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筱萱 |
---|---|
論文名稱: |
台星兒童華語口語教材比較之研究:以《生活華語》和《歡樂夥伴》第一冊為例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ldren's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on Speaking between Taiwan and Singapore: Living Mandarin 1 and Huan Le Huo Ban 1A |
指導教授: |
李麗霞
吳貞慧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5 |
中文關鍵詞: | 兒童華語教材 、口語教學 、內容分析 、比較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for children, speaking instruction, content analysis, comparative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亞洲各國的經濟崛起,華語的能力在國際上相形重要,因而世界各地紛紛掀起了華語教學的熱潮,華語學習者的年齡層也因此逐漸下降,使得兒童華語教材的研製越來越倍受重視。本研究即以台灣與新加坡的兒童華語教材作為研究對象,透過內容分析法與比較研究法,並且根據本研究建立的比較框架為基準,探討台灣學者所編寫的《生活華語》第一冊以及新加坡學者所編寫的《歡樂夥伴》第一冊,進行兒童華語口語教材之分析與比較。
研究結果主要有以下三點發現:一、兩本教材基本訊息有部分的差異。二、教材編寫角度出發點的不同,會影響教材的編排與學生學習的內容。三、兩本教材編寫的初始理念與教學對象不同,影響口語教學目標訂定。從此次研究之中可以看出,編寫者不同的教育思維與理念,以及學習環境與學習者程度的差異,深深的影響教材編寫的架構安排、目標與內容。
最後,本研究分別提供兒童華語口語教材編寫者、教學者、研究者以及師訓人員之建議,期能使未來的兒童華語口語教材越趨完善,以協助達成華語教學的目的。
Among the rising of Asian economics, Chinese language ability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world. Therefore, learning Chinese becomes a trend to follow, and learners’ age has become younger, which is the reason for emphasizing the quality of Chinese instruction textbooks for children. This research through content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according to the comparative framework, to explore the design between Living Mandarin 1 in Taiwan and Huan Le Huo Ban 1A in Singapore.
There are three main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Firs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t basic textbook information between Living Mandarin and Huan Le Huo Ban. Secondly,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 points to design textbooks will affect arrange the textbook and the contents of students' learning. Third, the different initial concepts to design textbooks and different learners will affect set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his research, as we found the difference of textbooks editors’ educational thinking and ideas, difference learning environment, as well as differences learners’ degrees will deeply influence textbooks framework arrangements, objectives and contents.
Finally, this research will give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editors, educators, other researchers and person of teacher training. We expect to make speaking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 for children will get better, and to help teachers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eaching Chinese.
一、中文部分
王玉珍(2014)。臺灣與中國大陸國小低年級國語文教科書比較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如茵(2002)。海峽兩岸前期中等教育本國史教科書政治議題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王建勤(2009)。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載於趙金銘主編,對外漢語教學概論,頁184-244。臺北市:新學林。
王茂源(2013)。台灣、新加坡與中國大陸國中階段幾何教材之圓內容的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惠(2007)。從兩岸三地教材詞彙差異看海外華語教育。臺灣華語文教學,2,67-83。
王琬婷(2007)。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世界音樂教材之探討。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雅玲(2006)。小學一、二年級語文教材課文主題意識之分析研究—以台灣康軒版「國語」、中國大陸人教版「語文」為比較樣本。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魁京(1998)。第二語言學習理論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田慧玲(2012)。印尼小學低年級華文教材《中文》與《漢語》對比分析研究。河北師範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河北。
任遠(2011)。基礎漢語教材縱橫談。載於劉珣主編,對外漢語教學概論,頁359-368。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印貞(2012)。新加坡小學華文教材與我國小學語文教材的對比分析。山東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山東。
安玉香、劉文惠、胥秋菊主編(2014)。對外漢語教學的多角度研究。北京: 中國書籍。
朱榮智、黃春貴、許怡貞、張正男、楊如雪、陳美琪、傅武光、邵曼珣、柯華葳合著(2009)。實用華語文教學概論。臺北市:新學林。
朱焯祥(2015)。臺美中小學電子教科書發展之比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課程教學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何文君、張鑑如(2008)。海外兒童初學華語教材之初探。載於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論文集,花蓮:慈濟大學。
何淑貞、張孝裕、陳立芬、舒兆民、蔡雅薰、賴明德合著(2008)。華語文教學導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何淑貞、張孝裕、陳立芬、舒兆民、蔡雅薰、賴明德合著(2014)。華語文教學導論(修正)。臺北市:三民書局。
余伯泉、饒淑惠、林伊瀅、陳彥伶、蔡素娥、張秋華、胡玉華、阮傳峰(2013)。生活華語第一冊教學指引。台北市:藍天華語。
吳旭東(2006)。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方法與實踐。上海:上海外語教育。
吳麗玲(2006)。台灣、美國與新加坡國小五、六年級分數教材內容之分析比較。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呂必松(1993)。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續三)。世界漢語教學,1,39-45。
呂必松(1995)。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續十三)。世界漢語教學,3,57-62。
呂必松(1996)。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李小麗(1997)。口語課及口語表達能力培養。載於李楊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課程研究,頁107-127。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李泉(2006)。對外漢語教材研究。新北市:商務印書館。
李泉(2009)。對外漢語教材的基本理論研究。載於趙金銘主編,對外漢語教學概論,頁134-182,臺北市:新學林。
李紅印(2006)。漢語聽力教學新論。載於李曉琪主編,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研究,頁96-106。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哲(2000)。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方法與實踐。山東:山東大學。
李曉琪主編(2006)。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研究。北京: 商務印書館。
李麗滿(2009)。從「鄭和下西洋」看華文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書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文彥(2007)。國小代數比較類型文字題之圖形表徵數位教材成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文韵、林景蘇、陳仁富、陳雅鈴、蔡雅薰、劉瑩合著(2014)。兒童華語教學導論。新北市:正中書局。
林欣慧(2007)。我國與美國小學數學教科書內涵之比較研究-以「整數」教材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政則(2001)。實用教育學。台北縣:正中書局。
邱婉嘉(2009)。台灣與美國高中信賴區間單元教材內容之分析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靜宜(2012)。運用萬用揭示板發展國小二年級比較型加減文字題教材之行動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金榮華(1995)。從海峽兩岸所編海外語文教材談海外語文教材的編寫。載於兩岸暨港新中小學國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施怡真(2007)。台灣、美國和新加坡國小一年級數學教材內容之分析比較。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施春宏(2009)。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概說。 北京:北京大學。
洪淑慧(2009)。台日基礎華語教材之比較研究—以《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一》與《語學三十六景【中國語入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鐮德(2002)。新加坡的語言政策。載於施正鋒主編,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頁543-581。台北市:前衛。
孫曉明(2006)。自上而下模型和自下而上模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載於李曉琪主編,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研究,頁107-116。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林祥主編(2010)。語文教育研究方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郜錦程(2006)。台灣與英國三角函數課程之教科書比較。國立中央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高順全(2005)。對外漢語教學探新。北京:北京大學。
劉德聯(2006)。初級口語教材課文注音若干問題探索 。載於李曉琪主編,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研究,頁153-166。新北市:商務印書館。
崔永華(2008)。對外漢語教學設計導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崔琳琳、曹敏、羅雨青、吳珺、劉玉梅、李穎、張欣葉、林立合著(2000)。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
張旺熹(1997)。對外漢語教學的幾項基礎研究工作。載於劉珣主編,對外漢語教學概論,頁160-165。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張金蘭(2009)。實用華語文教材教法。臺北市:文光圖書。
張淑娟(2006)。圖解教育學。台北市:易博士文化。
張琇涵(2006)。台灣與新加坡三角函數課程之教科書比較。國立中央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張琇惠(2014)。九年一貫高年級國語教科書動物書寫課文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德蕙(2015)。兩岸小學低年級現行國語文教科書比較。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莊舒雯、余伯泉、邱雲忠、朱阿莉(2011)。生活華語第一冊。台北市:藍天華語。
郭志良、楊惠元、高彥德(1997)。《速成漢語初級教程‧綜合課本》的總體構想及編寫原則。載於劉珣主編,對外漢語教學概論,頁369-377。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陳又榛(2007)。客家教材出現詞彙之比較研究~以一至三年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志銳(2011)。新加坡華文及文學教學。杭州:浙江大學。
陳彥廷(2012)。國(初)中公民教科書法治教育內涵之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柏棻(2009)。台灣、中國大陸和新加坡國小一、二年級數學教材內容分析。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照明(1995)。從香港及新加坡中學華文課本的編寫談閱讀教學。載於兩岸暨港新中小學國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陳膺百(2011)。臺灣與日本高中電腦教科書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游憶秋(2011)。台灣與美國中小學統計課程資料變異概念之教材比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貞瑜(2014)。歷史認識與書寫—臺、日、中高中歷史教科書比較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黃瑜瑜(2010)。國高中教材及其它六種常見四分位數公式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數學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新加坡母語檢討委員會(2011)。樂學善用:2010新加坡母語檢討委員會報告書。新加坡:教育部。
新加坡教育部課程規劃署(2014)。小學華文課程標準2015。新加坡:教育部。
新加坡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2015)。小學華文歡樂夥伴課本一年級(上冊)。新加坡:名創教育。
新加坡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2015)。小學華文歡樂夥伴活動本一年級(上冊)。新加坡:名創教育。
新加坡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2015)。小學華文歡樂夥伴教學用書一年級(上冊)。新加坡:名創教育。
楊孝偉(2012)。1995-2005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內容演變的比較研究—以中國上古史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思賢、林德成、梁偉倫、羅耀珍(2013)。課程改革與創新。香港:香港大學。
楊敏治(2011)。臺灣與中國國小英語課程綱要及教科書內容之比較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惠元(1997)。聽力課及聽力理解能力培養。載於李楊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課程研究,頁79-106。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溫曉虹(2008)。漢語作為外語的習得研究─理論基礎與課堂實踐。北京:北京大學。
葉玉賢(2002)。語言政策與教育─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之比較。臺北市:前衛。
葉德明(1999)。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臺北市:師大書苑。
詹美玲(2003)。九年一貫課程國小一年級客語教材之比較分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婉琦(2004)。台灣82年國編版數學教科書與美國EverydayMathematics之內容分析比較研究:以幾何教材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蓋允萍(2014)。從臺澳生物教科書的比較探討科學圖像之設計與理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趙金銘主編(2009)。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臺北市:新學林。
趙賢州(1996)。對外漢語教學通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
齊燕榮(2006)。話語分析理論與語段聽力教學。載於李曉琪主編,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研究,頁27-41。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怡真(2009)。台灣國小二年級與日本國小四年級教科書分數教材之內容分析比較研究。明道大學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劉建甫(2015)。中日對照語言觀點下的語言教材之比較分析—以《新版實用視聽華語》與《新文化日本語》為例—。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劉珣主編(1997)。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劉珣(2002)。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簡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歐用生(2003)。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
歐用生(2006)。課程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學富文化。
蔡怡珊(2014)。兩岸華語教材之教學語法體系對比研究——以新版《實用視聽華語》、《新實用漢語課本》為例。臺北市立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雅薰(2009)。華語文教材分級研制原理之建構。新北市:正中書局。
蔡整瑩(2009)。漢語口語課教學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蔡鐘慧(2008)。生活課程課本音樂教材與台灣美語系外僑學校低年級音樂課本之比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秀芸(2012)。國小國語教科書童話類課文分析及教學運用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怡靜(2005)。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人物描述之比較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戴淑貞(2007)。海峽兩岸高中歷史教科書有關「國民政府時期」(1925-1948)教材之比較研究—以人物和事件的敘述為討論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佳貝(2013)。兩岸典型對外漢語中級教材比較研究─以《新版實用視聽華語》及《發展漢語》為例。西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重慶。
謝欣恬(2011)。臺灣與香港小學社會教科書中世界公民教育內涵之比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雲飛(2011)。漢語語言學。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顏燕妮(2014)。兒童華語教材比較分析之研究—以《Hello! 華語》、《輕鬆學漢語少兒版》和《美洲華語》為例。國立屏東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魏瑾如(2014)。中級華語教材的閱讀策略分析--以《中級漢語閱讀教程》、《讀寫學中文》為例。臺北市立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家惠(2011)。 英國、臺灣中學歷史課程與教科書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龔誼真(2012)。以多元表徵發展加減比較類型文字題數位教材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樹英(譯)(2001)。Max van Manen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The Tact of Teaching: The Meaning of Pedagogical Thoughtfulness)。北京:教育科學。
施玉惠、楊懿麗、梁彩玲(譯)(2003)。Brown,H. D. 著。原則導向教學法:教學互動的終極指南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臺北市:台灣培生教育。
林俊宏、李延輝、羅云廷、賴慈芸(譯)(2007)。Brown, H. D. 著。第二語教學最高指導原則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臺北市:台灣培生教育。
藍天生活華語網站(2015年11月26日)取自 http://www.skymandarin.org/zh-tw/home/index
二、西文部分
Lightbown, P. M. & Spada, N.(1999).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 (2nd ed.), 137-182.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e MOE Communications and Engagement Group(2015).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Preparing Your Child For Tomorrow. 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MOE Communications and Engagement Group(2015). For Primary Schools: Subject-Based Banding. 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Yi-Jung, Wu(2011). Comparing the cultural contents of Mandarin reading textbooks in China, Hong Kong, Singapore and Taiwan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14(2), 6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