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 驤 Chiu, Hsiang |
---|---|
論文名稱: |
宗教地方性?臺東市馬蘭阿美族漢人民間信仰社群研究 A Religious Locality? A Study of Falangaw Amis Chinese Folk Religious Community in Taitung City |
指導教授: |
魏捷茲
Wilkerson, James Russell 蔣斌 Chiang, Bien |
口試委員: |
丁仁傑
Ting, Ren-Chieh 林瑋嬪 Lin, Wei-P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0 |
中文關鍵詞: | 馬蘭阿美族 、漢人民間信仰 、地方性 、宗教社群 、臺東市 |
外文關鍵詞: | Falangaw Amis, Chinese Folk Religion, Taitung, religious community, locality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要對象為臺灣臺東市的馬蘭阿美族宮廟社群,在長期地方歷史的互動中,他們接納了漢人民間信仰的神靈觀念、祭祀方式。在不同人群的層級上,漢人民間信仰的影響和詮釋方式也會隨之改變。國家政府的力量從19世紀改變臺東平原的空間與人群關係至今,臺東市已經是居住空間都會化地區;同時,此地常年舉辦元宵遶境的儀式性活動,馬蘭阿美人位處臺東市區中心,在空間及宗教觀念都深受週邊漢人社群影響。馬蘭部落在都市化過程中,人群日漸分散至臺東市週邊或是外地,現今藉由宮廟得以重新連結。馬蘭阿美宮廟的信仰核心-家,以空間性的儀式中進入各個馬蘭部落、社區,組織起自己的信仰社群。我們將在民族誌材料中,看到馬蘭阿美的個人、家、部落、社區和宮廟社群的宗教經驗,共同交疊出屬於臺東市的宗教地方性。
In order to express the concept of locality, this thesis reveals how Falangaw Amis have experienced and interpreted Han Chinese Folk Religion in Taitung City, Taiwan.
Drawing from anthropological theories on the spatial aspect of Han Chinese Folk Religion, the pilgrimage ritual during Lantern Festival forms its religiousphere in Taitung City since the 1930s. The religiousphere eventually includes Falangaw Amis people, who have been living right next to Taitung City since 1892. In the era of Japanese regime, modern governmentality and the effect of globalization were introduced to Falangaw Amis, which caused the segmentation of the community.
Falangaw Amis has accepted the ideas of spiritual world of Chinese Folk Religion and managed to keep their own identity. An Amis temple, An-Shi Gong, is known as a community temple amongst local indigenous people. Falangaw Amis temple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Amis culture of family. The ethnography in this essay seeks locality through the scopes of individual, family, temple and Falangaw Amis community. Aside from conceptualizing the significance of Amis temple as an embodiment of Amis religious locality, this essay will remain open to the forthcoming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juxtaposition between indigenous people and Han Chinese Folk Religion in East Taiwan.
Anderson, Benedict
2014[1983]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臺北市:時報。
Appadurai, Arjun
2009[1996] 消失的現代性,鄭義愷譯。臺北:群學出版社。
Bateson, Gregory
1958 Naven: A survey of the problems suggested by a composite picture of the culture of a New Guinea tribe drawn from three points of view.
Bauman, Richard and Beverly Stoeltje
2008[1988] 民俗表演的符號學,楊利慧、安德明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Benjamin, Walter
1973 Illuminations.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Boretz, Avron(白安睿)
2001 臺東縣史漢族篇,第四章,民俗曲藝。收於林美容、邱彥貴、林淑鈴、白安睿、趙川明、林玟漣、夏黎明著,臺東縣史漢族篇。臺東市:臺東縣政府。
2011 Gods, Ghosts, and Gangsters: Ritual Violence, Martial Arts, and Masculinity on the Margins of Chinese Societ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Chai, Elena Gregoria Chin Fern
2020 Living together: Spirit guardians and people in Singkawang. Taiwa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臺灣人類學刊 18(1): 123-142.
Cresswell, Tim
2006[2004]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王志弘、徐苔玲譯。新北市:群學。
Feuchtwang, Stephan(王斯福)
1974 Domestic and communal worship in Taiwan. In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edited by Arthur P. Wolf Stanford. Pp.105-129.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帝國的隱喻:中國民間宗教。趙旭東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Gallin, Bernard
1979[1966] 小龍村,蘇照堂譯。臺北:聯經。
John Langshaw Austin
2019[1962] 如何以語言行事,張雅婷,邱振訓譯。臺北市:暖暖書屋。
King, Winston
1987 Religion. In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Mircea Eliade, ed. New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Liebow, Elliot
2009[1967]泰利的街角,黃克先譯。新北市:群學出版社。
Turner, Victor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Chicago: Aldine.
2007[1974] 戲劇、場景及隱喻:人類社會的象徵性行為,劉珩、石毅譯。北京:民族出版社。
Wolf, Eric
1958 The Virgin of Guadalupe: A Mexican National Symbol.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71(29): 34-39.
丁仁傑
2009 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臺北:聯經。
2013. 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臺北:聯經。
2019. 大型地方性。收錄於謝國興編,進香、醮、祭與文化變遷。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王學新譯著
1988 日據時期東臺灣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臺中:臺灣省文獻會。
石磊
1976 馬蘭阿美族宗教信仰的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1: 97-127。
1986 在漢文化影響下阿美族的家庭結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16:379-400。
吳騰達
2008 臺東的寒單爺與民俗藝陣。臺東市:中華民俗藝陣研究室。
李玉芬
2007 消失中的都市部落?臺東市馬蘭社阿美族生活空間的形成與轉變。高雄:麗文文化。
孟祥瀚
2001 臺東縣史,開拓篇。臺東市:臺東縣政府。
岡田謙
1960[1938] 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陳乃蘗譯。臺北文物 9(4): 14-29。
林文良
1997 林野整理事業與東土地所有權之成立形態(1910-1925)。東臺灣研究,2,頁169-195。
林玉茹等,施添福編
1999 臺東縣史地理篇。臺東市:臺東縣政府。
林美容
1987 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2:53-114。
1996 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刊於臺灣史論文精選,李筱峰、張炎憲、戴寶村主編,頁289-319。臺北:玉山社。
1999 臺灣區域性祭典組織的社會空間與文化意涵。刊於人類學在臺灣的發展:經驗 研究篇,徐正光、林美容編。南港:中央研究院。
2008 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縣蘆州市:博揚文化。
林修澈主編
2018 臺灣原住民族部落事典。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
林素珍、陳耀芳、林春治
2008 阿美族當代宗教研究。南投市:臺灣文獻館;臺北市:原民會。
林瑋嬪
2020 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邱彥貴
2001 漢族的移入與家庭發展。收於林美容編,臺東縣史漢族篇。臺東市:臺東縣政府。
施振民
1975 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36:191-208。
胡傳
1960[1895] 臺東州採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原英子著,黃宣衛主編
2005 臺灣阿美族的宗教世界。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夏黎明
2005 宗教、社群與地方:臺東池上與成功的比較研究。刊於夏黎明編,東臺灣研究叢刊之七:邊陲社會及其主體性論文集。臺東市:東臺灣研究會。
孫俊彥
2014 宗教變遷下的原住民音樂——以馬蘭阿美族為例。臺灣音樂研究 18:37-64
徐雨村
2018 增修臺東縣史,宗教篇。臺東市:臺東縣政府。
張珣
2002 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58:78-111。
2003a 大甲媽祖進香儀式空間的階層性。刊於黃應貴編,空間、力與社會,頁351-390。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3b 儀式與社會。刊於林美容編,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人類學組:信仰、儀式與社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
2008 馨香禱祝:香氣的儀式力量。刊於余舜德編,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頁205-240。新竹市:清大出版社。
許嘉明
1973 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員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36: 165-190。
1978 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59-68。
郭祐慈
2008 臺東平原的農業民族:馬蘭社阿美族社會經濟變遷-1874年-1970年。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文德
2010 卑南族。臺北市:三民書局。
陳品靜
2019 家與神壇:從空間與人際網絡談紫緣宮和「家族性」。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陽昇宏
2020 臺東市馬蘭阿美從「男子婚入妻家」 到「男娶女嫁」之演變及影響。東臺灣研究27:229-258。
雅衛依·撒韻
2008 賽夏五福宮-一個合成文化的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碩士論文。
黃宣衛
2005 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宣衛、張振岳、黃學堂
2012 從宗教層面看池上地區的族群互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22:19-78。
黃美英
1994 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市:自立晚報。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6 臺東縣鄉土史料:耆老口述歷史卷14。南投市;省文獻會。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2007[1913] 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一冊,阿美族南勢蕃 阿美族馬蘭社 卑南族卑南社,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43 蕃社戶口。臺灣總督府。
齊偉先
2018 臺灣民間宗教儀式實踐中的「品味動員」:陣頭、品味社群與 宗教治理。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0(1):119-161。
潘英海
1994 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頭社村太祖年度祭儀的文化內涵。刊於莊英章、潘英海編,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一)。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5 「在地化」與「地方文化」——以「壺的信仰叢結」為例。刊於莊英章、潘英海編,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二)。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蔣斌
2002 「張」長屋:一個砂勞越伊班族的長屋社群、歷史與區域貿易關係初探。刊於陳文德、黃應貴主編,「社群」研究的省思。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鄭全玄
2002 臺東平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臺東市:東臺灣研究會。
簡齊儒
2014 民間風景:臺灣傳說故事的地方敘述。臺北:里仁書局。
簡鴻模
2007 矮靈、龍神與基督:賽夏族當代宗教研究。臺北市:原住民委員會。
魏捷茲
1996 澎湖群島的村廟「公司」與人觀。刊於莊英章、潘英海編,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三)。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羅福慶
2001 郭拉斯馬亨亨,收於施添福編,臺東縣史・人物篇。臺東縣:臺東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