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美玲 |
---|---|
論文名稱: |
新移民女性識字教學之行動研究-以竹東國小補校為例 |
指導教授: | 陳美如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4 |
中文關鍵詞: | 新移民女性 、外籍配偶 、補習學校 、識字教學 |
外文關鍵詞: | new immigrant women, foreign spouses, elementary supplement school, Literacy teach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隨著跨國婚姻的發展,台灣新移民女性人數日益增多,推動新移民女性的學習,是我們社會刻不容緩的責任。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以竹東國小補校之新移民女性,做為識字教學之研究對象,依學生需求研擬合適的識字教學方案,進行教學之行動研究,本研究之目的有四:
(一)瞭解本縣國小補校之識字教材使用現況,發展適合本校的教學方案。
(二)針對現有的補校識字教材教法加以改變,提昇本校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透過實際教學,探討本校新移民女性的識字學習情形之困難與轉變。
(四)探究新移民女性識字學習之支持體系。
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適合新移民女性的教材需融入生活經驗,兼顧多元文化的色彩。溫馨感人的故事、散文與詩歌,最能吸引他們投入學習。
(二)新移民女性的學習表現是認真積極,透過識字學習增強本身處理事情的能力、開闊視野且擴展人際關係,進而增進自信心與求知向上的精神。
(三)新移民女性的學習困境,是缺少適合的教材與教學活動及完善的支持體系,對於一字多音的辨認與語音矯正方面挫折感較重。
(四)新移民女性學習的支持體系最重要是來自家人的支持與鼓勵,其次是善解人意且熱情的教師與同儕之間的互勉力量。
根據上述結論,提出的建議如下:
一、對識字教材與教學策略的建議
(一)識字課程應包含所有族群的觀點。
(二)識字教材需與生活相結合。
(三)各種識字教學策略要交互運用。
二、對教學者的建議
(一)教師需理解新移民女性的原生文化背景。
(二)教師需深入理解識字教育的意義及方法。
(三)擔任新移民之教師必須具備文字學與識字教學的知識。
三、對補校識字教材編輯的建議
(一)以新移民女性的觀點或生命經驗為出發點。
(二)配合教材發展相關學習輔助資源。
(三)邀請新移民女性參與教材編輯。
四、對補校教育政策建議
(一)對於補校修業課程內容與方式進行修正 。
(二)應該加強宣導新移民女性識字教育政策 。
五、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編纂實用且兼具文學性的識字教材。
(二)探究新民女性識字教育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外籍配偶、新移民女性、補習學校、識字教學
Abstract
As our society moves towards an international and multi-culture environment, the number of incoming female immigrants is increasing on daily basis. Promoting language studies to them has become an immediate and major responsibility. This research is an action research, taking the female immigrants at language school of Ju-Dong elementary school as the character learning research subjects, and adjusting the content of program to reflect individual student’s situation and needs. There are four goals of this research:
A.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character learning material usage in local language schools, and develop an optimal teaching solution
B.To enhance current character learning method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C.To discover the female immigrants’ difficulties and respective solutions in character learning process
D.To discover the source of support for female immigrant’s character learning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reveals:
A.Suitable materials for female immigrants need to have daily experience involved in multi-culture background. Heart touching stories, novels, and poetry are the most effective in creating their interest in studying.
B.Female immigrants show an active and positive attitude in studies. Through character learning programs, they have also improved ability in handling everyday business, world vis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onfidence and their desire for knowledge.
C.Difficulties in studying come from the lack of suitable teaching materials, activities and source of support. Most of them have frustrating experience with pronunciation and confusion of multiple pronunciations.
D.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of support comes from the encouragement of family, and then supportive teachers and classmates.
Based on the above observations,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A.Recommendations to the use of character learning material and strategy:
1.The perspective of material should cover all range of groups.
2.The content of material must correlate with everyday life.
3.Various learning strategies must be interwoven.
B.Recommendations to teacher:
1.Teacher must have a decent understanding of immigrants’ culture and background.
2.Teacher must be well-aware of the meaning and methodology of character learning
3.Teacher on duty must possess adequate knowledge of both language study and character learning.
C.Recommendations to editor of character learning material:
1.Immigrants’ perspective and experience should be referred in the content of material.
2.Additional supporting resource should be developed in conjoint to existing material.
3.Immigrants should b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editing of content.
D.Recommendations to language school:
1.Adjustment to the content of lecture and teaching method should be made.
2.Policies regarding to immigrants’ character learning should be better announced.
E.Recommendations to further research:
1.More practical materials with literature property should be prepared.
2.The trend of female immigrants’ character learning should be discussed.
Key words: foreign spouses, new immigrant women, elementary supplement school,Literacy teaching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01)。外籍人士與國人結婚歸化中華民國國籍暨戶籍登記流表。2005年9月20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9/f9a-21-2.doc
內政部(2004)。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2005年9月20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9/f9b.html
內政部(2005)。2005年在台外籍人士統計。 2005年9月5日,取自http://www.moi.gov.tw/news/news_p.asp?NewsId=1755
王光宗(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41,99-127。
王志成(1999)。國民小常用獨體字初探。載於新竹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系(編),民國以來國民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1- 201)。
王基倫(1996)。集中識字教學在國語文上的運用。台北師院學報,9,111-128。
王淑貞(1999)。不同學習特質學習障礙學童接受字族文教學之歷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惠君(2002)。部件識字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安 雄(2006)。《一級閱讀字表及說明》。載於張西平(主編),國際漢語動態與研究第四輯(頁14-24)。外語教學與研究。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竹東鎮風情。2005年9月28日,取自http://www.hcctt.gov.tw/home.asp
何青蓉(1994)。從識字教育內涵檢視我國教育的發展。成人教育,21,44-51。
何青蓉(1999)。成人識字教材教法之研究。高雄:復文。
何青蓉、何進財、蔡培村、謝季宏(1995)。從學習者特性論析我國成人識字教育之規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 原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美菁(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美雲(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班」
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美娟(1999)。基本字帶字識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成效之探討。國立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孝定(1986)。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台北:聯經。
李玫臻(2002)。外籍新娘的社會網絡與生活適應:民雄鄉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俊男(2003)。東南亞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方案學習障礙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淑媛(1998)。不同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學習障礙學童識字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瑞金(2004)。新移民女性的文化適應問題─以外籍配偶大陸配偶為例。載於婚姻移民─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問題及對策研討會線上論文集。2005年9月20日,取自http://www.cares.org.tw/Workshop/Immigration/Contents.htm
沈倖如(2003)。天堂之梯?台越跨國商品化婚姻中的權力與抵抗。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麗慧(2001)。普通班教師改善學習障礙兒童學習適應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亞磊絲(1994)。從識字教育談成人教育。師友,330,10-12。
周美珍(2001)。新竹縣「外籍新娘」生育狀況探討。公共衛生,28(3),255-265。
周麗端等(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林君諭(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識字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振春(1999)。學習型社區中的高齡者學習方案。成人教育,49,15-22。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霖杉(2003)。國小補校教師角色知覺與其實踐歷程之研究:以高雄市一所國小補校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武曉梅(2003)。成人學生的補校教育觀:一個國小補校班級的民族誌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竺家寧(1995)。形聲結構之比較研究。載於中國文字學會與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主編),第六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9-212)。
邱明秀(2003)。中文部首分色識字教學法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童教學成效之研究
邱琡雯(1999)。在地國際化?外籍新娘在地化:就讀嘉義地區國小補校的外籍新娘之社會生活。「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
邱琡雯(2000)。在台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北縣成教輔導季刊,18
俞敏智、陳光達、王淑燕(譯)(1998)。Cultural,Chris Jenks原著。文化。台北:巨流。
封四維(1999)。多元智慧之教學實踐:一個教師的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柏 舟(1997)。漢字形位原理。語文建設通訊,53,6-40。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永崇(2001)。不同識字教學策略對國小三年級閱讀障礙學童教學成效之比較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179-218。
胡志偉、顏乃欣(1995)。中文字的心理歷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一卷(頁29-76)。台北:心理。
胡楚生(1997)。訓詁學大綱。台北:華正。
唐 蘭(1970)。中國文字學。台北:開明。
唐文慧、蔡雅玉(2000)。全球化下的台灣越南新娘現象初探。論文發表於台灣大學社會學系主辦「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研討會」,台北。
夏林清等(譯)(1997)。Herbert Altrichter、Peter Posch & Bridget Somekh 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與族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4,10-21。
夏曉鵑(2000)。資本主義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39,45-92。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台北:台灣社會研究。
孫宛芝(2003)。基本字帶字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之識字成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秦麗花(2000)。形聲字教學對國小二年級一般學生和學障學生識字教學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191-206。
秦麗花、王洛夫(1999)。形聲字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生識字輔導效果之研究。輯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主編),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頁299-308)。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95-132)。高雄:麗文文化。
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國民教育法(2004)。全國法規資料庫。2005年10 月10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fl1.asp。
康軒版(2005)。國小國語教師手冊第三冊(二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康軒版(2005)。國小國語教師手冊第四冊(二下)。台北:康軒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張書銘(2002)。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分析:「越南新娘」仲介業之運作。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國珍(1992)。我國成人識字教育之研究。社會教育學刊,21,301-316。
張貴英(1996)。買賣的婚姻-東南亞新娘的交叉剝削圖像。女誌,8,37-39。
張鈺珮(2003)。文化差異下跨國婚姻的迷魅以花蓮縣吉安鄉越南新娘的生命經驗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維琴(2004)。外籍配偶識字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04)。發展新移民文化計畫。2005年9月28日,取自http://www.boe.chc.edu.tw/
教育部(1996)。國民小學補習學校課程標準。台北:作者。
教育部(1996)。掃除文盲實施要點。載於成人基本教育法令彙編。台北:作者。
教育部(1999)。降低不識字率實施要點。2005年9月28日,取自
教育部(2005)。2005年國中小補習學校概況統計。2005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moi.gov.tw/W3/stat/home.asp。
教育部統計處(2005)。各縣市歷年補校校數統計。2006年9 月15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serial/s.xls?open。
終身學習法(2002)。全國法規資料庫。2006年10 月10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fl1.asp。
莊玉秀(2003)。東南亞籍跨國婚姻婦女在台文化適應與其參與教育活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文紅(2000)。成人參與識字學習之研究:以一個成人基本教育識字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紅伶(2001)。「相似字」與「非相似字」認字教學策略對國小低年級認字困難學生學習生字成效之影響。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李愛月(2001)。高雄市外籍新娘婚姻與家庭生活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秀芬(1998)。中文一般字彙知識教學法在增進國小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探討。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佩瑜(2003)。台灣想像與落差:十九個埔里越南新娘的故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惠邦 (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源湖(2003)。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論述外籍配偶教育之實踐。成人教育月刊,75,20-30。
陳嘉誠(2001)。台灣地區外籍新娘幸福感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慧美(1992)。我國國小補校學生學習障礙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單宛君(2002)。文字構體分析在識字教學的運用。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志業(2002)。基本字帶字教學與重複閱讀識字教學對國小學童識字成效差異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志朗(1991)。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沉思。載於楊中芳與高尚仁(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頁539-582)。台北:遠流。
黃沛榮(1996)。漢字部件教學法。華文世界,81,57-69。
黃富順(1994)。我國失學國民脫盲識字標準及脫盲識字字彙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中心。
黃富順(2002)。外籍新娘的教育權。2002年全國外籍新娘成人基本教育業務研習營會議講手冊。嘉義縣政府。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詩雅(2003)。我國國小補校教師工作壓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道賢(2002)。增進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之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國德(1999)。美國識字志工協會的新行動與新策略。成人教育,50,52-53。
楊詠梅(2001)。台灣印尼籍跨國婚姻婦女之健康關注。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溫瓊怡(2002)。電腦多媒體漢字部件教學系統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萬雲英(1991)。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載於楊中芳與高尚仁(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頁404-448)。台北:遠流。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補校及進修教育法(2004)。全國法規資料庫。2005年10 月10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fl1.asp。
裘錫圭(1995)。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
詹棟樑(1993)。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實際研討。收錄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21-46。台北:台灣書局。
路克修(2002)。現代小學識字寫字教學。北京:語文教育。
廖芳瑜(2002)。基本字帶字與基本字帶字加部首表義教學法對國中中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雅婷(2003)。以多元文化觀進行外籍新娘識字方案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制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美慧(2001)。多元文化教學策略。收錄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慧編著,多元文化教育(頁233-264)。台北:空中大學。
劉貴珍(2001)。外籍新娘跨文化適應與對現行管理態度之探討。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潘仲茗(1995)。現代小學識字教育科學化。北京:科學技術教育。
蔡秀珠(2003)。台中縣外籍配偶識字學習障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建福(2000)。鄉村社區自證過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雅玉(2001)。台越跨國婚姻現象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昭明(1981)。漢字認知的歷程。中華心理月刊,23(2),137-153。
鄭雅雯(2000)。南洋到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鄧運林(1995)。成人教育專題研究。高雄:復文。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建達(2001)。嘉義縣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惠鈴與黃秀霜(1999)。不同識字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國字學習成效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2,1-26。
戴汝潛、謝錫金、郝嘉杰(1999)。漢字教與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薄雯霙(2003)。綜合高效識字法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生字學習成效之探討。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薛淑今(2003)。嘉義縣外籍新娘現行使用之識字教材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錫金(2001a)主編。高效漢字教與學。香港:青田教育中心。
謝錫金(2001b)主編。高效能識字教學教師手冊。香港:青田教育基金會。
韓孟蓉(2002)。不同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學生識字教學成效之研究。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魏惠娟(1997)。成人教育方案發展的系統分析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羅秋昭(2001)。有趣的中國文字。台北: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