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際鴻
Lo,Jih Hung
論文名稱: 意象的轉移━羅際鴻書法創作論述
Transformation of The Images:The treatise of Jih-Hung Lo's calligraphy innovation
指導教授: 呂燕卿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4
中文關鍵詞: 意象轉移
外文關鍵詞: calligraphy images, transform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意象的轉移━羅際鴻書法創作論述

    本論文為筆者書法創作之論述,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創作中所依據之學理、創作元素與內涵,同時運用高速連續攝影技術產生連續動作分割畫面,輔助書法筆法與空間動力之美剖析的方法,對傳統書法理論中無法言傳的內容補充許多直接證據。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個人學習背景、創作動機、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方法、架構與範圍;第二章理論探討,使用高速攝影連續分解動作照片作為輔助,剖析書法筆法和動力之美,包括點、畫、揮運與空間等領域作較科學與較細密的分析;第三章創作內容探討,論及筆者對當代書法中道變遷的抉擇、創作內涵和所用技法;第四章作品分析,討論筆者在本文研究期間不同系列創作內容,一共有廿六件作品;第五章結論,包括結論、發現與省思,說明本文研究的心得,對自己未來創作的期許,同時對未來更多研究者提出建言。
    第四章本文重心列舉說明的書法創作,分四個部分:一、傳統風格系列;二、現代折衷風格系列;三、意象的轉移系列;四、筆者詩作二首。全部作品共廿六件,在討論時並穿插部分作品局部放大圖片,以增加其清晰度。
    筆者在文中並提出書法中道應與時而移的變遷思想和創作之路,兼顧傳統書法與現代化風格可識文字的極限。在此理念之中,文字的美感與意象因此轉移。其中一部分創作,將古代甲骨文、雲書(或稱雲篆)發展而來的符咒(本文特指醫符)二者,納入創作元素,較為特殊,亦有所說明。


    ABSTRACT

    Transformation of Images:
    The Treatise of Jih-Hung Lo's Calligraphy Innovation

    This Thesis is about author’s rendition of innovative calligraphy: its theoretical backgrounds, its elements and its implications. A series of high-speed photographs taken for this work enables us to freeze each stroke separately and to analyze the each calligraphic segment for its spatial power, its grace, and its beauty. These photos remedy the gaps in traditional oral or descriptive presentations for such arts.
    There are 5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outlines personal background, the motivation for such study, the purpose, methodologies, scope and structure of this work. Chapter 2 explores the theory behind using motion picture images to analyze calligraphic strokes, discrete stroke’s momentum, power, and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among each point, draw, and line. Chapter 3 goes over the details of such innovation, and touches on the continuous evolution of modern calligraphy. Chapter 4 applies the techniques to 25 different works for different artistic series. Chapter 5,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structure of this work and results that are worthy of further explorations. Also included are personal expec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ers to come.
    It should be mentioned that Chapter 4, the kernel of the work which encompasses examples of calligraphic innovations, is divided into part parts: 1. Traditionalist series, 2. Modern eclectics’ series, 3. Image transformation series, and 4. two poems composed by the author. This adds up to a total of 26 pieces contributed by the author, followed by a thorough discussion on how these magnified digital images are created.
    On transformation of images, the author’s key contribution to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calligraphic arts is a result of observations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ever-changing styling and thoughts. These plus what the ages-long dilemma on what possibly limiting creative calligraphy: form recognizability. However, the ultimate limit in artistic composition should come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images that flows through the artistic mind. For instance, a part of the innovative calligraphy was transformed from emblems that combine the ancient hieroglyph and the “cloud scripts.” Extensive descriptions are allotted in these concepts.

    目 次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學習書法背景 1 第二節 創作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架構 7 第二章 創作理論探討 9 第一節 點畫振動━點 11 第二節 點畫振動━線 16 笫三節 揮運之間 24 第四節 視覺空間 26 第三章 創作內容探討 47 第一節 創作理念━傳統、前衛與中庸 47 第二節 創作內涵分析 52 第三節 創作技法簡述 63 第四章 作品分析 67 第一節 傳統風格系列 67 第二節 現代折衷風格系列 90 第三節 意象的轉移系列 100 第四節 詩作二首 118 第五章 結論 123 第一節 結論與發現 123 第二節 省思 126 參考文獻 127 圖次 132 附錄: 137 附錄壹:歷年作品摘要 137 附錄貳:歷年活動照片摘要 140 附錄參:獎狀、證書摘要 142 附錄肆:評論文章摘要 143 一、黃祖蔭《變與不變之間━羅際鴻書法創作集序》 143 二、洪耀《羅際鴻的書法藝術》 143 三、李恆成《翩若驚鴻‧婉如飛龍━觀臺灣書法家羅際鴻作品展》 148 四、呂植華《天際識師舟,飛鴻響遠音》 145 附錄伍:媒體報導摘要 147 附錄陸:羅際鴻生平簡介:.. 148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書籍
    丁載臣發行(缺年),《歷代書法字源》,台北:藍燈文化出版事業公司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1986),《書法自學叢帖‧篆隸》,中國:上海書畫出版社。
    王宇信、楊升南、聶玉海主編(1996),《甲骨文精萃選讀》,中國:語文出版社。
    安旗著(1991),《書法奇觀》,中國:黃山書社。
    朱仁夫著(1992),《中國古代書法史》,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
    朱光潛著(2009),《詩論》,中國:北京出版社。
    朱光潛著(1979),《談美》,台北:開明書店。
    朱歧祥著(1999),《甲骨文讀本》,台北:里仁書局。
    宋‧政和曹孝忠等篡輯,元‧大德焦惠等重校,華岡出版有限公司重印(1978),《聖濟總錄》,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
    李宗瑋著(2007),《悟對書藝━中國書法極品一○五講》,中國:山東畫報出版
    社。
    李澤厚著(1987),《美的歷程》,台北:金楓出版社。
    林柏燕編註(2001),《陶社詩集》,台灣:新竹縣文化局。
    邱振中著(2005),《書法的形態與闡釋》,中國:中國人民出版社。
    金開誠、王岳川主編(1995),《中國書法文化大觀》,劉藝撰《台灣當代書法藝
    術》,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
    金學智著(1997),《中國書法美學》,中國:江蘇文藝出版社。
    洪耀著(2007),《彈躍時空‧線繫古今━洪耀個展》專輯,新竹:霍克藝術。
    胡汝章編著(1982),《老子哲學》,台南:三和出版社。
    唐‧孫過庭著,馮亦吾注釋(1992),《書譜解說》,中國: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唐諾著(2001),《文字的故事》,台北:聯合文學。
    徐中舒主編(2003),《甲骨文字典》,中國:四川辭書出版社。
    徐復觀著(2007),《中國藝術精神》,中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徐慶松著(2001),《八十自述徐慶松全集》,新竹縣:自刊本。
    浙江省書法家協會、《美術報》社編(2004),《當代探索型書法展作品文獻》,中國:浙江大學出版社。
    祝敏申編(1983),《大學書法》,台北:丹青圖書公司。
    馬宗霍著(1984),《書林藻鑒‧清總論》,中國:文物出版社。
    馬若白編,董作賓法書(1996),《萬象甲骨文詩畫集》,台北:偉靈企業有限公
    司。
    康有為著,龔鵬程導讀(1987),《廣藝舟雙楫》,台灣:金楓出版有限公司。
    張其昀監修,林尹、高明主編(1973),《中文大辭典》第三冊,台北:中華學
    術院。
    張乾元著(2006),《象外之意━周易意象與中國書畫美學》,北京:中國書店。
    許進雄著(1995),《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修訂本)》,台灣:
    商務印書館。
    陳大中(2006),《當代書法創作模式與流派研究》,中國:榮寶齋出版社。
    陳振濂著(2000),《現代日本書法大典》,中國:河南美術出版社。
    陳振濂著(2000),《現代日本書法大典》,中國:河南美術出版社。
    楊再春編著(2000),《墨迹章法通覽》,中國: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陳振濂著(2002),《線條的世界》,中國:浙江大學出版社。
    陶明君編著(2001),《中國書論辭典》,中國:湖南美術出版社。
    華人德著(1999),《中國書法史‧兩漢卷》,中國:江蘇教育出版社。
    黃錦鋐註譯(1974),《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鄒季婉著(1978),《心理學》,台灣商務印書館。
    趙志鈞編(1993),《黃賓虹論畫錄》,中國:浙江美術學院。
    劉三郎、劉進銘著(1998),《機械力學》,台北:長諾資訊圖書公司。
    劉育東著(2009),《下一代基因建築━大地建築的變與不變》,北京:中國建築
    工業出版社。
    劉恆著(1999),《中國書法史‧清代卷》,中國:江蘇教育出版社。
    劉曉明著(1995),《中國符咒文化大觀》,中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鄭曉華著(2000),《翰逸神飛━中國書法藝術的歷史與審美》,中國:人民大學
    出版社。
    鍾家驥著(2002),《水墨畫新論》,中國:人民美術出版社。
    羅際鴻著(2007),《變與不變之間━羅際鴻書法創作集》,竹縣:大華技術學院。
    蘇宏斌著(2005),《現象學美學導論》,中國:商務出版社。
    二、 外語中譯本:
    利奧塔(Jean-Francois Lyotard)著,島子譯(1996),《後現代狀況:關於知識的報告》,中國‧湖南美術出版社。
    李斯托威爾(Earl of Listowel)著、蔣孔陽譯(2007),《近代美學史評述》,中
    國:安徽教育出版社。
    岩城見一(日)著(2008),王琢譯,《感性論━為了被開放的經驗理論》,中國:商務印書館。
    保羅‧克勞德(Paul crowther,英)著,劉一平等譯(2007),《20世紀的藝術語言━觀念史》,頁212至頁222,中國:吉林人民出版社。
    斯圖爾特‧霍爾(Stuart Hall,英)編,徐亮、陳興華譯(2005),《表徵━文化
    表象與意指實踐》,中國:商務印書館。
    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台灣譯安海姆,美)著,滕守堯、朱疆源
    譯(1998),《藝術與視知覺》,中國:四川人民出版社。
    韓瑞屈‧沃夫林著(Heinrich Wolfflin)著、曾雅雲譯(1991),《藝術史的原則》,
    台北:雄獅圖書出版社。

    三、古代書論與短評
    宋‧《宣和書譜‧楊鉅》,中國書畫全書,冊2,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
    宋‧姜夔《續書譜》,收於《宋元人書學論著》,台北:世界書局,1992四版。
    宋‧蘇軾,《評草書》,《東坡題跋》卷四,收於《宋人題跋》,台北:世界書局,
    1984年。
    宋‧蘇軾,《論書》,收於《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臺北:偉文書局,1968年。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評子敬蘭亭帖》,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年。
    明‧張紳,《法書通釋》,收於《明人書學論著》,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
    東晉‧衛夫人,《筆陣圖》,收於《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唐‧張懷瓘,《書議》,收於潘運告主編《張懷瓘書論》,中國‧湖南美術出版社,
    1997年。
    晉王羲之,《筆勢論》,收入朱長文,《墨池編》,卷二。收入《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1992年。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歷下筆譚》,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姚孟起《字學憶參》,收於《清人書學論著》,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
    清‧梁同書,《頻羅庵論書‧答陳蓮汀論書》,收於維基文庫,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9%A0%BB%E7%BE%85%E5%BA%B5%E8%AB%96%E6%9B%B8,2010.3.30。
    漢‧蔡邕,《九勢》,收於《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漢‧蔡邕,《筆論》,出處同上。

    四、論文:
    史作檉論文(2002)《以哲學人類學之方式看中國文字與書法藝術》,見《現代
    書法新展望兩岸學術交流研討會記錄專輯》,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國立台灣美術館承辦。
    吳山專展覽手記(2001)《“紅色幽默”群體構思“紅70%,黑25%,白5%”》,見
    《中國當代書法思潮》,中國: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林麗娥《“台灣書法教育之現況與評估”計畫》,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計劃
    編號:NSC88-2411-H-004-012,執行期限:民國87年8月1日至88年7月31日。
    張士東論文(1998)《隸書源頭辨析》,見《全國隸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國‧
    河南美術出版社。
    傅申論文(2000)《傳統與實驗━千禧年論當代書藝創新》,行政院文化建設委
    員會、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出版《千禧年━當代家傳統與實驗書法展專輯》。
    蔡長盛論文(1984)《中國書法的視覺與美感效果》,新竹師專學報第10期。

    五、網頁資料:
    「亨利軼棧 Heinrich Inn」部落格,文《日語漢字發音解密 客語應是唐朝官話》,http://tw.myblog.yahoo.com/inn-how/article?mid=1863&sc=1,2010.127。
    上海城隍廟網,《符籙書法藝術》,http://www.shchm.org/,2010.1.30。
    中國古曲調網,http://pu.guqu.net/yingshi/20080701212158_2924.html,2010.2.19。
    中國國際收藏協會網路新聞報導《“無手寫時代”:傳統書法藝術的末路?》,
    http://www.chinakeep.com/dispart.asp?id=195,2010.4.8。
    中國攝影在線網,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藝術作為有意味的形式(ARTAS SIGNIFICANT FORM)》,http://www.cphoto.net/,2010.1.25。
    北京博物院網,http://www.dpm.org.cn/index1024768.html,2010.2.2。
    台北故宮網站,http://www.npm.gov.tw/,2010.01.14。
    國際在線網,http://gb.cri.cn/,20100124。
    專家博客部落格《關於“書法不是藝術”論━致鐘教授的公開信》,http://blog.china.com.cn/xxttll88/art/359488.html,2009.1.25。
    淘寶網, http://www.fengyg.com/dndn/qgjc.htm ,2010.2019。
    維基文庫,《書法離鉤》,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9B%B8%E6%B3%95%E9%9B%A2%E9%89%A4,2010.01.14,維基百科。
    臺灣豫劇團網, http://stt.project.edu.tw/podcast/show_episode/539#SlideFrame_1,2010.1.12。
    熾天使書城網,讀本《談藝錄》, http://74.125.153.132/search?q=cache:v9NXVBAhlasJ:www.angelibrary.com/oldies/tydb/019.htm+%E5%BF%83%E7%95%AB%E5%BF%83%E8%81%B2%E7%B8%BD%E5%A4%B1%E7%9C%9F&cd=1&hl=zh-TW&ct=clnk&gl=tw ,2010.2.2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