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宜伶
Tsai, Yi-Ling
論文名稱: 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希望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glish Teacher’s Hope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s of the Region Taoyuan, Hsinchu and Miaoli
指導教授: 顏國樑
Yen, Kuo-Liang
口試委員: 李安明
Li, An-Min
謝念慈
Hsieh, Nien-Tz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English)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4
中文關鍵詞: 教師希望感教學效能國民小學英語教師
外文關鍵詞: element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teachers’ hop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希望感與教學效能之現況及差異分析情形。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研究方法,以自編之「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希望感與教學效能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以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英語教師為研究對象,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207所國小之426位國民小學英語教師進行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329份,回收率為83.8%。問卷回收後,分別以敘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根據研究結果將結論分析歸納如下:
    一、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希望感達高度知覺度。
    二、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英語教師教學效能達高度知覺度。
    三、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希望感在不同學校地區有顯著差異。
    四、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英語教師教學效能在不同性別、英語教學資格、學校地區、學校規模有顯著差異。
    五、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希望感與教學效能之間具有低度顯著正相關 。
    六、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希望感之「目標設定」及「動力思考」對教學效能最具有影響力。

    本研究根據結論,分別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單位、國民小學英語教師以及後續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議。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first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teacher’s hope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Using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as a research tool, the objects of the study are the element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in the region of Taoyuan, Hsinchu, and Miaoli.
    The questionnaire was conducted in the study to survey teachers of 207 elementary schools and the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was adopted to select 426 English teachers and 357 copies of answered questionnaire were received with a response rate of 83.8%.
    The received data were analyzed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o obtain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The element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of the Region Taoyuan, Hsinchu and Miaoli have high perception degree toward teachers’ hope.
    2. The element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of the Region Taoyuan, Hsinchu and Miaoli have high perception degree towar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3.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background variable perception toward teachers’ hope in region for element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of the Region Taoyuan, Hsinchu and Miaoli.
    4.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background variable perception towar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gender, qualification, region, and school size for element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of the Region Taoyuan, Hsinchu and Miaoli.
    5. There are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eachers’ hope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for element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of the Region Taoyuan, Hsinchu and Miaoli.
    6. Teachers’ hope definitely has a influence 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for element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of the Region Taoyuan, Hsinchu and Miaoli.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 number of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schoo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element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教師希望感的意義與內涵之探討 13 第二節 教學效能的意義與內涵之探討 22 第三節 教師希望感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2 第四節 實施程序 66 第五節 資料分析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71 第一節 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希望感與教學效能之現況 71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希望感與教學效能 之差異分析 78 第三節 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希望感與教學效能之相關分析 104 第四節 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希望感對教學效能之影響力分析 107 第五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10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結論 121 第二節 建議 124 參考文獻 129 壹、中文部分 129 貳、英文部分 135 附錄 137 附錄一 正式施測學校名稱 137 附錄二 專家內容效度問卷 141 附錄三 專家審題意見與修正情形彙整表 150 附錄四 預試問卷 156 附錄五 正式問卷 160

    壹、中文部分
    丁一顧、王淑麗(2018a)。教學輔導教師運用正向教學視導提升夥伴教師教學效能之策略初探。教育研究月刊,292,53-68。
    丁一顧、王淑麗(2018b)。臺北市教學輔導教師同儕式領導與夥伴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21(1),31-58。
    丁一顧、胡慧宜(2015)。教學輔導教師學習領導與夥伴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中正教育研究,14(2),43-73。
    江孟芠(2012)。特殊教育教師希望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江捷如、杜淑芬、樊愛群(2016)。以正向心理學之觀點探討大學生希望感、問題解決及生涯發展之關係。臺中教育大學學報,30(2),17-40。
    江毓琪(2013)。桃園縣國小英語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何易珊(2017)。國小教師希望感、社會支持與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何敏賢、袁雅儀、段文杰(2014)。發現自己的抗逆力:正向心理學的應用和技巧。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吳和堂(2017)。教育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明隆、涂金堂(2012)。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俊諺(2015)。國民中學英語教師效能感來源與差異化教學效能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俊諺(2015)。國民中學英語教師效能感來源與差異化教學效能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臺北:五南。
    呂木琳(2002)。教學視導—理論與實務(二版)。臺北市:五南。
    呂菀瑄(2017)。高齡者希望感與學習態度關聯性之研究─以臺北市及宜蘭縣樂齡學習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承傑、張德勝 、羅寶鳳(2017)。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下大學教師教學效能之關聯性研究。高等教育,12(1),1-31。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紓霈(2015)。國中教師職場希望感與工作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李菁菁(2014)。高級中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職場希望感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大學。臺中市。
    杜佳寧(2016)。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職場希望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沈怡吟(2011)。國中學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希望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沈美吟(2018)。希望感模式融入教學。師友雙月刊,608,61-67。
    周筱雯(2016)。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希望感關係之研究-以特教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科技大學。新竹市。
    林宥誼(2011)。中學教師情緒創造力、希望信念與創意情緒管理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進材(1999)。促進教師教學效能的途徑。教育實習輔導,4(4),45-50。
    邱皓偉(2014)。桃園縣國民小學英語教師自我效能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邱煊展(2016)。國小英語教學現場的困境。師友月刊,585,67- 68。
    洪怡靜、 陳紫玲(2015)。高中職餐旅群教師教學效能與幸福感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8(2), 99 -132。
    洪怡靜、陳紫玲(2013)。高中職餐旅群教師教學效能與幸福感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8(2),99-132。
    洪湘慧(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英語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紀虹如(2014)。國中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職場希望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唐淑華(2006)。我的未來不是夢?─一個以希望感角度探究國中學生學業挫折經驗的研究。中等教育,57(3),4-19。
    唐淑華、蔣宛儒(2013)。教育影片應用於教師希望感團體之研究。中等教育,64(2),39-60。
    張杏瑜(2014)。國民中學教師正向領導、肯定式探詢與學生希望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張春興(200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郁婷(2018)。國小英語教師自我教學效能與教學成效之探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張碧娟(1999)。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1998)。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英語)。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8)。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英語)。台北:作者。
    教育部(2013)。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台北:作者。
    教育部(2016)。提升青年學生全球移動力計畫。台北:作者。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英語文。台北:作者。
    教育部統計處(2018年12月26日)。國民小學校別資料。教育部統計處。取自http://www.edu.tw/Default.aspx?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教師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80,65-85。
    梁鳳珠(2011)。臺南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莊惠婷(2015)。彰化縣國小英語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
    許文薇(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肯定式探詢策略與教師希望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連倖誼、林靜翌(2015)。教保服務人員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中正教育研究,14(2),75-114。
    連倖誼、張雅筑(2017)。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0(1),75-104。
    陳文忠(2015)。國民中學校長關係領導與教師希望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仲潔(2017)。桃竹苗四縣市國小英語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陳依璇(2010)。不同背景國中學生的學校希望感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姿青(2002)。國小英語教學的困難與展望。師友月刊,425,15 -19。
    陳柏霖(2015)。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關係之後設分析。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8(3),103-130。
    陳盈如(2014)。國中教師社會支持、自尊、生活壓力與希望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陳智慧(2016)。新北市國小教師工作挫折、因應策略、工作滿意度、希望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彭英錡(2014)。國中教師希望感與工作壓力之關係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曾文志(2010)。讓心流提升孩子的經驗品質。師友,518,74-79。
    湯志民、陳詩媛、簡宜珍(2016)。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9(1),1-28。
    黃乃文(2018)。新竹市國民小學教師情緒勞務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黃錫美(2007)。希望之概念分析。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6(2),57-63。
    敬世龍(2010)。青少年希望感量表之建構。教育科學期刊,9(2),165-192。
    楊弘琪、吳裕益(2017)。大學生希望感、心流與愉悅之研究-以高屏區大學生為例。金門特教年刊,1(1),41-54。
    楊智先(2007)。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造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典範案例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葉玟秀(2017)。學校輔導人員之工作耗竭與希望感。諮商與輔導,382,26-29。
    劉宗明、黃德祥(2008)。國中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學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9(2),1-39。
    劉芯廷(2016)。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與教師希望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劉倚提、吳勁甫(2017)。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後設分析。教育科學期刊,16(1),157-169。
    鄭雅婷(2017)。幼兒園教師多元文化素養、師生互動、園長領導行為對幼兒園教師教學效能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賴英娟、巫博瀚(2009)。希望理論的概念分析與理論應用。研習資訊,26(4), 71-78。
    賴英娟、巫博瀚(2013)。臺灣國中生「中文版希望感量表」之編製。測驗學刊,60(3),429-455。
    謝秀蓉(2013)。桃園縣國小英語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謝傳崇、許文薇(2014)。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肯定式探詢與教師希望感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8(1),67-86。
    鍾昀珊、戰寶華(2015)。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承諾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8(2),69-98。
    簡玉琴(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簡玉琴(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羅慧棋、楊逸飛(2013)。希望感之理論及其在特殊兒童家庭之運用。桃竹區特殊教育,22,16-22。
    蘇益生(2004)。高雄市國小教師e-Learning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蘇嘉蓉、蕭佳純(2012)。教師心理幸福感對工作滿意度之影響:以臺東縣國中
    蘇澤宸(2010)。高雄市國中教師知覺組織支持、專業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貳、英文部分
    Ashton, P. T., & Webb, R. B. (1986). Making a differenc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New York: Longman.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y review, 84(2), 191-215.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US: Prentice-Hall, Inc.
    Borich, G. D. (1994). 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New York: Macmillan.
    Cambridge Dictionary (2018). Retrieved from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zht/
    Gibson, S., & Dembo, M. H.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4), 569-582.
    Lin, R. L., & Xie, J. C., & Jeng, Y. C., & Huang , S. H. (201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perceived by students from industrial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Asian Journal of Arts and Sciences, 1(2), 167-187.
    Medley, D. M. (1979).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 In P. Peterson & H. Walberg (Eds.), Research on teaching: concepts,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pp. 1-11). Berkeley, CA: McCutchan.
    Money, S. M. (1992). What i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 Survey of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1056)
    Newman, F. M., Rutter, R. A., & Smith, M. S. (1989). Organizational factors that affect school sense of efficacy, community and expectation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2, 221-238.
    Rice, V. H. (2012). Handbook of stress, coping, and health: implications for nursing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452-453. Retrieved from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TMVxBfl0lHwC&pg=PA452&lpg=PA452&dq=Dufault%E5%92%8CMartocchio&source=bl&ots=vGYANAN5bo&sig=M7dvokKWQcjQg1O6nOKEYPef-p4&hl=zh-TW&sa=X&ved=2ahUKEwiD-M3d_Y7fAhWLEbwKHVLlBm8Q6AEwAXoECAQQAQ#v=onepage&q=Dufault%E5%92%8CMartocchio&f=false
    Ryan, K. (1989). The new moral education. Phi Delta Kappan, 68(4), 228-233.
    Snyder, C. R. (1994). The psychology of hope: You can get there from here. New York, NY: Simon & Schuster.
    Snyder, C. R. (1995).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nuturing hope.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JCD, 73(3).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er.ntcu.edu.tw:81/education/docview/219016216/80C0A5732B0A4EC3PQ/1?accountid=14223
    Snyder, C. R. (2000). Hypothesis: There is hope. In C.R. Snyder (Ed.), Handbook of hope: Theory, measures, & applications (pp. 3-21).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Snyder, C. R., Feldman, D. B., Shorey, H. S., & Rand, K. L. (2002). Hopeful Choices: A school counselor’s guide to hope theory.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5(5).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er.ntcu.edu.tw:81/education/docview/ 213331345/50E245D06F864796PQ/1?accountid=14223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