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朱美玲 |
---|---|
論文名稱: |
思考地圖的圖示策略對國小一年級學童 故事寫作之影響 |
指導教授: | 陳鳳如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8 |
中文關鍵詞: | 思考地圖 、故事結構教學 、故事寫作 |
外文關鍵詞: | Thinking map, story structure instruction, story writ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思考地圖的圖示策略對國小一年級學童故事寫作表現的影響。本研究之「故事寫作表現」包含作品的「內容思考」、「文句表達」、「故事結構」及「寫作篇幅」,以不等組前後測的準實驗研究法進行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為苗栗縣某國小兩班一年級的學童,共54名學童,實驗組28名學童接受思考地圖融入故事結構教學,而控制組26名學童接受一般故事結構教學。兩個班級皆接受為期8週、每週2節課,共16節的教學。以研究者自編的「內容思考」、「文句表達」及「故事結構」評分表為故事寫作的評分工具,將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比較兩組學童在故事寫作表現的差異情形。另以單因子變異數來分析實驗組學童故事寫作表現的改變情形,並經由「思考地圖融入故事結構教學回饋單」了解實驗組學童對此教學的反應與回饋。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接受思考地圖融入故事結構教學的實驗組學童在故事寫作之「內容思考」、「文句表達」及「故事結構」的表現均顯著優於控制組。
二、實驗組學童在接受思考地圖融入故事結構教學後,在「內容思考」、「文句表達」、「故事結構」及「寫作篇幅」的表現,均隨著教學次數的增加而呈現直線進步趨向。
三、實驗組學童在接受思考地圖融入故事結構教學後,在使用的信心及態度上都持正面的看法。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教師教學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思考地圖、故事結構教學、故事寫作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integrating thinking maps into story instruction on First Grade Students. The story writing performance in the study includes “content thinking,” “sentence expression,” “story structure” and “writing length.” This study adopted the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design.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were 54 first graders selected from two classes in a certain elementary school in Miaoli County. 28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story structure instruction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hinking maps, while the other 26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general story structure instruction. The two classes both received 16 sessions of instruction for eight weeks with two sessions each week. The study adopted the researcher's self-compiled evaluation form with “content thinking,” “sentence expression” and “story structure.” This form served as an evaluation tool for story writing.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one-way ANCOVA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story writing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 these two groups. Additionally, the analysis of one-way ANOVA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hange of story writing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Moreover, the response and feedback of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ward this instruction was obtained from “the feedback form for thinking map strategy instruction.”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I.The “content thinking,” “sentence expression” and “story structure” of story writing of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o received the story structure instruction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hinking maps had significantly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II.After studen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the story structure instruction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hinking maps, their performance in “content thinking,” “sentence expression,” “story structure” and “writing length” improved in a straight line with the times of the instruction.
III.After studen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the story structure instruction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hinking maps, they held positive perspectives on their confidence and attitudes.
Last but not the least,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o serve as references for teachers when they teach and for future researches.
Keywords: Thinking map, story structure instruction; story writing.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逸芝(2007)。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寫作困難學童故事重寫及故事改寫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台北:心理。
史麗敏(2014)。國小二年級國語科結構取向的聽說讀寫整合教學促進寫作之研
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何玉棻(2010)。故事結構教學在國小國語文讀寫教學之應用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何鈺淇(2013)。思考地圖融入課文為本之敘事寫作教學研究-國小三年級為例。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佩穎(2009)。故事結構教學對增進國小學習障礙學童故事寫作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身心障礙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書芸(2011)。繪本結合故事結構策略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及摘取大意寫作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吳曉琪(2007)。故事結構策略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寫作表現與寫作動機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欣蓉譯(2005)。圖像化學習:在不同課程領域使用圖像組織(原作者Karen
Bromley, Linda Irwin- De Vitis &; Marcia Modlo)。台北:遠流。
李金鴦(2008)。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策略【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jerhow.pixnet.net/blog/post/31788925
李連珠譯(1996)。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原作者Kenneth S. Goodmen)。台北:信誼基金會。
李雅婷(2013)。運用圖畫書引導國小低年級學童寫作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杜淑貞(1992)。國小作文教學探究。台北:臺灣學童書局。
林文真(2004)。圖形組織工具訓練方案對國小資優學童問題解決思考歷程影響之相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良(1976)。淺語的藝術。台北:國語日報。
林佳杏(2006)。故事文法教學國小寫作困難學童寫作表現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淑娟(2013)。國小一年級國語領域結構取向的聽讀說寫整合教學促進寫作之
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原作者Mayer, R. E.)。臺北:遠流。
林麗淑(2014)。閱讀理解策略應用於繪本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心得寫作成效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教學碩士班,未出版,台南。
范郁玟(2009)。橋樑書的現象觀察─以《閱讀123》童書系列為例。國立台東大學語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施杏枝(2011)。思考地圖融入國小低年級提早寫作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柯華葳(1999)。閱讀能力的發展。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三卷(83-119頁)。台北:心理。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胡文素(2008)。兒童繪本主題融入提早寫作教學之研究—以苗栗縣建國國小二
年二班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范郁玟(2009)。橋樑書的現象觀察─以《閱讀123》童書系列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范雪芸(2014)。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於二年級學童看圖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張玉成(2013)。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苑庭(2013)。故事結構教學在國小三年級讀寫教學之應用--以繪本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慕蘋(2010)。運用故事臉在班級共讀指導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及故事結構能力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瓈月(2011)。運用故事結構於合作統整閱讀與寫作課程方案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連淑鈴(2003)。電腦看圖故事寫作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寫作成效及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弘昌(1992)。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正治(1996)。國小語文教學論集。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陳佩秀譯(2004)。思考地圖:活化心智習性的視覺工具(原作者:David Hyerle)。台北:遠流。
陳佩秀譯(2001)。透過心智習性促進閱讀理解的教學法(原作者:Thommie DePinto Piercy)。台北:遠流。
陳明資(2007)。應用圖像思考策略於少年小說閱讀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靜宜(2005)。即席演說培訓之行動研究-以三位國小學童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姝蓉(2002)。故事結構教學對增進國小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姵樺(2010)。運用故事結構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創作故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秋宜(2011)。故事結構結合看圖作文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童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雅婷(2014)。故事結構教學方案對提升國小學習障礙學童寫作表現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陳聖謨(1998)。讓思考看得見-簡介「思考圖」在教學上的應用。國教之友,4(4),56-62。
陳鳳如(1997)。閱讀與寫作整合的教與學。學童輔導通訊,62,20-29。
陳鳳如(2014)。讓思考看得見--思考地圖融入國小寫作教學之可行性分析。「2014教育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課程、教學與產學合作」,新竹教育大學。
陳麗如(2013)。國小四年級結構取向的讀聽寫說整合教學促進寫作成效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陸怡琮、曾惠禎(2004)。不同寫作表現的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寫作歷程中的後設認知行為之比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2),197-212。
彭子芸(2013)。思考地圖融入國小二年級故事體課文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程嬇玲(2009)。思考地圖運用於生活故事寫作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馮靜怡(2014)。故事結構法運用在讀寫教學以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童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千玲(2009)。故事結構教學在國小一年級實施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秀真(2011)。感官體驗活動結合概念構圖教學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童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瑞珍(1999)。故事結構分析法在語言學習障礙兒童教學之應用。國小特殊教育,27,4-10。
黃瑞琴(1993)。幼兒的語文經驗。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瓊儀(2003)。不同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理解障礙學童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芳琪(2006)。國小中年級看圖寫故事教學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清榮(2011)。故事結構分析策略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以閱讀理解教學系統為工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璧華(2014)。應用思考地圖結合摘要策略於國語課文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中年級記敘文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葉慧美(2007)。國小低年級寫作教學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董姿伶(2013)。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認字、閱讀理解及書寫語文能力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臧力文(2009)。國小四年級上學期翰林版國語課本之課文結構分析。國教新知, 52(1)。38-49頁。
潘儀軒(2014)。思考地圖融入閱讀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劉素梅(2006)。國小三年級學童實施故事結構寫作教學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銘津(1995)。文章結構分析策略教學對增進學童閱讀理解與寫作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未出版,高雄。
蔡銘津(1995)。文章結構理論探討及其在閱讀教學上的啟思。師說,87,27-31。
盧羨文(1998)。閱讀理解。台北:書林。
賴東佑(2011)。體驗式寫作融入班刊製作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寫作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賴蕙謙(2009)。電子化寫作教學對於學童在寫作態度與寫作表現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錡寶香(2004)。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童與一般學童的敘事能力:故事結構之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4,247-269。
謝雅筑(2014)。思考地圖融入國語科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成效的影響。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簡欣瑩、曾文慧、陳凱筑(2005)。閱讀悅有趣。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藍慧君(1991)。學習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不同結構文章之閱讀理解與理解策略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顏若映(1992)。教科書內容設計與閱讀理解之認知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15,101-128。
顏若映(1993)。先前知識與文章連貫性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嚴貴馨(2013)。故事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故事寫作能力之影響-以行動研究進行探討。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蘇雲惠(2013)。國小一年級學童口語轉換書面語寫作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蘇麗梅(2010)。以圖像引導國小低年級學童寫作教學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二、英文部分
Beck, I. L., & McKoewn, M. G.(1981). Developing question the promote comprehension: The story map. Language Arts, 58(8), 913-918.
Graham,S., &Harris,K.R(2009).Writing better: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Baltimore,Maryland: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mpany.
Hyerle,D.(1991).Expand Your Thinking. In A.L. Costa(Ed.),Developing Minds:Programs for Teaching Thinking (pp.16-26) Alexandria,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yerle, D.(2008).Thinking Maps:Visual Tools For Activating Habits of Mind. In A.L. Costa & B. Killick(Eds.), Learing and Learing with Habits of Mind:16 essential char acteristics for success(pp. 160-173). Alexandria, 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yerle, D.(2011).Thinking Maps as a Transformational Language For Learning.
In David Hyerle(Ed.), Students Successes With Thinking Maps(pp.1-12).
Newbury Park, CA: Corwin Press.
Idol, L., & Croll, V. J.(1987). Story-Mapping training as a means of improv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10, 214-229.
Idol, L.(1987). Group story mapping: A comprehension strategy for both skilled and unskilled reader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0(4), 196-204.
Mandler,J.M.,& Johnson,N.S.(1977).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rsed: story structure and recall. Cognitive Psychology, 9, 111-151.
Roth, P. F. (2000). Narrative writing: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with children with difficulties. Topics in Language Disorders, 20(4),15-23.
Rumelhart, D. E. (1975). Notes on a schema for stories. In D.G. Brown and A. Collins (Eds.), Represen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pp.211-236).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taal, L. A. (2000). The story face: An adaptation of story mapping that incorporates visualization and discovery learning to enhance readingand writing. The Reading Teacher, 54(1), 26-31.
Thomasina D.P. , & Hyerle D.(2004)Maps for the Road to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David Hyerle(Ed.), Students Successes With Thinking Maps(pp.63-73). Newbury Park, CA: Corwi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