獲得服務之現況較為充沛,生涯規劃則是四個縣市
    需求程度最高,現況與需求之落差也最大的家庭支援服務向度。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從教學、學校行政、教育行政、家庭及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有關之建議,於未來規劃與實施家庭支援服務時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the family support services and family needs toward the special education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families. The subjects in this study were 920 parents whose children study in the mental retardation clas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Hao-Yuan, Hsin-Chu and Maio-Li Areas.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is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Students’ Families Obtain the Family Support Services and Families’ Needs ", which is contained with six dimensions as follows: "Spirit support", "Economic support ", "Information support ", "professional service ", "Parent education"and "Career planning ".The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statistical approaches of frequency distribution, mean, percentage, chi-square test,one-way ANOVA, Scheffe method. The recovery rate data was 63%.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Ⅰ. The parents obtain the "Economic support "much more than other support services. Following the order from the highest to the lowest: "Spirit support","Parent education","professional service ","Information support "and "Career planning ".
    Ⅱ. The parents have high needs for all family support services, especially for "Career planning ".
    Ⅲ.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others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occupation levels, the grade attended and handicapped status.
    Ⅳ. In Hao-Yuan, Hsin-Chu and Maio-Li Areas, the parents obtain the "Spirit support"and "Economic support "much more than other support services.They need "Career planning "mos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ere were some suggestions offered on the teacher, school administration, family and further research.

    摘要...........................................Ⅰ 目次...........................................Ⅲ 表次...........................................Ⅴ 圖次...........................................Ⅶ 附錄次.........................................Ⅶ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待答問題.................................7 第四節 名詞釋義.................................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家庭支援服務之發展源起....................10 第二節 家庭支援服務的意涵.......................18 第三節 家庭支援服務的提供來源與傳遞方式...........26 第四節 家庭支援服務的內容.......................32 第五節 啟智班學生家長對家庭支援服務之意見相關研究..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53 第二節 研究流程.................................55 第三節 研究對象.................................57 第四節 研究工具.................................5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65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描述..........................65 第二節 啟智班學生家庭獲得家庭支援服務之現況與需求分析......69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家庭支援服務獲得現況及需求程度間落差之差異分析...84 第四節 桃竹苗四縣市國小啟智班學生家庭支援服務之分析..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5 第一節 結論......................................105 第二節 研究限制..................................110 第三節 建議......................................111 參考書目.........................................117 表次 表2-1 IDEA修正案中家長的權利......................13 表2-2 中央教育法規之相關家庭支援服務...............14 表2-3 桃竹苗地區教育法規之相關家庭支援服務..........15 表2-4 學齡階段身心障礙兒童家庭主要發展任務、遭遇的問題及特殊需求...19 表2-5 家庭支援服務實施理念之轉變...................33 表2-6 家庭支援服務內容向度........................36 表2-7 精神支援之內容..............................37 表2-8 經濟支援之內容..............................38 表2-9 資訊支援之內容..............................39 表2-10 專業服務支援之內容...........................40 表2-11 親職教育之內容..............................41 表2-12 生涯規劃之內容..............................42 表2-13 國內啟智班學生家長對家庭支援服務之意見相關研究.45 表2-14 國外啟智班學生家長對家庭支援服務之意見相關研究.48 表2-15 影響啟智班學生家庭支援服務之因素..............50 表3-1 預試人數分布情形............................57 表3-2 母群樣本以及正式有效問卷樣本回收情形..........58 表3-3 專家學者名單................................61 表3-4 家庭支援服務向度之信度.......................62 表4-1 有效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表.......................67 表4-2 有效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表.......................68 表4-3 「精神支援」得分情形以及T考驗摘要表............69 表4-4 「精神支援」向度改變的顯著性考驗摘要表.........70 表4-5 「經濟支援」得分情形以及T考驗摘要表............72 表4-6 「經濟支援」向度改變的顯著性考驗摘要表.........72 表4-7 「資訊支援」得分情形以及T考驗摘要表............74 表4-8 「資訊支援」向度改變的顯著性考驗摘要表.........74 表4-9 「專業服務支援」得分情形以及T考驗摘要表.......77 表4-10 「專業服務支援」向度改變的顯著性考驗摘要表.....77 表4-11 「親職教育課程」得分情形以及T考驗摘要表.......79 表4-12 「親職教育課程」向度改變的顯著性考驗摘要表....80 表4-13 「生涯規劃」得分情形以及T考驗摘要表..........82 表4-14 「生涯規劃」向度改變的顯著性考驗摘要表........82 表4-15 不同居住地區家長對家庭支援服務落差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5 表4-16 不同教育程度之父親對家庭支援服務落差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6 表 4-17 不同教育程度之母親對家庭支援服務落差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8 表4-18 不同職業社經之父親對家庭支援服務落差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9 表4-19 不同職業階層之母親對家庭支援服務落差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0 表4-20 不同婚姻狀況之父母對家庭支援服務落差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1 表4-21 不同性別之障礙兒童家庭對家庭支援服務落差T考驗摘要表...92 表4-22 子女就讀不同年級之家長對家庭支援服務落差變異數分析摘要.93 表4-23 子女不同排行之家長對家庭支援服務落差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5 表4-24 子女不同障礙程度之家長對家庭支援服務落差變異數分析摘要.97 表4-25 桃園縣啟智班學生家庭支援服務獲得現況與需求比較摘要表..99 表4-26 新竹縣啟智班學生家庭支援服務獲得現況與需求比較摘要表.100 表4-27 新竹市啟智班學生家庭支援服務獲得現況與需求比較摘要表.102 表4-28 苗栗縣啟智班學生家庭支援服務獲得現況與需求比較摘要表.103 圖次 圖2-1 家庭支援服務之介入及功能.......................24 圖2-2 障礙兒童家庭支援的層次.........................27 圖3-1 本研究架構圖.................................54 圖3-2 研究流程圖...................................56 附錄次 附錄一 問卷草稿.....................................127 附錄二 預試問卷.....................................132 附錄三 正式問卷.....................................136 附錄四 專家評鑑後之修改內容..........................140 附錄五 信度分析結果.................................142

    王天苗(1993)。心智發展障礙兒童家庭需要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73-90頁。
    王天苗(1994)。心智發展障礙幼兒家庭狀況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0,119-141頁。
    王天苗(1995)。心智發展障礙幼兒家庭支援實施成效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75-103頁。
    王正、周麗芳、曾薔霓(2002)。身心障礙者經濟生活保障制度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97,128-137。
    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王淑仙(2000)。台灣中部地區國中啟智班實施障礙學生家長親職教育意見之調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何華國(2002)。特殊兒童親職教育。台北市:五南。
    余鎮軍(1998)。身心障礙福利服務現況及資源整合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利慶松(1992)。自閉症患者母親之身心壓力、生活適應與服務需求。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佳賢(2002)。學前自閉症兒童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李慶良(2002)。美國一九九七年IDEA修正案的研究。載於特教論文集9101,57-114頁。台中市: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林幸台(2002)。資優學生的生涯輔導。輔導通訊,69,14-18頁。
    林惠芳(1993)。智障兒童家庭福利服務供需性研究—以台北市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佳寧(2000)。談特殊兒童家長的權利賦與(Parent Empowerment)。特教園丁,16(1),28-30。
    邱毓玲(2001)。自閉症者父母照顧需求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施怡廷(2000)。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對兒童照顧需求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洪文卿(2003)。特殊教育資源及支持服務系統。南投文教,27,26-29頁。
    洪秀主(2002)。腦性麻痺兒童家庭現有問題與福利服務需求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雅各、郭慧龍(2001)。高中、職特教班智障學生的父母親家庭支援服務需求調查研究。亞洲區障礙理解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1-49頁。
    苗栗縣政府(2000a)。苗栗縣國民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教育代金申請要點。苗栗縣:苗栗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2000b)。苗栗縣身心障礙學生教育獎助實施辦法。苗栗縣:苗栗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2000c)。苗栗縣補助身心障礙學生教科書、教育輔助器材及交通工具(費)辦法。苗栗縣:苗栗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2000d)。苗栗縣提供身心障礙學生必要之教育輔助器材及相關支持服務辦法。苗栗縣:苗栗縣政府。
    唐紀絜(2005)。臺灣地區發展遲緩兒童家庭生活品質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孫淑柔(2004)。從夥伴模式探討桃竹苗四縣市國小階段啟智班學生家長參與情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92-2413-H-134-007)。未出版,台北市。
    徐享良(2003)。家有特殊兒童與親職教育。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台北:五南。
    徐嘉男(2002)。國小啟智班學生家長對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以台中縣市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桃園縣政府(2002)。桃園縣辦理國民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教科書籍補助要點。桃園縣:桃園縣政府。
    桃園縣政府(2004a)。桃園縣特殊教育學生申訴案件處理作業須知。桃園縣:桃園縣政府。
    桃園縣政府(2004b)。桃園縣特殊教育諮詢委員會設置要點。桃園縣:桃園縣政府。
    桃園縣政府(2004c)。桃園縣國民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延長修業年限作業須知。桃園縣:桃園縣政府。
    秦文力(1994)。殘障家庭的生涯福利服務需求。社區發展季刊,67,219-223頁。
    張世彗(1996)。台北市學前障礙幼兒家庭需求之調查研究。國小特殊教育,20,7-20頁。
    張史如(1997)。父母親和教師在特殊兒童生涯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國小特殊教育,23,19-23頁。
    張素玉(2004)。高高屏地區國小聽障學生支援服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淑燕(1997)。國中啟智班學生家庭需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教育部(1999a)。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提供普通學校輔導特殊教育學生支援服務辦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b)。身心障礙學生身心障礙人士子女及低收入戶學生就學費用減免辦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a)。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b)。特殊教育學生獎助辦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特殊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5)。特殊教育統計年報。台北:教育部。
    郭芳嫻(1995)。智能障礙兒童家庭社會支持及其調適-以台北市立陽明教養院院生及申請入院者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志賢、戴嘉南(2001)。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家長諮詢。測驗與輔導,166, 3491-3494。
    陳明聰(2000)。特殊教育相關法規。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陳思妤(2004)。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家長對其子女未來生活需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昭儀(1995)。身心障礙兒童與家庭。師大學報,40,187-212頁。
    陳秋玫(1993)。早產兒母親社會支持系 統與母親角色適應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美丰(2004)。國小資源班家長指導子女之需求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訓祥(1998)。智障者父母學習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凱琳(2000)。影響發展遲緩幼兒家庭社會支持因素之研究。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惠茹(2003)。身心障礙學生家長與教師之合作。台東特教,17,26-31
    陳進吉(2004)。台北市發展遲緩兒童家庭支援及其家庭需求調查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陶瑜(2004)。系統觀點對自閉症兒童的家庭需求之研究。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世鈺(1997):特殊兒童之親職教育。载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頁631-665)。台北:心理。
    黃志雄(2003)。特殊兒童家庭支持與家長參與。特教園丁,19(2),8-15
    黃玲瑗(2004)。國中智能障礙學生父母親職教育需求與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未出版,台北市。
    新竹縣政府(2003)。新竹縣政府提供身心障礙學生教育輔助器材及支持服務實施要點。新竹縣:新竹縣政府。
    楊登惠(2000)。學前聽障班家長小團體親職教育方案實施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楊蓓瑛(2001)。特殊兒童的家長諮詢。測驗與輔導,166,3488-3490。
    萬育維(1998)。由殘障福利法的修訂檢視台灣地區殘障福利政策未來應有的方向。現代教育研究,14,37-45。
    萬育維(2002)。身心障礙福利政策的新思維--突破困境 發展資源 充權自立。社區發展季刊,97,29-38。
    彰化縣政府(2004)。九十三學年度彰化縣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學生『家庭支援服務』實施計畫。彰化縣:彰化縣政府。
    劉城晃(1996)。國小啟智班親職教育方案的發展與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斐文(2003)。啟智學校教師參與專業團隊合作之基本能力的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鄭翠娟(2002)。建構教育協同服務團隊協助身心障礙兒童家庭。載於特殊教育資源整合-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2002年刊(57-72頁)。台北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賴怡蓉(1999)。國民中學啟智班教師與家長對家長參與之態度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賴奕志(1999)。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家庭福利需求滿意度、社會支持與親職壓力之相關性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淑玲(2003)。特殊兒童的親職教育問題及其社會支持。國教世紀,204,81-88。
    羅富美(2001)。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家庭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籃偉烈(2004)。台北縣身心障礙學生家長對參與法規之瞭解、實際參與及參與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英文書目】
    Agoata,J.&Melda,K.(1995). Supporting families who provide care at home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Exceptional Children,62(3),271-282.
    Baikey,D.B.&Simeonsson,R.(1988).Assessing needs of families with handicapped infant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22,117-127.
    Baliey, D. B., Blasco, P. M., & Simeonsson, R. J.(1992). Needs expressed by mothers and fathers of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97(1), 1-10.
    Bradley,V.J.,Knoll,J.,&Agosta,J.M.(1992)。Emerging issues in family support. Monographs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Retardation,18.
    Chen,J.,& Simeonsson,R.J.(1994).Child disability and family need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17,25-37.
    Davis&Paula , K.(1998).Let’s Go to the Resource Fair!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30(3),22-26.
    Finger,J.A.(1991).Family Support Programs and Family Literacy: Overview of Family Support Program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2 146)
    Freedman,R.I.&Boyer,N.C.(2000).The Power to Choose:Supports for Families Caring for Individuals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Health & Social Work,25(1).p.59-68.
    Gallagher,J.J.(1989).A new policy initative: Infants and toddlers with handicapping condi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44,387-391.
    Herman, S.E.&Hazel, K.L.(1991). Evaluation of Family Support Services: Changes in Availa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Mental Retardation, 29(6), 351-357.
    Illionis Planning Council o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1991).Family Support: A New Way of Thinking(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43 348).
    Johnson, Chris Plauché&Kastner, Theodore A.(2005).Helping families raise children with special health care needs at home.Pediatrics,115(2), 507-511.
    June S.& Sally H.(2004).families on the brink: the effectiveness of family support services. Children and Social Work,9, 153-166.
    Karnes,M.B.,& Stayton,V.D.(1988).Model programs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 with handicaps.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02 967).
    Karp,N.,&Bradley,V.(1991).Family Support. Children Today,20(2), 28-31.
    Kelly,J.F.& Barnand,K.E.(1999).Parent education within a relationship-focused model.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9(3),151-157.
    Lehman, J. P., & Roberto, K.A. (1996). Comparis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others’ perceptionsabout the futures of their adolescent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MentalRetardation, 34, 27-38.
    Leidner, H.R.(1991).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vtivities Designed to Targer Uninvolved Parents and Increase Home and School Interaction of Disadvanraged Families. Nova University.
    Lovitt,T.C.(1999). Parents of Youth with Disabilities Their Perceptions of School Program. Remedial&Special Education,20(3),134-143.
    Lowitzer, A. C.(1989). Family demographics, family functioning, and parent involvement.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ERIC Document for Research Service No. ED311669).
    Manalo,V.,&Meezan,W.(2000).Toward building typology for the evaluation of services in family support programs. Child Welfare,79(4),405-429.
    Marsh,D.T.(1992).Family and Mental retardation: New Directions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New York: Praeger.
    Mutua, N. K., & Dimitrov, D. M.(2001). Parent’s expectations about future outcomes ofchildren with MR in Kenya: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gender and severity of MR.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5(3),172-181.
    Mutua, N. K., Miller, J. W. & Mwavita, M.(2002). Resource utilization by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in Kenya: discrepancy analysis of parents’ expectation-to-importance appraisals.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23,191-201.
    Peterander, F.(2000). The Best Quality Cooper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Experts in Early Interventio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12(3), 32-45.
    Sandra,A.&Schloss,P.J.(1995).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Exceptional Children,62(3),249-260.
    Schaefer,C., Coyne,J.C.,& Lazarus,R.S.(1981).The Healthy Related Functions of Support Questionaire. Journal of Behavior Medicine, 4, 381-406.
    Shriver, M. D.,& Kramer,J.J.(1993).Parents involvement in a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program: a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parent demographics and level of involvement.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30, 255-263.
    Smith,P.M.(1997).You are not alone: for parents when they learn that their child has s disability. NICHY New Digest, 2, 2-5.
    Thomas,C.C., Correa,V.I.& Morsink,C.V.(2001).Interactive teaming: consultation and Collaboration in special programs.(3nd ed.).Columbus: Merril.
    Vaughn, B. J., Wyatte, M. L. & Dunlap, G.(2002). “We can’t expect other people to understand”: Family perspectives on problem behavior. Exceptional Children, 68, 437-450.
    Vaughn, B. J., Wyatte, M. L. & Dunlap, G.(2002). “We can’t expect other people tounderstand”: Family perspectives on problem behavior. Exceptional Children, 68, 437-450.
    Volensky,L.T.(1995).Building school support systems for parent of handicapped children:The parent education and guidance program.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32(2),124-129.
    Walker,S.(2003).Family support and family therapy-same differenc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Welfare,12, 307-313.
    Welsh,M.A.,&Odum,C.S.(1981).Parental involvement in the education of the handicapped child: A review of literature. Journal of the Division for Early Childhood, 3, 15-25.
    Williams,W.,Fox,T.J.,Thousand,J.,&Fox,W.(1990).Level of acceptance and implementation of best practices in Vermon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25, 120-13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