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岳穎 |
---|---|
論文名稱: |
「做身體」:中醫診間的現實產生過程 Doing Body:The Clinical Reality of Chinese Medicine |
指導教授: |
吳嘉苓
Chia-Ling Wu 姚人多 Jen-to Yao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2 |
中文關鍵詞: | 中醫 、落實 、徵召 、做身體 |
外文關鍵詞: | chinese medicine, enact, enroll, doing body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西醫身體觀蔚為主流的當代社會,中醫身體觀如何能不流於玄妙理論,而能被求診者認可為真實?基於己身在中醫診所體驗到的轉變,我試圖回答:中醫此套知識技術體系,透過什麼樣的手法在診療場域中成為現實?而這又是什麼樣的現實,亦即,被做出來的是什麼樣的中醫身體?
診間主要的行動者為中醫師與推拿師,根據不同的理論與實做,他們分別做出有所差異的傷科身體與內科身體。推拿師讓求診者觀看、感覺、聽聲音,透過這些操作於求診者身體的手法,配合推拿師的說明、求診者實際感受的印證,傷科身體在這些過程中才被推拿師落實了。而中醫師透過一連串的步驟,邀請求診者共建中醫身體、用把脈看舌串連線索與體質的關係、調教求診者、開啟求診者的中醫之識、最後是進行身體改造。正是在這些瑣碎的過程中,中醫師將求診者的身體徵召進來成為中醫內科身體。
而因為西醫身體觀是眾所熟習的身體觀,求診者呈現疾病的方式往往深受西醫影響,這是中醫師在診間會面臨的普遍情況。求診者帶進中醫診間的西醫身體觀主要有三種呈現方式:解釋模型/理論、量化數據、視覺影像。中醫師有許多拼貼挪用的手法來處理這些狀況,而其中以視覺影像最難處理。
中醫診間發生的事情,並非只是中醫師使用中醫理論來看診。本篇研究試圖指出,證明中醫身體是否真實存在的努力,不只有中西醫師的學術爭論、使用儀器具體化中醫理論的身體徵象,中醫診間也是個重要的場域,對於求診者來說,中醫身體就是在那兒具體成真,自己感受得到、身體也會依中醫理論反應運作。
(1995). 中醫大辭典.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5). 痛經的診斷與治療 : 加中醫療法與自我處置 台北, 中華民國子宮內膜異位症婦女協會.
(2006). 全民健康保險中醫醫療費用審查注意事項. 中央健康保險局.
(2006). 全民健康保險法解釋彙編. 台北, 中央健康保險局.
Arnold David (2004). 醫學與殖民主義. 科技渴望社會. 吳嘉苓, 傅大為,雷祥麟. 台北, 群學: 183-217.
Atkinson Paul. (1997).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The 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medical reality. USA, Ashgate, Brookfield.
Callon Michel (1999). Some elements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 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the fishermen of St. Brieuc Bay. The science studies reader. M Biagioli. London, Routledge: 67-83.
Farquhar Judith (1994). Knowing practice: The clinical encounter of Chinese medicine., Westview.
Flynn TW, Fritz JM, Wainner RS,Whitman JM (2003). "The audible pop is not necessary for successful spinal high-velocity thrust manipula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low back pain."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84(7): 1057-60.
Foster George M. (1992). 醫學人類學. 台北, 桂冠.
Foucault Michel (2004). 臨床醫學的誕生. 北京, 譯林出版社.
Good. Byron J. (1994). Medicine, rationality, and experience., Cambridge.
Kuby Janis (1992). Immunology.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Lew-Ting Chih-Yin (2005). "Antibiomedicine belief and Integrative health seeking in Taiwan – Implications for CAM research. ." Soc Sci Med 60: 2111-16.
Mishler Elliot G. (1994).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 voice of medicine and the voice of the lifeworld. The 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 : Critical perspectives. Kern Peter Conrad & Rochell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88-300.
Mol Annemarie (2002). The body multiple: Ontology in medical practice.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Mol Annemarie,Law John (2004). "Embodied Action, Enacted Bodies:The Example of Hypoglycaemia." Body Society 10(43).
Shapin Steven,Schaffer Simon (2006). 利維坦與空氣泵浦:霍布斯、波以耳與實驗生活. 台北, 行人.
二宮進 (2005). 圖解整脊按摩健康法. 台北, 世茂.
中村實郎 (1992). 高血壓漢方效果最好. 台北, 聯廣.
尹少松 (2005). "如何科學備製中藥湯劑." 雲南中醫中藥雜誌 26(1): 51-52.
五島雄一郎 (1992). 高血壓與動脈硬化. 台北, 武陵出版社.
孔素婷,周建功 (2004). "淺談中藥煎煮方法與療效." 河南中醫 2.
王二麗,何榮和 (2007). "中藥材和中藥飲片概念之淺見." 海峽藥學 19(9): 147-149.
田安然 (2000). 保固你的腎. 台北, 文經.
由鳥谷亮一識 (1989). 高血壓解除法. 台北, 水牛.
任修瑾主編 (2004). 基層醫生臨床綜合治療實用全書.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何弘能,陳信孚 (1993). 月經與內分泌. 台北, 正中書局.
吳明玲 (1992). 中壢市嬰幼兒使用中醫門診相關因素之研究. 公共衛生學研究所. 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 碩士.
吳華強 (1999). 月經病的家庭療養. 台北市, 書泉.
吳寬墩 (2003). 良醫益友談保健醫療:腎臟科吳寬墩. 台北, 台灣商務.
李金鳳 (1989). 中西醫門診病患對傳統醫療認知、情意與行為意向之調查研究. 公共衛生研究所. 台北, 國立陽明大學. 碩士.
林文源 (2006). 探索文化的紋理:一個研究方法上的思考. 質性研究的越界:文化現象的分析. 嘉義, 南華社教所.
林巧玲 (2004). 由舌像捕捉舌象--以長庚中醫舌診儀為主的討論. 歷史研究所科技與社會組. 新竹, 清華大學. 碩士.
邱清華 (1990). 台灣地區中醫醫療狀況及需求之調查研究, 台大醫學院公共衛生所、青杏醫學文教基金會.
城戶淳美 (2006). 圖解骨骼平衡不生病. 台北, 世茂.
胡乃文 (2004). 上工治未病. 未來科學與文化研討會.
茍亞博 (2001). 整脊醫學. 台北, 大方廣.
唐雲 (2007). 走近中醫--對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 台北, 積木.
孫樹樁,趙文海 (2005). 中醫骨傷科學.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栗山茂久 (2001). 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 台北, 究竟.
康健壽 (1991). 中醫門診病人求診教學醫院中醫部或一般中醫診所的相關因素之探討. 公共衛生研究所. 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 碩士.
康翠秀, 陳介甫,周碧瑟 (1998). "台北市北投區居民對中醫醫療的知識、信念與行為意向及其對醫療利用型態之影響." 中華衛誌 17(2).
張珣 (1983). "台灣漢人的醫療體系與醫療行為--一個台灣北部農村的醫學人類學研究."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56: 29-58.
張珣 (1989). 疾病與文化. 板橋, 稻鄉出版社.
許木柱 (2006). 無形與有形──台灣原住民的兩大療法. 台灣醫療四百年. 台北, 經典出版社.
郭靜燕 (1992). 中醫求醫行為的決定因素. 公共衛生研究所. 台北, 台灣大學. 碩士.
陳玉芬 (2006). 瑜伽整脊小百科 台北, 相映文化.
陳志軍 (2007). "科學煎藥是保證中藥湯劑質量的重要一環." 國醫論壇 22(5): 44.
陳明豐 (2007). 高血壓、膽固醇和心臟病. 台北, 健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家恩 (2007). 脊骨保健全書:脊椎側彎、筋骨痠痛、姿勢不正、運動傷害. 台北, 如何出版社.
章健 (2000). 肝病中西醫雙效治療手冊. 台北, 旺文社.
喻淑蘭 (1998). 醫療專業的變遷與互動---以中醫傷科醫師、國術館拳頭師傅與推拿技術員為例. 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 碩士.
渡邊新一郎 (2002). 家庭式脊椎健康對症療法. 台北, 三悅文化.
黃邦榮 (2007). 終止病痛超級療法. 台北, 旗林文化.
黃惠鈴 (1999). 如何看對醫生選對科. 康健雜誌. 6.
楊玉齡,羅時成 (1999). 肝炎聖戰:臺灣公共衛生史上的大勝利. 台北, 天下文化.
楊念群 (2006). 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葉雪琴 (2004). "中藥煎煮法對藥物療效的影響." 海峽藥學 6.
雷祥麟 (2004). "衛生為何不是保衛生命?民國時期的另類的衛生、自我與疾病."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54: 17-59.
廖慶裕 (2007). 脊椎保健操:改善酸痛、美形塑身養生法. 台北, 晨星出版社.
劉克瑜 (2007). "淺談中藥湯劑的煎法與藥效的關係." 藥物與臨床: 76-77.
蔡苓雅 (2006). 性別、科技與身體: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興起與擴張 1950-2005. 性別研究所, 高雄醫學大學. 碩士.
蔡敦仁 (1999). 腎臟學選輯. 台北, 台灣醫學會出版.
蔡肇基 (2003). 告別氣喘與過敏:蔡肇基的免疫力治療. 台北, 時報.
鄭丞傑 (1995). 漫談婦科百病. 台北市, 時報文化.
魏美珠 (1987). 老人利用醫療照護的情形及其決定因素. 公共衛生研究所. 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 碩士.
礒谷公良 (2006). 健康由脊椎開始. 台北, 世茂.
礒谷公良,礒谷圭秀 (2004). 突破現代醫學驚人的治癒成果. 台北, 安立出版.
礒谷圭秀 (2003). 真正可以治病的第三醫學. 台北, 安立出版.
羅錦河 (1999). 肝炎之診斷及治療. 台北, 聯經.