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怡蓉 Wu, Yi-Jung |
---|---|
論文名稱: |
移植與融合:晚清偵探小說的情節發展、 偵探形象與場景建構 Transplantation and Fusion:The Plot Development, Detective Image and Scene Construction of Detective Novels in Late Qing |
指導教授: |
顏健富
Guan, Kean Fung |
口試委員: |
黃儀冠
趙家琦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6 |
中文關鍵詞: | 晚清 、偵探 、偵探小說 、中西融合 、西方移植 |
外文關鍵詞: | Late Qing, detective, detective novels, Chinese and Western fusion, Western transplant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偵探小說肇始於十九世紀的美國作家埃德加‧愛倫‧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中國的偵探小說起點則始於晚清。清代文本多譯作,大量譯介引進新文學類型的同時,異國文化、城市元素、西方思潮也隨之而來。譯本雖非原創,但因應晚清的意譯的風尚,文本內也融入晚清文人的思想、文化與見解。而1905年,《時報》甚至刊載歇洛克先生來游上海之作,此時的福爾摩斯不只被譯介到中國,更在晚清譯者的想像中親臨中國,足見偵探之熱潮與該文類之發展。
隨著福爾摩斯自域外而來的不只是文學上的改變,晚清偵探小說有著「西方的移植」與「中國的繼承」兩者融合,帶著西方血脈的偵探小說,來到晚清,融合中式色彩,成了獨一無二、中西合壁的「晚清偵探小說」。筆者將試在各章節中回應「晚清偵探文學對域外有哪些移植?又繼承了哪些中國傳統?最後,融合成怎麼樣的晚清偵探小說?」的疑問。
Detective novels began in the 19th century American writer Edgar Allan Poe (1809-1849), and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detective novels began in the late Qing. There are lots of translation works in late Qing. At the same time that a large number of translations introduce new types of literature, foreign cultures, urban elements, and western thoughts have followed. Although the translation is not original, the fashion of free translation integrating the thoughts, culture and insights of the late Qing authors. “Shi-Bao” even published Mr. Sherlock’s trip to Shanghai in 1905. Sherlock Holmes is not only translated into China, but also visited translator’s imaginary of late Qing. Seeing the enthusiasm of detectiv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tective novels. With Holmes coming from abroad is not just a literary change, but
Detective Novels do "Transplanting from West" and "Integrating in China". The mixed-race detective novels of the late Qing are unique. I’m going to response the question of “What did they study in the West?”, “What Chinese traditions are inherited?”, and finally, “What kind of late Qing detective novels are merged?”
一、 晚清報刊
《小說林》(1907-1908),上海:上海書店,1980。
《月月小說》(1906-1909),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
《申報》(1908-1924)(微卷資料),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上海圖書館攝製。
《時報》(1904-1939),香港:蝠池書院出版有限公司,2006。
《時務報》(1896-1898),臺北巿:京華書局,1976。
《益聞錄》(1879-1898),收入《晚清珍稀期刊續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10。
《新聞報》(1893-1949)(微卷資料),上海: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上海圖書館攝製,1989。
《繡像小說》(1903-1906),北京:北京圖書館,2006。
二、 原始資料
清‧老伯:〈外書:曲本小說與白話小說之宜於普通社會〉,《中外小說林》第2年第10期,1908。
清.呂俠:《中國女偵探》,收錄於《吕思勉全集》第二十五冊,上海:上海古籍,2016。
清‧更生:〈詩文辭隨錄:聞菽園欲為政變小說詩以速之〉,《清議報》第63期,收錄於《晚清珍稀期刊續編(二十二)》,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10。
清‧知新室主人:〈譯者識語〉,《毒蛇圈》,《新小說》第8號,1903。
清.吳趼人:《中國偵探案》,輯錄於《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長編.清代卷》,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清.東亭華明村著:〈潯學失物記〉,《十日小說》第7期,1909。
清.張瑛:《黑蛇奇談》,輯錄於《晚清小說大系》,台北市:廣雅,1984。
清.陳聽彜:〈玫瑰賊〉,《戊申全年畫報》第11期,收錄於《清末民初報刊圖畫集成》,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2003。
清‧新小說社:〈紹介新刊:《新小說》第一號〉,《新民叢報》,第20號,1902。
清‧耀公:〈外書:小說與風俗之關係〉,《中外小說林》第2年第5期,1908。
程小青:〈偵探小說雜話〉,《半月》第3卷第6期,1923。
程小青:〈偵探小說作法之一得〉,《民眾文學》第12卷第6期,1925。
程小青:〈談偵探小說(上)〉,《紅玫瑰》第5卷第11期,1929。
程小青:〈談偵探小說(下)〉,《紅玫瑰》第5卷第12期,1929。
程小青:〈偵探小說在文學上之位置〉,《紫羅蘭》第3卷第24期,1929。
程小青:〈偵探小說的多方面〉,《霍桑探案》第二集,上海:文華美術圖書公司,1933。
程小青:〈從「視而不見」說到偵探小說〉,《珊瑚》第2卷第1期,1933。
三、 古籍
宋‧丁錫根點校:《五代史平話‧周史平話》卷下,收錄於《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資料叢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北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94。
南宋‧王明清:《揮麈錄》,輯錄於《宋代史料筆記叢刊》,第3錄卷3,北京市:中華書局,1961。
南宋‧李濤撰:《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
南宋‧彭龜年:〈論解彥祥敗茶宼之功書〉,《止堂集》,輯錄於《百部叢書集成》第27輯第77函,板橋巿: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6。
元‧施耐庵、羅貫中著:《水滸全傳》,台北市: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
四、 專書
〔日〕樽本照雄著,賀偉譯:《新編增補清末民初小說目錄》,濟南:齊魯書社,2002。
于洪笙:《重新審視偵探小說》,北京:群眾出版社,2008。
王宏志:《重釋「信、達、雅」——20世紀中國翻譯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王宏志編,《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王宏志:《翻譯與文學之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任翔:《文學的另一道風景:偵探小說史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阿英:《晚清小說史》,台北:商務印書館,2004。
阿英:《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范伯群:《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高郁雅:《櫃台報:上海《新聞報》研究(1893-1949)》,新北市:輔大書坊,2015。
高媛、任翔編:《中國偵探小說理論資料1902-2011》,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2013。
祝均宙:《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間期刊源流特點探究》,新北市:華藝學術,2012。
徐鑄成:《民國記事:徐鑄成回憶錄》,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5。
夏曉虹:《晚清社會與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常大利:《世界偵探小說漫談》,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
郭延禮:《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郭浩帆:《中國近代四大小說雜誌研究》,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陳平原:《陳平原小說史論集》中冊,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曹正文:《世界偵探小說史略》,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
黃國新、宋米娜:《偵探小說學》,河北: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
文明國編:《二十世紀名人自述係列:馬君武自述》,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
闞文文:《晚清報刊上的翻譯小說》,濟南:齊魯書社,2013。
五、 論文
(一) 單篇論文
孔慧怡:〈晚清翻譯小說中的婦女形象〉,《中國比較文學》,1998年第2期。
孔慧怡:〈還以公道,還以背景—論清末民初英語偵探小說中譯〉,收錄於王宏志編:《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王德威:〈翻譯「現代性」〉,收錄於王宏志編:《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任翔:〈中國偵探小說的發生及其意義〉,《中國社會科學》,2011年第4期。
任翔:〈偵探小說研究與文化現代性〉,《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朱恬儀:〈論清末民初偵探小說的敘事與現代性〉,《有鳳初鳴年刊》第13期,2017。
李歐梵:〈福爾摩斯在中國〉,《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第2期。
林怡婷:〈嬌怯柔弱或不讓鬚眉?──中華書局《福爾摩斯偵探案全集》中的女性形象〉,《編譯論叢》第9卷第2期,2016年9月。
苗懷明:〈從公案到偵探─清公案小說的終結與近代偵探小說的形成〉,《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2期。
苗懷明:〈清末民初公案小說的蛻變與轉型〉,《古典文學知識》,2001年第6期。
袁進:〈近代中國人是怎樣接受偵探小說的〉,《藝術評論》,2011年第6期。
陳大康:〈翻譯小說在近代中國的普及〉,《文藝理論研究》,2012年第3期。
陳俊啟:〈重估梁啟超小說觀及其在小說史上的意義〉,《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2002年6月。
陳碩文:〈譯者現身的跨國行旅:從《疤面瑪歌》(Margot la Balafrée)到《毒蛇圈》〉,《政大中文學報》,第27期,2017年6月。
楊緒容:〈周桂笙與清末偵探小說的本土化〉,《文學評論》,2009年第5期。
楊緒容:〈從公案到偵探:對近代小說過渡形態的考察〉,《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7卷第2期,2008。
鄭怡庭:〈「歸化」還是「異化」?—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三部清末民初中譯本研究〉,《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第61卷第1期,2016。
潘芊樺:〈晚清偵探小說的異聲:吳趼人《中國偵探案》〉,《高雄師大學報》,第45期,2018。
魏艷:〈晚清時期偵探小說翻譯〉,《人文中國學報》,第20期,2014。
(二) 學位論文
陳智聰:《從公案到偵探──晚清公案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
李世新:《中國偵探小說及其比較研究》,四川:四川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謝小萍:《中國偵探小說研究:以1896-1949年上海為例》,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張燕:《晚清偵探小說研究─以「四大小說雜志」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余玟欣:《遇見福爾摩斯:以中國晚清時期與日本明治時期福爾摩斯探案翻譯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碩士論文碩士論文,2013。
林辰:《論晚清民初偵探小說翻譯的敘事策略和敘事傾向:以福爾摩斯系列小說為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
朱全定:《中國偵探小說的敘事視角與媒介傳播》,江蘇:蘇州大學中國通俗文學博士論文,2015。
李奕青:《包青天遇見福爾摩斯:《中國偵探案》故事之創新與承繼》,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碩士論文,2016。
六、 資料庫
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1833~1911)增輯。
申報數據庫(愛如生典海數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