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干錦鳳
Chin-Feng Kan
論文名稱: 以全語文理念融入符號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On Teaching Chinese Phonetic Symbols With the Whole Language Approach
指導教授: 林麗卿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5
中文關鍵詞: 幼兒園全語文理念注音符號教學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kindergarten, whole language philosophy, teaching Chinese phonetic symbols, 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位幼兒園教師如何以「知-行-思」行動研究方式,以「全語文理念」融入符號教學的實施。研究者擬以文獻評析、教學實作研擬一套以全語文理念融入符號教學的實施策略;並以實作、觀察紀錄、訪談、其餘書面資料等分析來說明行動策略與其延伸教學活動的實施方式與研究成果。研究問題有二:一、幼兒園教師將全語文理念融入注音符號創新教學的策略及活動為何?二、實施全語文理念融入注音符號創新教學時,所遭遇的困境及因應之道為何?
    本研究以T縣某國小附設幼兒園一個中大混齡班為研究場域,探究以全語文理念融入符號教學之各種行動策略,以解決筆者在教學現場所遇到的問題。
    研究發現筆者共運用了九項主要的行動策略:一、利用主題教學統整課程;二、加強學習區語文教具的功能;三、將例行性活動書面化;四、規劃豐富的環境書面文字;五、運用童謠詩歌的聲韻遊戲;六、運用故事豐富幼兒文本經驗;七、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八、採行注音符號遊戲教學法;九、進行真實性評量。
    研究結果亦發現並非單一策略即能對幼兒學習造成影響,乃是各種策略交織應用並互為因果的效果。其對幼兒學習所產生的影響如下:一、書面語言應用多元化;二、注音符號敏感度提升;三、注音符號學習動機強;四、幼兒聲韻覺識能力增進;五、學習不利幼兒的改變;六、幼兒學習遷移顯而易見。
      研究歷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及因應之道則為:一、全語文教師的理念釐清;(二、幼兒對環境文字不敏感;三、幼兒能力參差過鉅
    ;四、對幼兒評量的不確定性;五、資訊軟體的維修及數位器材維護的困難;六、教學夥伴無法配合。
      筆者依據研究發現,分別提出結論與討論,並以此研究結果,解決筆者現今在教育職場所遇到是否進行注音符號教學的困阨,並希冀能提供此研究之策略提供對是否進行注音符號教學有相同困擾之現職幼兒教師教學及親師溝通的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how a kindergarten teacher improved her Chinese phonetic symbol teaching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in which she tried to integrate the whole language philosophy into classroom practices with continuous reflection, implementation and revision of her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Two research questions were raised:
    1. What whole language strategies and activities did the teacher adopt in Chinese phonetic symbol teaching?
    2. What difficulties or challenges did the teacher encounter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hole language strategies and activities? How did she cope with the difficultie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at a kindergarten classroom in a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located in northern Taiwan. There were 28 children with two teachers and a caregiver in the class.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her prior teaching experiences, the researcher developed a set of Chinese phonetic symbol teaching strategies, which she gradually revised and improved as the research proceeded. While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ies,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data through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and documentation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ose activities on young children.
    Nine major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were identified: (1) to integrate curriculum through thematic teaching; (2) to enhance learning functions of the materials in the language arts center; (3) to strengthen classroom routines with written texts; (4) to provide abundant environmental prints in the classroom; (5) to facilitate children’s Phonological awareness with nursery rhymes, poems, and phonemic games; (6) to enrich children’s experience with text with picture books; (7) to utilize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eaching aids; (8) to adopt the phonetic alphabet games as major part of the pedagogy; (9) to implement authentic assessment.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not a single strategy that can have an impact on children's learning, but a variety of strategies applied and intertwined to achieve positive learning effects. The impact on children's learning generated as follows: (1) children apply writing skills in diverse contexts; (2) children’s sensitivity of phonetic symbols are enhanced; (3) children demonstrate strong motivation to learn phonetic symbols; (4) children’s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s promoted; (5) the disadvantaged children show observable improvement in learning; (6) there are apparent cases of transferring in children's learning.
    The difficulties or challenges the teacher encountered include: (1) th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whole language philosophy; (2) the children’s insensitivity to environmental prints; (3) the hug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mong children.; (4) the uncertainty of learning assessment; (5) the difficulties in maintenance of information software and digital equipment.; (6)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teaching partner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9 第四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注音符號教學 13 第二節 全語文的內涵與應用 20 第三節 相關文獻及實徵研究的啟發 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1 第一節 行動研究 51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省思 5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1 第四節 研究限制 67 第五節 研究倫理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解析 71 第一節 行動策略及所發展出的教學活動說明 71 第二節 策略交織應用對幼兒的影響 149 第三節 行動研究歷程中的困難與因應 18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討論與建議 211 第一節 結論 211 第二節 討論 213 第三節 建議 215 後記 221 參考文獻 223 表 次 表3-2-1水果班每日作息表………………………………………………………….55 表3-3-1研究資料來源列表………………………………………………………….66 表3-3-2研究資料分類代碼表……………………………………………………….68 表3-3-3資料分析實例舉隅………………………………………………………….70 圖 次 圖3-1-1 研究流程圖…………………………………………………..…………..…53 圖3-2-1 水果班活動場域分佈圖 ………………………………………………..…54 圖3-2-2 水果班課程結構分佈圖 ………………………………………..…………61 圖3-3-1 研究資料的三個範疇………………………………………………………69 圖4-1-1 所採行的行動策略及因而發展出的教學活動…..…………..……………77 圖4-1-2 幼兒討論主題概念 ………………………………………………..………80 圖4-1-3 幼兒經討論制定出三項製作竹簡書應注意的事項..…………..…………80 圖4-1-4 使用雙符號記錄跟幼兒討論出的主題概念 ……..……..…………..……81 圖4-1-5 國字旁標示注音符號,以利幼兒記憶主題概念 ..……..…………..……81 圖4-1-6 學習區教具搭配主題概念文字……..…………..…………..…………..…84 圖4-1-7 學習區教具搭配主題概念文字……..…………..……..…………..………84 圖4-1-8 運用書面文字記錄想法 ……………………..……..…………..…………86 圖4-1-9 運用書面文字記錄想法…………………………………..…………..……86 圖4-1-10各種可以聆聽的ㄅㄆㄇ學習教具 ………..…………..……..………….…87 圖4-1-11能拼讀注音符號的幼兒教同學如何拼讀 ..…………..……..………….…90 圖4-1-12 和同學分享自製電子書 .…………..……..………….…………..………90 圖4-1-13以聲韻符編出的故事………………………….…………..……..…………91 圖4-1-14運用注音符號學習新的概念..…………..……..…………..………….……91 圖4-1-15教師自製注音符號小書..…………..……..…………..………….…………91 圖4-1-16相關注音符號的各種讀物 ……………………..………….……..……..…91 圖4-1-17能運用習得的符號自行閱讀 …………………..…………..…….. ..……92 圖4-1-18和同學一起分享故事內容 ……………………..…………..……..…….…92 圖4-1-19隨處可見的書寫工具 ………………………..…………..…….…………93 圖4-1-20收集各種紙張的文件櫃………………………….…………..……..………93 圖4-1-21可以進行仿寫練習的教具……………………….…………..……..………93 圖4-1-22用蓋印方式來學習符號…………………………..…………..……..………93 圖4-1-23自由書寫的符號型式 …………………..…………..……..…………..……94 圖4-1-24能以約定俗成的符號格式進行表徵………………..…………..……..……94 圖4-1-25晨間簽到活動…………..…………..……..…………..…………..…………95 圖4-1-26每日簽到表…………………………………………..…………..……..……95 圖4-1-27點名小老師 …………………………………..…………..……..…………..97 圖4-1-28讀菜單小幫手…………………………………..…………..……..…………97 圖4-1-29故事百寶箱………………………………………..…………..……..………99 圖4-1-30精選的「品格100」繪本………………………..…………..……..…………99 圖4-1-31故事百寶箱故事記錄塗鴉本………………………..…………..……..……99 圖4-1-32閱讀護照的故事記錄塗鴉本 ……………..…………..……..…………..…99 圖4-1-33幼兒自行記錄欲借回家的圖書名稱……………………..……..…………102 圖4-1-34協助幼兒記錄的書寫示範 ………….………….……..…………..………102 圖4-1-35每週一次的唐詩環境文字 ……………….…………..……..………….…103 圖4-1-36幼兒運用唐詩進行小書製作 ……………….…………..…….…………103 圖4-1-37隨著主題變動的圖書名稱 …………………..…………..……..…………106 圖4-1-38主題經驗圖表 ………………………………..…………..……..…………106 圖4-1-39因應新概念變動的情境文字 ……………………..…………..……..……106 圖4-1-40每日菜單 ………………………………………………..…………..……106 圖4-1-41固定不變的圖書展示櫃 …………………………..…………..……..……108 圖4-1-42固定不變的水果班幼生名錄 ……………………..…………..……..……108 圖4-1-43作業本放置處 ……………………………..…………..……..…………..108 圖4-1-44語文角使用規則……………………………..…………..……..…………. 108 圖4-1-45幫助幼兒發展聲韻的兒歌 ……………..…………..……..…………..…111 圖4-1-46提供不同聲韻發展的幼兒讀物 ……………………..…………..……..…111圖4-1-47幼兒自行與聲音故事書互動………………..…………..……..…………. 111 圖4-1-48幼兒利用視聽器材自我學習 …………………..…………..……..………111 圖4-1-49充滿音韻之美的繪本 …………………..…………..……..…………..…113 圖4-1-50和幼兒分享繪本中的聲韻運用 ……………………..…………..……..…113 圖4-1-51聲韻最佳運用的唐詩………………………..…………..……..…………. 115 圖4-1-52將附有聲韻旋律的唐讀集結成CD ……………..…………..……..……115 圖4-1-53幼兒喜歡能發出各種聲音的聲音互動書 ………..…………..……..……117 圖4-1-54提供不同聲音遊戲的教具 ……..…………..……..…………..…………..117 圖4-1-55隨著主題變動的各式繪本………..…………..……..…………..…………120 圖4-1-56以電子白板豐富幼兒文本經驗……………..…………..……..…………..120 圖4-1-57會唸故事書的幼兒和同學分享 …………………..…………..……..……122 圖4-1-58幼兒每週故事分享…………………..…………..……..…………..………122 圖4-1-59幼兒製作連頁書 ……………………………..…………..……..…………123 圖4-1-60幼兒製作竹簡書……………………..…………..……..…………..………123 圖4-1-61運用書面語言標示書名 ……………………..…………..……..…………124 圖4-1-62充滿故事性的一頁小書 ………………………..…………..……..………124 圖4-1-63一起分享有聲書 ……………………………..…………..……..…………126 圖4-1-64閱讀數位書籍……………………………..…………..……..…………..…126 圖4-1-65和身體主題相關的「骨骼拼圖」…………………..…………..……..……129 圖4-1-66和美食主題相關的「巧虎黃金食物迷宮」…………..……..…………..…129 圖4-1-67有趣的數位ㄅㄆㄇ遊戲 ……..…………..……..…………..…………..…132 圖4-1-68能示範正確發音及口型的ㄅㄆㄇ遊戲 …………..…………..……..……132 圖4-1-69幼兒自行錄製的童聲伴讀CD …………..……..…………..…………..…134 圖4-1-70喜歡利用視聽器材聆聽自己錄的故事 ………..…………..……..………134 圖4-1-71自製電子書軟體-MY STORY………………..…………..……..…………136 圖4-1-72可以錄製聲音的自製電子書 ………………..…………..……..…………136 圖4-1-73錄製完電子書,正在輸入故事名稱 ………………..…………..……..…137 圖4-1-74運用注音符號為電子書加上故事名稱 ……..…………..……..…………137 圖4-1-75以當週的注音符號故事進行遊戲 ………..……..…………..…………..139 圖4-1-76配合注音符號及主題的自編學習單 …………..……..…………..………139 圖4-1-77利用環境文字進行遊戲 ………..…………..……..…………..…………..140 圖4-1-78介紹今日菜單 ………………………………..…………..……..…………140 圖4-1-79利用高熟悉度的幼兒姓名進行配對遊戲 ………..…………..……..……143 圖4-1-80幼兒對自己的姓名符號表徵有高度的敏感性 .………….……..………143 圖4-1-81利用環境文字進行尋寶遊戲 …..…………..……..…………..…………..144 圖4-1-82環境文字為寶藏所在地提供線索.…………...…………..……..…………144 圖4-1-83幼兒運用書面語言說明展示作品內容 ……..…………..……..…………145 圖4-1-84運用書面語言表達自己的優點 ..…………..……..…………..…………145 圖4-1-85翔翔習於運用圖像符號優勢能力簽到 ………..…………..……..………147 圖4-1-86小芷可同時運用各種符號能力簽到 …..…………..……..…………..…147 圖4-1-87日常生活中的口語對話 …………..…..….…………..…….…………..…149 圖4-1-88日常生活中的口語對話 ………………………………..…………..……149 圖4-1-89觀察幼兒在學習區的符號學習情形… ……..…………..…….…………..151 圖4-1-90觀察幼兒在學習區的閱讀學習情形 ………….……..…….………..…151 圖4-1-91幼兒自行挑戰各種聽說讀寫的學習 .….….…………..…….…………. 153 圖4-1-92幼兒自行判斷後選擇適合自己識字量的繪本閱讀..…….………….……153 圖4-1-93不斷循環的「知-行-思」過程 ……..…………..…….…………..……154 圖4-2-1 幼兒將訪問結果記錄於學習單 ……………………………….……..……156 圖4-2-2 幼兒製作功課表………………………………………. …..…….…………156 圖4-2-3 幼兒記錄欲借回家的圖書資 ………………………. .……….……….…156 圖4-2-4 幼兒記錄閱讀繪本後所思所得…………. .…………..…….…………..….156 圖4-2-5 幼兒進行學習區學習記錄……………. ..…….…………..…….……….…156 圖4-2-6 向老師傳達訊息 …………………………………..………….………. …..157 圖4-2-7 向同學傳達訊息 ……………………………...………..…….…….….….157 圖4-2-8 祝老師生日快樂 …………………………………..…….…………. ..……160 圖4-2-9 用文字傳達無法口說的情意 ……………………..……….……….…. .…160 圖4-2-10利用書面語言幫助自己學習………………………………………. .…….162 圖4-2-11以書面語言介紹自己…………………..…………..…….……….…..……162 圖4-2-12製作自己的學習區姓名插卡 …………………………….……….. ……164 圖4-2-13運用文字記錄容易忘記的事情..………….……………………….………164 圖4-2-14在學習區裡隨便拿一本書便能看得很專注。..…………..………………169 圖4-2-15家長分享幼兒在家學習情形 …..…………..………..…………. ………169 圖4-2-16利用童聲伴讀CD幫助學習不利的幼兒學習…………..…………..……174 圖4-2-17具聲光效果的電腦遊戲幫助注意力較難專注的幼兒進行學習 ….…….174 圖4-2-18另闢個人輔導時間給予學習協助……..…………..…………..…………..177 圖4-2-19以繪本幫助幼兒充實生活經驗…………………..…….………….………177 圖4-2-20能快速介紹完今日菜單…….…………..…………..…………..………….187 圖4-2-21和同學玩猜韻腳遊戲,能流利唸出問題……………..…………..………187 圖4-2-22字數少的繪本……………………………………………..…………..……188 圖4-2-23字數較多的繪本…………………………………………..…………..……188 圖4-2-24一半以上的幼兒可以自行閱讀字數少的繪本……………………………189 圖4-2-25五至七位幼兒能讀字數較多的繪本 …………………..…………..……189 圖4-2-26培養出發表的自信………………………………………..…………..……191 圖4-2-27能幫忙簡易電腦維修……………………………………..…………..……191 圖4-3-1 幼兒每日簽到表……………………………………………………….……207 圖4-3-2 彙整成幼兒個人每月簽到簿……………………………………………… 207 圖4-3-3 小可其實可運用書面語言,只是她不喜歡……..………….…………..…208 圖4-3-4 阿彩可熟練運用拼音認識新字,卻不喜歡書寫..…………..…….………208 圖4-3-5 方便幼兒使用………………………….……….…………..…….…………212 圖4-3-6 電腦鍵盤貼上大又清晰的注音符號貼紙……………..…….…………..…212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丁雪茵(1998)。從幼稚園到小學--讓孩子走的更穩健。國教世紀,179,21-25。
    方淑貞(2003)。FUN 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心理。
    毛連塭、吳清山、林佩蓉、幸曼玲、劉春榮(1994)。當前幼稚園教育問題及意見之調查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昭湄(2001)。以兒童文學為起點結合全語言與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倩俐(2010)。幼兒教師對於園所碩士論文實施注音符號融入教學現況與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白佳婷(2006)。全語文教室fun輕鬆。四季兒童教育專刊,22, 36-43。
    朱麗安(2009)。幼兒聲韻覺識與小一注音符號學業成就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何佳蓉(2011)。注音符號學習與家庭閱讀活動對國小學童學業成就預測力之長期縱貫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任秀媚(譯)(1996)。全語言教師的角色。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辦之全語言教育學術研討會手冊(頁17-20),台北市。
    吳文侃、楊漢清(1992)。比較教育學。台北市:五南。
    吳佩芬(2002)。注音符號遊戲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2)。J. McNiff & P. Lomax & J. Whitehead著。行動研究。嘉義:濤石文化。
    李文政、周淑惠(1999)。電腦於幼兒教育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44,47-56。
    李佳宜(1999)。國小一年級學童注音符號學習現象之研究─以二個個案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李佩純(2004)。一位初任教師在幼稚園實施全語言教育的歷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連珠(譯)(1998)。K.Goodman著。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台北:信誼。
    李連珠(2006)。全語言教育。台北:心理。
    李慧娥(2002)。拼音困難兒童注音符號教學之行動研究-多元智能取向。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靜秋(2006)。小學一年級進行幼小銜接的合作式行動研究──全語言取向的實踐。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漢偉(1996)。國小語文科教學探索。高雄:麗文。
    李錦華(2001)。一個教室中的全語言教學行動研究。(學術行動研究研討會、揚智出版上冊P365-396)
    李慕如、羅雪瑤(2000)。兒童文學。高雄市:復文。
    谷瑞勉(2004)。幼兒讀寫教育:從注音教學到文學應用。幼兒保育學刊,(2),1-18。
    谷瑞勉、林美華(1999)。以行動研究探討一位資深幼兒教師的成長與啟示。論文發表於臺東師範學院舉辦之「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臺東縣。
    林玉燕(2009)。國小一年級學童注音符號能力對閱讀理解影響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博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佩蓉(1995)。幼稚園教學實務中反映的兒童發展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4,33-35。
    林佩蓉(譯)(1997)。B. Fisher著。快樂的學習:全語言幼稚園(Joyful learing-A whole language kindergarten)。台北:光佑。
    林宛儒(2012)。臺中市入學前高識字與低識字幼兒的聲韻覺識、視知覺和注音符號能力。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純妙(2004)。國小閱讀困難學童注音符號能力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麗卿、邱蓮春、張巧妙、黃詩穎、洪筑芸、吳嫈華、白宜芳、莊秋芬、洪俐如(2005)。小小文字探索家-全語文的新思維。台北:華騰。
    邱淑惠(2002)。科技與幼兒教育-軟體評估,測試,與教學示範。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編號:NSC91-2413-H-324-001),未出版。
    邱蓮春(2005)。全語文的迷思與澄清。載於林麗卿主編。小小文字探索家-全語文的新思維(3-1:3-29)。台北:華騰。
    洪顯勝譯(1988)。Barthes,Roland著。符號學要義。台北:南方。
    施麗雅(2002)。幼稚園全語言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洪玉玲(2008)。國小一年級注音符號教學現況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洪筑芸(2005)。全語文理念的課程實踐Ⅱ:例行活動輕鬆做。載於林麗卿主編。小小文字探索家-全語文的新思維(6-1:6-36)。台北:華騰。
    洪智瑋(2013)。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注音符號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以高雄市快樂國小成教班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洪櫻萍(2008)。全語文課程改革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胡建雄(1992)。國語首冊注音符號教學研析。輯於何翠華主編,注音符號教學手冊。台北:教育部國教司。
    孫扶志(2004)。幼小銜接中課程與教學的問題與因應策略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美惠(2011)。CAI搭配電子白板融入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注音符號教學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郝廣才(2006)。好繪本 如何好。臺北:格林。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國語科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曹湘玲(2011)。以全語文教學融入蒙特梭利語文教育之研究-以3-6歲混齡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許芳萍(2010)。學齡前兒童提前學習注音符號之研究- -以高雄縣旗山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珮儀(2008)。國小一年級注音符號教學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許儷蓉(2009)。鷹架幼兒電子書製作以增進說故事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玉錫、賴美珍(2004)。圖畫書運用在全語言教室中之行動研究。載於朝陽大學舉辦之「第一屆中區幼托園所在職教保人員專題」研究論文集。台中縣。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昭吟(2009)。全語文精神落實之沉思與建議。國教之友,60:3=592, 29-33。
    陳淑惠(1998)。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劃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陳淑琴(1998)。 規劃富創意的幼兒語文學習環境。幼教資訊,95, 44-46。
    陳淑琴(2001)。幼兒語文教材教法─全語言教學觀。台北:光佑。
    陳淑琴(2008)。建構主義取向的語文經驗。載於張斯寧主編,建構主義取向的幼兒課程與教學:以台中市愛彌兒幼兒園探究課程為例(頁85-100)。台中:心理。
    陳淑琴、程鈺菁(2000)。全語言自然學習教室模式實驗教學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學報,13,481-494。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貽婷(2012)。台灣學齡前學習英語為第二外語雙語兒童之詞彙量及聲韻覺識。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詩莉(2010)。應用全語文策略進行幼兒數概念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麗如(2000)。幼稚園與小學一年級注音符號學習銜接問題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彭詩文(2012)。幼小銜接之研究─教學文化的觀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錦貞(2004)。語文學習策略之探究—從幼小銜接觀點出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明哲(2002)。國民小學校長知識管理知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淑敏(2007)。資訊科技應用於注音符號教學。大葉大學工業工程與科技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惠雯(2008)。聽孩子說故事!資訊科技融入主題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黃雅貴(2010)。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注音符號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瑞琴(1998)。幼兒讀寫萌發課程。台北:五南。
    黃繼仁(1997)。美國小學全語言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可玉(2008)。結合蒙特梭利及全語言教育概念之華裔幼兒華語夏令營課程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廖鳳瑞、李昭瑩(2004)。當孩子與老師運作的課程相遇-幼兒經驗課程的個案研究。師大學報,49(2),89-112。
    趙苑伶(2009)。注音符號之遊戲教學法與傳統綜合教學法的比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淑櫻(2009)。全語文教學法應用於外籍配偶注音符號教學之行動研究。玄奘大學成人教育與人力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雪芳(1998)。全語文教師運用故事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台北市:心理
    蔣承璇(2007)。一位全語言教師圖畫書運用及全語言理念之實踐。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鄭美芝(2002)。國民小學低年級注音符號能力診斷測驗與補救教學效益之探討。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鄭雅丰(2004)。以全語教學提升幼兒讀寫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蕭昭君(2004)。國內教育行動研究解放了什麼?—一個師資培育者的閱讀與困惑。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頁457-494)。台北:心理。
    賴惠美(2009)。幼稚園之注音符號教學現況研究-以台中縣烏日鄉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薛曉華(譯)(1997)。Shirley C.Raines,Robert J.Canady著。全語言幼稚園:教學之理論與實務。臺北縣:光佑文化。
    謝玉玲(2012)。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於國小一年級低成就學生注音符號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亞洲大學光電與通訊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鍾靜媛(2007)。資訊科技融入注音符號教學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22。
    簡楚瑛、廖鳳瑞、林佩蓉(1996)。當前幼兒教育問題與因應之道。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顏禎慧(2005)。構音/音韻障礙學童聲韻覺識的表現與其小學一年級注音符號拼音能力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顏綺貞(2008)。鷹架幼兒書寫能力之行動研究-全語言取向的教室活動。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顏慧敏(2012)。從閱讀記錄本探索全語言教室中幼兒之借書行為。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羅麗雲(2011)。互動式電子白板在符號教學之應用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郁婷(2012)。在全語言課程中建置幼兒閱讀評量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鐘素鵑(2003)。聲韻覺識教學對國小低年級注音符號學習困難學童之成效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顧大我(1992)。注音符號教學的基本認識。北師語文教育通訊,1,47-73。

    西文部份
    Bird, L., & Goodman, K., & Goodman, Y. (1994). The whole language
    catalog-supplement on authentic assessment. New York: SRA/Macmillan.
    Cavner, D. &Gould, E.(2003). Whole language in the music classroom: Part 1 of 2.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9, 39-44.
    Goodman, K. (1992). The trouble with tests: Testing as shooting craps. In K. S. Goodman, L. B. Bird, & Y. M. Goodman (Eds.), Whole language catalog: Supplement on authentic assessment (p. 30). Santa Rosa, CA: American School Publishers.
    Goodman, K. S. (1986). What i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Graham, S., & Harris, K. (1994). The effects of whole language on children's writing: A review of literatur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9(4), 187-192.
    Harp, B. (1992). Principles of Assessement and Evaluation in Whole Language classrooms. In K. S. Goodman, L. B. Bird, & Y. M. Goodman (Eds.), Whole language catalog: Supplement on authentic assessment (p.9). Santa Rosa, CA: American School Publishers.
    Kasten, W. C. (1998). One learner, two paradigms: A case study of a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 in a multiage primary classroom. Reading & Writing Quarterly, 14, 335-353.
    Lowe, D. W.&Lowe, S. F. (1992). Whole language for at-risk readers.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37(1), 14-18.
    Spiegel, D. L. (1992). Blending whole language and systematic direct instruction. The Reading Teacher, 46(1), 38-44.
    Tidwell, D. L. & Stele, J. L. (1992). I teach what I know: An examination of teachers' beliefs about whole language. (ERIC Document Production Series No.ED37439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