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可涵 Lin, Ko-Han |
---|---|
論文名稱: |
華語「可見」與「難怪」的言談功能:教學語法的觀點 Discourse Functions of “Kejian” and “Nanguai” in Chinese: A teaching grammar perspective |
指導教授: |
黃漢君
Huang, Han-Chun |
口試委員: |
張羣
Chang, Chun 葉瑞娟 Yeh, Jui-Chu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南大校區系所調整院務中心 - 中國語文學系所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7 |
中文關鍵詞: | 可見 、難怪 、言談功能 、語料庫 、教學語法 、語法教學 |
外文關鍵詞: | Kejian, Nanguai, Discourse function, Corpus, Pedagogical Grammar, Grammar Teach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前的研究成果缺乏將「可見」與「難怪」作篇章及言談功能的呈現,因此有補足的必要。「可見」與「難怪」都是人們在情境下很容易就說出口的言談標記。在情態上,「可見」有斷定的態度;「難怪」有領悟的語氣,作為具有認知情態的言談標記,兩者都能凸顯說話人的主觀態度,最大的差異在於訊息焦點不同。根據Levinson(1983)的關聯理論,「可見」能引出結論,聚焦於「說話人的結論」;「難怪」則將說話人恍然大悟的感覺,透過新發現引出來,聚焦於「說話人的領悟狀態」。在複句中,「可見」與「難怪」都是因果句中常用的篇章關聯詞,藉由前後分句的調換,而形成「推論關係」或「說明關係」的因果複句。在篇章功能上,「可見」與「難怪」都能用來銜接說話人接收到的事實,就好比設立交通路標一樣,可以增加明示活動的交際性,引導聽話人理解訊息。
本研究透過國教院母語者語料庫「COCT口語語料庫2019」和「COCT書面語語料庫2019」分類出「可見」在610筆語料下有五種句式及語義;「難怪」在1479筆語料下有六種句式及語義。在TOCFL華語詞彙通的詞彙分級下,「可見」是C1流利級;「難怪」是B1進階級,適合針對中級以上華語學習者進行教學。筆者檢視了兩套共三本臺灣通行的華語教材,如:《新版實用視聽華語3》、《當代中文課程3》、《當代中文課程4》,確立教材對「可見」與「難怪」的編排符合CEFR的分級,並根據教學語法的評量原則評定教材。本文站在華語教學的角度,結合鄧守信(2009)所提出教學語法的觀點:「使用頻率愈高,愈要先教」,以及「累進式學習,由易至難」的原則,針對「可見」與「難怪」各小類設計出累進式教學階段,並參考楊玉玲(2013)的語法教學概念,從導入、講解到操練,設計了一系列可供實際課堂運用的教學方法與步驟,期望使華語教師加深對「可見」與「難怪」的言談功能認知,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discourse functions of “Kejian” and “Nanguai” in Chinese and to design their teaching methods with the idea of pedagogical grammar. In this study, we attempt to show the discourse functions of “Kejian” and “Nanguai” based on relevance theory in pragmatics. We discuss their semantic, syntactic, and pragmatic aspects by observing data from online corpora, and present how they can be taught to Chinese learners above the intermediate level.
The method used in this study is a corpus-based approach.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corpus analysi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Kejian” is “be able to be seen”. We argue that “Kejian” in modern Chinese usually expresses “be able to be inferred.”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Nanguai” is “be difficult to blame”, and it is widely used today in situations of epiphany, when one suddenly comes to understand something, which is equivalent to “Guaibude”.
In terms of pragmatics, “Kejian” and “Nanguai” are discourse markers and express a certain speaker's attitude. They are like road signs in guiding the listener to making correct inferenc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we present how “Kejian” and “Nanguai” are taught in three Chinese textbooks commonly used in Taiwan, and design teaching methods for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above the intermediate level.
中文文獻
王峰. 2007. 〈談「難怪∕原來」與「因為∕所以」〉。《語言應用研究》,9,38-41。
王遠哲. 2016. 《漢語帶標被動構式的構式化》(碩士論文)。北京:北京大學。
石毓智. 2003. 《現代漢語語法系統的建立》。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石毓智、李訥. 2001. 《漢語語法化的歷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江靜之. 2009. 〈廣電新聞訪問之機構情境與訪問設計〉。《新聞學研究》,99,119-168。
江藍生. 2001. 《近代漢語探源》。北京:商務印書館。
何安平. 1997. 〈談語料庫研究〉。《外國語學報》,5,21-26。
何自然、冉永平. 2009. 《新編語用學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何淑貞、王錦慧. 2015. 《華語教學語法(修訂版)》。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呂叔湘. 1980. 《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紹群. 2012. 〈「可見」的標記功能和語法化過程〉。《西北大學學報》,42(3),177-179。
沈家煊. 1994. 〈語法化研究綜觀〉。《外語教學與研究》,4,17-24。
林于婷、陳浩然、王敬淳. 2014. 〈從學習者語料庫探究趨向補語「起來」之偏誤情形及教學建議〉。《華語文教學研究》。11(4),1-37。
林吟聯. 2011. 《現代漢語「並」的語義、篇章、語用分析及其教學應用》(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碧華. 2006. 《漢語副詞「又」之語義與語用分析》(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慶隆、白明弘、蔡岳璋、吳鑑城、李詩敏、吳欣儒、丁彥平、許愷容、盧昱勳、王冠孺、陳沛璇. 2021. 《臺灣華語文語料庫—華語文教與學的必備工具》。台北市:國教教育研究院。
邱智銘、駱季青、陳克健. 2004. 〈現代漢語複合動詞之詞首詞尾研究〉。In Proceedings of ROCLING XVI,131-140。
孫菊芬. 2007. 〈副詞「難道」的形成〉。《語言教學與研究》,4,20-2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 2008.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三)》。台北:正中書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 2008.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四)》。台北:正中書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 2008.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五)》。台北:正中書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 2016. 《當代中文課程3》。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 2016. 《當代中文課程4》。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 2018. 《當代中文課程5》。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 2018. 《當代中文課程6》。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張旺熹. 2006. 《漢語句法的認知結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郇慧. 2012. 《華語句法新論(上)》。臺北:正中書局。
張淑敏. 2003. 〈漢語副詞與狀語在句法結構上的出現分布〉。《台灣語文研究》,1(1),147-168。
張莉萍. 2015. 〈現代漢語情態副詞的語用分析──以語料庫中的「其實」一詞論述〉。《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1,9-30。
張雅雯. 2016. 《「我覺得」和「我想」之語用功能:以語料庫為本》(碩士論文)。台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張麗麗. 1994. 《現代漢語中的法相詞(修訂版)》。中央研究院中文詞知識庫小組技術報告CKIP-93-02。台北:中央研究院資訊所。
曹逢甫. 2017. 〈臺灣華語「V掉」的語法化〉。《清華學報》。47(2),203-230。
陳浩然主編. 2017. 《語料庫與華語教學》。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湯廷池. 1992. 《漢語詞法句法三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湯廷池. 2000. 〈漢語的情態副詞:語意內涵與句法功能〉。《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1),199-219。
詞庫小組. 1993. 《中文詞類分析(三版)》。中央研究院中文詞知識庫小組技術報告CKIP-93-05,台北:中央研究院資訊所。
黃居仁、陳克健. 1995. 《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漢語語料庫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摘要。
黃昌寧、李涓子. 2002. 《語料庫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楊玉玲、吳中偉. 2013.《國際漢語語法與語法教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楊榮祥. 2005. 《近代漢語副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齊春紅. 2007. 〈單音節語氣副詞的語法化機制研究〉。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5(1),61-65。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 1995. 〈論誘發漢語詞匯語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國語文》。3,161-169。
劉靜宜. 2019. 《漢語語法學》。台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蔡宜芬. 1991. 《華語「所以」言談篇章語用功能探析─以口語語料庫為本》(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蔣紹愚. 2002. 《「給」字句、「教」字句表被動的來源─兼談語法化、類推和功能擴展》。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鄧守信. 2009. 《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鄭縈. 2003. 〈從方言比較看情態詞的歷史演變〉。《台灣語文研究》。1(1),109-145。
謝佳玲. 2001. 〈漢語表強調的「是」與表預斷的「會」〉。《清華學報》。31(3):249-300。
謝佳玲. 2006. 〈漢語情態詞的語意界定:語料庫為本的研究〉。《中國語文研究》。1(21):45-63。
謝曉明、左雙菊. 2009. 〈「難怪」的語法化〉。《古漢語研究》,83(2),30-36。
蘇建唐. 2019. 〈臺閩語多功能詞「算」的語法化─兼論「算」與「V 算」的比較〉。《台灣語文研究》。15(1),1-40。
Blakemore, D. 1987. Semantic constraints on relevance. Oxford, UK: Blackwell.
Grice, H. Paul.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P. &; Morgan, J. (ed.), Syntax and Semantics, 3: Speech Acts. 41-58.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eine, Bernd. 2002. On the role of context in grammaticalization. In Ilse Wischer and Gabriele Diewald (ed.), New Reflections on Grammaticalization, 83-101.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Hopper, Paul J. and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 1993. Grammatica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vinson, S. C. 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yons, John. 1977. Seman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cCarthy, Michael. 2004. Touchstone: From corpus to course boo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illet, A. 1912. L’évolution des forms grammaticales. Scientia, 12, 384-400.
Paris: H. Champion.
O’keeffe, McCarthy, and Carter. 2007. From corpus to classroom: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linker, L. 1972. 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0, 209-231.
Sperber, D. and D. Wilson. 1986.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Oxford: Blackwell.
Tiee, Henry Hung-Yeh. 1975. Modality in Chinese. In Nam-Kil Kim and Henry Hung-Yeh Tiee (Eds.), Studies in East Asian Linguistics, 84-96.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Tsang, Chui-Lim. 1981. A Semantic Study of Modal Auxiliary Verbs in Chinese. Ph.D. dissertation.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