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瑪麗
論文名稱: 父親的海葬與母親的寡婦樓-一個生命的敘說探究
指導教授: 何秀珠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自我敘說海葬哀傷眷村
外文關鍵詞: self-narrative, sea burial, grief, Military Communit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就這樣自然的走進自我敘說的道路,是因為執行父親的海葬儀式,在多年後才開始哀傷;是疼惜堅強的自己承受了委曲竟然不敢淚崩蒼惶。十一年前,海葬尚未合法化的年代,我完成了父親的遺願,將他葬在臺灣海峽。大陸的親人、臺灣的妻兒、時代的故事,父親說:「一切都將隨著我的骨灰歸於大海而結束。」可是,親人對我的責難,卻是因此而開始,當我的哀傷因為一曲「大海」而被翻攪潰堤,童年的記憶、對父親的思念、母親的重男輕女和眷村寡婦大樓克難、堅忍又現實的歲月痕跡,都一一浮上心頭。
    在細數記憶中的悲與苦後,竟發現自己和母親的連結是這樣的深,和姐弟的手足情誼是那樣的濃,我在感知生命、體驗人生,透過敘說,在父親喪禮的悲慟中找到生命療癒的能量,那──就是愛。
    我將帶著這份愛的力量,堅強、樂觀面對未來的坎坷和衝擊。我看見一切在轉變,我要繼續向前行。


    Naturally, I stepped into the self-narrative world. I had performed Father's sea burial ceremony, but started to express my grief deeply after many years. I sympathized myself because I used to be so strong that I undertook all grievance and dared not to burst into tears.
    Eleven years ago, sea burial did not legalize. I finished my father's wishes, burying him in the Taiwan Strait. About relatives in China, wife and children in Taiwan, and stories of the era, my father said” Everything will be ended when my ashes go back to the sea.”
    But the blame from my family had begun for the thing. When my emotion collapsed because of listening the song”大海”, Memories of childhood, the memory of my father, perseverance and realistic years were all came up to my mind.
    I found that the link between my mother and I is so deep after counting the grief and pain in the memory. I perceive and experience life through self-narrating and find the energy of healing life from my father’s funeral. That is “Love.”
    I will bring the power, strong, and positive of love to face the frustrations and shocks in the future. I see that everything has now changed and I will keep moving forward.

    目 次 前 言 1 第一章 生命的起伏 7 第一節 看見伊索寓言裡的「我」 9 第二節 阿哥哥 12 第三節 媽媽的味道 15 第四節 相隔四十年才看見 18 第二章 海葬─葬了什麼? 20 第一節 我的婚禮不能被捨棄 24 第二節 父親西裝領上的破洞 28 第三節 最愛的西裝成了壽衣 30 第三章 難以忘懷的故事 32 第一節 皮夾與我 32 第二節 粉紅帽 37 第三節 老佛爺吉祥 40 第四節 飲水思源 44 第五節 炮仔聲 48 第四章 面對死亡 56 第一節 愛海的人 56 第二節 生命的樣貌 60 第三節 最後一程 81 第五章 「敘說」離不開「行動」 99 第一節 凡事起頭難 99 第二節 不斷的「擺」--在經營哪個角色? 112 第三節 不一樣的鉛筆 116 第六章 委曲的人 119 第一節 她叫我—滾! 119 第二節 女兒的感受 122 第三節 哀悼亡父在金門 123 第四節 摺了十年的紙蓮花 124 第五節 寡婦大樓的主角 126 第六節 陶老師問:誰委曲? 128 第七節 姐姐們的委曲 131 第八節 保存回憶的弟弟 135 第九節 合法與否豈能平撫哀傷 140 第七章 也是遺像 141 第一節 枕頭媽媽 141 第二節 捨不得與母親分開 143 第三節 帶有缺憾的幸福 144 第四節 為母親預作遺像 146 第八章 感恩陪伴 151 第一節 走進生命園區 151 第二節 尋求陪伴的歷程 155 第三節 秀珠老師的陪伴 157 第四節 我─也是陪伴者 159 參考文獻 160 敘說有感 162 附錄一 故榮民劉公太信老先生生平事蹟 163 附錄二 家祭文 165 附錄三 章節脈絡與社會背景、自我轉變歷程對照表 167

    參考文獻
    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入口網 ( 無日期 )。環保自然葬。取自:
    http://mort.moi.gov.tw/
    李元皓 ( 2010 )。臺灣大百科全書。取自: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1014
    何高祿 ( 1997 )。 人與事專欄:老兵劉太信 海防碉堡催生者。新竹:中國時報。
    金門縣文化局 ( 2011 )。金門碑碣翫跡。第二章: 金門碑碣類別。取自:
    http://www.kinmen-travel.org/digibook/2011stonetablet/chapter/chapter_02/section_01-01.html
    林松 ( 2009 )。戀戀眷村:新竹市眷村文化特色空間運用調查研究專輯。新竹市:竹市文化局。
    林姿慧 ( 2011 )。走在愛與療癒之路─真實面對妹妹去世後的失落與憤怒。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
    宜蘭縣教育支援平台 ( 2009 )。宜蘭俗語。取自:
    http://www.wretch.cc/blog/ng16170
    許佳文 ( 2012 )。百年流轉的邂逅:百歲台灣東洋畫女畫家與我生命故事的交織。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
    報佛恩網 ( 2009 )。臨終備覽慧律法師講述‧編撰。取自:
    http://book.bfnn.org/books/0258.htm
    維基百科 ( 2012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A1%8C%E6%94%BF%E9%99%A2%E6%B5%B7%E5%B2%B8%E5%B7%A1%E9%98%B2%E7%BD%B2
    維基百科 ( 無日期 )。虎標萬金油。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99%8E%E6%A0%87%E4%B8%87%E9%87%91%E6%B2%B9
    維基百科 ( 無日期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hk/SARS
    劉振和 ( 2002 )。家祭文。未出版,新竹。
    蔣經國 ( 1963 )。在每一分鐘的時光中。網路散文選。取自:
    http://jameshung2010.pixnet.net/blog/post/44381875
    龍江坡 ( 無日期 )。微電影老兵三步曲之:路過。北京:北京龍江坡影視文化有限公司。 取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qpG4gZoCY
    譚維信 ( 2012 )。殯葬服務的新思維。未出版,新竹。
    Elisabeth Kubler-Ross、David Kessler ( 2006 )。當綠葉緩緩落下 ( 張美惠譯 )。台北:張老師文化。 ( 原著出版年:2005 )
    Phil.Jones ( 2002 )。戲劇治療 ( 洪素珍、楊大和、徐繼忠、郭玟伶譯 )。台北:五南。( 原著出版年:1996 )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